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脘痛的辨证治疗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页/共43页
5、胃阴不足
多由恣食燥热食物,灼伤胃阴;或疾病迁延日久, 致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谷精微,阴津来源匮乏; 或肝气犯胃,气郁化火,火盛伤清,阴津不足,胃 络失于濡养而发病。临床常见胃脘部隐痛或灼热感, 不思饮食,口干舌燥,大便干结,舌质红,苔少乏 津,脉细数或弦数,治宜养阴益胃为主,佐以清热。
2、看气候、择时机
首先,应考虑胃病性质、病情轻重和病程 长短等因素。一般来说,胃病进补的最佳时机 应在病情稳定和恢复期或者手术以后。
其次,应根据季节、气候来决定。如膏滋 药进补以冬令,尤其是冬至前后为佳;其它的 调补一年四季都可以进行。
第27页/共43页
3、注意事项 补药大多滋腻,较难消化,
因此不能滥用。
第5页/共43页
若素体脾胃虚弱或劳倦过度,或久病脾胃受 伤,均可导致中焦气机升降受阻而发生胃脘 痛。若脾阳不足,寒自内生,脉络失养,则 为虚寒胃痛;若胃阴受伤,胃络失于濡养, 又可成为阴虚胃痛;若气滞日久,又可导致 瘀血,而成气滞血瘀胃痛。总之,胃脘痛的 病因虽多,但其发病机理有共同之处,即所 谓“不通则痛”,或病邪阻滞,或肝气郁滞, 均可使气机不利而作痛。
第35页/共43页
3、脾胃同病法宜兼顾
脾胃同为后天之本,其居中焦,故常见脾胃同病。 但“脾为阴土,喜燥恶湿,宜升宜健;胃为阳土, 得阴自安,宜用甘平或甘柔濡润,以养胃阴。”两 者协调为用,乃中和之枢纽。临证每用和法统之, 健脾用运法,降胃用通法,通运结合,兼而顾之, 燮和中焦。如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多表现为 胃脘隐痛,知饥而不多食,口干形瘦,大便干结, 舌红少苔等胃阴不足之象。治疗切忌温燥升提,宜 用甘柔清养,轻灵流动之法。
第36页/共43页
自拟养胃和中汤。方用太子参、杭白芍、川石斛淮小麦、绿梅 花、川楝子、蒲公英、佩三叶、焚甘草等。方中太子参益气养 阴,因阴阳互根,胃之阴津有赖于脾气健运才得以生化,故选 太子参而不用北沙参:石斛生津养胃,甘凉濡润:芍药甘草酸 甘化阴,缓急止痛;淮小麦甘平柔肝养胃;蒲公英清热消炎; 绿梅花、川楝子降逆和中,气降则津自流布;佩兰叶芳香悦脾, 于甘柔之中,清补而不滋腻,用于胃阴不足,而又脾气虚馁不 任滋腻重浊之药者,每获良效。是脾胃同治之妙方。
第21页/共43页
若兼有气虚者可加黄芪、太子 参;血虚者可加当归、熟地、阿胶; 若呕血黑便者可加白及粉、三七粉 等。
第22页/共43页
四、得了胃病如何调补
第23页/共43页
1、慢调理、细进补
胃病进补,应该根据缺啥补啥 的原则。从补气血、补津液、健 脾胃、调阴阳等方面着手,选用 食补和药补两种方法。
第14页/共43页
3、肝气犯胃
多由情志不舒,肝气郁结,不得疏泄,横逆犯胃而 发痛。气郁则胀,郁结不通则疼,肝脉布于两胁,气 病又多游走,故痛可连及胁肋。临床常见胃脘胀痛, 嗳气则舒,每因情志刺激而加重,舌苔薄白,脉沉弦。 治宜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方用柴胡疏肝散合平胃散 加减。
第15页/共43页
若肝气郁结化热而见口苦,胃中 嘈泛酸致者,可加左金丸,川楝子, 浙贝、海螺蛸等清热制酸之品。
第40页/共43页
思考题
1、谈谈你对胃脘痛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2、如何对胃脘痛进行辨证论治?
胃脘痛是内科常见病,多 发病之一,是剑突以下,脐以 上胃脘部发生疼痛为主证的一 种疾患,又称胃痛。
第1页/共43页
一、病因病机
第2页/共43页
发病原因
易患胃病的十种人:
➢应酬多、常醉酒的人 ➢烟瘾特别大的人 ➢性格内向的人 ➢性格暴躁、容易发火、爱生气的人
第3页/共43页
➢活动量太大的人 ➢饮食不规律、经常饿肚子、 不吃早饭的人 ➢爱吃辣椒的人 ➢经常熬夜的人 ➢过于劳累,营养不良的人 ➢家庭中有人患胃病
第39页/共43页
5、自身调理综合治愈
古人云“三分治疗七分养”。此在胃脘痛的治疗中,尤显重要。 临证每每强调服药的同时,饮食要调匀,按时进餐,忌生冷、 辛辣厚腻之晶。其次,情志调摄也不容忽视。在快节奏的现代 生活中,情志因素在脾胃病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它可影响神经 内分泌系统,致消化吸收障碍而产生疾患。所以,合理饮食, 保持心情舒畅,少郁怒,才能达到痊愈。
第24页/共43页
食补:蛋、瘦肉、鱼类食品易消化吸收,
清淡而富含营养,对胃有滋养调理作用。 热牛奶能保护胃粘膜,促进炎症康复。藕 有止血健胃的作用,新鲜捣烂取汁或每天 用藕粉30克:冲服。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酸 缺乏者可多吃红枣,有助于增强胃液中的 酸度。熟荸荠对胃肠有保健作用,能生津 养胃消积和中。
第28页/共43页
除了记住上面说过的进补原则、时机外,还应注意: ➢忌 辛 辣 、 生 : 冷 、 粗 糙 及 油 煎 等 刺 激 、
难以消化的食物。 ➢进 补 期 间 忌 吃 萝 卜 等 破 气 之 品 。 ➢如 遇 感 冒 发 热 , 腹 泻 等 症 状 , 应 暂 停
服用补药,待康复后2—3天再继续服 用。
第32页/共43页
该组方精当,其性缓而不峻,刚柔相济, 乃治胃痛之良方。若伴胃出血者,则去金 铃子散以防气行血行而致出血更多,可选 质轻性平之佛手片、绿梅花、陈皮等:若 胃阴已亏者,则忌用温燥之木香、枳实、 元胡等,改投玫瑰花、绿梅花、佩兰叶等 芳香健胃理气之品,既不燥又可醒胃,两 者兼顾。
第33页/共43页
第12页/共43页
2、湿热壅积
由于肝气郁结化火,火邪犯胃,脾胃运 化失职而湿从内生,湿郁化热,湿热郁蒸 而致。证见胃脘胀满,灼热疼痛,烦躁易 怒,嘈杂泛酸,口干不欲饮水,舌质红, 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数,治宜清热化湿, 理气和胃,方用平胃散加黄芩、黄连、焦 山栀、苡仁等。
第13页/共43页
若疼痛串及两胁,伴见口苦 者,可用逍遥散加减以疏肝和胃。
第38页/共43页
如对消化性溃疡病的认识,临证多表现为隐痛缠绵,痛有定 处,纳呆便溏等脾胃虚弱之象,而现代医学认为溃疡局部的 HP感染及血供障碍是本病缠绵难愈的重要原因。因此,用 药在四君子汤健脾和胃的基础上常加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之 品以提高疗效。如蒲公英、黄连、红藤有抑杀HP的作用, 槐米、白芨片、赤白芍养血活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 溃疡面的愈合,不仅可缩短疗程,而且可减少溃疡病的复发。 又如治疗胃癌,在辨证的同时常加白花蛇舌草、藤梨根、猫 人参,经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具有抑制或杀灭癌细胞的作用, 成为综合治疗胃癌的方法之一。
第9页/共43页
三、临床分型治疗
第10页/共43页
1、寒邪犯胃
感受外来寒邪或饮食生冷,阳气被 寒邪所遏而不得宣发,致使胃脘疼痛暴 作,证见畏寒,喜暖,口不渴,喜热饮, 胃脘部得温则舒而疼减,舌淡,苔薄白, 脉沉弦紧,温宜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方用附子理中汤加减。
第11页/共43页
若疼痛较重者可加高良姜、吴茱 萸、广木香以增强散寒止痛之力;若 见胸脘痞闷,暖气不舒者加佛手片; 瓜蒌皮以开胸理气;若腹胀不思饮食 可加陈皮、姜半夏、茯苓以健脾化湿; 若有宿食停滞,嗳腐吞酸,呕吐未消 化的食物,可用保和丸加减。
第29页/共43页
五、几点体会
第30页/共43页
1、理气和胃基本之法
胃脘痛其发病原因不论属寒属热属虚属实,无不贯串 一“气”字。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木郁之 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景岳全书》曰:“胃脘 痛症,多有因食因寒因气不顺者,然因食因寒,亦无 不皆关乎气。”胃气以和降为顺,气不和则滞,不降 则逆,不通则痛。民间有将胃痛称为“胃气痛”或 “肝胃气痛”的,它突出“气”字为本病病机的关键 所在。故理气和胃是胃脘痛的基本治法。处方擅用四逆散加金
铃子散加炒谷麦芽。
第31页/共43页
方中柴胡,白芍归经入肝,疏肝理气为主;配枳实泻脾气 之壅滞,调中焦之运化,加强理气和胃之功:芍药甘草相 伍既缓急止痛,又酸甘化阴,监制理气药辛燥劫阴之弊。 临床上气滞虽是胃痛的主要成因,而其中必兼挟它邪,如 食、瘀、痰、湿等。因无形之气,每假有形之物而停滞; 有形之物,每挟无形之气而阻留,胶结不解。故加元胡、 川楝子既增理气止痛之功,元胡尚兼化瘀之力,川楝子性 下行,助胃气以降为顺:炒谷麦芽消食化积,与四逆散合 用相得益彰。
第4页/共43页
发病机理
胃脘痛发病,关键在气机失调。胃痛的病位虽在胃,而与肝、脾的关系甚为密 切,胃为阳土,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性喜润恶燥,以通降为顺,为多气多血之府。 脾主饮食精微的运化转输,以上升为常。二者升降枢机全赖肝之疏泄,故胃脘痛的 发生虽责于胃,但也责于肝脾。所以无论是外感六淫、内伤饮食,性志失常或胃府 受损,初则气机壅滞,继则上逆为患。再则化火伤阴、致瘀、甚则动血。
第6页/共43页
二、证要点,辨病之缓 急、虚实、寒热,凡胃痛暴作,起 病急者。多因外受寒邪,或暴饮暴 食,以寒伤中阳,或积滞不化,胃 失和降,不通则痛。
第8页/共43页
凡胃痛渐发,起病缓者,多因肝郁 气滞,或土壅木郁,而致肝胃不和, 气滞血瘀。凡隐隐作痛,喜暖喜按, 遇冷加剧,四肢不温,舌淡苔薄白, 脉弱者为脾胃阳虚,凡胃痛而胀,大 便闭结不通者多实证,凡痛而不胀, 大便不闭结者多虚证,喜凉者多实, 喜温者多虚,拒按者多实,喜按者多 虚。
2、治胃又善通降之法
胃为六腑之一,以通为用,胃气“下行为顺”。叶天 士云:“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因此,治胃之 关键还在于胃之通降,降则生化有源,出入有序,不 降则传导失职,壅滞为痛为患。然“通”字之意,须 全面理解,如《医学真传》云:“夫通则不痛,理也。 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活血,调血以和气, 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 虚则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若 必以泄下为通则妄矣。”
第37页/共43页
4、重点辨证结合辨病
“宏微辨证,证病合参”是我的临证思路之一。在“胃病”的诊治中,若遇症状不典型的 “心下痛”,常让病人做胃镜检查,一则了解病位所在,再则明确病变性质,是炎症、溃 疡、萎缩、还是肿瘤。治疗则在重点辨证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对具体疾病病理的深入 认识,有的放矢,辨病用药,不失为提高胃脘痛中医药疗效的有效途径。
第19页/共43页
方用益胃汤加减,若纳差不欲 食者可加陈皮、神曲、麦芽以助胃 气;疼痛甚者,可加芍药甘草汤柔 肝缓急止痛;兼有瘀滞者加丹参, 桃仁以活血化瘀止痛。
第20页/共43页
6、气滞血瘀
多由胃脘疼痛日久,瘀血阻滞胃络所致。由肝气郁结, 气滞则致血瘀;或脾胃气虚,无力推动血液正常运行, 也可致血瘀。临床常见胃脘刺痛拒按,痛有定处,固定 不移;或如针刺刀割,甚者呕血黑便,舌质紫暗,脉弦 涩。治宜理气活血,通络止痛。方用失笑散合丹参饮加 减。
第34页/共43页
治疗胃脘痛,把“通”字贯串于各法之中,针对不同病因, 不同属性,在因证制方的同时,酌加理气,降逆或通利之品, 用以调节胃府的通降功能。如治疗肝胃郁热型胃脘痛,症见 脘胀灼痛,嘈杂泛酸,口苦苔黄腻,大便不畅等,宜用苦辛 通降法。在四逆散的基础上加左金丸,重用黄连苦寒降泄胃 热,少佐辛热之吴茱萸,既疏肝解郁,又降逆和胃,并制黄 连之过于寒凉。二药合用,辛开苦降,一寒一热,相反相成。 共奏清胃火,降逆定痛之功。呃逆者加旋复花、代赭石:恶 心呕吐者加姜半夏、炒竹茹:大便不畅加全瓜蒌、火麻仁或 制军:食滞者加鸡内金化食消滞,待胃气和降后再议调理。
第16页/共43页
4、脾胃虚寒
多由素体脾胃虚弱,中阳不足,寒自内 生,或饮食生冷,寒湿内停而致脾胃运化 失常而发生胃脘痛。临床表现为胃脘隐痛, 喜温喜按,遇冷加剧,泛吐清水,体倦乏 力,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治宜温中健脾,散寒止痛。
第17页/共43页
方用理中汤合黄芪健中汤加 减,若胃脘冷痛,四肢不湿者加 吴茱萸,高良姜;若泛吐酸水者 加海螵蛸,煅瓦楞子等。
第25页/共43页
药补:中药汤剂调补可根据病情、年龄
不同,随时加减调整药物,针对性强,效 果确切。膏滋药进补也是深受欢迎的方法, 只需一次加工,可长久保存,从冬至开始, 每天早晚空腹各一汤匙,开水冲服。上述 两法,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根据病 情、体质状况,仔细辩证后才能裁方。
第26页/共43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