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重庆市九龙坡区育才中学高三(最后冲刺)历史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学年重庆市九龙坡区育才中学高三(最后冲刺)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1.《大国崛起》解说词中说:17世纪的英国“在历史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

”这里“抢占了先机”和“傲视全球”的典型表现分别是
A.通过新航路的开辟,通过工业革命成为最发达工业国
B.率先开始工业革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
C.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工业革命成为最发达工业国
D.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确立了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
2.20世纪初的国际政治中,最突出的现象是
A.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B.列强发展的不平衡与冲突
C.世界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D.工业化浪潮席卷全球
3.正是因洞穿了花开花落的自然规律,基于对生命状态的理性认识,北宋诗人宋庠面对落花显得十分坦然:“先落后开应定分,一般迟日一般风。

”这种情怀,完全洗却了以往“落花”诗中所寓的伤感情绪而自出新意。

这一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儒者实现了积极参与政治的理想
B.儒者通过诗词以期提高政治素养
C.理学整合了社会不同的价值观念
D.理学研究方式影响着诗词的创作
4.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是在传统官制以外另成系统的一个机构,这个名称不仅反映了“天朝”观念的动摇,也反映了近代政治制度的变化。

这些变化不是新物取代旧物,而是在旧物边上另置一个新物。

这反映了
A.中国近代化的复杂性
B.中国近代外交的开端
C.除旧与布新同步进行
D.洋务运动不符合时代要求
5.1945年,有人对出了这样一副对联:“中国捷克日本,南京重庆成都”。

若要给它加一横批,下列选项中较为合适的是
A.中美合作B.抗战胜利
C.美苏争锋D.兄弟阋墙
6.唐建立之初,“均给天下民田”,达到了“力业相称,细民获资生之利,豪右靡余地之盈”;唐中叶以后,“有钱则买,无钱则卖”“人从私契”成了土地转移、让渡的基本方式与基本原则。

唐朝经济领域的这一转变
A.有利于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
B.表明政府的经济职能发生了根本转变
C.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D.是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必然产物
7.下图是中世纪兴起的牛津大学,其最初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A.为传播宗教的需要B.为宣传无神论需要
C.摆脱教会对教育控制D.欧洲城市复兴的推动
8.如表20世纪60年代的国际组织(部分)
上表可以用来说明,20世纪60年代
A.能源合作是国际合作的主流
B.两极格局受到一定程度冲击
C.全球有序贸易新时期的开启
D.第三世界国家面临巨大挑战
9.《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人之所贵,主人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这表明
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C.百姓皆重商轻农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
10.20世纪80年代,在山西太原的一些农村牲口的价格猛涨,“原来一批大牲口不过一千元,小毛驴只卖三四百元,后来大牲口涨价到一千五百元,小毛驴更时兴,涨到了八百元以上。

”这主要是因为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B.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继续
C.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D.社会生产力倒退
11.下图反映的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抗日战争
12.罗马法规定:“如果一个自由民想转让其享有权利的土地,那么除非他将之转让给此地的在册居民,否则通过任何一种契约转让其土地所有权和占有都是非法的。

”这说明古代罗马
A.注重保护公民土地私有权B.缺少商业的契约精神
C.居民的身份具有不平等性D.法律严禁土地的买卖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
13.(32分)进取与平和
材料一长安代表的东西部之结合,首都居在最前列,领导着全国国力向外发展的一种斗争形势。

洛阳代表的是中国稳定状态,南北的融合;首都居在中央,全国自然舒展的一种和平形态。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文化是无所谓优劣的,各种不同的文化各适宜于对付不同的环境。

但是环境不能无变迁,而人们控制环境的方法却变迁的没有这么快。

——吕思勉《吕著中国近代史》
问题
(1)钱先生“长安代表的东西部之结合;首都居在最前列,领导着全国国力向外发展的一种斗争形势。

”的观点,你是否同意上述观点,以你所学的汉唐历史说明理由。

(2)“进取”与“平和”也可以用于形容中国古代文化,例举相应的史实和相关文化的时代背景。

(3)中国近代历史的书写中吕先生这番话的目的是什么?
14.(20分)材料战国初期,韩国“晋之故法未息,而韩之新法又生;先君之令未收,而后君之令又下”,群臣吏民无所适从,导致国力贫弱。

公元前355年,韩昭王任用申不害为相,实行改革。

申不害相韩19年,“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帮助韩昭侯推行“法”治、“术”治,使韩国君主专制得到加强,国内政局得到稳定,贵族特权受到限制,百姓生活渐趋富裕,史称“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

韩国虽然处于强国的包围之中,却能相安无事,成为与齐、楚、燕、赵、魏、秦并列的战国七雄之一。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申不害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申不害改革的作用。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1、C
【解析】
据材料“17世纪的英国”“在下两个世纪里”可知,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开始建立君主立宪制,18、19世纪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故C选项正确;材料“17世纪英国……抢占先机”是指英国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故A选项错误;材料“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是指英国的工业革命,而不是确立世界殖民霸主地位,故B、D选项错误。

2、B
【解析】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列强之间争夺殖民地和霸权的斗争,故B正确;资产阶级革命兴起于17世纪,故 A与材料无关;世界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C错误;工业化浪潮席卷全球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D错误。

3、D
【解析】
由“正是因洞穿了花开花落的自然规律,基于对生命状态的理性认识”可知,宋庠的诗作,表现出典型的“即物观理”式的人生思考,这与理学家“格物致知”探寻天理的方式一致,将理学的思维方式引入其诗歌创作领域,故选D;材料强调的是诗词体现出的鲜明的理学倾向,材料均未体现“实现了积极参与政治的理想”“整合了社会不同的价值观念”“以期提高政治素养”,排除ABC。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正是因洞穿了花开花落的自然规律,基于对生命状态的理性认识”,联系理学的影响分析解答。

4、A
【解析】
对材料进行分析后可知,“这个名称不仅反映了“天朝”观念的动摇,也反映了近代政治制度的变化”,说明了清政府为适应对外交往的需要,设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强加了对外的交流,这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这些变化不是新物取代旧物,而是在旧物边上另置一个新物”,说明了旧的制度依然存在,这又不利于中国的近代化,所以这体现了中国近代化的复杂性,故选A;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设立于1861年,此前中国近代外交早已开始,故可排除B;“这些变化不是新物取代旧物,而是在旧物边上另置一个新物”,说明了旧的制度依然存在,故可排除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是符合时代要求,故可排除D。

5、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由题干中“时间1945年”和“中国捷”“克日本”等信息可得出是抗日战争的胜利,故B项正确;ACD三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
6、C
【解析】
从材料中的“有钱则买,无钱则卖”“人从私契”来看,说明唐中叶以后的土地转移主要是通过买卖来完成,这一转变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答案为C项;土地买卖会导致大土地所有制的扩大,不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B项中的“根本转变”说法绝对,排除;经济重心南移与这一转变无关,排除D项。

7、D
【解析】
大学产生于12世纪,行会制度的发展,城市的复兴为大学的产生创造了重要条件,故D正确;大学的产生最初不是传播宗教的需要,排除A;大学产生的原因也不是为了宣传无神论,排除B;摆脱教会对教育控制不是大学产生的主
要原因,排除C。

故选D。

8、B
【解析】
依据表格信息可知,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许多由发展中国家建立的国际组织,说明世界政治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了多极化的趋势,不能说明能源合作是国际合作的主流和第三世界国家面临巨大挑战,故
A、D两项错误;全球有序贸易新时期的开启出现在两极格局解体以后,故C项错误。

9、D
【解析】
据材料“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与社会实际情况相违背,说明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倾向,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百姓抑商的信息,故A 项错误;“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说法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当时百姓皆重商轻农,故C 项错误。

故选D。

10、A
【解析】
依据材料时间“20世纪80年代”并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自主经营,因此对牲口的需求加大。

A正确;1982年五届二次会议作出了改变人民公社的决定,B排除;1992年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间不符,C排除;结合所学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是因为落后生产关系不符合生产力的发展,因此,这时生产力应该是进步了,D排除。

故选A。

11、B
【解析】
图片的左上角标有:“日军进攻路线;1894年重要战场。

”1894年——1895年,日本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故答案选B选项。

点睛:解答图片性的问题关键点有三:一是图片的名称或者标题;二是图片中的文字,这是解决图片问题的最重要的突破口;三是图片中涉及的内容,这要与所学知识来结合,分析出主要考点,进一步解答。

12、C
【解析】
罗马法强调只能将土地转让给“此地的在册居民”,实际上排斥了非罗马公民的土地购买权,体现了罗马公民与非罗马公民身份的不平等性,C项正确;材料只限制土地转让对象,没有体现对土地私有权的保护,A项错误;缺少商业的契约精神与强调契约合法的条件不符,B项错误;限定土地买卖的对象不等于严禁土地买卖,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
13、(1)同意。

西汉:西汉开辟了丝绸之路,为了加强对西域的控制,在河西走廊设置了河西四郡,天山南北与内地联为一体,并在西域设西域都护府。

唐朝:在西域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当地事务,驻军防守,丝绸之路在交通更加安全顺畅的基础上臻于全盛。

(2)
言之有理即可,如平和——无为思想,进取——经世致用都可以
(3)解释或界定文化的含义——适宜于对付不同的环境,无优劣之分;《吕著中国近代史》中如此界定文化含义目的给予近代陷入沉沦的中华民族以信心。

【解析】
(1)态度:依据材料一和所学可知同意。

理由:依据所学从西汉开辟了丝绸之路以及汉唐设置机构对于西域的管理回答。

(2)“进取”的文化表现结合所学可以从“布衣将相”“无为而治”等回答;时代背景可以从秦汉时期的社会历史回答。

“平和”的文化表现可以从“礼乐制度”“经世致用”等思想回答;时代背景依据所学从西周封建初建时文化制度建设或者明清之际的儒学受到冲击等回答。

(3)依据材料三“各种不同的文化各适宜于对付不同的环境”从解释或界定文化的含义以及《吕著中国近代史》界定文化含义目的回答。

14、(1)背景:战国初期兼并战争加剧;法律和政令混乱;韩国国力弱小。

(2)作用:加强了君主专制;稳定了韩国国内政局;打击了贵族势力;推动韩国社会经济发展;增强了韩国的国力,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任答3点)
【解析】
(1)背景:根据材料“晋之故法未息,而韩之新法又生”可归纳出法律和政令混乱;根据材料“群臣吏民无所适从,导致国力贫弱”可归纳出韩国国力弱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也是推动申不害改革的因素。

(2)作用:根据材料“使韩国君主专制得到加强,国内政局得到稳定,贵族特权受到限制,百姓生活渐趋富裕”进行归纳即可,注意不要照搬原材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