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茶产业区域经济合作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部茶产业区域经济合作分析
作者:赵云娇孙强陈泰名
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0年第04期
摘要本文在分析西部茶产业区域特征的基础上,总结出西部茶产业区域性分布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及西部茶产业区域合作的内容。

关键词西部;茶产业;区域经济合作
我国西部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因素复杂多样,茶叶产区分布不平衡,形成了诸多区域性的地区特色茶产业经济实体,这种分散的产业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部茶产业的发展。

而实施茶产业区域经济合作可以形成规模优势,有利于技术创新与要素优化配置,因此茶产业区域经济合作是一种必然趋势。

一、西部茶产业区域特征
1、茶产业分布的区域性特征
相关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茶园种植面积达171万公顷,茶产量125万吨。

占世界总量1/3。

我国茶园主要分布于安徽、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四川、云南七个产茶省。

茶园的这种分布主要是由茶叶对自然环境要求不同决定的。

福建和浙江分别以全国茶园面积的
10.99%和10.12%,生产出全国茶叶总量的19.66%和12.91%,而云南和安徽茶园面积占19.52%和7.50%,茶叶产出却仅为全国的13.64%和6.04%,可见主要产茶区的茶园利用率和生产效率也存在较明显的差异。

我国西部茶产区包括云、贵、川、陕、渝、桂、陇、藏八省,其面积占全国的45%,茶产量占全国茶叶总量的33%,其中云南茶园面积33.57万公顷,占全国19.52%,位居全国第一。

云南与四川的茶叶产量分别以17.15万吨和13.93万吨高居全国第二和第四。

从地理环境上看,西部茶区多为丘陵山区,远离污染,生态环境良好,具有发展无公害天然有机茶的优越自然环境。

同时西部茶区地处云贵高原及南北斜坡地带,光热充足,年初气温回升快,具有适宜高质量名优茶生长的气候条件。

其次,西部地区物种资源为我国之最,拥有大量野生茶树品种和茶树群体种,茶叶内含物丰富,含30多种多酚类物质,20多种咖啡碱和10多种糖类以及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为开发茶叶功能性产品提供了丰富的物种资源。

2、茶产品及消费的区域性特征
各产茶省生产不同的茶类:浙江和福建主产绿毛茶,湖南和云南主产红毛茶,福建和广东主产乌龙茶,湖南和湖北主产紧压茶。

近年来在茶叶消费的影响下,湖北、四川和云南的绿毛茶产量有大幅增长。

另外,各地区还有其特色茶,如云南普洱茶,安溪乌龙茶,新昌龙井茶等。

我国茶叶消费情况的区域性特征具体表现为:北方的花茶消费,长江中下游的绿茶消费,闽粤台的乌龙茶消费,粤港澳的普洱茶消费,藏区的边销茶消费等。

近几年茶类消费仍以绿茶为主,乌龙茶保持较好的增长势头,红茶消费市场开始启动,预计会进一步提高。

从加工程度上看,深加工茶和保健茶消费会提高,快速消费茶特别是袋泡茶、速溶茶消费量预计有较大增幅。

二、西部茶业区域性分布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西部名优茶有较快的发展,但整体看,由于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和理念的差异,西部茶产业的发展存在若干问题,具体如下:
1、难以形成规模优势
西部茶叶生产区域分散,整体上难以形成强大的规模经济,不利于西部茶产品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

我国加入WTO后,外来茶产品冲击国内茶叶市场,使我国茶产业,特别是西部茶产业面临着巨大挑战。

因此,西部茶产区应充分发挥自然环境的优势,把分散农户组织起来,利用资源创造产品,利用产品开发市场,利用市场发展企业,利用企业创造基地,利用基地创造产业。

2、难以促进技术创新
我国总体的茶叶科学技术研究与生产、加工、销售联系欠缺,茶业科技投入与推广的力度不够,茶叶生产中科技贡献率低于25%。

西部茶业区域性分布,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区域间的科研优势互补,制约了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直接转化以及茶叶技术的广泛传播,最终对西部茶区优势、优质茶产品的发展造成消极影响。

这导致各经营主体无法站在产业高度对企业本身和行业的未来发展做出长远规划,无力促进企业科研战略的实现,也不易通过科技创新来促进茶产业的发展。

3、难以优化要素配置
茶产业区域性的分布使得各个产茶省过分考虑本地区的利益最大化,从而制约了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降低了效率,限制了茶产业的经济活力。

相对其他较成熟的产业,茶叶行业的经营主体存在数量多、规模小、产销分离和经营实力弱等问题,缺少在产、供、销各环节均占主导地位的产业龙头。

这导致各经营主体在无法开创自己独特产品和品牌的情况下,不得不在低层次、低水平进行恶性竞争,以致出现行业性的亏损。

4、没有统一的价格制定机制
我国没有统一的茶叶拍卖市场,在这个大背景下西部各茶产区的茶叶价格缺乏统一合理的价格调节机制,极易产生部分厂商操纵价格的现象,如普洱茶价格的大涨大落。

此外,价格的不统一对于茶叶的出口流通极为不利,这也是国外茶叶挤占国内市场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西部茶产业区域合作的必然性
首先,茶叶是西部特色农产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其次,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有利于茶产业发展。

再次,加入WTO不仅有利于扩大我国茶叶出口,也有利于吸引更多的资金支持,如台商独资的天福茶产业、浙资投资的嘉竹茶产业和古月茶产业等。

再次,西部地区的发展前景为茶产业吸引了大批人才,技术和交通等方面的产业优势也在逐步提升,为茶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历史机遇,各地区纷纷呈现名优茶品种快速增多的势头,我国茶叶发展重心逐渐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四、西部茶产业区域经济及合作
1、茶产业区域经济
茶产业区域经济是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茶叶种植生产技术、交通、信息等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

茶产业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茶叶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

它不同于行政划分,是自然形成的一种茶业经济活动领域,是茶业经济长期发展的结果。

2、茶产业区域合作
茶产业区域合作是在平等、分工的基础上,通过不同区域间茶产业资源(商品、资本、技术和劳务)的自由流动和有机整合而实现的相互开放、相互融合、茶产业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的过程。

茶产业区域在双边合作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区域环境、土地、人力和生物资源的适度开发与合理利用。

区域合作有利于一体化组织、协调,形成区域统一市场,主要表现在地区生产力布局的科学性和经济效益最大化上。

茶产业区域经济合作的效果,要综合考虑社会地区总体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在实施茶产业区域合作时,应考虑的因素:一是地理位置,区域合作要求地理临近,以便实现设备共享与技术交流;二是优势互补,只有区域间结构互补,发挥比较优势并据此合理分工,才能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利润最大化;三是完善市场约束机制,区域间要形成彼此互相承认的市场机制或经济运行规律,在相应制度规则的约束下,从全局出发,指导茶产业区域合作合理有序的开展。

3、西部茶产业区域合作的内容
西部茶产业的区域合作,从本质上来说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以内部优化配置资源要素为主的内涵式发展,另一方面是区域外部与其他地区的互助合作的外延式发展。

(1)西部茶产业的内涵式发展。

①在分工基础上建立功能互补的合作。

西部茶叶资源分散,难以体现整体优势,因此在区域合作时要明确各区域内的产业定位,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各自优势产品,如云南普洱茶、滇红茶和下关沱茶,贵州都均毛尖,四川雅安蒙山茶,陕西午子仙毫,广西花茶和六堡茶等,同时也要注重云、贵、川、渝、桂、陕等省已有一定基础和规模的富硒茶、锌硒茶、苦丁茶、老鹰茶、甜茶等特色产品的生产。

②形成西部特色茶产品集群及茶叶产销联盟。

茶产业集聚是茶叶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如茶叶种植、加工、包装、贸易及物流等,进行多种形式的产业在空间的集群。

其效应在于会使产业内部的专业化程度提升,促使信息和知识快速流通,降低搜索信息的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西部
地区的资源优势,较适合形成资源型的茶叶产业集聚,各茶产区应依托当地优越的资源条件造就的茶树品种和茶类生产的多样性,凸现出茶产业集聚的发展特征。

另外,把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纳入区域合作的框架之中,成立西部茶叶联盟或其他协作组织,以提高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如建立于四川的中国西部茶城,吸引了来自北京、上海、江苏、山东等20余省、市,80余个大、中、小城市的茶商前来投资,在客观上形成了西部茶叶产销联盟的雏形。

(2)西部茶产区的外延式发展。

西部茶产区要吸收其他茶区的先进经验,从外部寻求发展助力,实现更大范围内茶产业经济的区域合作。

在技术方面,有针对性地引进优良种苗、优质化肥、茶机及深加工技术等,更新经营管理理念,以实现茶园管理高效化、茶叶生产规模化和茶产品的高附加值化。

在稀缺要素方面,重点与东、中部产茶省合作,实现相互间茶叶产业链的对接,扩大招商引资、鼓励茶场承包。

五、结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