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八年级物理平面镜教案1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平面镜教案[整理两套]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平面镜教案[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面镜
教学目的
1,知道平面镜对光的作用.
2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和直觉思维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
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难点:建立虚像的概念。

教学过程
(教学在有黑布窗帘的教室里进行)
1·引入新课
根据上一节课讲过的且与本课有关的内容向学生提出几个问题:
“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人看见物体,必须是物体上的_____________。

进入人的___________.”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各有什么特点?”
得到正确回答以后,转入新课题.
2.新课教学
(l)平面镜对光的作用
[板书1」三、平面镜
先对平面镜做些简单说明,说明尼是能发生镜面反射的、光滑平整的表面都可以叫做平面镜,如家庭常用的镜子平静的水面、抛光的金属平面等等.然后提出这节课主要是研究平面镜成像.在研究平面镜之前,先较为仔细地研究一下平面镜对
光的作用是非常有益的.
[板书2](1)平面镜对光的作用
教师提问:“如果一束平行的光束(告诉学生穿过窗孔的太阳光束是理想的平行光束)照射到平面镜上,它将如何反射呢?反射光束还是平行光束吗?或是发散开来变成发散光束,或是聚拢起来形成会聚光束?”同时教师出示事先已画好图(图10-1)的小黑板(原来只画有入射光束,反射光束在教学过程中再画上去)。

师生依据光的反射定律共同分析,很容易判断反射光束仍为平行光束,并不会出现会聚或发散现象.
然后出示一X事先准备好的两边平行的长纸条,宽度与
小黑板上画的光束一样;用这X纸条模拟平面镜对平行光束
的作用.先将纸条覆盖在入射光束上,如图. 10-2所示。

然后将纸条以其与镜面的交线AB为折线,向上折叠.纸条向上折叠的部分恰好覆盖在反射光束上,如图10-3所示,这一模拟演示说明:平面镜能够改变光传播的方向,但是不改变光束的平行形态,不会使平行光束会聚或发散.
教师接着做些补充说明:“用折叠纸条的方法模拟平面镜对光的作用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我们还可以用这种方法研究平面镜对发散光束或会聚光束的作用,得到的结论都是:平面镜只能改变光束的传播方向,不能改变光来平行、发散或会
聚的形态.这些就不再演示了.”
[板书3」(在板书1后边接着写)平面镜只改变光束的传播方向,不改变其平行、发散或会聚的形态.
在这里再做一些补充说明,给后面讲平面镜成像做些准备:平面镜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常产生一种特殊的视觉效果.即由于人们习惯于光的直线传播常以为由平面镜反射而进入眼睛的光滑直线来自平面镜背后,以致把镜子前面的物体看成是在镜子背后.商店的橱窗里和水果摊上常利用这种效果.我们平常对着镜子整容,利用的也是这种效果.
(2)平面镜成像
先由教师对平面镜成像做些说明,并提出问题,然后用演示实验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教师:“镜中人、水中月这是我们常见的现象,镇中的人就是人在镜中所成的像,水中月是月在水面所成的像.这个像确实能被我们看到,给我们的感觉它就在镜面的背后,可是我们到铺面背后去找,是找不到的.所以常说‘水中捞月一场空.’”说到此可与小孔成像做对比,小孔成的像是实际光线集合成的,是真实存在的,可以用屏接取;而平面镜所成的像却不是真实存在的。

然后接着说:“所以我们把平面税所成的像叫做‘虚像’”.然后提出问题:“平面镜所成的像虽说是虚像,但我们确实能看得清清楚楚,有一定大小,有一定位置.那么平面镜成像都有什么特点呢?”“下面我们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这个问题.”
[演示1]取一块平板玻璃(窗玻璃),作为平面镜,用铁架台将其竖直置于讲台桌面上,如图10-4所示.点燃支蜡烛,置于镜前(靠近学生的一边),要使全体学生都能看到蜡烛的虚像,并让学生估计像与实物相比大小如何.像的位置在
何处?但不要求学生做出应答.熄灭蜡烛,准备进行下一步实验.
[演示2]取两个外形、大小完全相同的蜡烛,并让学生观察比较确认.
取一X白纸(8开),中间用红色粉笔画一条横线,如图105所示.将纸平铺在桌面上,压在平板玻璃下,且正好压在横线上.这样,横线即表示平面镜的位置.在镜前白纸上用红粉笔画“X”.将一只点燃的蜡烛放在画“X”的位置上,然后将另一支蜡烛(不点燃)放于镜后,这时学生既能看见镜后点燃蜡烛的虚像,又能看见后来放置的。

不点燃的蜡烛。

镜前的蜡烛不动,移动镜后的这支蜡烛使其靠近虚像,当它们重合时,这支蜡烛就像点着了一样.
这时让学生思考:
A通过观察实验能比较平面镜所成的虚像与实物的大小了吗?结论如何?你是如何判断的?
B,现在能确定平面镜后虚像的位置了吗?怎么确定?
回答以上问题并不困难,只要稍加思考,学生就能得出:
A·、两支蜡烛大小相等,虚像与镜后的蜡烛重合,也就是大小相等,因而虚像与实物大小相等,
(这时有的学生可能提出:“我的日常感觉不是这样,我的感觉是实物离镜面越近像越大,实物离镜面越远像越小.”这一点可能大多数学生都有同感.对此暂
不做答)
B.只要在镜后的白纸上蜡烛所在的地方做个记号那不就是虚像的位置吗?
熄灭蜡烛,在白纸上用红粉笔画“X”记下虚像的位置。

将白纸从平板玻璃下边抽出来,用胶带粘在黑板上,如图10- 5所示.然后用刻度尺测量虚像到镜面的距离和实物到镜面的距离.并标注在白纸旁的黑板上.
(不用说学生已得出结论:像和实物到税面的距离相等)
[演示3」重复演示2,改变实物的位置再做两次,在白纸上前后留下三个表示实物位置的“X”和三个表示虚像位置的“ X”,如图106所示,图中A、B、C 表示实物的位置, A’、B’、C’表示相应的虚像的位置.对图示的测量可以进一步说明像和实物到铺面的距离相等.并且还可以发现像的位置与实物的位置的连线与铺面垂直.
实验之后把结论写在黑板上.
[板书4](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A.平面镜成虚像,实物在镜前虚像在镜后.
B.平面镜成虚像与实物大小相等;虚像和实物所在位置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告诉学生:a.描述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关键词是:虚像、等大;镜前、镜后;垂直、等距.b.平面镜成像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实物与虚像在镜前镜后相互对称”.如以平面镜为界将其后部翻转到前部,或将其前部翻转到后部,虚像将与实物完全重合.C.利用“垂直、等距”关系可以在图示中很容易找到物点S的虚像点S’.如图107所示;利用“对称”的关系,可以沿镜面线将图纸对折用复写纸将实物的图形复写在镜后而成虚像的图形,如图108所示
完成上述教学活动之后,对学生的疑问——感觉实物离
镜面越近看起来像越大,实物离镜越远像越小——要给以解
释.所以有上述感觉是因为实物离镜面越远像也离镜面越远.
我们的视觉总是感到一个物体离我们近时大,远时小,对平面
镜所成的虚像也是这样.其实像与实物大小总是相等的.
(3)对平面镜成像的解释
大纲没有要求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也没有要求学生
会作平面镜成像图.这段内容的教学只要学生能听懂即可.教
学过程分作图讲解和纸条模拟两个层次进行,显示的物理情
景务求全面真实.
A作图讲解
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小黑板(在小黑板上有学生看不出来
的画图用记号),在小黑板上画平面镜成像过程图(图1小9),
要边讲边画,如下所示:
a.画出图(a),表示蜡烛上的一个点 S发出的光射向四
面八方.
b.画一平面镜MN,说明点S发出的光中有一光束SMN照射到平面镜上.这个光束是以S为顶点以平面镜镜面为底的锥形光束.将图(a)改画成图(b).
c.只保留射向平面镜的光束,其余擦掉.依反射定律画出这条光束波反射后的槽形.如
图(2)所示.
d.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果人的眼睛在反射光束内,且反射光进入了人的眼睛。

人是否能看见蜡烛上的S点?”“如果能看见。

那么人才觉这一点在什么位置?是镜前还是镜后?为什么?”
联系前面讲平面镜将光的作用对所做的说明“由于人们习惯于光的直线传播、常以为成平面镜反射而进入眼睛的光沿直线来自镜子的背后”何使这几个问题得到圆满的答案。

然后画出图(d).
e.说明以上我们研究的只是蜡烛上的一个点.蜡烛上其
C.只保留射向平面镜的光束,其余擦掉.依反射定律画
出这条光束被反射后的情形.如图(C)所示.
d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果人的眼睛在反射光束
内,且反射光进入了人的眼睛,人是否能看见蜡烛上的S
点?”“如果能看见,那么人感觉这一点在什么位置?是镜前还
是镜后?为什么?”
联系前面讲平面镜对光的作用时所做的说明,“由于人们
习惯于光的直线传播,常以为由平面镜反射而进入眼睛的光
滑直线来自镜子的背后”,可使这几个问题得到圆满的答案.
然后画出图(d).
e.说明以上我们研究的只是蜡烛上的一个点.蜡烛上其
它各点,不论是本身发的家还是反射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在镜后都有对应的像点。

这些点的集会就组成了蜡烛的虚像。

“虚像”是由于这种像的形成是由光的反射引起的一种视觉现象,不是实际光线集合而成的,并非真实存在。

B从纸条模拟演示
剪一X三角形纸条代表从点s发出的射向平面镜的那条光束.纸条的尺寸要与图8-9吻合.
a. 把纸条放在图d上。

使其恰好覆差入射光束SMN,如图10-10(a)所示。

b.把纸条沿代表平面镜的直线MN折合句折过来的纸条恰好又覆盖在反群光束上(在此进一步说明平面镜只改变光束的传播方向,不改变光束平行、会聚或发散的形态),如图10-10(b)所示。

C.把纸条原覆盖入射光束SMN部分展开、铺平,则恰好覆盖在,S’MN上.这表示眼睛在反射光束的X围内观察感觉光是从点沿直线射过来的一样如图10-10(c)所示。

在用纸条模拟演示过程中,只要稍加说明学生即可形象直观地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物理过程。

从纸条的折叠和展开过程中还能形象生动地认识平面镜成像对称特点。

(4)平面镜的应用
先让学生看书,然后让他们列车除书上讲的以外他们所知道的实例。

接着教师补充,同时将上届学生制做的潜望镜拿给学生看(对实用潜望镜应给以必要的说明,以免学生误以为与他们制作的一样)
这一课时讲的是平面镜,主要讲了两个问题。

(1)平面镜对光的作用。

平面镜能改变光传播的方向,但不改变光束的平行、全聚、发散的形态。

这是平面镜对光作用的基本性质,平面镜成像就是这一性质的体现。

(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A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与小孔成像不同,小孔成的像是实际光线集合而成的,叫做实像。

平面镜成的仅不是实际光线集合成的。

,只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一种视觉现象,所以叫做虚像。

B.平面镜所成的虚像在镜后与实物等大,虚像位置与实物位置的连线垂直镜面;虚像和实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以上总结内容由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来完成.
教学说明
1.这一课时教学的主题是平面镜.重点是平面镜成像的特点,难点是对“虚像”的认识.
教学结构由三个板块组成,第一板块是平面镜对光的作用——平面镜改变光传播的方向而不改变光束平行、会聚、发散的形态——在传统的教材或教学结构中都没有这一块.把它作为前奏因为它是讲平面镜成像的基础.教学过程中不难体会到这对突出重点、分散难点都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同时与后续要讲的球面镜对光的作用有鲜明地比较对照作用.
第二板块研究平面镜成像,主要由通过分层次演示实验来完成,并辅之以通过图示和模拟的方法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物理过程.
采用演示而不采用随堂学生实验,是由于这个实验较复杂,如果由学生自己做实验,需要交待的问题太多而且学生不易明白.经验证明学生随堂实验不如演示效果好.
第三板块是平面镜的应用.
2.教案中无论是分析平面镜对光的作用还是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物理过程都是
在“光束”而不是在“光线”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体现了一种教学思想的重大变化
..........以“光线”为基础在初中进行教学是不合适的.“光线”是个高度抽象的几何概念.杨振宁在《忆费米》一文中说过:“抽象化应在具体的工作之后,而绝非在它之前.”而初中物理教学缺乏对光的具体了解之前就用由具体的光现象抽象出来的几何概念——光线——一用几何方法来分析光的行为,显然是不合理的,也是不符合认识
word
11 / 11 规律的,多年来这样做的后果有不少迹象表明是不好的.离开了特殊光线就无法解决透镜问题就是一例.其原因就是只记住了抽象的特殊光线,而对其赖以抽象的实际的物理具体内容却不甚了解或根本不知道,使其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初中物理光的知识的教学从以“光线”为基础转变为以具体的光束为基础(淡化光线,突出光束)是必要的,开始可能不理解也不习惯,但实践证明是可行的而且效果也是好的.问题就在于从思想认识上要有个转变.
3.在分析平面镜时光的作用以及分析平面镜成像和物理过程中都使用了折纸条模拟的方法,这种方法与物理真实符合得很好,直观、形象、快捷、准确,很适合初中物理教学.用这种方法用不着多费口舌学生就会得到鲜活的印象,这正是运.用了直觉思维......
的结果.直觉思维能力是很重要的,快捷是它的重要特点但往往不能用语言表达,但印象却是深刻的.直觉思维能力的运用与培养至今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还受到排斥,常常认为逻辑思维才是科学的,而直觉思维不可靠,这是很不应该的。

边画边讲....
,其教学效果不亚于动画片,是挂图所无法比拟的,还应注意第一幅图给出光点S 发出光的全景,然后才具体到射向镜面的光束,以使学生得到一个全面的、具体的、真实的物理图景,从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体的观察方法..................
在科这研究中是行之有效的,我们在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利用这种观察方法,培养学生掌握这种观察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