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治疗的案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心理学治疗的案例
一、案例背景。

小杨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他总觉得自己在社交场合特别不自在,是个典型的“社恐”患者。

只要一想到要参加社交活动,比如公司聚会或者朋友的生日派对,他就开始焦虑得不行。

二、初次咨询:发现自动思维。

小杨来到咨询室,愁眉苦脸地跟我说:“你知道吗?每次要去那种人多的聚会,我就感觉像要上刑场一样。

我就觉得所有人都在盯着我看,肯定都在心里笑话我,觉得我这人又笨又无趣。


我笑着跟他说:“哟,这想法可有点悲观啊。

那你为啥觉得别人都在盯着你笑话你呢?”
小杨挠挠头说:“我也不知道,反正我一走进那种场合,就感觉自己特别格格不入。

我说话要是结巴了或者找不到话题,那可就丢死人了。


在这里,小杨存在一些自动思维,就是那些在特定情境下自动出现在他脑海里的消极想法,像“所有人都在笑话我”“我格格不入”“说话出问题就丢死人”,这些想法没有经过理性思考就冒出来了,而且严重影响了他对社交的态度。

三、深入挖掘:核心信念。

随着我们的交谈深入,我发现小杨这种“社恐”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核心信念。

小杨小时候比较内向,在学校里偶尔被一些调皮的同学取笑过几次。

他就开始觉得自己是个不被欢迎、没有价值的人。

这种信念在他心里扎根,一直影响到他现在的社交生活。

我就跟他说:“小杨啊,你不能因为小时候那几个不懂事的同学的话,就给自己判了‘社交死刑’啊。

你想想看,现在你周围的朋友、同事,他们跟那些调皮捣蛋的孩子可不一样啊。


小杨若有所思地说:“可是我就是忍不住这样想,感觉这个想法已经在我脑袋里扎得太深了。


四、认知重建:挑战自动思维和核心信念。

1. 挑战自动思维。

我开始和小杨一起分析他在社交场合中的实际情况。

我问他:“你参加过那么多次社交活动,真的每次所有人都在盯着你笑吗?有没有可能很多人都在忙自己的事情,根本没太注意你呢?”
小杨想了想,说:“好像也是哦,有时候我自己太紧张了,就觉得别人都在看我,其实仔细想想,可能没那么多人关注我。


我接着说:“对呀,而且就算你偶尔说话结巴或者找不到话题,这也很正常啊。

谁还没个失误的时候呢?大家更多的是关注聊天的内容,而不是揪着你的小失误不放。


2. 挑战核心信念。

对于他的核心信念,我给他举了一些例子。

我说:“小杨,你看你上次帮同事解决了那个电脑的大难题,同事对你可感激了,还夸你聪明呢。

这说明你是很有价值的呀,怎么能说自己不被欢迎、没有价值呢?”
小杨有点不好意思地说:“我都没怎么在意那件事,原来我还是有闪光点的啊。


我趁热打铁:“当然啦,你有很多优点,只是你一直被那个错误的核心信念蒙住了眼睛,看不到自己的好。


五、行为实验:验证新的认知。

我给小杨布置了一个小任务,让他下一次参加小型社交活动的时候,刻意去观察别人的行为。

看看是不是真的像他以前想的那样,所有人都在关注他的不足。

六、巩固成果:长期的认知调整。

经过几次这样的咨询和小实验,小杨的“社恐”症状有了很大的改善。

但是我也告诉他,认知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要长期的努力。

我建议他可以每天记录一些自己在社交中的积极体验,比如和同事聊了个有趣的话题,或者在聚会上得到了别人的夸奖之类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杨越来越自信,从一个害怕社交的人变成了一个社交小达人。

他还跟我说:“我现在觉得社交还挺好玩的呢,以前真是自己吓自己。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