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2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同步习题精选
一、选择题
1、如图表示模拟膈肌运动的实验,对该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甲表示吸气,膈肌收缩,胸廓容积缩小B.甲表示呼气,膈肌舒张。
胸廓容积扩大
C.乙表示呼气,膈肌收缩,胸廓容积缩小D.乙表示吸气,膈肌收缩,胸廓容积扩大
【答案】D
【解析】
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胸廓的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容积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
甲图中③膈肌顶部升高,表示呼气,此时膈肌舒张,肺缩小,胸廓容积缩小;乙图中③膈肌顶部下降,肺扩张,表示吸气,此时膈肌收缩,胸廓容积扩大。
故D正确符合题意。
2、如图为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若①②为气体,则①为二氧化碳,②为氧气B.若①②为过程,通过呼吸运动实现
C.若甲为血管,则其内流的是动脉血D.若乙为血管,则乙可与心脏的左心房直接相连【答案】D
【解析】
A.若①②为气体,根据箭头方向可知①为氧气,②为二氧化碳,A错误;
B.若①②为过程,则①②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扩散作用实现的,B错误;
C.若甲为血管,则甲为肺动脉,内流含氧量低的静脉血,C错误;
D.若乙为血管,则乙是肺静脉,可与心脏的左心房直接相连,D正确。
3、人体呼气时,膈肌所处的状态、胸廓容积和肺内气压的变化分别是()
A.收缩、缩小、降低B.舒张、缩小、增大C.舒张、扩大、增大D.收缩、扩大、降低
【答案】A
【解析】
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呼吸运动是呼吸肌收缩和舒张的结果。
吸气时:肋间外肌、膈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移动(膈肌顶部下降)→胸廓扩大、胸腔容积增大→肺扩张→外界大气压力大于肺内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呼气时:肋间外肌、膈肌舒张→肋骨下降,膈肌顶部回升→胸腔容积缩小→肺借弹性回缩→导致肺内气压增大→肺内气体排出肺。
4、学校举行秋季运动会,小林参加了田径百米赛跑,他跑100米时大口喘气,这时小林吸气和呼气的状态()
A.吸气是主动的,呼气是被动的B.吸气是被动的,呼气是主动的
C.吸气是主动的,呼气是主动的D.吸气是被动的,呼气是被动的
【答案】C
【解析】
在平静呼吸过程中,吸气是主动的,呼气是被动的。
剧烈运动时,吸气和呼气都是主动的,目的是为肌肉细胞提供足够氧气。
5、饭后漫步在梅江两岸,“珍爱生命,预防溺水”警示标语随处可见。
溺水是造成中小学生意外死亡的第一杀手,每年夏季都有学生溺亡,生命之花未开先衰,令人痛心,溺水而亡的原因是()
A.阻断了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B.影响了肺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C.使氧气无法在血液中运输D.影响了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
【答案】A
【解析】
呼吸的全过程包括: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泡里的气体交换、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和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四个环节。
人体呼吸需要空气中的氧气,溺水阻断了呼吸全过程中的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环节,导致了人体不能与外界气体交换不能正常进行,因而会影响肺的通气,进而影响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造成人体缺氧,严重的会危及生命。
6、气体在肺泡和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依赖于()
A.呼吸作用B.呼吸运动C.气体的扩散作用D.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答案】C
【解析】
A、呼吸作用是氧化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的过程,而肺泡和毛细血管内的气体交换并不需要能量,故不符合题意。
B、呼吸运动的结果是完成肺的通气,与气体交换无关,故不符合题意。
C、由于肺泡内的氧的浓度高于毛细血管内的氧浓度,毛细血管内的二氧化碳的浓度高于肺泡内的二氧化碳的浓度,根据气体扩散作用的原理,氧扩散到毛细血管中,二氧化碳扩散到肺泡中,完成气体交换。
故该选项符合题意。
D、气体在血液中运输时,气体未发生交换现象故不符合题意。
7、我们每天要呼吸两万多次,呼吸时吸入的氧的最终去向是()
A.到血液处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B.到组织细胞处交换二氧化碳
C.构成细胞D.到组织细胞处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答案】D
【解析】
呼吸时从外界吸入的氧气经过呼吸道进入肺(肺的通气),在肺泡内经气体扩散进入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中的血液里,(肺泡内的气体交换),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为氧合血红蛋白,经血液的运输,到达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又经气体扩散进入组织细胞(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在组织细胞内的线粒体上进行呼吸作用,利用氧气,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因此呼吸时吸入的氧的最终去向是到组织细胞处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8、如图是宇航同学在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的变化曲线。
在AB段的变化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膈肌收缩,肋间肌舒张B.膈肌和肋间肌均收缩C.膈肌舒张,肋间肌收缩D.膈肌和肋间肌均舒张【答案】B
【解析】
图中AB段表示吸气,肋间肌和膈肌都收缩,膈顶下降,胸廓扩大,肺内气压低于大气压,BC段则表示呼气,肋间肌舒张,膈肌舒张,膈顶上升,肺内气压高于大气压,据此解析。
呼吸运动是指人体胸廓有节律的扩大和缩小的运动,包括吸气过程和呼气过程,呼吸运动主要与肋间肌和膈肌的运动有关。
人在平静状态下,肋间肌收缩时,肋骨向上向下运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都增大这样胸廓的容积就增大,肺也随着扩张,肺内气压低于大气压,外界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的过程。
相反呼气与之过程大致相反。
图中AB段肺内气压低于大气压表示吸气,肋间肌和膈肌都收缩,膈的面积缩小。
9、肺泡内的氧气能进入血液,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能进入肺泡,这是因为()
A.肺泡内氧的含量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血液中的高
B.肺泡内氧的含量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血液中的低
C.肺泡内氧的含量比血液里的低,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比肺泡中的高
D.肺泡内氧的含量比血液里的高,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比肺泡中的高
【答案】D
【解析】
气体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即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
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叫做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
气体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
肺泡中氧气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多,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少;因此,氧气由肺泡扩散到血液里,二氧化碳由血液扩散到肺泡里;这样,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后就由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
如图所示:
10、2020年江西中考体育总分提高到60分,可见体育锻炼非常重要。
下列有关体育锻炼对呼吸系统作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能使参与呼吸的肺泡数目增多B.能增大平静时的呼吸频率
C.能扩大胸廓的活动范围D.能加强呼吸肌收缩、舒张的能力
【答案】B
【解析】
A.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大大增加呼吸功能,使参与气体交换的肺泡数量增多,A正确。
B.体育锻炼,使呼吸肌发达,收缩有力,提高肺活量,因此会使平静时的呼吸频率降低,B错误。
C.经常参加锻炼,可以扩大胸廓的活动范围,使呼吸的深度加大、加深,使胸围差加大,C正确。
D.体育锻炼会使呼吸肌得到充分的锻炼,使肌纤维变粗,会使呼吸肌更发达,呼吸肌收缩、舒张的能力加强,D正确。
11、在做胸部X光检查过程中,医生要求你尽力吸气后闭气不动,此时膈应处于()
A.A处B.B处C.C处D.均有可能
【答案】C
【解析】
呼吸运动是指人体胸廓有节律的扩大和缩小的运动,包括吸气过程和呼气过程。
吸气时,肋间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运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都增大,胸廓的容积就增大,肺也随着扩张,肺内的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外界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的过成;呼气时相反。
12、图示为人体肺泡处气体交换模式图,血液流经肺泡后()
A.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加B.氧气含量增加、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C.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减少D.氧气含量增加、二氧化碳含量减少
【答案】D
【解析】
肺泡里的气体交换发生在肺泡与血液之间,当血液流经肺泡时,肺泡中氧的浓度高,周围血液中氧的浓度低,这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扩散进入血液,这样血液由含氧少的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
血液循环途径如图所示:。
从血液循环图中看出,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肺泡中的氧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
因此,“当血液流经肺泡周围毛细血管时”,其中气体成分的变化是“氧气浓度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减少”。
13、以下关于肺泡的描述,错误的是()
A.肺泡很小,仅由一个细胞构成B.肺泡外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
C.血液流经肺泡外毛细血管后氧气增多D.肺泡由支气管最细的分支末端形成
【答案】A
【解析】
在左、右支气管进入左右两肺形成的树枝状分支的末端,形成了许多肺泡。
肺泡是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肺泡虽小,肺泡数目很多,增加了气体交换的效率;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肺泡的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血液流经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后,血液中氧气的含量增多,二氧化碳的含量减少,血液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这些特点都有利于肺泡与血液内的气体交换。
而肺泡不是一个细胞,故选项A说法错误。
14、测定肺活量正确的方法是()
A.尽力呼气,再尽力吸气 B.尽力吸气,再尽力呼气
C.平静吸气,再尽力呼气 D.尽力呼气,再平静吸气
【答案】B
【解析】
肺活量是指在不限时间的情况下,一次最大吸气后再尽最大能力所呼出的气体量,这代表肺一次最大的机能活动量,是反映人体生长发育水平的重要机能指标之一,是指肺的最大通气量。
15、为比较人体呼吸过程中气体成分的变化,某同学设计了如图装置。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结果是甲中石灰水明显变浑浊,乙无明显变化
B.B.该实验能证明,人呼出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C.吸气时应用手捏紧B处,呼气时用手捏紧C处
D.设置乙瓶的目的是形成对照
【答案】B
【解析】
A.实验结果是甲中石灰水无明显变化,乙明显变浑浊,A错误。
B.由分析可知,该实验能证明,人呼出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B正确。
C.吸气时应用手捏紧C处,呼气时用手捏紧B处,C错误。
D.设置甲瓶的目的是形成对照,D错误。
16、下图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过程a、b、c、d是通过人体的呼吸运动实现的B.甲内血液氧气较少,丙内血液氧气较多
C.与丙相比,甲内的血液含有更多的二氧化碳D.乙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利于进行物质交换【答案】A
【解析】
A.a、b表示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c、d表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扩散作用实现的,A错误。
B.当血液流经肺泡时,肺泡中氧的浓度高,周围血液中氧的浓度低,这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气扩散进入血液。
这样丙内血管血液由含氧少的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B正确。
C.当血液流经肺泡外的毛细血管网时,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所以与丙相比,甲内的血液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C正确。
D.乙是肺泡外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的特点是毛细血管壁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进行物质交换,D正确。
二、非选择题
1、学习了呼吸系统相关知识后,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探究了“呼吸过程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
他们设计了如图实验装置,请分析回答问题:
(1)A、B两个瓶中都装有的液体是___________。
(2)吸气时应该捏紧___________(填“a”或“b”)处的橡皮管。
(3)实验现象:A瓶中的浑浊程度___________,B瓶中的浑浊程度___________(填“大”或“小”)
(4)实验结论:人体呼出气体与吸入气体比较,___________的含量明显增加。
(5)产生以上变化的原因是: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了___________,而毛细血管内的二氧化碳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了___________,然后随着湿润的气体一起排出。
【答案】
(1)澄清石灰水(2)a (3)大小(4)二氧化碳(5)血液肺泡
【解析】
(1)要想检验二氧化碳的量及存在需要用到澄清石灰水,因此A、B两个瓶中都装有的液体是澄清石灰水。
(2)吸气时应该用捏紧a处的橡皮管,原因直玻璃管是插入到石灰水中,可以让外界的空气进入石灰水,如果捏紧b处的橡皮管会把石灰水直接吸入到口中。
(3)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观察图A锥形瓶中澄清的石灰水明显变浑浊,B锥形瓶中澄清的
石灰水变浑浊不明显。
表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少,而说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多。
因此,A瓶中的浑浊程度大,说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多。
B瓶中的浑浊程度小,说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少。
(4)根据实验现象可知,该实验结论是:人体呼出气体与吸入气体比较,二氧化碳的含量明显增加。
(5)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过程:氧气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由肺泡经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扩散到肺泡外的毛细血管的血液中与血红蛋白结合;毛细血管血液里的二氧化碳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了肺泡,然后随湿润气体排出体外,交换的结果是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因此,产生以上变化的原因是: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了血液,而毛细血管内的二氧化碳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了肺泡,然后随着湿润的气体一起排出。
2、如图为人体组织细胞的生活与部分器官、系统的关系图,①—⑤表示生理过程,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①表示营养物质由消化道壁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的过程叫做________。
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是
________。
(2)肺泡中的气体经过②排出体外时,呼吸肌处于________状态,胸廓的容积变________。
(3)③表示的是________和________之间的气体交换。
经过③过程,血液成分的主要变化是________。
(4)④与⑤表示的是________和________之间的气体交换。
呼出气体中的CO2主要是________产生的。
(5)经过④⑤的气体交换后,血液成分的变化是________。
【答案】
(1)吸收,小肠(2)舒张,小(3)肺泡,血液,静脉血变为动脉血
(4)血液,组织细胞,组织细胞(5)动脉血变为静脉血
【解析】
(1)图中①表示营养物质由消化道壁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的过程叫做吸收。
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是小肠。
(2)呼气时,肋间外肌舒张,膈肌舒张,胸廓缩小,肺跟着回缩,肺的容积缩小,肺内气压升高,迫使肺泡内的部分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到体外,完成呼气动作。
因此,肺泡中的气体经过②排出体外时,呼吸肌处于舒张状态,胸廓的容积变小。
(3)③表示的是肺泡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经过③过程,血液成分的主要变化是静脉血变为动脉血。
(4)④与⑤表示的是血液和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
呼出气体中的CO2主要是组织细胞产生的。
(5)经过④⑤的气体交换后,血液成分的变化是动脉血变为静脉血。
3、下列分别为人体呼吸系统模式图(甲图)、呼吸运动的模拟装置图(乙图)和人体内气体交换和运输示意图(丙图)。
分析并回答(1)~(5)题。
(1)甲图中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是()
A.①B.③C.⑤D.⑥
(2)图乙中玻璃钟罩和橡皮膜分别模拟()
A.肺、肋骨B.气管、肺C.胸廓、膈D.肺、胸廓
(3)人体在平静状态下吸气时,肋骨位置变化、膈的位置变化、胸廓容积变化分别是()
A.下降、上升、缩小B.上升、下降、增大C.上升、下降、缩小D.下降、上升、增大(4)图丙中p、q、m、n分别代表的是()
A.氧气、二氧化碳、氧气、二氧化碳B.氧气、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氧气
C.二氧化碳、氧气、氧气、二氧化碳 D..二氧化碳、氧气、二氧化碳、氧气
(5)图丙中p和q的交换过程是通过()来完成的。
A.呼吸运动B.气体扩散C.呼吸作用D.肺泡的扩张与回缩
【答案】
(1)D (2)C (3)B (4)A (5)B
【解析】
图中⑥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肺泡数量多,总表面积大,外面缠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特点有利于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
本图演示呼吸运动过程,玻璃管代表气管、气球代表肺(或肺泡)、橡皮膜代表膈肌,玻璃罩代表胸廓。
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移动,膈肌顶部下降,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胸廓的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
故吸气时,肋骨和膈的运动方式是肋骨上升,膈收缩而下降,胸廓容积增大。
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包括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的过程是肺泡的氧扩散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故图丙中p代表氧气,q代表二氧化碳。
组织里的气体交换的
过程是血液中的氧扩散进入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血液,故图丙中m代表氧气,n代表二氧化碳。
人体的气体交换包括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内的气体交换,人体内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形成的,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肺泡内的氧含量比血液中的氧含量高,血液中二氧化碳比肺泡中含量高,肺泡的氧扩散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
故图中q代表二氧化碳,p代表氧气,图丙中p和q的交换过程是通过气体扩散来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