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2019101026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概况:
目的 加强中央集权
加强君权 维护统治秩序
主张 “ 春秋大一统 ”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君权神授 ”“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
“ 三纲五常 ”
3.结果:有利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被汉武帝所接受并付诸实行。
三、儒学成为正统 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1)思想上: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春秋繁露·基义》 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 祐……
——《汉书·董仲舒传》
[问题] 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容,并分析这些内容针 对现实的哪些问题。
[解析] 材料一中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大一统”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 主张,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邪辟之说”指的是儒家之外的学说。董 仲舒认为,大一统是《春秋》的精髓,是孔子的主张,不仅政治上要统一,而且思 想上必须统一。大一统的根本特征是思想的统一。材料二反映了董仲舒提出 “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主张。“天”的喜怒哀乐通过人世间很多自然 现象体现出来。同时强调统治者以仁来教化民众。材料三体现了“三纲五常” 的处世标准,维护了社会秩序,但也充满了封建等级和保守意识。
——王家范等《大学中国史》
2.新儒学对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及民族精神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 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 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他的学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 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 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专著选读(教师备用)
1.儒学成为正统思想,通经致用思想兴盛 儒学自定为官学之后,学问研究成为利禄之途,也就和社会政治发生了关系。 武帝在朝廷设五经博士后,经学的讲习传授特别兴盛,出现许多传经大师,如 西汉的欧阳生、大小夏侯、刘向、刘歆,东汉的马融、郑玄等。经学研究着 重于章句、训诂的阐述,其末流则易于支离破碎。但西汉儒者都有通经致用 的气概,他们普遍相信,人世间的道理都已包含于经书里,故经学被阐发为政 教的指导原则并对实际的社会生活发生作用,“以《禹贡》治河,以《洪范》 察变,以《春秋》决狱,以三百五篇当谏书,治一经得一经之益也”。这种相 信经书已穷尽了治国安民的道理,可用作政教指导原则的观念,对中国后来 的学术史、政治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探究主题3 汉代新儒学的影响
材料一 汉朝以后“以孝治天下”逐渐成为贯彻两千年帝制社会的政治纲领。 材料二 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 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 材料三 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
上上 (圣人)
上中 (仁人)
上下 (智人)
[思维导图]
史料探究
主题探究 史料教学
探究主题1 汉代新儒学的内容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 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 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 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先秦儒学
董仲舒新儒学
核心
讨论现实问题
讨论神学问题
功能
批判暴政建立理想化社 承认并维护现实社会政治秩
会秩序
序的合理性
特点
包含民本思想,具有古 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
典人文主义色彩
地位
只是诸子百家之一 官方化,是封建正统思想
2.继承 (1)大一统:孔子强调正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等。 (2)实行仁政:天人感应、防止暴政。 (3)道德修养:五常(仁、义、礼、智、信)。
——《外儒内法的考证与分析》
高考导航(教师备用)
考查方向
角度
考情分析
(1)考查重点:汉代儒学的内
(1)儒家思想植根于久远 容、影响。
的历史传统,尊《尚书》 (2)教材补充:①汉代新儒学
等 五 部 书 为 经 典 。 与先秦儒学的差异;②汉代 董仲舒新儒
[2016·全国Ⅰ卷,24] 新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表现 学的来源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天 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与天同者大治,与 天异者大乱。王道以教化为大务,以刑罚为辅。
——《春秋繁露》 材料三 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 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教材解读 史料探究 随堂训练
教材解读
课前自学 释疑解惑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无为而治” (1)背景: 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秦朝时法家思想受重用,体现严刑 酷法。 ②汉初,为了 恢复生产 和安定人心。 (2)表现: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3)作用: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 力日盛。
新儒学与 (1)考查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2015·全国Ⅰ卷,40] 先秦儒学的 (2)汉代儒学强调“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一定程度背离
差别 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2014·江苏卷,1]
董仲舒新儒 学的影响
(1)儒学的正统思想地位影响汉代史家历史观。[2018·全国 Ⅲ卷,42] (2)儒学独尊与选官制度。[2017·海南卷,3] (3)从秦律与西晋法律对(养)父子财产关系规定的差异入手, 考查西晋时儒家伦理得到强化。[2014·全国Ⅱ卷,25] (4)从东汉“礼之所去,刑之所取”言论出发考查儒法思想的 结合。[2014·海南卷,2]
[深化拓展]多角度理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影响
1.对古代治国理念的影响——“外儒内法,剂之以道”: (1)“王道”:儒家推崇“人治”,即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教 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色彩。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后,以儒 家思想治国,即所谓“王道”。 (2)“霸道”: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严刑峻法的作用,主张用法令 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 “霸道”。 (3)“帝道”: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君王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 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
[结论] 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容及针对的现实问题:①为了加强中 央集权,提出了“春秋大一统”和“独尊儒术”的主张。②为了加强 君主专制,提出了“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的主张。③为维护社 会秩序,提出了“三纲五常”的人伦关系。
[深化拓展] 汉代新儒学的内容
思想
“春秋大一统 ”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2)儒学追求理想化的政 。
治诉求。[2015·全国Ⅱ (3)新视角考查:①汉代新儒
卷,24]
学的法律化发展趋势;②汉
代礼法结合的治国思想。
董仲舒新儒 学的内容
(1)从秦汉天子祭天、祭祖现象出发,考查政治统治与人伦秩 序的结合。[2014·全国Ⅰ卷,24] (2)从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 崇周制而“大一统”出发,考查“大一统”思想的渊源。 [2011·课标卷,24]
——田昌五、安作璋主编《秦汉史》 3.新儒学禁锢、封闭人们思想的消极作用 董仲舒是有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 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奋 进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4.中国古代的统治理念——外儒内法 “外儒内法”是中国古代从汉代到清代长时间内国家政权实行的一系列国 家政策的内在指导思想。即表面上推崇儒家思想,但是实际操作上也依赖法 家的思想,往往是儒法结合、儒法互济。 外儒内法的统治术,决定了中国封建社会自古以来即是人治而非法治——因 为从外表上看,一切法都被规范到仁德的范围之内了。法外有情,是封建统 治者为自己标榜的资本,而不是破坏法制的依据,就很能说明问题。时至今 日,在受西方影响、法制观念不断强化的时代,法制难以健全,有法不依,执 法不严,任人唯亲等,还时有出现,在某些落后的地区,宗法思想的残余还相 当严重,甚至发展到与国家法律作对的地步,都不能不说是封建“外儒内法” 文化的残余影响。
(2)政治上: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 官授爵的标准。 (3)教育上:置 五经 博士,兴办 太学 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①教育为儒家所垄断。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并设立专事研 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 ②兴办 太学 ,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儒学地位大为提高。 ③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 2.结果: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 正统思想 ,逐渐成为中国传 统文化的主流。
中上
中中
中下
下下 上中
尧、舜 周文王 孔子
孟子 屈原 荀子
子贡 范蠡 廉颇
老子 齐桓公 秦始皇 宋 商鞅 吕不韦 李斯 襄 韩非 荆轲 陈胜 公
夏 桀
下下 (愚人)
商 纣
[问题]据材料指出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后的表现。
[解析]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儒学对国家治理、法律及史学评判标准的 影响。 [结论]汉以后儒学与政治进一步结合,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以礼 入法,儒家伦理法律化;史学评判标准受儒家正统地位的影响。
[解析] 汉武帝时期随着中央集权政治的不断发展,儒法合流成为时代 发展的必然要求。材料二体现了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董仲舒则主张君 贵民轻,在民本问题上两者存在分歧。 [结论] 汉代儒学儒法合流;汉代儒学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背离 了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
[深化拓展] 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比较 1.区别
素养目标(教师备用)
[主题立意] 汉代董仲舒改造儒学并确立了正统地位,儒学成为传统文化 的主流,并日益法律化、官方化、制度化。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本单元导言,定位汉代儒学在儒学中的发展阶段,厘清儒 学发展的历程,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2)通过对相关史料的解读,理解新儒学的内容和特点,培养学生史料实 证、历史解释的素养。 (3)通过比较先秦儒学与汉代儒学,厘清汉代新儒学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与 发展,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 (4)通过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的探究,理解儒学在中国传统社 会中的作用,培养学生文化认同和历史认同的家国情怀。
[漫画解史] 天人感应
[思维点拔] 三纲五常 “三纲”——人伦中的主从关系 “君为臣纲”——忠义 “父为子纲”——孝亲 “夫为妻纲”——和顺 “五常”——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 “仁”——仁爱 “义”——正义 “礼”——敬礼 “智”——明智 “信”——诚信
[人物链接]
董仲舒:广川(今河北枣强)人,自幼便在多种文化熏陶中成长,与其将来形 成多内涵的思想体系不无关系。早年用功读书,以研读《公羊春秋》出名, 为今文经大师。汉武帝时进行“策问”(汉武帝选拔官员的方式之一),最 后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从此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儒家在立国问题上政治意识已趋于成熟,儒法之争因 此而走向消歇……儒法合流最终成就了泱泱中华帝国文明。
——赵明《儒法之争 与帝国政治意识的诞生》 材料二 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 君轻,董仲舒]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
针对问题 中央集权
“君权神授” “天人感应”
君主专制
“三纲五常” 社会秩序
作用
①适应了汉武帝时期大一统的社 会发展趋势 ②加强了中央集权
①为皇权披上神秘的外衣 ②迫使君主实行“仁政”,缓和 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调整了人与人之间的伦常关系, 维护专制主义制度
探究主题2 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
2.积极有为 (1)原因: ①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 ② 诸侯国 的势力日益膨胀。 ③土地兼并剧烈。 ④匈奴为患。 (2)目的:加强 中央集权 ,适应国家统一形势的需要。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特点:把 道家 、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 加以改造,形成新的儒学体系。
[教材延伸] (1)汉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①减轻田租;②释放奴婢;③复员士兵;④抑制 商人;⑤实行和亲。 (2)汉武帝继位时的社会危机:①王国问题:汉初“郡国并行制”酿成“七 国之乱”;②土地兼并问题:汉武帝时期就出现了“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 立锥之地”的严重情况;③匈奴威胁:匈奴时常南下抢掠,汉朝的边患依旧 相当严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