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教材分析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是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诗词中的一首,它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也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

苏轼通过行云流水般的语言营造了天上人间的清冷意境,写出了心中的徘徊矛盾,而最终以乐观旷达情绪作结。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七八年级接触过词,对这一文体形式并不陌生,对古代诗词的学习也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只要联系作者写作此词的背景,注意引导,对本节课的内容还是可以理解的,但作为普通中学的学生,知识积累少,而且涉猎面窄,在分析理解、语言表达能力上有限,因此课堂上需要老师的有效引导。

教学目标
1、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意思;
2、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3、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

教学重难点
1、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2、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

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
苏轼
怀子由——离愁别绪
叹人生——失意、矛盾
悟真谛——豁达、豪迈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说起月亮,几乎没有人不喜欢。

中国古代文人尤其是。

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

同学们,你们想起了哪些关于“月”的诗句啊?
是的,中国诗人眼中的月亮一片冰心,于是乎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芦花深处
是月,小楼吹笙是月,古代诗人都拿月亮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苏轼的《水调歌头》,看看它将围绕月亮身我们诉说什么。

二、诵读品味
(一)、字正腔圆地读。

注意“阙”“不胜”“绮”等字音的准确。

(二)、有板有眼地读。

体会声音形式的有板有眼,提醒注意朗读中的停顿与节奏。

(三)、有情有味地读。

这一环节中,学生先听录音朗读感受,然后自由读,要求读出味道与感觉来。

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是在理解词境理解词意之后。

问题设置:
1、作者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月亮?
2、从小序中你还看到了什么信息?
3、从词中找出表现苏轼怀念子由的句子?
4、苏轼写这首词的目的不仅仅是在怀念子由,从小序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那他还有怎么样的感慨在其中?
5、“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理呢?
6、如何理解“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7、作者是否一直陷入这样的幽愤与伤感中呢?从哪些词读出来的?
总结:人生的聚散离合如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并非人力所能左右,这是人生无法摆脱的遗憾,既然如此就不必伤悲,在这里作者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出一种普遍而深刻的道理,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同时表达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乐观精神,以及美好的祝愿———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

三、阅读拓展,升华情感
1、出示李白的《把酒问月》和《月下独酌》给大家。

比较诗句:
青天有月来几时?明月几时有?
我今停杯一问之。

把酒问青天。

我歌月徘徊,起舞弄清影,
我舞影零乱。

何似在人间。

唯愿当歌对酒时,但愿人长久,
月光长照金樽里。

千里共婵娟。

问:比较中发现了什么?
(有相似或相近的地方。

原来《水调歌头》的问月、舞月、愿月是从“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李白诗中继承而来,借月亮来抒怀的词作中它确是属于顶峰之作了。


2、同学们,这让我想起评论家周啸天的一句话:“向上看一首诗的继承,可知推陈出新之妙;向下看一首诗的影响,则可见其衣被百代之力。

”词中的更妙处且不论说,就来看看它衣被百代之力。

”想过它为什么会有流芳百世的魅力吗?
小结:从苦闷的悲观中走出来,到了豁达乐观的人生境界,一位从失意矛盾中走向胸怀坦荡的达观的文人留给后人的温暖与美好,慰藉着千年来普天下不得意与离恨的人,超脱的灵魂装着美好的东西就会永世活着。

四、美读成诵,情境自现
1、师配乐朗诵。

2、全班齐诵。

五、课堂小结
小结:
优秀的作品优秀的人值得我们一生用心去读。

东坡的这首词,从千年前的宋代向我们飘来,它的芳香,还将向遥远的未来飘去……以后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能再一次与它相遇,让我们都能从心底生发出一个真诚的声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