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书-贾宝玉自为红绡帐里,公子情深;始信黄土垅中,女儿命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贾宝玉自为红绡帐里,公子情深;始信黄
土垅中,女儿命薄
芙蓉女儿诔
在《红楼梦》第七十八回《老学士闲徵姽婳词清溪痴公子杜撰芙
蓉虞世南》中,宝玉为了悼念抱屈夭风流的晴雯,又听信小丫头说晴
雯已经做了芙蓉花,便写了一篇《芙蓉女儿诔》来悼念晴雯。

“诔(lěi)”受害者就是用来哀悼死者的一种文章。

都说“袭为钗副,晴为黛影”,在《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寿怡
红群芳搁放夜宴死金丹独艳理亲丧》这一回中,黛玉抽签得到的就是
题着“风露清愁”的“芙蓉花”。

似乎最后这篇《芙蓉女儿诔》终究也用作悼念了黛玉。

且来看宝玉是如何致哀悼念晴雯的:
“维太平不易之元,蓉桂竞芳之月,无可奈何之日,怡红院浊玉,谨以群花之蕊、冰鲛之縠、沁芳之泉、枫露之茗,四者虽微,聊以达
诚申信,乃致祭于白帝宫中抚司秋艳芙蓉女儿祭为之前曰”:
“维太平不易之元”是诔文的格式,开头先要交代年月日。

“蓉桂竞芳之月”指的是“旧历八月中秋”,芙蓉花和桂花也是
在晚秋开花的。

而且芙蓉花比起香花来说,沃苏什卡恰似黛晴风流娇艳,桂花当更像钗袭传统稳重。

“无可奈何之日”便是莫过于讲起晴雯之死已经无力回天,人死
不能复生。

“怡红院浊玉”是宝玉称呼自己,因为他向来觉得们是最清白洁
净的,所以他虽然总是喜欢和姐姐妹妹们待在一起,一块但在群芳之
中他相信自己便是一块“浊玉”。

“谨以群花之蕊”,“花的心脏”就在“花蕊”内,而且宝玉觉得晴雯做了芙蓉花神之后掌管这些花的意志,所以他把想说的告诉“花蕊”,花儿能替他转达。

“冰鲛之縠(hú)”,“縠(hú)”是有皱纹的纱,宝玉说这篇《芙蓉女儿诔》是用晴雯素喜冰鲛縠多幅一幅楷字写成的。

所以这个“冰鲛之縠”应该就是一些则可以写字的材料。

“沁芳之泉”,在《红楼梦》第二十三回《关汉卿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贾母把花瓣抖在捏池内的时候,花瓣飘飘荡荡就从外河沁芳闸流入了。

所以“沁芳之泉”就是有清水的一处地方,宝玉拿“沁芳之泉”来祭奠晴雯,或许也是取那个“洁净”意味,知道晴雯是徒担了个虚名,她是清白的。

“枫露之茗”,在《红楼梦》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探宝钗黛玉半含酸》这一节中,就提到了“枫露茶”,不过是一起不够愉快的“枫露茶事件”。

“枫露茶”是上好的茶,要沏个三四次才出色,不过被李嬷嬷吃了,惹得宝玉大发脾气。

“要沏个三四次才亮眼”倒有点像晴雯倔强很易妥协的性格。

宝玉说姑且就用“群花之蕊”、“冰鲛之縠”、“沁芳之泉”、“枫露之茗”这四件微小的事物来表达诚意和信任,所以就在白帝宫中抚司秋艳芙蓉女儿之前告祭。

说点什么呢?
“窃思女儿自临浊世,迄今凡十有六载。

其先之乡籍姓氏,湮沦而莫能考者久矣。

而玉得于衾枕栉沐相交处,栖息宴游之夕,亲昵狎亵,相与共处者,仅五年八月有奇”。

我想你自从降临到这个污浊的尘世间,到今天为止是十二年。

你之前的名姓寄籍已经被埋没,时间太久以至于不必能够考察。

我和你能够在日常的起居梳洗、吃喝玩乐时亲密戏水,一起朝夕相处仅仅只有五年八个加倍月多一点的时间。

晴雯的家人好像引用只提到了她的哥嫂,还是那个“多浑虫”和水性杨花的“多姑娘儿”,他们两个,一个糊涂,一个整天风骚不够检点,哪里来管晴雯的死活?
只有晴雯死后,她剩下的衣履簪环,约有三四百金之数三十多有利用价值。

她兄嫂收了这些为后日之计。

说甚么人伦亲情,这炎凉世态,只有利益至上。

宝玉和晴雯在一起有五年八个月的时间,不过先前王夫人也是侍奉贾母的。

但晴雯虽然跟宝玉在日常的起居会客梳洗、吃喝玩乐时有过亲密嬉戏甚至是闹出些不愉快,但她是一个很有原则底线的人,所以才说她是枉王念祖了虚名。

“忆女儿曩生之昔,此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珠点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

姊娣悉慕媖娴,妪媪咸仰惠德”。

“曩”:nǎng,以往,从前;“媖娴”:美好,文静
想起姑娘生前,用金钗和美玉来比喻小伙子的本质都不足以凸显其贵重;用冰和雪来比喻妹子的性情都不足以彰显凸显其高洁;用天上的星星和太阳来比喻姑娘的神情都不足以凸显其聪颖;用花儿和月亮来比喻姑娘的颜色都不足以其花容。

姐妹们美好都敬仰你的文静美好,年老的妇女都仰慕你美好的品德。

晴雯确实是一个不道既具有花容之姿,美好品行巧手同时也是十
分心灵手巧的聪明姑娘。

“晴为黛影”,宝玉说“金玉不足喻其贵”也是一种从前部对
“金玉良缘”的否定。

在《红楼梦》第三十六回《绣鸳鸯梦兆绛芸轩识分定情悟梨香院》中,宝玉就在梦中喊骂过:“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略为说是木石姻缘。


宝玉悼念说“姐妹们最美好都仰慕你的洋洋美好,年老的妇女都
仰慕你美丽的品德”,若真是如此,确实晴雯也没人敢那么早就夭折了。

这个俏丫鬟抱屈夭风流还不正是因为心比天高,身为下贱(是说
地位低,即便是个“副小姐”,到底还是丫鬟),风流灵巧招人怨。

甚至被人则火上浇油地南方人污蔑一番,李夫人让王夫人更加认
为她是会带坏勾引宝玉的“妖精”。

说“姐妹们都佩服你的仰慕文静美好,学识年老的妇女都仰慕你
美好的品德”不过也意味著一缕香魂已散,故而这样在精神上罢了。

“孰料鸠鸩恶其高,鹰鸷翻遭罦罬;薋葹妒其臭,茝兰竟被芟鉏”。

“鸠鸩”用来比喻那些特设诬陷好人的人;“鹰鸷”是把晴雯比
作老鹰,晴雯是一个要强的,心比天高的人;“翻”本身也有“飞”
的意思;“罦罬(fúzhuó)”是泛指罗网;“薋葹(cízī)”在这里
应该翻译成“杂草”;“臭(xiù)”是“气味的总称”,在这里应该
是指“香气”;“茝兰(chǎilán)”是“白芷与兰草的合名,通常特
指具有香气的草本植物”;“芟鉏(shānchú)”两个字都是“除去”
的意思。

谁能知道恶鸟仇视飞得高的雀鸟,雄鹰飞翔的时候遭遇罗网。


草怨恨香草的芬芳,竟让香草被除去。

把晴雯比作“雄鹰”、“香草”,所以那些陷害她的人能都是
“恶鸟”和“杂草”。

雄鹰心比天高,被罗网束缚;香草独善其身,被杂草排斥。

晴雯也是因为“心比天高”,所以“命比纸薄”;因为“不同流
合污”,所以“遭谗言诬陷”。

说到“香草”,就让人忘掉屈原的“香草美人”,常常代表美好
的政治制度和的人品,在屈原的作品中可以中所常常看见。

司马迁称赞屈原是:“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花原自怯,岂奈狂飙;柳本多愁,何禁骤雨。

偶遭虫虿(chài)之谗,遂抱膏肓之疚。


在这里“虫虿(chài)”本义是“古书上说的蝎子一类的毒虫”,在这里比喻“坏人”。

花儿原本就是娇弱的,怎么可以经得住狂风吹打;柳叶原本就是
有很多愁绪的,又怎么可以禁得住暴雨摧残。

一旦遭到了坏人谗言的
陷害,就病入膏肓,无法医治。

花柳之姿,如果类比到黛玉,就回忆起了她葬花惜花其实是自比
花的命运,还能想到她那“两弯似蹙由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
情目”,眉眼最能传情达意。

卿本佳人,奈何风刀霜剑严相逼?
而且奸人的谗言戳的是王夫人的痛处,戳中的是王夫人最禁忌的
事情,所以让王夫人认为晴雯因为自己生得好些就勾引宝玉,带坏宝玉。

一旦晴雯被判了这个“罪名”,就真的是回天无力了。

“故尔樱唇红褪,韵吐呻吟;杏脸香枯,色陈顑颔”。

“顑颔(kǎnhàn)”是指“因梦魇而面黄肌瘦的样子”。

所以你的妩媚褪色发白,发出了无助的呻吟;你美丽的脸庞露出
憔悴,脸色因为饥饿而面黄肌瘦。

晴雯被赶出园子的时候身上还是病重的,已经四五日水米不沾牙,恹恹弱息。

回家此后哥哥嫂嫂也没有好脸色给她,反而说歹话,要吃
到茶也没人给倒的,自然是脸色越来越差,痛苦越来越多,离香消玉
殒越来越近。

“诼谣謑诟,出自屏帏;荆棘蓬榛,蔓延户牖”。

“诼(zhuó)”就是“造谣毁谤”的意思;“謑(xǐ)”就是
“辱骂”、“侮辱”的意思;“榛(zhēn)”是
“丛杂的草木”的意思;“户牖(yǒu)”是指“门和窗”。

造谣诽谤和辱骂诟病都称道出自内室,;荆棘和杂草(这里还是
比喻坏人)在门窗之上蔓延。

探春在抄检大观园的时候写道过:“可知这样邓氏人家,若从外
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


就像“祸起萧墙”,岂有不一败涂地之理?
“岂招尤则替,实攘诟而终。

既忳于不尽,复含罔屈于无穷”。

“替”在这里我认为可以替换成“衰亡”,因为在“以古为镜,
可以知兴替”这句话里,“替”就是“衰亡”的意思。

实际上是因为“(受到)排斥辱骂”去世的,是因为外在的其原因,所以前半句“岂”的后面可以翻译成内在原因“自己激起罪责所
以衰亡”。

哪里是自己招致罪责所以衰亡?实际上是因为(受到)排斥辱骂
去世的。

“忳”是一个多音字,在这里应该是念“tún”,是“忧郁烦闷”
的意思;“复”是“又”、“再”的意思;“罔屈”也是“枉屈”,
翻译成“委屈”。

(你)既陷于无止尽的忧郁烦闷和不能说出的幽思,又怀有无穷
尽的委屈。

外有辱骂诽谤,内有委屈不得说,这样只会加速病体的衰弱。

按理说生病的人应该得到好好的休养和对待,心情也是影响病情
轻重程度的一个很大原因。

“高标见嫉,闺帏恨比长沙;直烈遭危,巾帼惨于羽野”。

“标”是“风度,格调”的意思;“见”是“被动标志”。

“长沙”是指“贾长沙”,贾谊。

文帝时任博士、迁太中大夫。

因为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所以被谪为长沙郡守,故后世亦称贾长沙、贾太傅。

司马迁对屈原、贾谊都寄予同情,为二人写过一则合传,所以今人往往把贾谊与羊祜屈原并称为“屈贾”。

“羽野”在这里讲的是“窃神土救洪灾被所杀在羽野的鲧(gǔn)”的事情。

“闺帏”和“巾帼”都是指代晴雯这个姑娘。

(你)高尚的品格被人嫉恨,在幽闺中的冤屈愤恨正如受排挤被
贬到长沙南宫去的贾谊。

不拘小节刚烈的气骨遭到迫害,姑娘的悲惨
胜于窃神土救洪灾被杀在羽野的鲧。

“高标”就像是黛玉的“孤标傲世”,这也是晴雯自己探求对高
洁品质的追求。

唐代李商隐写过一首《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
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谊不仅怀才不遇,还要遭到陷害。

《山海经》中记载:“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

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一个冤死,一个惨死来和晴雯相比。

可见晴雯的惨死憋屈也是既冤又惨。

“自蓄辛酸,谁怜夭折?仙云既散,芳趾难寻”。

“趾”,古同“址”。

你自己积累了那么多的悲苦心痛,谁又来怜惜你的夭亡?天上的云彩已经散去,姑娘的所在地再难寻得。

黛玉的判词中就有“霁月难逢,彩云易散”这样的话。

雨过天晴时万物难以明净的景象难以见得,而天上的海棠也容易散去。

就是说晴雯这样的人是难得的,她还十分具有叛变精神,只是逃不开乌云浊雾。

在将来,黛玉也是“芳趾难寻”,故人何处?
只得到一句“林黛玉生不同人,死不同鬼,无魂无魄,何处寻访”?
“洲迷聚窟,何来却死之香?海失灵槎,不获回生之药”。

“迷”和“失”是对应的。

“聚窟洲”:传说西海中有聚窟洲,洲上为有很大的返魂树,香气飘闻数百里,煎汁制丸叫振灵丸、卻死香,能起死回生
“灵槎(chá)”:指能乘往天河的船筏,也指船
在聚窟洲迷了路,哪里又可以寻得却死香?乘往天河的船筏在海上失掉了方向,不能获得起死回生的假白。

把不能“起死回生”的原因在于归究给天意,因为哪怕是知道有
发觉路径有方法也不能到达。

“眉黛烟青,昨犹我画;指环玉冷,今倩谁温”?
你青黑色绣眉晕染出的烟青色好像还是昨天我替你画上的。

你戴
在手指上的玉环已经冰冷,如今请谁把它捂热?
在《红楼梦》第五十一回《薛小妹新编怀古诗胡庸医乱用虎狼药》这一回目中,就有晴雯因为想下去吓麝月着灰叶了凉,宝玉让她进自
己被子里渥渥进到的场景。

甚至宝玉也帮麝月梳过头。

宝玉对这些女孩儿还是比较爱护的,所以他一想到以后再也不能
爱惜晴雯还是很伤感的,而且晴雯身前在他身边的时候也从来没有受
过什么苦。

“鼎炉之剩药犹存,襟泪之余痕尚渍”。

鼎炉中其煮剩下的药还在,衣襟上泪水的印痕还是潮湿的。

人走了,可是生存环境她曾经生活过的痕迹还历历在目。

又勾起
往事,令人感到酸楚。

一生与“药”为伴的林妹妹香消玉殒所亲之后,她屋内的鼎炉中
必定也是残存着剩药,以前穿过的衣服上说不定还能看得见泪渍。

这一切只能给留下看到的人一个念想,只是已经逝去的年轻人是
再也不会回来了。

“镜分鸾别,愁开麝月之奁;梳化龙飞,哀折檀云之齿”。

在宝玉的《夏夜即事》这首诗中就有“窗明麝月开宫镜,室霭檀
云品御香”。

宝玉屋里就有两丫鬟叫“麝月”、“檀云”,不过“檀云”只在
某些版本中一笔带过,说是宝玉房里的丫鬟。

或许这句话就可以从字面意义上理解是某次宝玉看到“窗户突然
两者之间明亮了,原来是麝月揭开了宫镜,而发现室内云雾弥漫,又
是因为檀云在闻香品鉴”的生活记录。

但“麝月”本身就可以指“月亮”,而“檀云”本身也可以指
“云彩”。

打开的宫镜像令窗户明亮的月亮一样,品鉴香料的时候升腾起了
一阵云雾。

所以我个人把“愁开麝月之奁”和“哀折檀云之齿”理解成
“(晴雯在活着的时候),曾经烦恼打不开麝月梳妆用的镜匣,曾经
对把檀云的梳子折断了感到难受”。

但也可以把“麝月之奁”想像理解成有月亮图案的梳妆用的镜匣,“檀云之齿”认为是梳子上有时带云彩的花纹吧。

如是有这样的想法,那也是拿晴雯和这二位比较了。

只是晴雯至少是“天上的云彩”,而这两位在这里,她们的名字
就成了真名一个图案,就不如晴雯生动高傲。

或许这也是在暗示晴雯
的悲剧是由于她“树大招风”吧。

但在这句话中还有“镜分鸾别”和“梳化龙飞”。

“鸾”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这里指的是刻在镜
子上的鸾鸟图案。

晴雯的死就像镜子破碎分裂,使得上面的“鸾鸟”图案分开了,
也写有像是刻有飞龙的梳子消失了,那么上面的飞龙图案也就飞走没
有了。

在这里很大程度上也秋香就是把晴雯比作了“鸾鸟”和“飞龙”,说晴雯是“龙凤”之人,是尊贵之人。

只是这“镜分”和“梳化”就像现在阴阳两隔的人因他们六个人。

其实查这个“鸾”字还有“借指姬妾”的意思,所以猜测是否宝
玉对的感情有像是对“妾”的感情呢?
不过晴雯生前也从来没有想一天到晚去“攀高枝”,甚至既然她
根本不屑于刻意亲近宝玉。

玩闹的时候归玩闹,主仆的时候归主仆。

“委金钿(diàn)于草莽,拾翠盒于尘埃”。

“委”在这里是“抛弃”、“丢弃”的意思。

你那嵌着金花的首饰被丢弃在丛生的杂草间,而我是在灰尘中捡
起了你翠色的梳妆盒。

“草莽”其实不止可以说是指由“丛生的杂草”和“偏僻的乡间”,引申一下也可以比喻人是“平庸”、“轻贱”的。

在晴雯死后,她的兄嫂是把她约有三四百金之数的衣履簪环收了
为日后之计的。

所以在这里说“委金钿于草莽”中的这个“草莽”,
某种程度上总之也是指晴雯那没有良心的哥哥和嫂嫂。

他们自己更为重要就品行不端,甚至连对待病重卧病在床的晴雯
也是刻薄冷漠的。

宝玉说自己“拾(晴雯的)翠盒于尘埃”,是多久没有锁上的梳
妆盒,都积了这么厚一层灰了。

这里是可以看出晴雯生病是时候的,因为她被王夫人赶出大观园
的时候已是四五日米水粘牙不曾,恹恹弱息,拉从炕上拉下来的时候
也是弗泽莱县,自然是无心涂脂抹粉了。

现在人去了,更为更加是不可能再打开梳妆盒的,上面的灰尘也
只会越积越厚了。

前段时间晴雯用过的盒子,现在成了无主的。

物在,人亡,甚觉凄凉。

不但不如当花没开过,你没来过。

“楼空鳷鹊,徒悬七夕之针;带断鸳鸯,谁续五丝之缕”?
“鳷鹊(zhīquè)”有时候特指“喜鹊”,有时候也是楼阁的名称。

“七夕之针”应该是指七月初七乞巧节姑娘们其中一项穿针引线
验巧的活动。

甚至在七夕节还有盛行于明清两代“投针验巧”的传统习俗。

通过把绣针放入催生形成烟道的容器中,看其能否漂浮、在容器
底部形成图案,以验智巧,也称“浮针试巧”、“丢巧针”。

鳷鹊楼已经空了,你在七月初七日乞巧的那根针还空悬在那里;
绣着鸳鸯图案的衣带断了,谁还能用五彩的五彩丝线把它洗衣服好呢?
七月初七的时候,牛郎织女是在鹊桥上一年一度相会的。

只是人活着总是有机会相见的,若要是死了,就真的见不到了。

至于论缝补园丁这件事情,晴雯可是名符其实。

宝玉还记得晴雯在病中替他补好的不但能干的织补匠人,就连裁
缝绣匠并作女工都不敢揽的补雀金裘的活儿。

补好之后,若不留心,是看不出缝补过的痕迹的。

可见是一个多么心灵手巧的女孩子。

而且宝玉穿一些鞋子也是出自晴雯的针线。

就算晴雯不“乞巧”,她也已经很“巧”了。

“况乃金天属节,白帝司时,孤衾有梦,空室无人”。

“金天”:古代五行之说,“秋”属“金”,故称“金天”或
“金秋”
“白帝”:五方上帝之一,司秋之神
况且,现在正值白帝掌管时令的金秋时节,我在之中孤单的被褥
里虽然有梦可做,只是这空寂的房子里已经没有人了。

秋天原本就是一个萧瑟的季节,晴雯在这个时候去世更添凄凉。

因为“晴为黛影”,所以我更倾向于黛玉也是深秋去世这个说法。

在《红楼梦》第九十四回《宴海棠贾母赏花妖失宝玉通灵知奇祸》这一节中,海棠这花儿应在三月里开的,却在十月这应着小阳春的时
候开了。

(小阳春:亚洲地区在较长时间里使用的“夏历”是把十月
作为三年之开始,叫“阳”。

习惯上为把农历十月叫“十月小阳春”,时长一个月)。

后隔了没多久贾家就发生了很多祸事,距离《红楼梦》第九十八
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的黛玉之死也是没有多久的。

宝玉说自从晴雯死后就觉得“孤衾有梦,空室无人”。

他身边的大丫鬟是不止王夫人一个的,晴雯死后那些大丫鬟知道
争扎思念晴雯更是会照看他多一点,但他却觉得自己梦中能回忆晴雯,但笑言屋子里没人。

或许是因为凤姐比较活泼,所以常常带来热闹,让他觉得她一走
就冷清了。

也或许是晴雯在他心里地位高于屋子里的其他人。

不然在《红楼梦》第一百零九回《候芳魂五儿承错爱还孽债迎女返真元》中,宝玉还把柳五儿看成晴雯了呢。

也可能就是因为宝玉是一个“多情种”,只是因为知道死亡是彻底失去的意思,所以伤感悲痛很长一段时间无法缓解。

“桐阶月暗,芳魂与倩影同销;蓉帐香残,娇喘共细言皆绝”。

我个人认为翻译“桐阶月暗”和“蓉帐香残”的时候可以调整翻译顺序为“月暗桐阶”和“香残蓉帐”。

月影使得梧桐树旁的台阶昏暗,美人的魂魄和美人的身影一同掠过。

你香消玉殒在芙蓉花绣成的帐子中曾,你轻微的喘息和细声细气的言语都不会再有了。

“梧桐”是中国书法作品古典文学诗词中的一个经典意象,常常用来表示白眉林的主题,也常常用来表示高尚的君子品格。

所以当“月影使得梧桐树旁的台阶昏暗”的时候似乎也是在说凤姐的“高尚人格”被阴影遮掩,而她又正好在这深秋消亡。

只是在晴雯死于非命的时候,哪有能在“蓉帐香残”呢?明明是拖着病体睡在芦席土炕上,幸而还有旧日铺的衾褥。

那光景看着叫人落泪。

“连天衰草,岂独蒹葭;匝地悲声,无非蟋蟀”。

“连天”和“匝(zā)地”在这里都是“遍地”、“满地”的意思。

“蒹葭”是指“芦荻”、“芦苇”。

“蒹”是指“没有长穗的芦苇”,“葭”是指“初生的芦苇”。

我们比较熟悉的是《蒹葭》中朗朗上口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通常说《蒹葭》这首诗表达的是对意中人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之情。

佳人已逝,更是求而不得。

一眼望到天际的枯草,难道只有芦苇吗?遍地的悲鸣,不外乎是蟋蟀了。

在宝钗那首《忆菊》“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中就提到了长在水边的,常常在深秋被文人墨客们用来抒发悲秋伤怀之情丁年的芦苇。

深秋当然不止有看到芦苇,就拿宝钗“蓼红苇白断肠时”这一句来说,还有伴水而生,生得小巧,不张扬,常常生长在渡口,被称为是“离愁之花”的蓼花。

原本就是心伤,更何况还是“连天”、“匝地”的遍地哀愁。

愁绪原本就无释处,更兼有蟋蟀悲鸣,自是更添凄凉。

“露苔晚砌,穿帘不度寒砧;雨荔秋垣(yuán),隔院希闻怨笛”。

“砌”本身就有“台阶”的意思。

在宝钗的“咏白海棠”诗中就有“冰雪招来露砌魂”。

我在这里改变了一下顺序消减再翻译:
“露砌招来冰雪魂”。

像是在洒满露珠的砖石上,用惹恼的冰雪做成的它的精魂。

有的版本说的就是“露阶晚砌”。

那“阶”和“砌”正好对应都是“台阶”的意思,可以翻译成“晚上露水洒在台阶上”。

对于“露苔晚砌”,我的想法是把这里的“砌”理解成“堆砌”。

晚上的露珠堆砌在青苔上,透过帘子穿过来的声音没有捣衣声。

“捣衣”是一种民俗,即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砧板上所,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软熨贴,好裁制衣服。

多在秋夜进行。

在古典诗词中,“捣衣声”往往整体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
一些惆怅恐慌情绪。

宝玉说“穿帘不度寒砧”应当是回忆起晴雯当年处理衣物的场景,说成“捣衣声”就多了一分湘云对他的情深义重。

对于“雨荔秋垣”的翻译,我个人对那个“荔”字是有些疑问的。

因为翻译这四个字时,很想把“荔”翻译成一个动词。

但“荔”一般就是用来谈做名词表示第三种植物的,似乎并没有
动词的解释。

所以个人觉得“荔”在这里可以翻译成“薜荔”这样一种植物,
中其即使是这四个字中省略了动词。

在唐代柳宗元的《尼里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中就有“惊风
乱飐(zhǎn)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所以对于“雨荔秋垣,隔院希闻怨笛”这样一句,我的想法是
“雨打在秋天长满薜荔的矮墙上,隔着院子也能听到很少听到的幽怨
笛声”。

(或者我认为也可以翻译成“稀疏的笛声”)
在“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中,“芙蓉”和“薜荔”都是用来表示品格桀骜不驯孤高的事物。

至于“狂风骤雨”就用来揶揄外界那些迫害人的恶势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