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融合·创新——新媒体环境下江宁广播电视台的实践与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屏世界
从传媒格局来说,区级电视媒体处于主流媒体链条的最末端,但在以“融合”为主题的媒体竞争“蓝海”中,区级电视媒体从某种意义上说,获得了站在同一起跑线的机会。

先天条件也许不足,但充满机遇,也能分得一杯羹。

江宁广播电视台的实践与探索
一、融合新媒体,以提升区级电视媒体影响力为导向。

融合不是简单的整合,而是立足全媒体布局进行重新架构。

新旧媒体需要融合的五个领域分别是:内容、渠道、平台、经营和管理,前三个为业务要素,后两个为机制和架构
要素。

其中最重要的是管理,即如何把内容和渠道延伸到
平台上,经营和管理的流程再造组织重构是非常重要的。

江宁广播电视台于2014年3月成立了新媒体中心,以
此为纽带,探索内容一次开发后多次生成,平台资源和内容数据库多次销售,从传统媒体到网络视频、手机视频的全媒体价值链运营。

实践发现,从单一媒体到跨界融合发展,内容、产品、技术、管理、平台和人才的一体化是必经之路。

在内容和产品上,把好的电视节目变成多屏节目,既在电视平台多频次播出,又在移动屏、电脑屏等多个屏幕
上不断推送,实现内容的一体化。

例如,自办的新闻资讯、生活服务类节目,在节目播出的24小时内(《江宁新闻》为节目播出后2个小时内)推送到网络电视台,而推送到微信电视台的时间间隔为3个小时。

目前手机已经牢牢占据了第一大上网终端设备的位置,微信已是社交媒体中人气最高、最活跃的一种应用。

江宁广播电视台没有自主开发App 终端,而是选择背靠“微信”这棵大树,节省了不小的成本开支,也搭上了技术、热度的顺风车。

包含官方微信“微·江宁”、生活服务专用号“家住江宁”、锁定全南京广播移动收听人群的公众号“心
动885”、婚恋文化产业公众号“红苹果”、服务广电网络客户群的“江宁广电网络有限责任公司”、开门纳谏倾听台内及各界心声的“众言堂”。

定位明确、互推互动、各具特色。

其中,“微·江宁”是矩阵中的核心产品,新闻媒体中心对其进行了深度开发。

技术的一体化是多种技术的相互合作相互补充协同发展。

以2014年南京青奥会宣传为例,江宁广播电视台进行了一次全媒体融合传播。

新媒体中心与新闻频道、生活频道、心动885广播联动,打破部门界限,建立文字稿件、视频素材共享平台,参会电视记者、广播记者通过微博、微信等第一时间向网络编辑发稿,各类新闻在“微·江宁”微信平台、网络电视第三频道、江宁广播电视台官方微博编发呈现。

新媒体中心也第一时间汇集各个渠道的消息、图片及新闻线索供各频道、频率分享。

参会记者在现场第一时间发布微信朋友圈,记录所见所闻所想。

此外,网络编辑在青奥开、闭幕等重要时间节点,加强原创内容创作、第一时间推送,网评员积极跟帖、评论,凝聚正能力,为南京点赞,为青奥点赞。

微信平台还开设了专栏“主播陪你看青奥”,网络编辑原创与广播电视作品二次创作相结合,及时、生动传递南京青奥会重大事件、江宁场馆赛事、保障工作,展示文化交流内容和成效。

微信推动中,每天有一位主播晒出自己和吉祥物砳砳的合影照、自拍照,有广播、电视青奥赛事报道标题、文稿二次加工,上传视频,配发现场图片、背景链接等。

全媒体融合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互动性。

青奥会正式开幕前,微信平台启动了“看青奥、拍青奥、赢话费”活动,发动观众、网民随手抓拍南京街头青奥元素、赛场内外花絮点滴。

微信平台每天都会收到青奥照片、青奥故事,并选取部分在新闻频道每晚六点半播出的《今晚630》栏目的“微·江宁”板块中播出,实现了线上、线下,电视、新媒体,
闭环供应链。

二、管理和运营的一体化,以内容融合为根本,不断探索台网融合的模式。

在江宁广播电视台,新媒体中心部分业务与新闻中心密不可分,由于机制灵活,在内容生产、分发上实现了无缝对接。

新闻中心安排了有丰富采编经验的
坚守·融合·创新
——
—新媒体环境下江宁广播电视台的实践与思考□杨

新媒体攻略
传媒e 时代
. All Rights Reserved.
2014/12
面对新媒体的崛起,广播根据新媒体的独特规律,融合新媒体的独特思维,把冲击挑战转化成机遇,产生了出其不意的效果,创造了广播的又一次“红利时代”。

以2013年为例,中央人
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的创收前所未有地突破了6亿元。

在浙江省,广播过亿
的频率有3个,浙江交通之声超过了2亿元,浙江之声和杭州交通台也双双
超亿元;最基层的县市区广播电台中义乌台创收1400万元,镇海台创收1100万元,温岭台创收1000万元。

广
播迎来又一次“红利时代”,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与新媒体的快速融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一、新媒体的存储功能延续了传统广播二次生命力。

众所周知,传统广播的最大传输弱点是“稍纵即逝,不易保存”。

在没有互联网的年代,广播新闻人做的录音报道会在固定时间段播出,如果听众错过了,除了等重播就别无他法。

有了互联网,录音报道在广播节目播出的同时可以直接上传互联网,听众想什么时候听就什么时候听,想从哪段开始听就从哪段开始听,用鼠标点击即可做到。

有了互联网,传统广播局域性覆盖的弱点也被克服,比如生活在北京的宁波人,想听家乡电台的节目,随时点击宁波广播在线网站,就可以收听现场直播和点播收听上传的节目。

二、新媒体的平台意识扩大了传
统广播品牌影响力。

这几年,凭借着技术优势,新媒体纷纷建立了自己的平台,百度的搜索平台、淘宝的购物平台、腾讯的群聊平台。

传统广播也有自己的平台,但在全媒体时代,仅靠原有的传统播出平台产生不了最大新闻影响力,只有借助新媒体平台,把重点节目、重点录音报道的文字和音频第一时间挂上门户网站,进行多平台二次网络传播,节目品牌影响力才会不断提升。

中国之声每天播发的重点新闻在中国广播网上也能看到听到,同时又被其他网站大量转载,影响力越来越大。

2013年,仅新浪网新闻客户端就转发采用中国之声重点独家报道100次以上。

目前,中国之声和新浪网、腾
记者和具有一定编辑审核能力的编辑,负责制作官方微信推送内容,保证了内容的导向性、时效性。

同时,微信编辑还负责观众、网民互动维护,每天将微友播报内容整理编发在“微·江宁”电视节目里。

适时发起线上线下活动,节目与活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平台协同发展。

《今晚630》“微·江宁”板块就是这样一个输入网络媒
体内容开发的新节目,可以说是融合的一块试验田,节目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地更新和改进。

区级台融合新媒体的问题与思考
改革过程中,江宁广播电视台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效,但还存在较大差距,并且与江宁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不相称,开拓创新意识和市场化意识有待加强,主要表现在:
一是管理模式制约发展。

一直以来,江宁广播电视台工作人员执行的是机关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其业绩难以量化考核。

如何打破“大锅饭”,建立和完善新的体制机制,也是江宁江宁广播电视台在改革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是精品内容相对匮乏。

每年虽然有一些新闻作品和栏目在市级获奖,但是有影响力的栏目还不够多,收听收视率高的品牌栏目也不够多。

移动互联网时代,“内容”依旧是核心,强基固本不能松懈。

区级电视媒体在新媒体融合进程中还需注意避免盲目套用所谓“模式”,脱离自身实际,贪大求全。

需在紧贴时代步伐、摸清行业规律的前提下,以提升主流媒体影响力为导向,以一体化发展为路径,公益性、市场性比翼齐飞,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竞争力的融媒体。

(作者单位:南京市江宁区广播电视台)
融合新媒体
让“矮”广播穿上高跟鞋
□陆

传媒e 时代
新媒体攻略
.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