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培优班作文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培优班作文教案
第一篇:六年级培优班作文教案
人与动物
教学设计理念:
为学生提供材料,在感同身受中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发学生的独特感受,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引导学生从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深层次去思考、去表达。
教学目标预设:
1、引导学生根据材料运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并有机渗透语言训练,提升表情达意的能力。
2、了解大自然是人类与动物的共同家园,激发学生热爱动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预设:
一、课前谈话,启动情绪
二、感受动物,激发情感
1、师述:刚才我发现,一说起动物,你们的眼睛就亮了。
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动物世界感受一番。
有个要求,请用积累的词语正确地描写你看到的画面。
3、师述:一个个形象生动的词透着你们对动物的喜爱,来,拿起你的笔,用一二句话描写一下你眼中的动物世界。
●学生写话,老师巡视。
4、学生交流,老师立足动物世界的特点进行简评。
三、感悟材料,表达情感
1、师述:你们眼中的动物世界是那么丰富多彩、趣味盎然、令人神往。
下面我们再次走进动物世界感受一下。
想想哪一个画面最感动你?
2、学生交流感受。
4、交流对第一则故事《义鼠救主》的新感受与新发现。
●学生交流对《海豚领航》的新感受与新发现。
8、师述:同学们的感受是不同的。
来,拿起你的笔,结合上面的材料,用恰当的语言把你的心情表达出来。
为了更好地表达,可以采
取不同的方式,可以写信,也可以写诗歌。
●学生十分钟写作,老师巡视指导。
9、实物投影仪出示学生的作文,交流评议,老师随机在原文上进行简单的批注。
●自评:你认为自己写得怎样?满意在哪里?把你的心情读出来。
●互评:他写出了什么心情?听出什么来了?说说感受。
10、师述:同学们真了不起,既会思考、又会表达,不知大家会修改吗。
来同桌交换,分享一下彼此的心情。
好的地方用浪线划出来,不足的地方修改一下,可增可删。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师述:你们那份沉甸甸的心情我们都感受到了,值得欣慰的是,很多人早已意识到不能残害动物了,并且行动起来了。
世界各地成立了一个个自然保护区,我国就有600多个,下面请看发生在江苏自然保护区的一个真实故事。
●课件出示MTV《一个真实的故事》。
3、学生交流感受。
4、师述:正是这份爱,让徐秀娟献出了生命,也正是这份爱,让一位法国小女孩与野生动物成了朋友。
她叫蒂比,你看。
●课件出示法国小女孩蒂比与野生动物的合影照片,配上小女孩的面外音。
5、学生再次交流感受。
6、师述:蒂比的言行也是源于她的爱。
附板书:人与动物神奇生气同情不满呼吁灵性失望悲哀谴责渴望
学写演讲稿
一、明确习作要求
1.读习作要求,说说今天的作文写什么?
(演讲稿或读后感。
)
2.这次作文有哪些要求?
写演讲稿要符合格式,要结合具体材料把表达的观点写清楚,要点明主题,有号召力。
写读后感要表达真情实感。
不管写什么,都要围绕“祖国在我心中”的主题。
二、写作指导
1.明确演讲稿的格式
(开头:根据听讲人的身份,写上适当的称呼。
正文:结合具体材料把表达的观点写清楚。
结尾:点明主题,发出号召。
)
2.怎样写好“祖国在我心中”的演讲稿呢?
(1)出示范文《祖国啊,母亲》,师演讲。
(2)听了老师的演讲,你有何感受?
(心潮澎湃,激动……)
(3)这说明演讲稿有什么特点呢?(具有感染力和感召力)
我们再默读这篇演讲稿,说说它还有哪些与其他文体不同的地方?
(观点明确,具有感染力和感召力,没有具体的故事情节,没有确定的人物,没有确定的景,重表达情感,象在谈话。
)
(4)生再分析,这篇演讲稿的观点是什么?他运用了哪些材料说明观点?
(观点:歌颂祖国发展快。
材料:修油田、高楼、柏油马路,载人宇宙飞船成功发射和返回、体育事业的飞速发展。
)
三、写作实践
自己写作,不愿写演讲稿的同学写读后感,注意的是要表达真情实感。
四、作文交流、评改
1.同桌交流,互相评价。
2.自己修改
五、美文赏析。
学生读优秀作品,同学赏析写得好的地方。
学些新闻报道
训练内容:
新闻报道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运用很广泛。
本次习作训练就是引导学生了解新闻报道的特点以及写法。
让学生根据学校、班级举行的体育活动、学习竞赛活动等,按照新闻报道的要求,为学校广播室或黑板报写一篇报道。
也可以以社会上发生的新鲜事为内容写一篇报道。
教学目标:
1、新闻报道在我们生活学习中经常要遇到,引导学生学习例文,学会新闻报道的写法。
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生活的习惯,培养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话题:
新闻一:长江上游出现三峡水库蓄水以来最大一次洪水新闻二:亚太区核危局加剧中国面临核武圈包围险境美国:核威慑亚太地区美国现有战略核弹头7448个,战术核弹头近五千个,是当今世界上最强大的核力量。
中国台湾省:具有相当的核武研究能力
台湾有核武器吗?这是一个十分敏感且难回答的问题。
美国人说台湾当局曾一度暗中进行过试制,只是在美方的干预下才没得逞。
但事情绝没那么简单。
众所周知,核弹属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一旦落入别有用心的人手中,将会给世界和平造成巨大威胁,甚至会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
因此,中国周边的核态势令人担心。
二、听了这些新闻报道,你们知道了什么?--学生介绍
三、探究话题
A、提问:读了上面的几则报道,你们发现这些新闻报道有什么特点?
(1、题目比较长;
2、事情交代得很清楚。
)
B、仔细再读一读,你们还会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题目把主要的事情交代了,报道的开始就大体上写出了事情的结果。
)
C、这是一个重要的发现。
有的报纸上有“一句话新闻”、“标题
新闻”,读者一看题目就知晓了。
还有什么发现吗?
(它不像我们写作文一样,新闻报道的语言很简练。
)
D、有没有想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它的真实性,新闻报道不能有丝毫的“假”,不然的话,就乱套了。
)
四、练习写作
寓言新解
【设计思路】
本节课旨在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对寓言进行再创作。
在创作中,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提高其创新能力,课堂主要运用的教学方法是讨论法和导练法。
【导写过程】
一、感知创新寓言1.出示题目(幻灯一):《寓言新解》。
2.明确目标(幻灯二):
学习方法,通过想像,对寓言进行再创作。
3.听录音,读寓言,理写法。
(1)导入:从前,在一口井里住着一只癞蛤蟆,它生活得优哉游哉。
一天,井的上空飞过几只天鹅,癞蛤蟆看呆了,口水横流,它一跃而出水井,可天鹅早已飞远了。
后来人们用一句话讥讽它,这句话是:“……。
”言下之意是:“……”(省略号部分由学生
把文章写具体写细致
【设计思路】通过本堂课教学,使学生懂得具体细致的描写在文章中的重要作用,初步掌握把文章写得具体细致的方法,使学生能根据中心需要,有选择、有主次详略地进行细写。
【导写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想大家一定非常渴望写出一篇篇具体细致、有血有肉而又生动引人的记叙文,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怎样把记叙文写具体、写细致。
二、写前指导
1.记叙文的要求及标准。
(投影显示)
记叙文的最基本要求是具体形象、生动感人。
那么,具体形象、
生动感人的具体标准是什么呢?
首先,写人要绘言绘行,达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写事、写景、写物,要绘声绘色,绘形绘状,给人如经其事、如睹其物之感。
其次,主体内容要细腻可感。
一句话,具体形象的标准是要使读者过目难忘。
问题是,怎样才能做到使
读者“过目难忘”呢?
这里有一个简略句,需要大家把它扩展、修改成一个具体形象的句子,同时需要大家思考,把动物当人看
【设计思路】
其一:动物生命之小,小至蚂蚁、虫豸,生命之大,大至巨象、巨鲸;草木无声,其情堪鉴。
它们存在于我们这个世界,它们有着与人类一样的快乐与痛苦,一样平等而又美丽的生命。
有必要让学生认识这一点。
其二:指引学生观察动物、感悟真情、关照人生。
我们常常埋怨自己的眼睛缺乏发现,其实是心中缺乏湿润而善感的东西,因而情感变得粗糙起来。
动物也是“人”,把动物当“人”看,潜心察看,就会拥有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就会拥有美丽而欢愉的心情,有人生独到的感悟。
其三:师生互动,感悟语言,学会表达。
阅读开道,创设情境;范文引领,唤醒回忆;要点破解,结构洞明;限时作文,披情入文;互评修改,渐至佳境。
【导写过程】
一、展示本堂课作文题目
情感不是人的专利,动物也具有为人类所忽视的情感:爱和信任,恐惧与愤怒,欢让作文也自由飞翔
【导写过程】
一、导入激趣
1.今天,老师请同学们读一份奇怪的账单。
(媒体显示)招聘女打字员的广告费……(支出金额)
提前一星期预付给打字员的薪水……(支出金额)购买送给女打字员的花束……(支出金额)同她共进一顿晚餐……(支出金额)给夫人买衣服……(一大笔开支)给岳母买衣服……(一大笔开支)
招聘中年女打字员的广告……(支出金额)
如果有同学读懂了这份账单的意思,就请告诉我们大家。
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归纳:这份奇怪的账单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位公司老板倾心于年轻的女打字员,结果招致夫人的嫉妒,惹出一场**,只好重新招聘一位中年
第二篇:培优班作文材料
初三语文作文复习专题应试作文指导:确立主旨 [方法指津] 确立主旨就是确立一篇文章的中心,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立意”。
我们无论是写哪一种文体,都应在立意上下功夫。
一、立意要健康所谓健康就是要保证文章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正确,要体现出一定的思想意义,能给读者以鼓舞和启迪。
1、立意健康,需有一定的认识能力。
生活是五彩缤纷的,但也是复杂纷繁的,只有正确地认识生活,才能把握好文章的立意。
比如有个同学写洪灾以后,上面运来了许多救灾物资,放在乡政府的大院里。
夜晚,有些人去偷,可我没有偷到东西,感到遗憾。
这种立意就很不正确,表现了作者认识上是非观念不清。
这样的文章格调就很低下了。
2、立意健康,需有一定的提炼能力。
以议论文为例,经常有些材料作文,它需要学生自己提炼观点,若没有提炼能力,或者是难以提炼出观点来,使文章无法展开,或者提炼的观点有失偏颇,导致整篇文章立意出现偏差。
因此,我们平时需在“提炼” 上多多练习。
比如有这样一则材料:“某校学生马朝江,平日学习刻苦,成绩优良,他一心想考入理想学校,然而,仅差一分未被录取,自己本来有轻生念头,加之父母责骂他没出息,他便自杀了。
” 这一则材料,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炼出观点来。
着眼于马朝江父母——①“望子成龙”的悲剧;②打骂不是真正的教育。
着眼于马朝江本人——①自杀是弱者的表现:②榜上无名,脚下有路。
③着眼于分数——①一分的残酷;
②不必把分数当成命根子。
着眼于社会——①为马朝江鸣不平;②杀死马朝江的不是他自己等等。
3、立意健康,需有一定的驾驭能力。
这种驾驭能力往往能点石成
金,化腐朽为神奇。
比如有个同学写《晚自习的幕》:晚自习突然停电。
一分钟的沉寂之后,“噪音”相继出现,小声嘀咕的,大声叫喊的,推推搡搡的,逗逗打打的……组成了一曲极不和谐的“交响乐”。
若写到这里为止,文章的思想性肯定不强。
作者灵机一动,抓住一个同学的歌声进行铺展:正当各种声响泛滥时,班长喊“预备唱”之后,教室里响起一串哈哈,但班长继续唱着。
接着第二个、第三个同学跟唱起来,最后全班都唱起来。
伴着歌声,一根根蜡烛点亮了,烛光映红了一张张刻苦攻读的脸1 庞。
就这样,在作者的驾驭之下,一篇立意健康的文章诞生了。
二、立意要新颖所谓新颖,就是立意要跳出陈旧的框框,“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未能言”。
1、立意新颖,莫忘了避“俗”。
你看,一写蜡烛,老师们就蜡烛,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一写蜜蜂,劳动人民就像蜜蜂,得到的少,付出的多;一写荷花,就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些几乎成了通用公式。
而立意真正要有新意,就务必避俗避熟。
如一篇以“老师”为话题的作文,绝大多数学生都在讴歌老师的伟大和无私,而一学生以《流泪的红蜡烛》写了一个老师奔忙于生意场,醉心于赚钱的一组画面,敏锐地表现了市场经济中少数老师的心态,在众多的习作中独树一帜。
2.立意新颖,莫忘了求“异”。
求异思维无疑是一种可贵的思维品质,它常常开出特别艳丽的花朵。
比如:根据“知足者常乐”翻出“不知足者常乐”,根据“不必班门弄斧”翻出“弄斧需到班门”,还有根据“近墨者墨”翻出“近墨者未必墨”等等,都有求异思维的奇葩。
3.立意新颖,莫忘了变“角”。
变“角”就是变换一种切入角度,角度一新,立意也会为之一新。
比如一学生写家乡变化,它以“稻草家族上法庭”的形式,“控诉”了先是蜂窝煤、后是液化气挤占原本属于稻草家族在家村市场的“罪恶”,文中夹杂着蜂窝煤与液化气的自我辩护。
全文从稻草的“遭遇”中透视了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革,其立意角度让人拍案叫绝。
三、立意要深刻所谓深刻,就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出文中深广的意蕴,以增加文章的穿透力和厚重感。
1.立意深刻,要学会点
化。
这种点化常用于文末以“卒章显志”,从而将文章的立意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的结尾把对母亲的爱推及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爱,情感顿然升华;学生佳作《鲇鱼跑了》前文写鲇鱼如何蹦出木桶,钻入下水道逃逸,并无特色,可作者在结尾补上了一句:“拼搏中的生命有不可遏止的力量”,主旨猛然生辉。
2.立意深刻,要学会暗示。
暗示就是言于此而兴于彼,作者往往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那些以物喻人、托物寓意的文章多用此法。
有个学生写《心中的小船》,明写的是家中的渔船,暗示的却是可敬的父亲,父亲就是那条船,承载着生活的艰辛,承载着一家人的理想。
由此可见,成功地运用“暗示”,往往能2 使文章一石双鸟,拓宽或加深文章的意蕴。
3.立意深刻,要学会整合。
整合就是将诸多零散的、平面化的内容进行巧妙地组接和拼装,或在“点”上加深,或在“面”上加宽,使文章在厚重的容量中显示出深广的内涵。
下面三个同学写《故乡的元宵节》的例子能很好地说明这一点。
生甲:写的是元宵节热闹非凡:狮子、龙灯、……叫人目不暇接。
生乙:写元宵节与众不同,有一种风俗叫“赶毛狗”。
就是用柞树或杉树枝堆放在每间房中,点火烧得噼噼啪啪响。
然后全家老少高喊“su——su”,说是把“毛狗”赶走。
生丙:写元宵的别具一格,那古老的风俗,就是“赶毛狗”。
爷爷奶奶最虔诚,爸妈只是走过场,而小孩则是看稀奇。
突然,狮子龙灯过来了,小孩先跑了。
而后,电灯亮起来,电视里的元宵晚会开始了,爸妈偷偷溜走。
最后只有爷爷奶奶有气无力的声音在锣鼓声、鞭炮声、歌声中时断时续…… 生甲赞颂元宵节的热闹,立意当然正确,但非常平面化;生乙写了一种民俗,似乎也不精彩;生丙将甲、乙的内容进行整合,文章的立意一下深刻了许多:现代文明正无情地冲击着古***俗的防线,“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呵!【新题导练】文题一:梦圆此时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班级乃至一个国家都会有自己的“梦”。
某一日,当“梦”终于圆了的时候,一定会有很多精彩的故事。
请用上面的文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
分析:文题二:感谢挫折生活中,我们谁没遭遇过挫折呢?正是这些挫折,使我们明确了方向,振作了精神,获得了成功。
请用上面的文题写一篇文
章,文体不限。
分析:文题三: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在“感受”,感受时间、感受关爱、感受友3 谊……你对什么东西“感受”得最深呢?请将上面的文题填充完整,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
右“丞相”,小心侍候。
该店表示,这种特色经营项目,今后还将加大广告力度,隆重推出。
分析:分析:文题四:以学生“过生日”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
分析:文题五: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
《人民画报》记者与宁夏西海固地区一个牧童对话:“你放羊干啥?”“卖钱。
”“卖钱干啥?”“娶媳妇。
”“娶媳妇干啥?”“养娃娃。
”“养娃娃干啥?”“放羊。
” 分析:文题六:读下面的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
报载,某地有一美食城,设置了“小皇帝宝座”。
每个包厢一桌三椅。
孩子高坐在“小皇帝宝座”上,父母则坐于下首,充当左
应试作文指导:遴选素材[方法指津] 有人曾说,一篇文章的成败往往不是在动笔之际,而是在动笔之前。
这个“动笔之前”恐怕主要是针对选材而言的。
我们很多同学的中考作文结构完整,层次清晰,重点突出,语句通顺,但就是无法感染读者,当然就评不上高分。
究其原因,主要是选材不理想。
那么,在选材方面,我们该怎么着手呢。
从记叙文来看,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组织材料力求精当要写好一篇记叙文,我们首先要组织精当的材料。
要做到“精当”,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材料不能游离主题。
主题是一篇文章的灵魂,你所组织的材料一定要契合文章主题。
如《我的引路人》一文,笔墨应集中4
在“引路人”身上才算抓住了重点。
可作者却大写特写“我”自己,这就偏离了文章轨道,难以突出文章的主旨了。
2.材料不能胡编滥造,这就是说,组织材料应力求真实、准确。
那种“在车厢内将歹徒踢出三四米远”的情节是虚假的,那种“老师带病上课昏倒于讲台”的故事是不可信的,那种“拾到东西一等几小时”的事例是经不住推敲的。
这些胡编滥造的材料只会弄巧成拙,影响文章的质量。
3.材料不能过于狭窄。
不要一写“奉献爱心”,就是给“希望工程捐款”;一写“家乡变化”;就是盖了平房盖楼房,买了彩电买摩托;一写
“母爱”,就是织毛衣,送雨伞;一写“老师”,就是补功课,解难题……还有,不要动不动就与“学习”攀亲:《我这个××谜》——我这个学习谜;《我懂得了珍惜》——珍惜时间,努力学习;《我在花季》——在花季中努力学习;《我在努力》——在学习上努力;《起点》——把这次学习上的进步作为新的起点……生活是如此广阔,方方面面都有作文素材,为什么只选择“学习”这一点呢?
二、遴选材料力求新颖组织材料之后,接着就是对材料进行遴选。
这一过程包括鉴别、比较、筛选、取舍等方面。
所选材料应力求新颖,力争做到“人
无我有,人有我新”。
怎么“新”呢?1.“新”在独具慧眼。
材料要新,选材者需有一双慧眼。
比如《我爱家乡的秋天》一文,很多同学选材不外乎“秋天景色如何迷人”、“秋天硕果如何喜人”、“秋天收获如何醉人”等。
而有个同学却选用这样一则材料:秋季的某日,全家人高高兴兴去参加选举。
妈妈打扮一新,爸爸放弃了一笔可观的生意,行动不便的爷爷奶奶也结伴去投自己神圣的一票。
作者感受到了改革的春风吹过来的浓浓的民主空气,他认为这是最值得讴歌的“金秋”。
好一则充满时代气息的材料!2.“新”在独运匠心。
有时,你可能对组织的材料举棋不定,这时你最好以你的“匠心”度一度他人之“腹”,再决定材料的取舍。
例:《还我课外天地》一文,现有三则材料可供选用——①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不能顾及课外天地。
②学校、家长卡得紧,不敢顾及课外天地。
③课外天地充斥着武打、凶杀、色情,不愿光顾课外天地。
你不妨想一想,①②两则选用者肯定很多,③则会少一些,你便可淘汰①②而取③。
3.“新”在独辟蹊径。
这“蹊径”往往表现为一种与众不同5 的“视角”。
如:反映差生受歧视的文章多如牛毛,同学们笔下的差生遭遇大多相同:老师冷嘲热讽,同学白眼相向,父母拳脚相加。
而有个同学却以《幸运》为题选取了这样一个角度:班主任的晚自习,大家都抄黑板上的作业。
我这个差生在最后一排,眼睛近视没法抄。
于是我向前面的同学“借光”,恰巧班主任发现了:“讲小话,罚你在讲台边抄。
”我在讲台上抄起来,仿佛第一次发现老师的字写得那么大,那么工整,那么清
晰。
抄完后,我回到座位上,周围的难兄难弟一边抄我的,一边说:“你真幸运,老师罚你上去,这么快就抄完了,要是我也被罚上去就好啦!”听到他们的羡慕声,我心头涌上一种从未有过的幸运和满足。
全文以幸运写不幸,以乐境写哀情,多么独特的角度!
三、提炼材料力求艺术不少同学总是抱怨生活太平淡,没有精彩的东西入文。
其实,这主要是不会艺术地提炼材料。
那么怎样提炼材料呢?1.变一般为典型。
“艺术组合”就是一种好方法,它是将分散、零碎的材料进行巧妙的组合和嫁接,创造出更具典型的内容。
如有篇《中学生的一天》的习作,作者巧妙地将劳动委员罚扫寝室、老师罚站、食堂管理员罚款、班主任罚写检讨集中于“我” 的一天,以此反映学校以罚代教的问题。
这样将不是发生在同一天的事集中于一天,不但没有失真之感,反倒更具有戏剧性。
2.变单薄为丰厚。
这是指增加材料的立体感、层次感、厚重感,使文章更具表现力度。
如一同学写《夏天的歌》,先写因阴雨连绵农家的稻谷没法晒而开始发霉,乡亲们一筹莫展。
再写政府决定减免有关提留,村民们十分激动,文章表达了“政府爱人民”这一主题。
后来作者又加上这样的内容:大家考虑到不能光靠政府照顾,还要开展生产自救,减少损失。
这样,主题变成了“政府爱人民,人民爱政府”,文章的内蕴变得丰厚多了。
3.变肤浅为深刻。
这是指材料进行由浅入深的思考,使文章具有更强的穿透力。
如一个同学写《荒》,先写农村许多人外出打工——田荒,再写菜园无人管理——园荒,最后写家里无人照管孩子,父母干脆让读书的姐姐下学带小孩——人荒,这样一组织材料,使文章的主题显得特别深刻。
从议论文来看,也需要占有大量的材料,特别是在论述中,需要运用不少的材料来作论据,那么,我们可以充分地进行论据的分类搜集整理。
比如,我们可以按“爱国篇”、“时间篇”、“理想篇”、“事业篇”、“勤奋篇”、“友谊篇”、“成败篇”、“求知篇”、“美丑篇”等若干方面搜集论据,建立起自己的论6 据库。
写说明文的材料则要做到准确、翔实。
【新题导练】你陶醉的时候,请抓住印象最深、感受最深的某一“陶醉”点,补充文题,写一篇文章,体裁不限。
分析:文题一:童心依旧童心最真诚,最纯洁,最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