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经济效应比较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经济效应比较分析
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综合性行业,有带动其他经济部门发展,改善国民经济结构、增加就业机会、增加外汇收入,从而促进整个社
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空间差异大的国家,因为
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历史上就存有着区
域发展的不平衡,即东部地区相对发达,西部地区欠发达。

在对我国
旅游经济效应的研究中同样也存有这样的问题。

本文试图利用相关旅
游经济效应的研究成果及现有的统计资料和数据,定量、系统地分析
我国旅游业对区域经济产生的效应,客观地评价效应的差异及产生差
异的因素,从而为区域旅游业发展提供分析的依据。

一、旅游经济效应研究现状
国内较早对旅游效应进行研究的是南开大学李天元教授,他给旅游乘
数定义为测定单位旅游消费对旅游目的地经济的影响水准。

〔1〕近年
来有学者对某大事件对旅游业带来的经济影响进行研究,如奥运会、
博览会的召开对当地旅游经济的影响。

〔2〕-〔3〕大多数学者都是对
某省或者一个区域的旅游业发展进行研究并分析发展对策。

〔4〕-〔5〕我国对旅游经济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多是从理论上进行定性分析,缺
乏客观的量化分析,造成对旅游经济效应的认识产生很多误解或对旅
游经济的作用给予过高期望。

二、我国东中西部旅游经济效应差异分析
对我国东中西部区域2004-2006三年的旅游经济效应协调发展状况作
定量研究、评价和比较时,区域划分采用行政区域划分与三大地带划
分相结合的方法,指标确定为我国东中西部收入效应、创汇效应和就
业效应。

(一)收入效应
因为统计资料的限制,本文通过分析旅游总收入对GDP的贡献率及对
经济增长的拉动系数考察,根据数据统计及计算得出的比较结果显示
(如表1):旅游总收入对GDP的贡献率东部地区最为显著,西部地区次之;2004年的拉动系数东部最高,西部地区出现持续上升的趋势。

(二)创汇效应
东部地区的创汇占中国旅游业创汇的60%以上,西部地区达到10%,中部仅占5%;从增长速度来看,2004年到2006年,西部的增长速度最快,达到了48%(如表2)。

(三)就业效应
就业效应是指就业弹性和旅游业就业对第三产业就业的贡献率,根据就业弹性计算公式计算得出的结果表明(见表3):中部地区旅游业就业弹性远远高于东部地区,东部旅游业就业人数占第三产业比重一直超过50%。

三、造成旅游经济效应差异的因素分析
(一)经济发展规模的区域不平衡
从指标比较的总体来看,东、西部旅游经济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非常明显。

东部地区在2004年的旅游收入拉动系数高于往年,不能单纯地认为东部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高于中部、西部地区。

2003年的非典重创我国旅游业,旅游收入缩减造成拉动系数较高,从另一侧面说明了东部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更为敏感和脆弱;西部地区的拉动系数出现持续上升的趋势,说明西部地区旅游产业对当地经济的拉动能力逐年增加。

我国东中西部旅游创汇逐年增加,东部地区的创汇远远超出中部和西部。

旅游业经济效应的发挥与其所在地的经济规模相关系。

在其它条件相当的前提下,如果在区域内旅游业的经济规模越大,旅游花费所引起的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效应之和也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而从几个经济效应指标来看,中部地区与东、西部旅游业经济效应相差不大甚至有逐渐低于东部的趋势,这说明中部旅游业对其经济的积极作用并没有达到它应该达到的水平。

(二)旅游人才集中的区域不平衡
旅游人才资源是旅游业发展最重要的支持因素,一定数量、质量和结
构合理的旅游人力资源是区域旅游业得以存有和发展的根本保证。


我国,旅游人才基本集中在旅游设施较为完备,旅游资源开发较好的
东部地区,中部、西部地区因为交通、环境、生活条件等因素不能更
多地吸引旅游人才。

我国东部拥有旅游专业的高校及其培养的学生数
也远远高于中部、西部地区。

(三)产业结构及企业发展的区域不平衡
工业基础是旅游发展的强大后盾,东部地区的工业比重高于中部、西
部地区。

近年来中部、西部地区经济持续发展和调整,第三产业的比
重逐渐上升,但与东部地区相比较仍存有较大的差距,发展第三产业
及旅游业面临诸多的困难,只能以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为依托。

我国
旅游企业发展存有区域差异,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虽然近年来,西部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尤其是旅游饭店、景区设施和区
域旅游交通条件有显著改善,但中、西部地区的旅游饭店发展仍处于
起步阶段。

四、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建议
(一)东部地区要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东部地区发展条件较好,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主体。

旅游具有依赖性
特点,同时又是一个较为敏感、具有一定风险性的产业。

东部地区的
旅游经济在发展良好的同时,要增强抵抗风险的能力。

目前,实现可
持续发展是东部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最佳目标,在旅游经济发展上,
既要重视数量上的增长,更要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提升。

(二)中西部地区要扩大经济效应
在旅游业发展中,中部地区一方面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另一方面起
着承东启西的作用。

但中西部地区大多为内陆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对
外交往较少,经济发展的条件较差,旅游发展水平较低,因此科学地
进行旅游规划与开发管理迫在眉睫。

中西部区域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
环境脆弱,需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旅游者群,增加旅游产品的吸引力。

在增大旅游经济总量的同时,带动相关行业发展,从而全面促进当地
区域经济总量的直接增长。

(三)整合区域产品,发挥区域合作优势
区域合作不是简单的区域组合,而应该调整旅游产品结构,整合旅游
资源,各区域形成以特色旅游资源为核心的旅游产品。

各个旅游区域
要打破旅游产业及相关产业的行政区划界限,建立跨省区的区域旅游
合作,区域各方互为客源地和目的地。

开放旅游市场,打破区域间的
地域分割,促进旅游发展便利化,确立专门部门,指定专门的人员进
行区域之间的联系工作,增强区域旅游管理经验交流,形成区域内无
壁垒的旅游合作方式。

建立和完善政策互惠制度,共同保护区域旅游
市场。

旅游经济效应比较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