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s5u解析》山东省烟台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测试
高二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制度文明的文化基因
王博
近代以来,西方文明强势进入中国,其中也包括制度文明。
这种强势很大程度上源于技术
革命带来的国家实力的壮大,以及由此给西方人带来的文明优越感。
这种局面使抱有“天朝上国”梦的国人对绵延数千年的自身文明一度陷入深深的质疑和焦虑。
技术革命给人类带来器物、制度、观念等多个层面的深刻变化。
但安顿人类生活秩序的制度文明,在一定程度上却要求社
会相对稳定甚至偏于保守。
于是,技术革命和制度文明两种演进逻辑的冲突在现代社会就有各
种表现。
从法治角度看,立法体现出不可避免的滞后性。
尤其在社会转型中,我们制定很多新
的法律法规,或者经常修改法律,以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
但如此一来,制度的滞后性得以缓解,稳定性却受到挑战。
如果把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人治、德治、法治等社会治理模式都算作制度文明的范畴,那么,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这几种制度文明都有所体现,只不过不同时期侧重的分量不同。
按照梁
漱溟的说法,传统中国是“融国家与社会,摄法律于礼俗,以伦理代宗教”。
如果用礼法合治
来概括中国古代治理的特点,不难看出,中国古代的法和西方现代的法的精神有云泥之别。
法
对于中国社会的意义,也不能和西方相提并论。
伦理本位是中国传统文化不能否认的特色,重
视法律的伦理内涵也是传统制度文明的特色。
这种特色在社会制度构建上更是趋向求稳定。
中
国不能只在西方法治后面亦步亦趋,在制度构建中需要表达中国特色。
这就需要我们更加深入
了解中国制度文明背后的文化基因。
值得注意的是,奠基传统中国制度文明的独特文化体系不是凭空而来的。
中国地处北半球
东段,有长江、黄河两大水系,季风气候显著,地形多样复杂,沃野千里,适宜农耕。
这种得
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出中华文明对环境的感思甚至眷恋,养成了我们依赖土地、逐水而居、
安土重迁等民族性格。
有学者将传统中国社会的生存方式称为“静态”模式。
这种生存方式也使得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割裂自然本根。
而近代西方一些国家热衷于海上贸易;后来又受资本驱动,进行全球扩张。
传统中国人对商业活动的重视程度低于农业活动。
这种社
会形态为礼法合治这种特殊社会治理模式提供了可能。
中国古代的德治、人治和法治其实是纠缠在一起的,这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大特色。
中
国古代的“社会性道德”深入每个人的骨髓,使得人人具有自律的本能。
中国人政治理想中的
人治不是那种暴力压制性的,而是心悦诚服甚至感恩戴德,因此中国社会政治建立的基础具有
非功利性。
而西方舶来的法律是“功利计算”的产物,是在伦理收缩之后以私有制为基础建构的。
因此,近代中国学者学习西方法治规则的时候,就已经发现西方法治观念与中国传统道德
要求的无私、重义轻利等格格不入。
传统中国的制度文明及其哲学观念,是中国对世界的独特贡献。
无论古代中国还是古代西
方的城邦,都曾经是相对封闭的文明体系,对外交流是偶然的。
虽然今天的经济全球化使得地
球变成了“地球村”,各种文明之间相互交流借鉴,然而地方性依然没有彻底让让位于全球性。
这种地方性是深藏在每个人心里的文化基因,即使学习外来的制度,也要适应这种文化基因。
最具生命力的制度形态一定扎根于本土文化之中。
(选自2017年2月13日《人民日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制度文明是由西方强势传入的,其强势的原因在于西方国家的强大实力以及西方人的
文明优越感。
B. 在现代社会中,制度文明和技术革命在演进逻辑上存在着冲突,但二者有着共存的空间,
并非不可协调。
C. 中国古代社会整合了人治、德治、法治等社会治理模式的优势,因而优于单纯讲法治的西
方现代治理模式。
D. 礼法合治成就了中华民族依赖土地、逐水而居、安土重迁的民族性格与传统中国社会“静态”的生存方式。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从近代西方文明进入中国而致使国人开始质疑自身文明写起,自然引出了本文有
关“制度文明”的论题。
B. 文章第二段将中国古代的法与西方现代的法进行比较,指出重视法律的伦理内涵是中不国
传统制度文明的特色。
C. 文章第三段从传统的农耕文明说起,分析了奠基传统中国制度文明的独特文化的来源,明
确了中国古代社会制度文明不同于西方的原因。
D. 通过逐层论证,文章在结尾进一步阐明观点在全球化时代,要建立最具生命力的制度文明,一定要打破地方性的束缚。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我们会经常修改法律或出台新的法律,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制度文明
的稳定性受到影响。
B. 借鉴中国传统制度文明中重视法律伦理内涵的特点,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西方制度文明稳定
性不足的问题。
C. 尽管中国社会政治建立的基础具有非功利性,而西方法律则以私有制为基础,但二者都追
求社会的相对稳定。
D. 中国传统制度文明与西方制度文明各有特点在与西方文明交流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适应
性问题,不能机械照搬。
【答案】1. B 2. D 3. B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
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
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A项,“中国制度文明是由西方强势传入的”错误,原文说的是“西方文明”及其所包含
的西方制度文明强势传入中国,选项偷换概念。
C项,“因而优于单纯讲法治的西方现代治理
模式”有误,该说法于文无据。
D项,“礼法合治成就了……的生存方式”有误,选项的说法
逻辑有误,原文是说“传统中国社会的生存方式”“为礼法合治这种特殊社会治理模式提供了
可能”。
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
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的把握,同时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D项,“一定
要打破地方性的束缚”错误,文章最后说的是“最具生命力的制度形态一定扎根于本土文化之中”,选项“打破地方性的束缚”同文中“一定扎根于本土文化之中”意思相悖。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
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
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B项,“借鉴中国传统制度文明中重视法律伦理内涵的特点,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错误,选项于文无据。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向死而生
王开岭
①假若你是一个濒死者,从医生手中领过了诊断书,像预感的那样,时日所剩无几
②你沉痛但平静地谢过医生。
虽然家很远,但你决定用脚走回去。
③通往家的路,突然很陌生,仿佛是去一个从未去过的地方。
你走得很慢,很用力,这使你觉得累极了,双腿像灌了铅……真想,真想睡一会儿啊,于是你在临湖的一条石凳上坐下……又不知过了多久,你醒来了,阳光微醺,波光粼粼,空气中有股青草和树芽的甜味。
多好呀,陪伴这一切多好呀,真想摇身一变,变成一只年轻的雀或一只蝉,只要还能留在世上,只要还有日出日落……你微微合眼,开始遐想风风雨雨、磕磕绊绊的几十年,具体或抽象、清晰或模糊的一幕幕……
④想起童年夏夜里的“数星星”,你以为一定能数得清,于是便真的去数了,这多么令人鼓舞啊;想起作文本上的梦想,少年时的奖状;想起与你在课桌上划“三八线”的小姑娘;想起揭榜前的紧张和填志愿的激动;想起大学里的晚自习,绿茵场上的长途奔袭,论文答辩的激昂;想起毕业前的篝火和《友谊地久天长》的手风琴曲,赠言簿上“拯救世界”的大言不惭……你忍不住微微笑了,眼眶涌出一股湿热的黏液。
⑤继续往下想,你发现自己越来越不清晰,乃至面目全非了,像断线的风筝,仿佛自愿又仿佛被劫持着混入了更多黑压压“断筝”的队伍。
因瞻前顾后而背叛了初衷,因害怕落败而放弃了冲试,因圆滑世故而涂改了个性,因贪图惠利而委屈了人格,因攀炎附势而轻视了友谊……忙于升迁和工资待遇,忙于察言观色、左右逢源……一路就这么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地蒙混过来了。
你发现把自己给弄丢了—那个血气方刚、英气飞扬的追梦少年再也找不回来了。
⑥唉,无端总被东风误,白了少年头,倘若还有来世——
⑦倘若有来世,又会怎么样呢?
⑧总之,你会换一种活法,不会再伪饰、再推诿、再欺瞒,不会再把鲜活的生命交给任何
模式,你会奋然不顾去追随梦想、爱情和自由,听从生命最本色、最天然的召唤,做你认为最重要、最不能错过的事儿……总之,你不会委屈了生命,你要做回一个真实的、不折不扣的自己,任何绳套都不能挽留你,任何障碍都不能阻碍你,任何诱饵都不能使你回头……
⑨这时候,你仍坐在湖畔的石凳上,夕霞似一片火红的枫林漫天舒卷,你身体发烫,像刚跑完很远、很激烈的路。
突然,空气中跃出一丝凉意,你蓦地一惊。
⑩奇迹出现了,你确认刚才不过乃一假设,你不过被死神象征性地吻了一下,你活着,活得好好的,健健康康,又不算老,还有长长的日历,还有无数若隐若现、翩翩起舞的光阴……这复活的感受真是无法形容,大梦初醒般阵痛与庆幸!为此,你必须学会感思和珍惜,感激那虚惊一场的梦魇,报答这唯有一次的生命,决不辜负和怠慢了它!
①的确,“向死”给我们提供了一次难得的人生体悟:当“死”“闪电般刺透灰蒙蒙的天窗向你招手,生存的暗房骤然被照亮;瞬间,你看清了许多隐瞒着的“核”与真相……“死”还像一辆重型铲车,那些日常牢不可破的栅栏、貌似威严的俗规戒律、假惺惺的世故常道——竟多么虚妄,多么荒诞,积木般一触即瘫,权势、城府、争斗、盘算、谄媚、犬马声色、戚戚名利,与生命何干?与灵魂何干?在生死这样磐重的大题目前,全变渺小了、猥琐了,如儿戏一般。
⑩痛定思痛,有了这些思考,当你重返生活时,至少能变得从容一点、超脱一点,少些势利,少些俗套,少些束缚和烦扰。
⑩多少人都忘记生命的真实身份了。
(选自2012年8月7日《渤海早报》,有删改)
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二段,写出了人在濒临死亡时的矛盾情感,既有痛苦、悲伤,又有坦然、洒脱;在结构上有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B. 第四段中的“你忍不住微微笑了,眼眶涌出一股湿热的黏液”,表达了人在回首往事时,对自己曾经的无知、轻狂行为的自嘲与懊悔。
C. 结尾处“多少人都忘记生命的真实身份了”,表明很多人虽然痛定思痛,对生命有了深刻思考,但仍然麻木不仁,作者对此深表惋惜。
D. 文章以第二人称“你”作为表达主体,容易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便于直接抒发感情、阐述观点;同时“你”是泛指,增强了文章的现实针对性。
5. 试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章第五自然段。
6. 文章以“向死而生”为题,有什么作用?
【答案】4. D 5. (1)运用了比喻手法,将自己比作一只断线的风筝,形象地表现了自己
丧失自我、随波逐流的生命状态;(2)运用排比手法,罗列了种种追求虚华外表而失去生命本真的行为,强烈地表达了对自我迷失的不满和追悔之情。
6. (1)“生”和“死”截然不同,对比强烈、鲜明,可以激发读者兴趣。
(2)“由生而死”合乎常理,而题目“向死而生”似悖常理,能够发人深思。
(3)面临死之境地,人们会更珍惜生命,摆脱种种羁绊,活出人生真味,达到生之高境界,题目可以揭示文章主旨。
【解析】
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这是综合考查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语言、技巧的把握。
A项,“又有坦然、洒脱”,有误,选项言过其实。
“你沉痛但平静地谢过医生。
虽然家很远,但你决定用脚走回去”,这主
要写出了人在濒临死亡时的痛苦、悲伤的情感。
B项,“对自己曾经的无知、轻狂行为的自嘲
与懊悔”有误,从文中来看,这句话出自第四段的结尾,从前面所“想起”的事情可知,应是“回顾已经逝去的美好青春时的沉浸与感动”。
C项,“表明很多人虽然痛定思痛,对生命有
了深刻思考”有误,从文中来看,文中的“多少人”指的是并没有对生命进行深刻思考的人。
5.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章第五自然段”,这是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语
言的能力。
首先应回顾鉴赏的角度,然后找到画线句,明确句子描写的对象。
题干已经明确鉴
赏的角度,即“修辞”。
“继续往下想,你发现自己越来越不清晰,乃至面目全非了,像断线
的风筝,仿佛自愿又仿佛被劫持着混入了更多黑压压‘断筝’的队伍”,这一句使用了比喻的
修辞,本体是自己,比喻词是“像”,喻体是“断线的风筝”,再结合后文对自我生命状态的
摹写,“忙于升迁和工资待遇,忙于察言观色、左右逢源……一路就这么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地蒙混过来了。
你发现把自己给弄丢了—那个血气方刚、英气飞扬的追梦少年再也找不回来了”,可见作者借助比喻生动形象地体现出自己丧失自我、随波逐流的生命状态;如“因瞻前
顾后而背叛了初衷,因害怕落败而放弃了冲试,因圆滑世故而涂改了个性,因贪图惠利而委屈
了人格,因攀炎附势而轻视了友谊……”,这几句一连使用了好几个“因……而……”的句式,使用了排比的修辞,罗列了种种追求虚华外表而失去生命本真的行为,强烈地表达了对自我迷
失的不满和追悔之情。
点睛:鉴赏表达特色题,须从三方面建立起模式:构建起关于表达特色(表达技巧、艺术表现)的知识网络系统模式。
如常见的描写技巧、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每一方向下的任何一种手法
技巧的辨认及表达效果,都应在头脑中建立并储存起来。
把握思维模式,从五个角度切入思考。
①修辞手法(优先);②表现手法(次之);③表达方式(其次);④ 文章章法;⑤语言
表达(④⑤两个角度考查时,一般有明确的提示)。
思考分析时的两个结合。
①解答任何表
达特色题必须与文章的中心相结合。
没有纯客观的艺术技巧,任何艺术技巧都是为文章中心服
务的。
②解答表达特色题应该和语言相结合。
比如本题,题干明确要求从“修辞”角度鉴赏,
这就指明了方向,考生结合句子从比喻和排比的角度分析即可。
6.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章以‘向死而生’为题,有什么作用”,这是考查标题的作用。
首先分析标题的内涵,然后从结构、情感、主旨、艺术特色、对读者的作用等几个角度分析。
“向死而生”,指明白了生与死的关系,因而能勇敢地面对死亡,积极地生活。
从对读者的角
度而言,“死”与“生”形成鲜明的对比,看似悖于常理,却又合乎常理,以此为题,发人深省,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从主旨的角度来看,这一标题表明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勇于
面对生活的挑战,面临死亡之境地,人们会更加珍惜生命,摆脱生活中的种种羁绊活出人生的
真味,这一标题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一个观念;只有用自己最熟悉的母语,才能精确表达人们内心最深处、最复杂的情感。
没有乡音,无以慰藉乡愁。
任何一种方言都是一种知识体系,都是特定的族群
在特定的地域生活多年之后文化风貌的呈现。
一个多元的社会,应该允许人们用方言来表达情感。
方言能极大增强同一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但也会在人们跨地区交往中造成一些困难。
随着人口大量涌入城市,方言间的差异性减小、普通话影响扩大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考虑到方
言的价值,我们希望方言不要以这么快的速度退出社会生活,而是能在更长的时间里以一定形
式得到传承。
据统计,世界上大部分人口,都使用不止一种语言。
因此,我国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同时,没必要将方言保存保护与普通话推广对立起来,双语双言、多语多言应是社会之常态。
我们在
完成不同的社会交际功能、适应不同交际场合时,完全可以用不同的语言来进行。
(摘编自姚羽《保护方言与推广普通话并不对立》,2017年5月19日《新华每日电讯》材料二
最近,重庆市育才中学的4名高中生写下万字论文,探讨重庆方言在青少年中的认知及使
用情况,并呼吁关注重庆方言的传承。
这份论文引起专家学者的关注,还获得了由清华大学主
办的“登峰杯”全国中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复赛一等奖。
这篇万字论文的主题契合了当
今社会人们对方言传承乡愁的期待。
城镇化加速推进,社会流动日益频繁,方言及其对应的方
言文化的式微,几乎是社会向现代化迈进的必然代价与表征之一。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保卫方言”的声音、行动近年来屡屡进入公共舆论空间。
不过,仍
然存在不同意见的交锋。
如语言学家周有光曾指出的:“大都会比如说纽约,每天进入的人口
是1300万,所以大都会不可能通行本地方言,必然有一种共同语,在中国就是普通话。
”
(摘编自朱昌俊《保护方言是对多元文化的尊重》,2017年第8期《决策探索》)
材料三
“学校规定,除了每年开学典礼,其余时间必须讲苏州话。
”苏州评弹学校校长孙惕介绍,标准的吴语发音是评弹表演的基础,可苏州孩子几乎没人能讲好苏州话。
近两年,该校入学考
试不得不降低标准,入学之后再继续学习矫正。
江苏省语言学会理事、南通市通州区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陶国良主编了一本录有1.1万条词目、共计66万字的《南通方言词典》。
“写这本书就是想为南通话留下属于它自己的一部词典。
”陶国良说。
除了南通,南京、苏州、扬州、徐州都有自己的方言字典。
对于这些努力,上海大学博士生导师葛红兵深感认同:“保存一种语言,让这种语言代表
的文化、思想、知识,代表的风物人情系统得到呈现、保留和张扬,让这种多样性得到保护,
这是艰难的工作,但又是必须要做的工作。
固化和传承,就是最好的保护。
”
(摘编自沈峥嵘顾星欣付奇《保护方言,用乡音留住乡愁》,2017年5月20日《新华日报》)
材料四
受到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以及城镇化浪潮的冲击,使用方言的人在数量上长期有减无增,
方言危机已经开始显现。
怎么办?以笔者个人的看法,虽然当前方言一般不被当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在方言保护
的问题上,我们其实可以借鉴目前的非遗传承人制度,-上升为国家行动,由国家投入专项的
资金和资源来保护方言。
方言和非遗,其实有很多相似之处,我们之所以要投入巨大的资金、
资源保护非遗项目,是因为其中蕴含着精湛的传统技艺和丰富的传统文化,而方言中同样蕴藏
着传统文化,只不过非遗是以技能、物品等具体的形式作为载体,而方言是以语言作为载体而
已。
(摘编自苑广阔《方言保护可借鉴非遗传承人制度》,2017年5月12日《长沙晚报》)
7. 下列关于方言保护的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将保护方言和推广普通话对立起来的做法是不宜提倡的,因为方言和普通话在社会交际场合能各尽其用。
B. 虽然“保卫方言”已经成为公共舆论话题,但是以语言学家周有光为代表的部分人士仍然坚持用普通话取代方言。
C. 重庆4名中学生写下呼吁关注重庆方言传承的万字论文并获得大奖,说明关注方言保护的人群范围在不断扩大。
D. 方言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更代表了特定的文化、思想和知识,所以保护方言体现了一种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文化观。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方言作为地域性的交际工具,虽然在知识层面不成系统,却是特定地域文化风貌的体现,是当地人寄托乡愁的载体。
B. 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方便了不同地域人们之间进行交流,却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方言危机,这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C. 当前方言有一定的存在价值,但是在社会向现代化迈进的大背景下,方言日渐式微直至彻底消亡的趋势己不可改变。
D. 如果在现实生活中一味反对孩子学习和使用方言,就可能影响到一些以方言为载体的地方文艺的传承和发扬。
E.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方言都蕴含着精湛的传统技艺和丰富的传统文化,只是前者以技能、物品等具体形式为载体,后者以语言为载体。
9. 如何更好地保护方言?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7. B 8. BD
9. (1)正确认识、处理保护方言和推广普通话之间的关系,使双语双言乃至多语多言成为社会常态;(2)利用公共舆论,引导人们包括学生关注、了解、熟悉方言;(3)保护传统地方文艺,编著方言字典,使方言在固化和传承中得到保护;(4)借鉴非遗传承人制度,由国家投入专项资金和资源,将方言保护上升为国家行动。
【解析】7. 试题分析: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
的一项,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然后浏览文本,圈出与选项相关的文字,最后进行
比对。
比如本题中,“下列关于方言保护的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B项,“但是
以语言学家周有光为代表的部分人士仍然坚持用普通话取代方言”有误,选项对周有光的话理
解有误,材料二第二段说的是“大都会比如说纽约,每天进入的人口是1300万,所以大都会
不可能通行本地方言,必然有一种共同语,在中国就是普通话”,由此可知,周有光的话是针
对大都会而言的,并非一概而论,且选项“取代”说法绝对。
8. 试题分析: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要求选
出的是“正确的”“两项”。
A项,“在知识层面不成系统”错误,材料一第一段中说“任何
一种方言都是一种知识体系”,选项的说法与该内容矛盾。
C项,“彻底消亡的趋势已不可改变”错误,选项的分析过于绝对。
E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方言都蕴含着精湛的传统技艺”
错误,材料四第二段中说“方言和非遗,其实有很多相似之处,我们之所以要投入巨大的资金、资源保护非遗项目,是因为其中蕴含着精湛的传统技艺和丰富的传统文化,而方言中同样蕴藏
着传统文化”,可见,只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精湛的传统技艺”。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薛允升,陕西长安人。
成丰六年进士,授刑部主事。
光绪五年,权漕运总督。
淮上患剧盗
久未获,允升诇得其巢,遣吏士往捕。
岁除夕,盗方饮酒,未戒备,悉就执。
六年,召为刑部
侍郎,历礼、兵、工三部,而佐兵部为久。
念国家养兵勇糜饷糈,因条列练兵裁勇机宜,上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