最新苏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导学案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苏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
小》导学案设计
导学案设计
课题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的知识,是图形的一种差不多变换,是组成图形的线段按相同的比发生变化的过程。
本节课以“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进展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为理论依据,在教学设计上既关心学生明白得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又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1.明白得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
放大与缩小是两种不同的变化,因此用来表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比的意义也不一样。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明确:用来表示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比表示的是现在每条边的数据和原先每条边的数据的比。
不管是表示放大的比,依旧表示缩小的比,其前项都表示变化后的长度,后项都表示变化前的长度。
表示放大的比,前项大于后项且比值大于1;表示缩小的比,前项小于后项且比值小于1。
只有明白得了按一定的比将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意义,才能正确地在方格纸上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2.感受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差不多特点。
教学中,不仅要通过直观演示使学生感知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还要让学生明白得图形是按什么标准放大或缩小的,让学生学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通过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体会并结合平面图形的特点展开比较,揭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数学本质,初步感受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差不多特点:大小变化而形状不变。
课前预备
教师预备PPT课件
学生预备方格纸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成效检测
一、情境导入。
(5分钟)
出示教材59页主题图。
引导学生摸索:这些现象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
观看主题图,摸索后回答:图1是把物体缩小;图2、图3、图4差不多上把物体放大。
1.举例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放大与缩小的现象。
二、探究新知。
(25分钟)
1.课件出示教材60页例4,引导学生观图,并分析题意,明白得“按2∶1放大”的意义。
2.指导学生尝试画图,教师巡视。
3.展现学生画的作品。
4.引导学生观看、对比原图形和放大后的图形,说一说有什么变化。
5.师生共同总结在方格纸上把图形放大的规律。
6.引导学生讨论:假如把放大后的正方形按1∶3,长方形按1∶4,三角形按1∶2缩小。
各个图形又会发生什么变化?
7.总结规律。
1.观图,在老师的引导下明确:“按2∶1放大”确实是把图形各边的长放大到原先的2倍。
2.尝试画图。
3.观赏展现的作品。
4.通过对比,明确:一个图形按2∶1放大后,图形各边的长都放大到了原先的2倍,图形的大小发生了变化,但图形的形状不变。
5.和老师共同总结规律并明确:图形的各边同时放大相同的倍数,图形的大小发生了变化,但形状不变。
6.讨论得出:图形缩小了,但形状不变,缩小后三个图形的各边长分别是原先的、、。
7.通过讨论明确:放大与缩小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相比,大小变了,形状不变。
2.填空。
(1)一个长方形,长是12 cm,宽是6 cm。
①按一定的比放大后,长是36 cm,宽是18 cm,它是按()∶(
)放大的。
②按一定的比缩小后,长是6 cm,宽是3 cm,它是按()∶()缩小的。
(2)把一个长3 cm、宽2 cm的长方形按2∶1放大后,画在图纸上,图纸上长方形的长是()cm,宽是()cm。
3.判定。
(1)把一个长方形按4∶1放大,确实是把那个长方形的长和宽都放大到原先的4倍。
()
(2)一个正方形按1∶3缩小后,边长和面积都缩小到原先的。
()
三、巩固练习。
(5分钟)
1.完成教材60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63页1题。
1.先交流是如何样摸索与操作的,再独立完成。
2.独立完成,汇报时说明理由。
4.把一个长3 cm、宽1 cm的长方形按4∶1放大后,周长和面积各发生了什么变化?
四、课堂总结。
(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谈自己本节课的收成。
要练说,得练听。
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仿照,才能不断地把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
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专门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晰,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如此能引起幼儿的注意。
当我发觉有的幼儿不用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夸奖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用心听,用心记。
平常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如此幼儿学得生动爽朗,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经历,又进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
教师批注
要练说,先练胆。
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进展的障碍。
许多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可怕: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
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
我抓住练胆那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
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
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排除幼儿恐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自由自在地和我交谈。
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适应。
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的机会,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爱好,对一些说话有困难的幼儿,我总是认真地耐心地听,热情地关心和鼓舞他把话说完、说好,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
三是要提明确的说话要求,在说话训练中不断提高,我要求每个幼儿在说话时要仪态大方,口齿清晰,声音响亮,学会用眼神。
对说得好的幼儿,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育,提出夸奖,并要其他幼儿仿照。
长期坚持,不断训练,幼儿说话胆识也在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