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为学》练习题 冀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为学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原题为《》。
作者,是代文学家。
二、翻译句子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学之,则难者亦易矣;
吾欲之南海,何如?
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三、选择题
1.下列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用两个反问句引出了观点,做任何事难易转化的关键在于“为”。
B.富僧的两句“子何恃而往”充满着对穷僧的嘲讽之意。
C.作者以一富一贫两位僧人的对比,证明了客观条件对一件事的成功没有影响。
D.结尾处的“蜀鄙之僧”指的其实只是穷僧一人。
C错在证明的是主观的努力实践对于成功的重要性。
2.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通过“为之”与“不为”,“学之”与“不学”的对比,提出了作者的观点。
B.蜀鄙穷僧的故事生动地证明了“为之,则难者亦易矣”这句话。
C.作者主要运用语言、肖像描写刻画了穷僧知难而进的人物形象。
D.,重申了文章的观点。
作者通过蜀鄙二僧的故事,更要付诸行。
3.《为学》一文中心论点是()
A.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B. 在求学这个问题上,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C. “为学”的难与易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关键在“为”。
D.无论做事还是求学,难以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4.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选文运用对比,揭示了难易之间的区别和转化在于为与不为的道理。
B.富者两次所说的“子何恃而往”,都表达了他对贫者的嘲讽。
C.上文结尾处“人之立志”一句是对上文内容的总结,也是本文议论的中心。
D.选文未写贫者如何去南海并返回的经过,是因为这些与本文中心无关。
5.对《为学》中的“故事”讲析有误的一项是
A. 叙述故事运用了对比的方法。
B.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话来表现的。
C. 故事在裁剪上详略得当。
D. 故事在全文中的作用是表现富者没有志气。
6. 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本文意在阐述在学习方面不仅要立志,而且要付诸行动。
B. 本文将富僧畏难不前与穷僧知难而进进行了对比。
C. 通过故事类比推断出结论,我们立志学习,关键是要付诸行动。
D. 本文证明了客观因素对于事业成败的作用,突出了“立志而为”的重要。
7.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通过对话,反映了为学贵在立志。
B.富者两次所说的“子何恃而往”,语气是不同的。
C.本文作者的写作目的是教育子侄们立定志向、刻苦求学。
D.本文用浅显的故事进行类比说明道理,寓意深刻。
8.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选文第⑴段指出“为学”的难易可以转化,关键在于“为”。
B.故事中贫僧的所为证明了“不为,则易者亦难矣”的观点。
C.选文⑶—⑹段富僧的心理由最初的轻蔑变成了最终的敬佩。
D. 选文第⑺段由“蜀鄙二僧”的故事引出主旨:为学贵在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