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新)第六单元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导学案(无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第1课时二氧化碳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实验室探究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
2. 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表达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论。
3. 认识二氧化碳的用途,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探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2. 通过实验,体验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推理以及得出结论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学生学化学的兴趣。
2. 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体会到合作与交流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3. 了解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就在我们身边,通过温室效应,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习重点】
二氧化碳的性质。
【学习难点】
对二氧化碳秘水反应的原理的探究。
【学习用品】
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装有阶梯蜡烛的烧杯,充满二氧化碳的透明软塑料瓶1个,3个充有空气和不同量二氧化碳的瓶子,用滤纸制作的紫色石蕊小花4朵(干燥的),盛有稀醋酸的喷壶,盛有水的喷壶,澄清的石灰水,二氧化碳灭火器,一瓶或乐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习过程:
一、自主探究
1. 碳的氧化物有和两种,它们的性质有很大的不同,原因是。
2.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有:常温下它是色,味体,密度比空气,溶于水。
化学性质有: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能与水反应生成;能使澄清的石灰水。
二氧化碳能用来灭火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
固态的二氧化碳叫做,“有升华的性质,因此可作剂等。
3.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有、、、等。
防止温室效应的主要措施有、、。
二、合作学习
(一)二氧化碳的性质
1.实验探究一(P117实验6—3)
拿一瓶收集满的二氧化碳,按照课本图6—14所示,将二氧化碳慢慢倒入烧杯中,然后回答问题:
(1)观察二氧化碳的颜色、状态、闻气味:。
(2)观察实验现象:。
(3)分析产生此现象的原因:。
探究提升
(1)你能设计实验证明某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吗?
如果能,说出你的方法:
(2)你还可以用什么实验或设计什么实验,来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2.实验探究二(实验6—4)
按照课本图6—15,向一个收集二氧化碳气体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加入约
1/3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完成下列问题:
①现象:
②结论:
讨论:(1)根据以上实验总结归纳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请你再举出一些生活事实,说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3.补充实验一:用试管取少许实验2中软塑料瓶中的水,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观察实验现象。
猜想: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原因可能是:。
证明:自己设计实验或参考课本P118(实验6—5),利用实验桌上的仪器证明你的
结论:
化学方程式:
4.补充实验二:用试管加热实验2中软塑料瓶中的水,观察现象。
现象:
结论:
化学方程式:
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方法是:
化学方程式:
交流讨论:
(1)为什么长期盛放石灰水的试剂瓶瓶壁上会出现白膜?
(2)根据以上实验归纳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二)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1.由课本P119表6—1图6—18,完成下列表格。
讨论:
(1)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或干涸的深井之前,如何检验这些场所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否对进入的人的生命构成威胁?
(2)打开一瓶汽水,含有大量气体冒出,这是什么气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的用途:(用途体现了性质,性质决定了用途)
(3)归纳总结CO
2
2. 温室效应(观察课本P120图6-20讨论以下问题)
⑴什么是“温室效应”?
⑵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有哪些?
⑶地球为什么喊救命?
⑷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措施来防止“温室效应”的产生?
三自主检测
1、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气体的常用方法是()
A.煅烧石灰石 B.点燃木炭 C.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 D.碳酸分解
2、下列有关物质的检验方法和结论都合理的是()
A.加入稀盐酸,有无色气体产生的物质中一定含有碳酸盐
B.用燃着的木条伸入某气体中,火焰熄灭,则该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
C.经点燃,产生蓝色火焰的气体不一定是一氧化碳
D.尝一下,有咸味的白色固体一定是食盐
3、为了检验二氧化碳是否充满集气瓶,正确的方法是()
A.加入澄清石灰水 B.滴入紫色石蕊试液
C.用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 D.用燃着的木条迅速伸入瓶底
4、下列各组仪器中,不能用来组装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装置的是()
A.长颈漏斗、集气瓶、酒精灯 B.长颈漏斗、集气瓶、试管
C.长颈漏斗、锥形瓶、集气瓶 D.平底烧瓶、长颈漏斗、集气瓶
5、“低碳生活”、“低碳经济”、“碳减排”等日常出现在电视新闻或报纸上,其中关于“低碳生活”中的“低碳”是指 ( )
A.生活中不用含碳的物质
B.尽量减少含碳物质的排放和浪费
B.停止含碳矿物的开采和加工 D.禁止使用煤炭、石油
*6、有一种无色气体,它可能是由N2、H2、CO、CO2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而成的,按图示操作,现象:①澄清石灰水浑浊,②干冷烧杯
壁上没有出现水珠。
分析:此气体中一定有
、一定没有
可能有。
*7、(5分)通过一年的化学学习,你已经掌握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些规律,以下是老师提供的一些实验装置,请你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1)写出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2)选择装置组合来制备和收集氧气(填字母编号)。
(3)已知氨气是一种密度比空气小且极易溶于水的气体。
将收集满氨气的集气瓶倒扣在滴有无色酚酞的水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4)加热氯化铵与氢氧化钠的固体混合物制取氨气,应选择的反应发生装置是。
*8、30g稀盐酸和5g碳酸钙恰好完全反应。
试计算可以产生多少克CO2?
第2课时一氧化碳
【学习目标】
澄清石灰
◎知识与技能
1. 探究并掌握一氧化碳的性质。
2. 了解一氧化碳的应用及危害性。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化学实验及相关分析,理解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2. 通过对一氧化碳毒性的认识,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学生学化学的兴趣。
2. 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体会到合作与交流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学习重点】
一氧化碳的毒性、可燃性、还原性。
【学习难点】
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学习过程】
一、自主探究
1. 一氧化碳是一种色味的体,溶于水。
2. 一氧化碳燃烧时,放出,火焰呈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 一氧化碳,原因是它极易与血液中的结合,造成生物体内,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因此,冬天用煤火取暖时,一定要装烟囱,并且注意,防止CO中毒。
4. 一氧化碳和木炭一样具有性,能使氧化铜还原成铜,同时生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三、合作学习
1. 一氧化碳的可燃性:
观看一氧化碳燃烧的实验视频,记录现象并分析。
现象:
结论:
化学方程式:
可用来做:
讨论:
(1)在煤炉上方,常常看到蓝色火焰出现,这是什么气体燃烧的结果?你能写出煤炉上、中、下各部分产生该气体的有关化学方程式吗?
(2)冬天用煤取暖时若通风不畅,主要发生上面的哪个反应,可能产生什么后果?放盆水能否避免这一现象?
原因是:
2.一氧化碳的毒性
一氧化碳中毒是由于一氧化碳吸进肺里跟血液里的结合,使血液里的这种物质不能很好地跟结合,致使人体缺而中毒,这说CO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讨论:
(1)煤气厂为何常在家用煤气(含一氧化碳)中加入少量难闻气体?若发生煤气泄漏
应怎么办?
的B瓶中,两个瓶都(2)将螳螂放在盛有C0:的A瓶中,将蟋蟀放在盛有CO和0
2
拧紧瓶盖,结果瓶中的小动物不久都死了。
A瓶中螳螂的死因是
B瓶中蟋蟀的死因是
3.一氧化碳的还原性:观看实验视频,记录现象并
分析:
现象:
结论:
化学方程式:
这表明C0能使CuO转化为Cu,说明CO与前面学过的C都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是,可用在方面,用来,CO冶铁的化学方程式是。
.归纳总结CO的性质: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5.比较C0与CO2的性质与用途
6.为什么CO与CO2的化学性质不同? 7.要除去CO2气体中的CO,应采用的方法是什么?
要除去CO中的CO2呢?
三、自主检测
1、在使用燃气热水器时,若通风不畅易使人中毒,造成中毒的气体是()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一氧化碳
2、宣传科学知识,揭露伪科学是化学工作者的义务。
下列各项中,属于伪科学的是()
A、用液态氢作燃料发射火箭
B、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
C、用催化剂把水变成汽油
D、CO气体可用来冶炼金属
3、CO和CO2相同的是()
A、物理性质相同
B、化学性质相同
C、组成元素相同
D、相对分子质量相同
*4、甲、乙、丙、丁都是含碳元素的物质,它们之间有如下转化关系:
(1)甲+
乙;
(2)O 2+乙丙; (3 ( )
A 、C 、CO 2、CO 、CaCO 3
B 、CO 、
C 、CO 2、CaCO 3
C 、C 、CO 、CO 2、 CaCO
3 D 、
CO 2、C 、CO 、CaCO 3
*5、A 、D 是常见的两种固体,其中一D 为亮红色固体,B 、E 是两种常见的气体,其中气体E 有毒。
它们之间有如图所示关系,试推断:
(1)A 、E 的化学式:A ; E 。
(2)写出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6、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中,含有碳氢 化合物,CO ,CO 2,和氮的氧化物(如NO )等物质,因而是城市空气污染源之一。
(1)尾气中的_________能与人体中的血红蛋白结合而使人中毒。
(2)治理尾气的方法之一是在汽车的排气管上装一个“催化转化器”,它的作用是使CO 和NO 反应,生成两种气体,其中一种可参与植物光合作用,另一种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
请写出CO 和NO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7、你能说出几种鉴别CO 和CO 2气体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