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测试卷随堂课后作业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期末测试卷
(总分值: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
1.以下加点字,每对读音都不同一项为哪一项(C)(2分)
A.宰相./长相.今朝./朝.气蓬勃前仆.后继/风尘仆.仆
B.诓.骗/眼眶.渺.茫/虚无缥缈.言简意赅./骇.人听闻
C.相.公/互相
..妩媚/分.道扬镳
..弄.堂/弄.巧成拙特别
D.创始/创.伤虚妄./奸佞.之徒纷繁芜杂/穷困潦.倒
(解析:A.xiànɡ/xiànɡ,zhāo/zhāo,pū/pú;B.kuānɡ/kuànɡ,miǎo/miǎo,gāi/hài;
C.xiàng/xiāng,lòng/nòng,fèn/fēn;
D.chuàng/chuāng,wànɡ/nìnɡ,liáo/liáo。

)
2.以下词语中没有错别字一项为哪一项(C)(2分)
A.豢养圣玛洛束之高阁自惭形晦
B.怨怅白茫茫自爆自弃画龙点睛
C.远眺发脾气众叛亲离张口结舌
D.撩逗翘鼻子不攻自破矫揉造做
(解析:A.“晦〞应写为“秽〞;B.“爆〞应写为“暴〞;D.“做〞应写为“作〞。

) 3.古诗文填空。

(8分)
(1)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2)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李白行路难(其一)]
(3)在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既概括了古仁人雄伟理想,也表达了作者自己高远志向,成为传诵千古名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

古诗词中经常会有很多蕴含哲理警句,苏轼水调歌头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两句把人间哀乐不平,同月阴晴改变同日而语,求得抚慰;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也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对世事变迁和仕宦浮沉,表现出豁达襟怀。

4.名著阅读。

(4分)
文学作品中很多精彩故事情节都来源于人物与其生活环境冲突:人物自我抗争意识与
环境束缚相对抗,往往会给读者带来心灵震撼。

请从下面几个人物中选一个,结合作品,简述与人物有关反映其具有抗争意识一个典型情节。

①林冲(水浒传) ②孙悟空(西游记)
【例如一】林冲发配到沧州牢城营,高太尉指使陆虞候火烧草料场,欲置之于死地;林冲最终忍无可忍,手刃仇人后上了梁山。

【例如二】王母娘娘设蟠桃宴,请了各路神仙,唯独没有请孙悟空。

孙悟空火冒三丈,大闹瑶池后返回花果山。

玉帝暴怒,将孙悟空捉回天庭送进炼丹炉,结果不但没有烧死,反使猴王更加神力无比。

于是猴王奋起还击,把天兵天将打得一败涂地,吓得玉帝狼狈逃跑,求得如来佛祖扶植,才将孙悟空降服,压在五指山之下。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好、连接。

(4分)
在我国历史长河中,拥有太多“工匠精神〞。

“百工圣祖〞鲁班,终其一生都在追求技术极致,这是创建家工匠精神;贾岛字斟句酌、反复推敲,“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①这是文人“工匠精神〞;王羲之“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这是墨客工匠精神。

②而今,我们时代更须要这种“工匠精神〞。

当下,对物质利益追求在很多时候遮挡了人们对精神价值特殊是超越性价值追求。

正是这种“工匠精神〞缺失,导致在国内很多人对“中国制造〞敬而远之继而盲目崇拜进口,在国际上我们很多技术领域仍旧缺乏响当当“中国名片〞。

所以说,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工匠精神〞更是时代呼喊,是“中国制造〞实现华美转身灵魂所在。

6.阅读下面材料,完成第(1)-(3)题。

(8分)
材料一:结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呼喊,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让图书成为生活必需品,让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行或缺一部分。

1995年,结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致力于向全世界推广阅读和对学问产权爱护,盼望居住在世界各地人,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困还是富有,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安康,都能享受阅读乐趣,都能敬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宏大奉献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爱护学问产权。

材料二:“世界读书日〞宣扬图片
(1)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一内容。

(不超过15个字)(2分)
“世界读书日〞设立和宗旨(目)。

(2)材料二是“世界读书日〞宣扬图片,用简洁语言分别说说这两幅宣扬画寓意。

(4分)
第一幅图寓意为通过阅读,驾驭了学问,我们就可以知道得更多,看得更远(2分);第二幅图寓意为阅读会使人心情愉悦,欢乐生活(2分)。

(意思对即可)
(3)请为“世界读书日〞活动拟写一句宣扬标语。

(不超过20字)(2分)
【例如】最是书香能致远,读书之乐乐无穷。

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7-10题。

(共16分)
修车老汉
韦名
①桥下修车老汉死了。

听说死得很惨,在桥上被汽车撞得血肉模糊。

②一个卑微生命离去,就像天空中一颗流星一闪即逝,再平常不过,于忙劳碌碌世人更是毫无影响——只是又一次骑车过桥,轮胎破了,烈日下推车,在桥下找不到修车老汉,挨了另一修车档“宰〞时,才记起曾经有这么一个人。

③在这个城市里骑车上下班,经常会遭受这样犯难:早上打算骑车出门,发觉车子丢了;火急火燎担忧上班迟到猛踩脚踏板,轮胎不争气了——遭受不测,扎上了钉子铁块,破了。

④那天,本就起床晚了,正奋力骑行在桥上匆忙赶路我,忽地感觉脚上用不上劲了——我最担忧状况出现了,轮胎破了。

⑤像泄了气轮胎一样,我推着车子过桥。

桥下不远处就是老汉路边修车档:一个黑乎乎塑料盆装着半盆黑乎乎水;一个皱巴巴蛇皮袋铺在地上,上面摆着剪刀、铁锤、钳子等工具;一个锈迹斑斑铁皮月饼盒装着汽芯、螺钉、垫片等细小物件;一个还算精神打气筒直立在一边……这就是老汉修车档全部。

⑥一头白发老汉正在给我前面一位惊慌地补胎——不用说,又是一位中了招主。

⑦“抓紧帮补一下!〞屋漏偏逢连阴雨,心想迟到了回去挨指导批是确定,前面那位推车一走,我就督促老汉。

⑧“嗯!〞老汉接过车,一双粗糙油污手敏捷地动起来。

很快,老汉从前后轮胎各取出一个几乎一模一样钉子。

⑨“路上长钉了!〞看到这两个一模一样钉子扎破了我车胎,害我上班迟到,我气不打一处来,拿话损老汉——媒体上登过,一些不法分子一边在公路上撒钉子,一边在前面守株待兔修车补胎。

⑩我疑心老汉,边说边视察老汉反响。

B11“嗯!〞老汉听出我话外音,抬了下头,应了一个不置可否单音字后,低头接着干活。

B12老汉抬头瞬间,脸上风干了皱纹特别惹眼。

B13“如今人,人心不古,见利忘义!〞我心存疑心,却又苦于没证据,还得求助于他,心里愤愤不平,接着用言语发泄生气,“卖棺材恨不得亲自去杀人,开药店巴不得全城投毒……〞
B14“嗯!〞老汉这回头没抬,手也没停,又是不置可否地应了个单音字。

B15心虚了吧?话都不敢接,就像抓了小偷现行,我一脸正义。

B16“好了,两块!〞老汉停下手中活,站了起来,拍了拍微微驼着背,言简意赅。

B17苍白头发,风干皱纹,微驼腰背,老汉站起来那一瞬,我突然有心悸感觉——老汉特像乡下父亲,苍老、能干又狡黠。

B18但愿钉子不是你撒,但愿和善在你那还有一丝尚存,看着这像父亲一样老汉,我把到嘴边更恶毒话咽了回去。

付了还算公正两块钱,急急赶路。

B19这是我第一次跟老汉打交道。

B20没多久,我再次“帮衬〞老汉修车档。

照旧是敏捷动作,照旧是“嗯〞究竟言简意赅,照旧是有些许心虚。

B21老汉修好车站了起来捶捶腰。

而我再次面对老汉苍白头发,风干皱纹,微驼腰背,我不再有心悸感觉,我更多信任我推断,他就是撒钉子人——我看到他铁盒有好多一模一样钉子!
B22老汉在公路上撒钉子最终还是被我抓了现行。

B23那天要陪指导坐早班机出差,天刚蒙蒙亮,我就骑车出门去单位。

B24早晨一切都还睡意蒙眬,路上车少人稀。

上桥时,远远见到一黑影和我相向而行。

黑影在桥上走走停停,时而弯腰,时而直行,怎么看都不像正常赶路。

B25一开始,我没怎么在意,或许是黑影落下什么东西,在桥上找寻。

靠近了,从微驼后背和苍白头发,我认出黑影是修车老汉。

B26莫非是趁着车少人稀,在公路上撒钉子?
B27“干吗?〞修车老汉正好弯下腰,我大吼一声。

B28也许太专注撒钉子了,老汉没留意到我已靠近,被吓住了:老汉直直站着没动,左手拿着两个估计来不及撒下去钉子,右手有一团黑乎乎东西。

B29“嗯!〞老汉发觉是我,忽然轻松了下来,“吓死了!〞
B30苍白头发,风干皱纹,微驼腰背,在晨曦中特别刺眼,我却没了心悸和怜悯,心里只有厌恶和憎恨!
B31“怎么能这样?!〞粗话我骂不出口,但声音确定够大,大到桥下江里鱼虾大约都能听见。

B32“嗯!啊?〞老汉还是言简意赅,只比刚刚多了一个语气词。

B33“别再这样了!〞哎!面对像乡下父亲一样老汉,怎么说他好呢?
B34……
B35出差回来好长一段时间不用“帮衬〞老汉。

老汉被我撞见撒钉子后,或许是良心发觉了,不再撒钉子,生意也就好像“冷清〞起来,上下班顶峰期不再忙得没空站起来,经常见他微驼着背站着朝桥上张望。

B36我每次都是吼叫而过,不停一分一秒。

B37但愿老汉改正自新了!
B38老汉不知改正了没有,老汉却死了。

本来,像老汉这样一个卑微生命离去,于世人毫无影响,也无人会记挂。

然而,老汉在离去后半年,却引起了轰动——本城晚报报道了老汉事:修车老汉数年如一日,用磁铁吸走不法分子撒在桥面用来扎车轮胎钉子,不幸遭受车祸……
B39比照那篇报道,我才知道,老汉右手那团黑黑东西是磁铁,铁盒里装是他每天吸走钉子!
B40报道说,老汉因为儿子在桥上开车,车子被钉子扎破轮胎出车祸身亡,自此之后,老汉就在桥上吸钉子,桥下修车。

B41怀揣着那份报纸,我骑车出门,在桥下老汉从前修车档前,我仿佛又看到了苍白头发,风干皱纹,微驼腰背老汉。

B42我也看到了乡下父亲。

7.依据文章内容和提示,把小说故事情节和“我〞对老汉情感看法改变补充完好。

(4分)
情节:老汉第一次为“我〞补车胎(开端)→老汉再次为“我〞补车胎(开展)→①老汉在公路上“撒钉子〞(吸钉子)(高潮)→②老汉出车祸(结局)
情感看法:③疑心,心悸→冷淡,冷漠→厌恶,憎恨→④歉意,内疚
8.文中画横线句子中“嗯!啊?〞两个语气词分别表达了修车老汉怎样心理感受?(4分)
“嗯!〞表达了修车老汉对我大声质问,表示赞同(不应当丢钉子在公路上)(2分)。

“啊?〞表达了修车老汉明白了“我〞话外音——误会(冤枉)修车老汉在公路上撒钉子,感到很惊讶(2分)。

9.作者在第⑤段不惜笔墨地描写老汉修车档,有何作用?(4分)
说明老汉修车档简陋和人物卑微(2分),为下文叙写自己对老汉不友好看法做铺垫(2分)。

10.细致品读最终两段,再联络全文内容,分析“我〞形象,探究小说主旨。

(4分)
“我〞是一个怜悯弱者、关注弱者、对丑陋现象深恶痛绝有正义感一般职员形象(2分)。

文章结尾通过“我〞深深内疚和像思念亲人一样思念修车老汉情节,告知人们“不要以阴暗心理对待社会底层人,生活中好人总是多,好景总常在〞道理(2分)。

(意思相近即可)
(二)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

(共12分)
“知入〞与“知出〞
张运辅
①怎样读书才能获得效果?经验说明,处理好阅读中“入〞与“出〞是关键所在。

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

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

〞此论道出了读书精华。

②阅读中“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展研读与探究。

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内心,与其进展心灵对话。

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

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假设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使其意皆假设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到达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

④在熟读根底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

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闲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苏轼发觉“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

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是辞官归田后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闲情逸致之感。

假设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不但破坏了全诗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节操相悖。

苏轼体会,说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心境都有了深入相识;这种相识假设分开了对全诗全身心“入〞,分开反复思索,是无法到达。

⑤阅读中“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推断,能从新角度进展阐发、评价和质疑。

哲学家叔本华就主见读书要与书本拉开间隔,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擅长从书本中走出来。

这样读书,方可防止“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思想活动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信任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

〞后来,他在生活中发觉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事实,我思路因此轰毁〞。

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疑心,并由此发觉其诸多偏颇和错误。

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旧相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相识论和方法论。

他这段经验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

⑦阅读,要“入〞,也要“出〞。

“入〞是“出〞根底,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目,不能“出〞就失去阅读价值与意义。

既能“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需驾驭秘诀。

11.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处理好阅读中“入〞与“出〞,是读书获得效果关键。

(或:读书关键是处理好阅读中“入〞与“出〞。

或:既能“入〞又能“出〞,是阅读者必需驾驭秘诀。

)(3分)
12.请简要分析文章论证思路。

(3分)
首先,提出文章中心论点;然后,从“入〞与“出〞两个方面分别分析论证了其在阅读中意义和运用;最终,再一次明确中心论点。

(一点1分)
13.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哪一段中最恰当?请说明理由。

(3分)
叶圣陶认为:“文字是一道桥梁,桥这边站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

通过这一道桥
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理解了作者心情,和作者心情相契合。


第②段(1分),这段文字引用叶圣陶话阐述了“通过文字和作者会面,理解作者心情,和作者心情相契合〞内容,与第②段所阐述“阅读中‘入’是触摸作者内心,与其进展心灵对话〞观点一样(2分)。

14.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举例论证(1分)。

通过举苏轼阅读陶渊明饮酒诗事例,论证了“在熟读根底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这个观点,使论证更详细、更具有劝服力(2分)。

三、古诗文阅读(共14分)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5-18题。

(共10分)
(一)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假设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改变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清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织,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来宾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醉翁亭记)
(二)饶州路①大饥,米价翔踊②,总管王都中③以官仓之米定其价为三等,言于江浙行省,以为须粜④以下等价,民乃可得食,未报,辄于下等减价十之二,使民就粜。

行省怒其专擅,都中曰:“饶去杭几二千里,比⑤议定往还,非半月不行。

人七日不食则死,安能忍死以待乎!〞其民相与言曰:“公为我辈减米价,公果得罪,我辈当鬻⑥妻子以代公偿。

〞行省方悟,都中乃得免。

(节选自续资治通鉴,有改动)
【注释】①路:元代行政区划单位。

②翔踊:物价飞涨。

③王都中:字符俞,元代官员,官至两任行省参知政事。

④粜:卖出粮食。

⑤比:等到。

⑥鬻(yù):卖。

15.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一样一项为哪一项(D)(2分)
A.归:云归.而岩穴暝/朝而往,暮而归.
B.发:野芳发.而清香/黄发.垂髫
C.绝:往来而不绝.者/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以中有足乐.者
(解析:A.聚集/返回;B.开放/头发;C.断绝/与世隔绝;D.欢乐。

)
16.把语段(一)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野芳发而清香,佳木秀而繁阴。

野花开放,有一股清清香味,好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绿荫。

17.从写景角度,对语段(一)“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一句进展赏析。

(3分)
作者采纳移步换景方法将酿泉推至读者面前(1分)。

先从听觉角度,写“水声潺潺〞,又从视觉角度,写其“泻出于两峰之间〞,峰静与水动相映成趣,突出了滁州山水幽静之美(2分)。

18.语段(一)中欧阳修被贬官至滁州,亲民爱民;语段(二)中王都中擅自降米价救灾,惹怒上司。

请用自己话概括两个选段中百姓对他们举动分别有什么反响,并说说这样写有何作用。

(3分)
语段(一)中百姓随欧阳修一同游乐,语段(二)中百姓情愿卖妻儿为王都中抵罪。

(2分)两个语段都通过百姓反响,表现出他们心系百姓,以民为本品行以及他们深受百姓爱戴事实。

(1分)
附语段(二)参考译文:
饶州路遭大饥荒,米价暴涨,总管王都中将官仓米分定为三等价格,向江浙行省上言,认为必需按下等价出卖,百姓才能吃得上,还未得到答复,就按下等价又减价非常之二,让百姓来买。

行省对他擅作主见行为非常愤怒,王都中说:“饶州距杭州差不多两千里,等到确定了再返回来,非半个月时间不行。

可是人七天不吃东西就会死,怎么可以忍心看着百姓饿死来等待呢!〞那里百姓对他说:“您为我们减了米价,您真因此获罪,我们就是卖了妻子儿女也要替您归还。

〞行省这时才省悟,王都中于是得以免罪。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9-20题。

(共4分)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许久,千里共婵娟。

19.“此事古难全〞中“此事〞指什么?(2分)
“此事〞指是人悲欢离合,月阴晴圆缺。

也指盼望兄弟团聚,仕途平顺。

(2分)
20.“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

(2分)
月光转过朱红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门窗,照着屋里失眠人(1分)。

这句诗运用了拟人手法,示意时间推移,同时借景抒情,抒发了词人在遭贬之后难以入睡思亲之情,以及对自身命运感慨(1分)。

四、作文(50分)
21.任选一题作文。

(50分)
(1)题目:阳光下,我________
要求:①先在横线上填写相宜内容,把题目补充完好,然后作文。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600字左右。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人名、校名、地名。

(2)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青春,流露着浓浓诗情画意;青春,散发出淡淡清香含情。

青春时代充溢着年少轻狂,充溢着无限朝气,充溢着漂亮自信。

青春步伐不会因困难而停顿,青春旋律不会因风雨而停息。

青春是阳光,是自信标记;青春是月光,是优雅代表;青春是星光,是引领时尚先锋。

让我们张开青春翅膀,架起起航风帆,让生命在这里飞扬,让青春在这里启航。

读了上面材料,你有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任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600字左右。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人名、校名、地名。

作文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