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背影》结构分析主题思想及赏析鉴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清《背影》结构分析主题思想及赏析鉴赏
朱⾃清《背影》结构分析主题思想及赏析鉴赏
《》是现代作家(1898-1948)于1925年所写的⼀篇回忆性。
这篇散⽂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学,⽗亲送他到浦⼝⽕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的情形。
下⾯是朱⾃清《背影》结构分析主题思想及赏析鉴赏,仅供参考!
结构分析:
全⽂分成三⼤部分:
1.第⼀部分(第⼀段):
思念⽗亲,最不能忘怀的是他的“背影”。
开篇点题。
2.第⼆部分(从“那年冬天”到“我的眼泪⼜来了”):
回忆往事,追述在车站与⽗亲离别的情景,表现⽗亲爱⼦的真挚感情。
第⼀层(从“那年冬天”到“我们便同⾏”):
交代这次⽗⼦分别时的家庭情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氛。
第⼆层(“从到南京时”到“……太聪明了”):
写⽗亲送⾏前的细⼼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
第三层(从“我说道”到“……⼜来了”):
描写⽗亲爬过铁道去买橘⼦的“背影”,抒发真挚的感情。
3.第三部分(最后⼀段):
写别后对⽗亲的思念。
以在泪光中再现“背影”作结,直接抒发深切怀念之情。
主题思想
通过对⽗亲在车站给⼉⼦送⾏情景的描述,表现了⽗亲对⼉⼦⽆微不⾄的热爱和⼉⼦对⽗亲的百般怀念。
⽂章写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读书时经历的事,是在25年写的。
这⼀时期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明争暗⽃,知识分⼦朝不保⼣,⼴⼤劳动⼈民处在⽔深⽕热之中。
作者当时虽未站到⾰命⽴场,投⼊反帝反封的⽃争中,但做为⼀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识分⼦,必然要感到社会的压抑,产⽣⼀种落寞凄凉的情绪。
不是吗,作者的家庭,因着社会的⿊暗⽽⽇趋窘迫,“光景很是惨淡”“⼀⽇不如⼀⽇”。
作者的⽗亲,先是“赋闲”,后为了找差事⽽“东奔西⾛”,乃⾄⽼境“颓唐”,这些都从⼀个侧⾯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奔波劳碌,前途渺茫,谋事艰难,境遇凄惨的现实。
在他们⼼头笼罩⼀层不散的愁云,如同⽂章所表现的灰暗的基调在这⼀背景上,作者写出的真挚、深沉,感⼈⾄深的⽗⼦之爱,不仅是符合我们民族伦理道德的⼀种传统的纯真⽽⾼尚的感情,⽽且⽗⼦互相体贴,特别是⽗亲在融汇了⾟酸与悲凉情绪的⽗⼦之爱中,含有在厄运⾯前的挣扎和对⼈情淡薄的旧世道的抗争。
虽然这只是怨⽽不怒式的反抗,但也会引起⼈们的同情、叹惋乃⾄强烈的共鸣。
《背影》记写的事情⾮常简单,⼀个丢了差使的⼩官吏送⼉⼦北上读书,在⽕车站送别。
在军阀统治的旧中国,这种事情是很平常的,在那⿊暗的社会⾥,即使这种⼩康之家,也经不起天灾⼈祸的打击。
⽂章记写了作者家庭的不幸和当时的灰暗世态,从⼀个侧⾯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这种社会虽然早已不存在了,但记写的情景,对我们今天的读者,尤其是青少年⼀代,依然有着历史的认识作⽤。
写作特点
这篇散⽂的特点是抓住⼈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题⽴意,组织材料,在叙事中抒发⽗⼦深情。
“背影”在⽂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思想感情却是⼀脉相承的。
第⼀次是⽂章的开头,开篇点题“背影”,有⼀种浓厚的感情⽓氛笼罩全⽂。
第⼆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中,作者对⽗亲的“背影”作了具体的描绘,这是写作的重点。
⽗亲胖胖的⾝躯,穿着⿊布⼤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蹒跚的爬过铁道为⼉⼦买橘⼦。
这个镜头表现了⽗亲爱⼉⼦的深厚感情,使⼉⼦感动得热泪盈眶。
第三次是⽗亲和⼉⼦告别后,⼉⼦眼望着⽗亲的“背影”在⼈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催⼈泪下。
第四次是在⽂章的结尾,⼉⼦读着⽗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与⽂章开头呼应。
这篇作品把⽗⼦之间的真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不同于⼀般作品去描写⼈物肖像,着⼒于神情、⾳容笑貌的描绘,⽽是抓住⼈物形象的⼀个特征“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
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呢
这同作者的家境和⼼境都有密切关系。
因为⽗亲⽼境“颓唐”,饱经忧患,半⽣潦倒。
⽗亲在家境惨淡、祖母逝世、奔⾛谋职之时,还不辞⾟苦,不怕⿇烦送⼉⼦上北京,还艰难的爬过铁道为⼉⼦买橘⼦,⽽且反复叮咛⼀路⼩⼼。
当时⽗亲的⼼境不好,⼉⼦的⼼境也不好。
那么,作者抓住⽗亲这样⼀个“背影”集中描绘,抒发特定环境下的思想感情,⾃然取得强烈的艺术效果。
也正因为作品写的是特定的家境、⼼境、慈⽗孝⼦之间相爱相怜,字⾥⾏间有淡淡的哀愁,显得更加真挚动⼈。
1.民族化:
《背影》的语⾔⾮常忠实朴素,⼜⾮常典雅⽂质。
这种⾼度民族化的语⾔,和《背影》所表现的民族的精神⽓质,和《背影》⽂章的完美结构,恰成和谐的统⼀。
没有《背影》语⾔的明丽典雅、古朴质实,就没有《背影》的⼀切风采。
2.简洁:
⽂章通体⼲净,没有多余的字眼,即使⼀个“的”字、⼀个“了”字,也是必须⽤才⽤。
除了夹⼊了⼀些⽂⾔以外,没有华美的辞藻,⽣僻的词语,都是质朴⾃然的家常话,⽣活⽓息⾮常浓厚,提炼得⾮常简洁。
3.朴实:
《背影》全⽤⽩描记叙事实,不作任何修饰、渲染。
通篇写⽗亲多么关⼼爱护⼉⼦,⼉⼦⼜是多么感激思念⽗亲,但像“关⼼”“爱护”“感激”这⼀类的抽象现成的`字眼,⽂章中却⼀个也没有⽤,更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
⼤朴正是⼤巧的表现。
⽂中⽤词造句都经过认真考究,绝不随便。
如送⾏那⼀段:“⽗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这⾥的“说定”,如果⽤“说过”似乎也通,但逊⾊多了。
“说定”不送,后来终于还是送了,实际上是说⽽不定,很好地表现出⽗亲当时的⽭盾⼼理。
“熟识”⼀词,说明⽗亲嘱托的这个茶房该是靠得住的;“再三嘱咐”,表明嘱咐茶房遍数之多,不厌其烦,反复交代,唯恐茶房有半点疏漏;“甚是仔细”,表明嘱咐内容之详,把送⾏中应该注意的细微末节都提到了。
这些⽤语,强调说明⽗亲已经为⼉⼦上车作了极其精细、周密的考虑和安排,字眼虽然⼗分平常,但⽤得恰到好处,使⽗亲爱⼦之⼼跃然纸上。
4.感⼈
语⾔平实简洁,却能传达出⽆限深情是⽂章语⾔⼜⼀特⾊。
全篇⽂字平平实实,但字⾥⾏间渗透着⼀种深切怀念之情,因⽽⼗分感⼈。
话都是很平常的,没有什么特别,读者都有这种⽣活,因此也容易引起联想,由此发现⼈世间普遍平平常常⽽⼜最为珍贵的美好感情,给⼈以性情的陶冶,增进⼈们对天下⽗母⼼的理解。
5.⽂⽩夹杂:
⽂中出现⽂⾔的原因:作者有很深的⽂⾔基础,当时的语体⽂中常有夹⼊⽂⾔词句的情况,这是⼀⽅⾯:另⼀⽅⾯,⽂章中使⽤⽂⾔词句,可能也与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有关,
例如不说“失业”或“丢了差使”,⽽说“赋闲”,似乎“赋闲”不象“失业”那样刺⽿和使⼈难堪,有失体⾯;最后⼀节既因⽗亲来信是⽂⾔,引⽤原句,更见真实,也因所表达的尽是家庭和⽗亲的困境和沧凉的⼼情与复杂的感受,所以也⽤了许多⽂⾔词句,这也笼上了⼀层时代赋予⼩资产阶级知识分⼦的特殊语⾔⾊彩。
在写法上,《背影》的主要特点是⽩描,作者写⽗亲的背影,描写那买桔⼦时过铁道的场⾯,完全⽤⽩描的⼿法。
所谓⽩描,照我的理解,就是不设喻,不加形容和修饰,⽤质朴的⽂字,把当时的情景如实地记写出来,给读者以⾝临⽬击之感。
换句话说,⽩描是⽤叙述的⽅法进⾏描写,达到再现实景的艺术效果。
《背影》中作者⽩描的技巧很⾼。
请读下边的⽂字:
我看见他戴着⿊布⼩帽,穿着⿊布⼤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到铁道边,慢慢探⾝下去,尚不⼤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台,就不容易了。
他⽤两⼿攀着上⾯,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向左微倾,显出努⼒的样⼦。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我赶紧拭⼲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看见。
我再向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桔⼦望回⾛了。
过铁道时,他先将桔⼦散放在地上,⾃⼰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亲的背影,⼉⼦是太熟悉了。
但这次要描写的,却不是那常见的背影,⽽是在特定场合下,使他极为感动、终⽣难忘的那个背影!作者不施浓墨,不⽤重彩,⽽是⽩描。
作者记写了当时⽗亲的穿着打扮体态动作,特别着重描绘了过铁道的情景。
怎样⾛去,怎样探⾝下去,怎样爬上⽉台,攀上爬下,移脚倾⾝,都细细地如实写下,我们读后有⾝临其境之感,仿佛我们当时也在场,也看到了⼀位仁慈的⽗亲对⼉⼦的关怀和体贴的情景。
作者没有什么形容的笔墨,也不去渲染它,⽤极朴实的⽂字,却⽣动地勾画了⽗亲的形象。
那⽗亲送⾏的⼀幕,是发⽣在⼋年前。
作者⽤⽩描的⽂字,极为传神地把当时的动⼈情景再现出来,我们不能不佩服朱⾃清的描写技巧。
这种笔墨,乍看似“我与⽗亲不相见已⼆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起笔似觉平淡,实际上却在平淡中显露新奇:
为什么“我”最不能忘记的不是⽗亲的⾳容笑貌,⽽竟是他的“背影”呢?这就造成了悬念,使读者急于要追读下去,从⽽很⾃然地引出下⽂的追叙。
“不相见”三个字也颇具深意,读到后⾯就会明⽩。
第⼀次流泪,是悲哀。
因为作者怀着沉重的⼼情,从北京赶到徐州跟⽗亲⼀起奔丧,见到那“满院狼藉的东西”,触⽬伤怀,才不禁潸然泪下。
⼀般⽽论,⼈若处在贫困潦倒和⽆可奈何之中,往往寄幻想于外⼒的恩赐,希望化险为夷,⼜重新踏上坦途。
⽗亲被⽣活所逼迫,故怀着“天⽆绝⼈之路”的侥幸⼼理,要到南京去找差事。
实际上,由于帝国主义的疯狂掠夺,封建主义的残酷压迫,⼜加上军阀的连年混战,使得⼴⼤⼈民在死亡线上挣扎。
在饿殍盈野、难民云集的时势下要想找个差事,⽐登天还难!
在这篇⽂章中,作者先交代了这次分别时的家庭境况:祖母去世,⽗亲失业,变卖典质还旧债,⼜借新债办丧事,在这祸不单⾏的⽇⼦⾥,⽗亲出外谋事,⼉⼦离家读书,真是⼀次悲伤的离别。
这些交代讲明了这次⽗⼦分别的背景,为写“背影”,渲染了悲凉哀愁的⽓氛。
对深化主题起到了成功的铺垫作⽤。
在⽂中这样的铺垫还很多。
如描绘⽗亲为⼉⼦买橘⼦的背影之前,先写⽗亲亲⾃送⼉⼦到车站,照看⾏李、拣定座位、嘱托茶房,写这些细⼼照料为下⽂具体描绘“背影”作了铺垫。
南京“勾留”不是本⽂所要叙写的主要内容,况且作者本也⽆⼼“游逛”,因此只⼀笔带过。
到了浦⼝车站,⽗亲忙着为“我”照看⾏李,⼜为“我”雇请脚夫,还亲⾃送“我”上车,并拣定⼀张座位。
已经照顾得如此细微周详,⽗亲还有点牵肠挂肚,于是⼜不厌其烦地向“我”嘱咐⼀⼤堆像叮嘱从来未出过远门的稚童那样的话语,以致“我⼼⾥暗笑他的迂”,真是可怜天下⽗母⼼啊!作者如此细针密线地描绘⽗亲的⾏动、语⾔、性格,突出了⽗亲对“我”的体贴和关怀,把⼀个慈⽗的形象真真切切地树⽴起来了对⽗亲爱⼦的⾄情,“我”当时竟未能领悟到,以为都是平凡琐事,“总觉他说话不⼤漂亮”,“⼼⾥暗笑他的迂”。
现在省悟到⽗亲待⾃⼰的许多好处,这才⾃责“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
⾃责,说明真正理解了⽗亲的爱。
表现⼀种恨⾃⼰未能体会⽗亲的深情的内疚之⽗亲已经送我上车,什么都关照到了,我也劝⽗亲“你⾛吧”,⽗亲⼜有要事,但还要去买⼏个橘⼦,⽗亲就是这样疼爱⼉⼦。
买橘⼦为什么感⼈?
因为⽗亲穿⾏铁道爬上爬下相当费劲。
⾏⽂⾄此,在平实中⼜见曲折,把⽂章推向抒情的⾼潮。
“我”的第⼀“看”,从看中担⼼⽗亲的艰难,是预⽰着下⼀步的“看”。
“⽉台的栅栏外有⼏个卖东西的”,“我”边看边想:⾛到⽉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爬上,⽗亲是个胖⼦,⾃然费事。
这样,既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交代⼈物活动的环境,以便烘托其困难⾟苦。
⽗亲买桔⼦为什么费劲?作者先作了交代。
句句都是必不可少的。
为什么⼀定要穿过铁道?因为卖东西的是在那边⽉台的栅栏外。
为什么穿过铁道费事?⼀则“须跳下去⼜爬上去”,⼆则⽗亲是⼀个胖⼦。
重点描写,细致刻画。
写看见的⽗亲的服装,勾画了⼀个⼤体的外貌。
语句不多,但饱含深情,因为只有在这个时候,在这⽗⼦即将远别的特定情境下,⽗亲那熟悉的穿戴,才那样引起作者的注⽬;他那劳碌奔波的背影,才那样感⼈⾄深,给作者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我”的第三“看”,是饱含着热泪,热泪欲滴和热泪下落的“看”。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这是泪眼模糊中的背影,这是爱⼦敬⽗感情升化的背影。
这⾥,对前⾯具体观察作了简要概括,是储积⼒量带有深厚感情的落笔点题。
这⾥,⽤视觉中的背影和触动中的泪下,表现我的⼼理活动,以此烘托⽗亲买桔⾏为的特殊效果。
第⼆次流泪,因为感动。
⽗亲的形象最为感⼈的地⽅,表现在他⽼态蹒跚地为“我”来回买橘⼦,那真挚⽽灼热的感情达到了最⾼点。
⼈⾮⽊⽯,作者怎能不为之流泪?
这个背影写得所以感⼈,还因为作者写出了⾃⼰的感情。
作者当时是20岁的⼈了,上⽂⼜⼏次写到⾃⼰对⽗亲的⾏事不以为然的⼼理,⽽现在“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正是因为这背影太感⼈了。
这种⽗⼦间的感情是⼗分动⼈的。
⽤亲⼦的感情最能有⼒的烘托⽗亲的爱。
这⼀笔特别富有强烈的感染⼒。
当时作者想到的⼀定很多,但是⼀概不写,只⽤眼泪烘托这感⼈的背影。
“怕”:怕⽗亲见了伤⼼;怕别⼈见了呢?难为情吧。
在写⽗亲返回时,对于过铁道、爬⽉台的情景不再详述,代之以⽗亲“散放”、“抱起”橘⼦的动作,来表现上下⽉台的过程,⽗亲抱着朱红的橘⼦往回⾛,“过铁道时,他先将橘⼦散放在地下,⾃⼰慢慢爬下,再抱起橘⼦⾛。
”他把橘⼦放下⼜抱起,⼀点也不怕⿇烦。
这样写使⽂章富于变化,避免了重复。
⽤“抱起”和“散放”,还表明所买橘⼦之多。
他⾛到车上,“将橘⼦⼀股脑⼉放在我的⽪⼤⾐上。
于是扑扑⾐上的泥⼟,⼼⾥很轻松似的。
”⽗亲⽤⼏番⾟苦买来的橘⼦,连⼀个也不品尝,全部留给⼉⼦受⽤,并因此感到很轻松。
在⽗亲的⼼⽬中,⼉⼦就是⼀切了!这⾥,慈⽗爱⼦的⾄情,被揭⽰得淋漓尽致。
这“⾐上的泥⼟”⼜补充了前⾯爬上爬下时的形象。
这种轻松的⼼情正是⼀种爱⼼,这⼀句⼜道出了为什么⽗亲不肯让我去偏要⾃⼰去的道理:越是尽到做⽗亲的责任,⼼⾥越是感觉踏实满⾜。
同时,作者不是通过对话⽽是通过动作刻画⼈物⼼理、感情,表现⽗亲虽说⼼情沉重,但因为怕⼉⼦难过,只得强抑离愁,“扑扑⾐上的泥⼟”故意显出“⼼⾥很轻松似的”。
最后的告别主要⽤语⾔描写,写直到分⼿时,⽗亲⼜对⼉⼦叮嘱:“我⾛了;到那边来信!”最后⼜⼏步⼀回头,嘱咐我:“进去吧,⾥边没⼈。
”这时还⼀直为⼉⼦在旅途上的安全⽽分⼼。
叮咛的话语,虽朴朴实实,但感情深沉。
“混⼊”,准确,因为车站来来往往的⼈很多。
这样⼀位⾄情⾄善、爱⼦如命的⽗亲,当他的背影消失在来来往往的⼈群⾥的时候,作者当然潸然泪下了。
末了再提背影,对⽗亲已有了深切的理解,这回的分别就感到特别的怜惜、怅惘、依恋,以“我的眼泪⼜来了”结束这⼀段,更增添了背影的感⼈⼒量。
淡淡的哀愁,此处可见⼀斑。
少年,即现在说的“青年”。
⽗亲外出谋⽣,东奔西⾛,结果家中光景还是“⼀⽇不如⼀⽇”,“⽼境却如此颓唐!”据作者在《笑的历史》⼀⽂中说:当时家⾥负债累累,“连利钱也不能够按期付了,⼤家便都不肯借了;⽽且都来讨利钱、讨本钱了”。
由此可以看到当时在中外反动派压榨下的⼩有产者虽屡经挣扎仍不免破产的可悲境遇。
“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
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
”
这⼏句照应开头,⽗⼦俩虽相隔千⼭万⽔,但⼼有灵犀⼀点通。
特别是⽗亲,不仅惦记着⼉⼦,⽽且还惦记着孙⼦。
读到这⾥,我们才了解⽗亲百般爱“我”的全部⽤意。
近两年来⽗亲之爱“我”,除了⼈的本性之外,社会给他⽆情的压⼒和磨难,也是⼀个极重要的因素。
⽗亲在贫穷拮据之中,回顾⾃⼰⼀⽣的坎坷历程,原来尚能“独⽴⽀持”的⼩康之家,随着时间的流逝,竟“⼀⽇不如⼀⽇”以⾄破产了,这是⼀部活⽣⽣的教科书呀!痛定思痛,既不敢回⾸往事,⼜不敢瞻望前途。
希望在哪⾥?光明在哪⾥?饱尝⼈⽣痛苦与⽬睹世态炎凉的⽗亲,只得靠⼉孙们出⼈头地,寄殷切希望于未来了。
⼉⼦第三次落泪,是伤⼼之泪。
以在晶莹的泪光中再现的⽗亲的“背影”结篇,与⽂章开头回环呼应,进⼀步突出⽗亲的“背影”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表达了作者对年迈的⽗亲⽆限思念的感情,写得凄切动⼈。
收束全⽂,余⾳如缕,情长绵绵。
很平淡,甚⾄过于拙朴,但细细品味,却感到质朴中含着真情,其中蕴含着⼀股感⼈的⼒量。
朱德熙先⽣说朱⾃清的散⽂,“于平淡中见神奇”,我们从《背影》的描写中可以得见。
⽩描的核⼼就是“真”;实际上,真也正是朱⾃清散⽂艺术的本质特点。
现在分析散⽂,常常分析它的意境,这是不错的。
但对《背影》却不能如此分析。
在⼀九四七年,当《⽂艺知识》的编者向朱⾃清提出这个问题时,他回答说:
我写《背影》,就因为⽂中所引的⽗亲的来信⾥的那句话。
当时读了⽗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
我⽗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所叙的那⼀回,想起来跟在眼前⼀般⽆⼆。
我这篇⽂只是写实,似乎说不到意境上去。
(《⽂艺知识》连丛,第⼀集之三)
作者这⼏句话,不仅告诉了我们《背影》写作的契机,⽽且说明这篇散⽂是完全写实的,说不到意境上去。
以⽩描的⽂字,表现作者的真情实感,是本⽂取得成功的原因。
朱⾃清对⽗亲的爱,对⽗亲的怀念和感激,都在具体的叙述和描写中表现出来。
这感情真挚、强烈,⼜表现得恰到好处,⽗⼦间的⾄情被作者记写得那么动⼈,激发起读者的共鸣,这怕是《背影》长久不被忘记的原因。
我们分析《背影》,⽤不着去探求它的意境之类,抓住内容的真实和感情的真切,就能深⼊了解本⽂的好处。
⼀个“真”字,是把握全篇的⼀把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