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美术教育发展状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美术教育发展状况
由于地理、历史和文化的不同,不再同国家的美术教育的发展及特点是不一样的,要穷尽外国美术教育的所有事实和全面分析不同的美术教育思想目前难以做到。
因此,只能有重点地介绍外国美术教育(以西方为主)发展的大致脉络,并简略地分析外国美术教育思想。
外国美术教育的发展包含着实践与理论认识两部分,作为人类美术教育史的一盼宝贵财富,其理论认识尤其值得我们珍视。
对美术教育发表理论认识的人,多为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
他们的理沦认识丰富和深化了美术教育思想,对美术教育的实践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西方美术教育较为显化的时代,可追溯至古希腊时代。
古希腊时期的雅典教育被后人称为“自由教育”或“完全教育”。
这是一种对人进行全面教育的理想式教育。
美育,在当时称为缪斯教育,是以希腊神话中司文艺、美术、音乐和诗歌的女神命名的。
古希腊雕塑、绘画和建筑艺术的兴盛繁荣与这种教育的实施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一般学校并不将美术教育作为培养专才的教育。
儿童在7至14岁时就可进文法学校或弦琴学校学习。
文法学校的教学内容为阅读、书法、算术和图画。
在古希腊,自由的公民活动与异邦人、奴隶的智力职业被区分开来,与此相应,出现了教育理论中的自由学科和一般学科的区分。
古希腊人极力推崇精神性的脑力活动,而轻视体力活动。
因此,哲学一直被认为是最高等的学科。
对于绘画、雕塑和建筑这些学科,人们
的态度则显得较为暖昧,一方面肯定它们在塑造人的精神和陶冶人的情操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轻视和贬低它们所具有的体力活动的性质。
因而,如果进行学校美术教育,其目的都不会是传授一种谋生的技艺,而是为促进儿童的身心和谐发展。
这一点,在一些学者的有关言论中被反映出来。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对美术颇有研究,据传他曾著有《节奏与和谐》和《论绘画》等书,可惜未能留传于世。
他将艺术教育视为“可以改变人”的重要手段,并主张对儿童进行艺术教育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既要看重其天份,更要强调勤学苦练,专心致志。
这样不仅使儿童掌握了技巧,而且更培养了他们的思想品质。
古希腊另一个著名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则是西方教育史上最早试图根据学生生理发展状况进行年龄分期,并以此实施不同教育的人。
他认为儿童7岁以前应在家庭接受教育。
他主张学校开设的课程为:阅读、书写;体育锻炼;音乐;绘画。
他认为绘画能培养儿童对美的欣赏力和判断力,教儿童绘画不仅是“为防止其在购买中的错误,或者为了使他们不致在购买物品中受骗,而毋宁是由于要使他们成为人体美的判断者”。
应是为了发展他们优美的感情。
古希腊哲人们的理论见解以及在古希腊雅典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体现出的这种摒弃狭隘功利主义,将美术教育视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学生高尚情操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美术教育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古罗马时期人们对美术教育的态度与古希腊人大致相仿。
著名
哲学家盖伦在言及绘画与雕塑时就对其所具有的精神与物质的双重性表现出模棱两可的态度,一方面想利用它们塑造人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又棘手于它们具有体力活动的性质。
因此,他含糊其辞地说:“如果人们愿意,人们也可以将它看作自由学科。
”
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美术教育重视培养人的素质,陶冶人的精神不同,中世纪的美术教育几乎只是一种纯技艺性的工匠教育。
当时的画家除了以个人身份服务于公侯外,其余均需加人同业公会,而且只有被公会证明为较优秀的画师才能开业授徒,雇佣流动工匠。
学徒们在画坊从师学艺,目的仅仅是为了掌握某种技巧,以谋生路,学习的方式极为偏隘和机械。
到文艺复兴时期,这种单纯的画坊学习已不合时代要求,为了弥补画坊训练之不足,人们开始采用一些新的学习方式,如临摹名家作品和画模特。
在人类社会分工的过程中,造型艺术家作为职业早就具有了独立的地位,但他们却被视为手艺人而地位卑微。
在古希腊,除少数艺术家外,大多数画家和雕刻家均被列入工匠,地位低下。
中世纪的艺术家只是工匠行会成员,与金饰工、药剂师、香料商结盟,甚至与屠夫为伍。
独立的绘画公会直到1339年才在佛罗伦萨成立。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才跻身于知识分子阶层,获得中产阶级的地位。
而这一地位的取得,主要得益于美术教育思想和方法的改善,其特征是超出纯技艺的范围,而着眼于多方面的知识和修养的培养。
著名艺术家阿尔伯蒂就主张尽力提高绘画艺术家的地位,使其
从低贱的手艺人的地位上升到时代思想保护人和代表者的地位。
为了获得这样的地位和声望,美术家必须努力获得各种知识。
这些知识包括宇宙规律、道德法则和运动规律,以及解剖、透视、韵律、色彩、几何学、诗歌和演讲艺术。
不仅如此,在道德上美术家也应成为楷模,阿尔伯蒂和达‘芬奇都认为画家应属神父之列,企望成为画家的人必须具备虔诚和美德。
正是这种争取自由艺术家地位的努力,引起了人们对美术教育的重新认识。
人们认识到绘画需要一种充分而有力的教育,一种精心、系统和有意识的教育。
德国杰出画家丢勒认为画家是社会中极为可贵的人,从他出生开始就应考虑如何对其进行培养。
首先要培养他们的兴趣,并保持其学习热情,不要使他们为学习而烦恼。
要使他们善于用拉丁文读、写和讲
阿尔伯蒂、达.芬奇、丢勒这些全才式的杰出美术家,不但使美术的地位得以极大提高,而且赋予美术智力性和科学性,为美术教育开拓了新的境界。
阿尔伯蒂、达·芬奇等对解剖、透视和明暗造型知识的卓越研究,为美术教育的飞跃性发展奠定了技法理论和教育理论的基础。
这一切还促进了技艺色彩浓郁的行会工场教育转变成知识意味更强的学院式教育,一些美术学院相继诞生。
1498年出现的达·芬奇学院可称为最早的艺术学院,是由梅追奇家族的洛伦佐赞助的,1562年著名美术史家G·瓦萨里倡议创办了佛罗伦萨绘画学院;1585年卡拉奇兄弟创立了渡伦亚美术学院;1593年罗马成立了圣卢卡学
院。
这些学院虽是由行会组合衍变而成,许多方面尚不完善,却是美术教育发生重大转型的产物,其作用和意义是不容低估的。
而创立于1648年的巴黎皇家绘画雕塑学院则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组织形式,教学内容和方法趋于系统性,已具有现代美术学院的雏形,成为世界各国美术学院效仿的楷模。
文艺复兴不仅提高了美术家的地位,导致了专业美术教育的新形式——美术学院的出现,也嘘人们在人文精神的感召下,重新艰续了在中世纪中断了的全面教育的思想传统,主张在学校通过美育,全面发展儿童的身心。
法国人文主义学者、教育思想家拉伯雷主张以新的课程知识代替繁冗的文法修饰和空洞的祈祷文,对儿童进行德、智、体、美全面的教育,并将美术和音乐列为学生每天必不可少的活动。
有“近代教育之父”之称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名著《大教育论》中阐述的教育思想,为普通美术教育的开展作了铺垫。
夸美纽斯在大学时代就钻研了古代思想家和人文主义者的著作,深得其精髓。
他主张对学生实施一种“周全的教育”,即从道德、知识、身体和艺术等方面去发展学生。
池要求通过艺术教育,发展人的首创精神,培养其艺术才能。
对美术在教育中的作用,他十分推崇,认为美术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能诱发他们内在动因,进行主动的学习。
以绘画这种直观的方法作为教育手段,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因为,一切儿童都有一种要画图画的天生欲望,这种练习就可以给他们欢乐,他们的想象就可以从这种感觉的双重动作得到激发。
”对美术学习,
他提出“凡是应当做的都应当从实践去学习,”要从雕刻去学习雕刻,从画图去学习画图。
他主张艺术要摹仿自然,要获得摹仿能力,教学就必须循序渐进。
为此,他在《大教育论》中还提出要按一定的步骤临摹印刷品或雕塑的轮廓线。
此外.夸美纽斯还最早提出了普及教育的思想,提倡“泛智论”,设计了学校教育体系并拟定了各级学校的课程设置,划分了不同的教育阶段,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创立了班级上课制,并相应制定了学期、学年和假期制。
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不仅开启了近代学校教育的新纪元,而且为近代学校美术教育的出现,提供了时空框架。
法国著名宕蒙主义思想家卢梭非常重视感觉或形象教育,将感觉视为知识的门户。
因此,他对以感觉和形象训练为目的的美术教育看得极重。
他认为绘厕除了是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外,还能训练儿童敏锐的观察力。
他尤其推崇触觉的真实性,但又感到触觉受制于个人活动范围的局限:认识到视觉的作用更为深远,但又担心视觉容易出差错。
因此,他强调要严格地按透视规则来表现物体。
为了使儿童目光敏锐,手指灵巧,就必须让他们学习绘画,而且必须在自然中学习,“照着房子画房子,照着树木画树木,照着人画人。
”囿于偏见,他除了反对教师让学生临摹外,还反对学生在眼前没有物象时凭记忆作画,认为这样会使他们在记忆中以一些奇形怪状的东西去代替真正的形象,从而失去比例的观念和欣赏自然美的能力。
卢梭还认为教育要尊重人的自然本性,“要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
”他指出:“在万物中,人类有人类的地位,在人生中,儿童
有儿童的地位。
必须把人当人看待,把儿童当儿童看待。
”“他所倡导的自然主义教育观,对以后的一些美术教育思想和流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坚持认为艺术是人的内部生命的表现,艺术是人的本能,因此,一个培养“充分和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规划,就必须在学校开设图画、彩色画以及其他艺术课程。
开设这些课程的目的不在于使学生戒为艺术家,而是让他们能欣赏艺术,看到人的普遍性和多种能力。
当然,历史上也有少数教育家对美术教育持某种偏颇的观点,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就是其中之一。
他以一种狭隘的功利态度看待美术,认为绘画能帮助绅士将旅行的见闻和感想记录并保存下来,还认为学生学习手工艺知识有助于他们将来从事职业。
由于对美术采取的实用主义的功利态复,所以他过多地从负效应去评价美术教育,认为绘画太费时间,过于热心和耗费精力会影响对其他更重要的学科的学习。
雨且,绘画属于静坐的娱乐,动精神甚于动身体,不利于增进健康和力量。
历史上绝大多数学者对美术教育的功能及其地位是肯定的。
著名德国哲学家康德就主张用实物和图画帮助提高学生的记忆,通过美术教育发展儿童的个性。
德国诗人、哲学家席勒则将艺术当作培养能自由创造幸福的和谐个性的一种工具,认为艺术能将感觉和理性调合起来,并首次提出了审美教育的概念。
其他如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欧文、斯塔尔克、盂克和鸟申
斯金等人都发表了对美术教育的有益见解并对美术教育的价值予以充分肯定。
18世纪初,欧洲的一些新式学校开始将美术课列人课程表中。
到19世纪,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如英国、德国、法国、美国以及俄国普遍在普通学校设置了图画课程。
东方的日本则在明治维新(1868年)以后,大量输入西方文化和教育制度。
1872年8月日本文部省正式颁布了日本近代第1个新学制,规定图画为小学14门必修课程之一。
经济的发展,商业的竞争,对普通美术教育的开展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851年,在英国首都伦敦举行了万国博览会,由于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产品趣味低下,导致了英国的工艺改良运动。
随之,德国和西欧各国也相继开展了这一运动。
在这一运动中,英国著名艺术史家、批评家罗斯金起了先驱和号手的作用。
他曾以“劳动者的艺术教育”为题发表过演讲。
他指出现代社会堕落的根本原因是人的审美趣味的堕落。
因此,要改变社会风气,就必须培养人民对艺术的爱好与趣味。
他认为:“只有真挚或忠实的情操,才能产生出真正是美的艺术品。
而只有接近真正的艺术品,才能有美的陶冶,所以高尚的情操就包含在追求美的瞎冶之中,只有真正是美的作品,才能对人的精神活力和情感上的喜悦发生有益的影响”。
叫由此可以看出,他对艺术教育的理解是相当深刻的。
罗斯金的信徒、英国工艺美术家莫里斯继承了罗斯金的观点。
他认为欢乐与工作的分离、艺术与工作的分离、艺术与工艺的分离是现代社会的弊病,主张艺术的社会化普及,让艺术扶作为少数人的奢侈品的位置中解放出来,回到普通人的生活中c他尤其看重工艺品在审美教育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因为工艺品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优秀的工艺品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审”美趣味。
德国美学家朗格则进一步将美术教育与国家的经济联系起来,将一个国家、民族的艺术素质视为商业竞争白勺重要因素:德国另一位美术史论家、德国艺术教育运动的先驱利希德沃克也指出:“我们如要在经济竞争上凌驾于他国,我们工业的将来,必须视此代国民有否施行认真的美术教育的决心,以及能否实施认真的美术教育。
我们过去仅注意美术家的培养,以为因此可以在世界市场中得到优越的地位,然而今日才知这是偏见!其实国家经济的活力,依托在国民的文化状态上,只有注意消费者的教育,才可希望有工业的独立和活力。
”著名英国美术批评家赫伯·里德还发表过《美术与产业》,分析美术与产业的关系。
英国的产业意匠协会也设立了有关美术教育委员会。
研究国民美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问题。
关于经济发展和商业竞争对美术教育的影响,还可以从美国早期美术教育的发展中看得更为真切。
美国早期学校美术教育与商业、工业或19世纪中鞋新英格兰的社会目标有关。
美国商业领导人目击了英国人如何提高自己的工业设计标准,以便在趣味、风格和审美上满足欧洲商人后,认识到了普及美术教育的意义。
1870年。
美国马萨诸塞州通过了工业图画法案,要求向居民社区中的15岁以上的学生教授图画。
广泛的美术教育由此开始。
为了培养人才以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州教育委员会与波士顿学校委员会聘请了英国人史密斯担任波士顿第1位图画指导和马萨诸塞州第1位图画督学。
史密期深孚众望,在美期间工作成绩卓著。
1873年建立了美国第1所教师培训学校——马萨诸塞州师范美术学校;1874——1877年组织了第1个职业美术教师协会——马萨诸塞州美术教师学会。
他还制定了从小学一年级到师范学校的美术教材,使美术教育计划系统化。
史密斯的美术教育计划正是在优秀商业人士的帮助下发生效用的。
当然,史密斯的教学方法现在看来不甚周全和妥当,表现为一种工业美术的取向,而且以机械蜘技法训练为主,但对美国早期美术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仍具有不可否认的推动作用
如前所述,工艺改良运动(或称美术工艺运动)使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得以逐渐普及。
而且,这一运动还导致了包豪斯教育体系的成立,并给予美术教育重大影响。
在工业革命以前,“艺术”与“技术”是一种统一的存在。
工业革命后,由于大量的生产机器的介入,最终使“艺术”与“技术”一分为二。
“艺术”只为精神而存在,与人的实际生活不相干,高搁于象牙塔之中;“技术”则只是推进工业发展的手段,难人“艺术”的门庭。
罗斯金的理想正是想使‘‘美术”、“生活”、与“劳动”再次统
一起来。
其追随者莫里斯则努力使这种理想实现。
然而,莫里斯及其弟子过份沉湎于手工艺的怀古情结,无法认同和面对不可抗拒的机械文明,这一使命只好由德国的包豪斯来完成。
包豪斯的学者们洞悉了将“技术”与“艺术”结合起来的最佳途径就是将艺术手工业的艺术性与机械生产的机能性相结合。
他们创设了工业设计系统,完成了“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包豪斯教育将建筑、设计、手工艺、绘画、雕刻纳入自己的范围。
然而,其最重要的贡献还在于将现代美术诸流派的基本原建编成体系,促使了“视觉语言”以及造型语。
法的产生,形成了20世纪人类共同的视觉国际语言。
包豪斯的教育观念和造型理论对普通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从30年代初起,德国包豪斯的教学思想和方法给美国的中学美术教育输入了新的血液。
一些来自包豪斯的教师带来的观念对美术教学课程计划的影响日渐增强。
这些影响包括对艺术中技术因素的兴趣、对设计元素的关心、对材料的实验态度,并促进人们越来越关心对艺术的多种感觉方式,激发人们将审美态度与环境相结合。
其具体结果是摄影术和照片的运用增多,材料的运用更广泛,而且建筑也被接受为美术教学计划的一个固定内容。
1930年,从包豪斯留学回国的水谷武彦在东京美术学校发表演讲,促使构成教育开始进八日本学校美术教育。
1932年(构成教育》杂志创刊,1934年山本隆亮发表了竹早女子师范学校构成教育的公开研究。
同年川喜田与武井胜难合著的(构成教育大系》成了当时重要的教科书。
1938年以后藤福次朗为首的学校美术协会提出了改革
美术教育的《构作科设置案》:日本的构成教育明显受了包豪斯的影响j但在具体操作时仍注意与儿童的身心特点、认知水平和人格发展相结合。
综上所述,从经济发展、商业竞争角度看待美术教育的思潮,与前面介绍的从全面发展人的角度观照美术教育的思潮殊途同归,都促进_r美术教育的普及和美术教育运动的发展。
19世纪初科学心理学逐渐成熟,其对神经系统和感官生理心理现象的研究成果,被引入美术教育领域。
19世纪末,德国、英国、法国和美国出现了儿童研究的热潮,许多研究成果也相继问世,如1887年意大利的里奇出版了《儿童的美术》;1885年法国的儿童心理学者贝雷出版了《美术与诗》,强调幼儿期美术活动的重要性;1895年英国心理学家沙利出版了《幼儿期的研究》;法国学者柳克于1913年和1927年相继出版了《某一个儿童的描绘》与《儿童的绘画》两本儿童美术教育名著;1955年美国学者诺达费时20余年完成了对200余张儿童绘画的分析,出版了《儿童画的发展过程》。
在这场儿童研究运动中,人们通过观察分析儿童绘画作品中造型和色彩的特点来研究儿童的成长过程和心理特点,揭示儿童美术发展的规律及其与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甚至用来解释人类艺术发生学的问题以及现代美术所表现出的种种特征。
在这一运动中,一些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在以心理学的理论研究美术教育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如哥思修泰纳、皮亚杰、柳克、里德和罗恩菲德等。
当今世界,美术作为一门基本课程在普通学校中所具有的作用
口益为人们所重视,具有美育和智育等一般教育学意义的美术教育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美术课的地位迅速提高,基本课时数得以保障并有增加的趋势,如日本从小学到高二的美术课均为每周2课时。
法国国民议会子1987年12月17日投票通过了《艺术教育法》,其中规定美术为中小学的必修课。
小学每周1课时,初中为2课时,高中为定向培养,重理科者选修美术,重文科者必修美术。
同时,在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和一些向现代工业文明迈进的发展中国家,美术教育也普遍受到重视现代美术教育的课程内容也逐渐发展.趋向多样化。
比如,美国中小学的美术课就已不单纯是绘画训练,而包括了雕塑、陶瓷、编织、金属工艺、摄影、美术史、美术批评等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