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学情评估 附答案 (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达标测试卷
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38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归省.(xǐnɡ) 两颊.(xiá) 挑衅.(xìn) 恬.静(tián)
B.纨.绔(wán) 蕴藻.(zǎo) 脑畔.(pàn) 闭塞.(sāi)
C.分.量(fèn) 冗.杂(rǒnɡ) 撺.掇(cuān) 踱.步(duó)
D.怅.惘(chàng) 静穆.(mù) 蓦.然(mù) 斡.旋(wò)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3分)
A.晦暗躁热照例汪洋恣肆
B.凫水纠葛欺侮耐人寻味
C.骤雨涌跃明晰人情世故
D.束缚悠扬缭原垂珠联珑
3.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侗戏,顾名思义
....,就是流行于贵州、广西、湖南侗族居住地区的戏曲剧种。

B.学菜谱太难了,我便决定放弃,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如法炮制
....了一个菜——铁板鲈鱼。

C.这个人的出现吓了他们一跳,于是锤声戛然而止
....。

D.家乡的风土人情让我们心驰神往,祖国的名胜古迹让我们叹为观止
....。

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练习。

(6分)
劳动是汗水,是欢笑;是苦涩,是甜蜜;是给予,是幸福。

“劳”字的繁体字(勞)上面是两个“火”字,下面是一个“冖”和一个“力”字,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在火光下也在卖力干活儿,非常辛劳;“动”字的繁体字“動”左边是“重”字,右边是“力”字,可以理解为一个人使用体力,负重劳作。

所以“劳”和“动”两个字合起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劳动让自己和别人丰衣足食,感受生活的幸福快乐。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幸福也是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

关于每个独立的人而言,没有劳动就没有幸福。

(1)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写在下面。

(3分)
(2)语段中画线句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3分)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重阳节皆为我国的传统节日。

B.社日是中国的传统民俗,主要用于祭祀土地神,民间往往有敲社鼓、观社戏等诸多习俗,鲁迅在《社戏》一文中就描写了观社戏的场景。

C.《傅雷家书》中,傅雷教育儿子的人生信条是: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

D.“信天游”是流传在中国西北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形式自由灵活,以浪漫主义的比兴手法见长。

6.名句默写。

(8分)
(1)问君何能尔?_____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饮酒》(其五)]
(2)树树皆秋色,____________________。

(王绩《野望》)
(3)____________________,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
(4)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________________。

(李贺《雁门太守行》)
(5)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仰、俯
两种视角描绘了秀美山川的景物。

(6)《游山西村》中描绘了乡村明媚、变化万千的自然风光,又蕴含哲理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班级举行以“探寻节日风俗,感受文化情怀”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题目。

(12分)
(1)请从下面给出的四个语句中,选择合适的句子,将四副对联补充完整,使之符合节日和对
联的特点。

(只填序号)(8分)
①往日牛郎常拭泪②山意冲寒欲放梅
③喜见树前闹杏花④开门迎春春满院
A.春节 B.清明节
上联:________________ 上联:相逢马上纷桃雨
下联:抬头见喜喜事多下联:________________
C.七夕节 D.冬至节
上联:________________ 上联:岸容待腊将舒柳
下联:今宵织女欲过桥下联:________________
(2)同学们在活动中开展了“如何看待洋节和传统节日”的主题辩论。

辩论中,有的同学认为
时代在不断进步,传统节日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我们应该过洋节;有的同学认为作为一名中国人,不应该丢弃传统,传统节日是所有中国人的生命印记。

对此,你的观点是什么呢?(4分)
二、阅读探究(22分)
(一)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6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8.诗歌首联写景有什么作用?(3分)
9.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这首诗在情感内容上不同于一般送别诗的地方。

(3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练习。

(16分)
黄河口的威风锣鼓
①一群红上衣红裤子的人,就像从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一样的耀眼炫红。

前面的手拿铜镲,后面的拥着大鼓。

鼓声起处,如大地滚过的闷雷;铜镲闪间,似高天亮起的闪电。

雷,闪,雷,闪,雷闪,雷闪,雷闪!一只只甩起的重头鼓槌,一片片拍天的金黄镲片……
②鼓槌和铜镲变换起花样,一两百人的阵容,起伏推涌,推涌起伏,让人想到一次次洪峰的冲击,一座座堤坝的高垒,一排排人墙的坚持。

领舞的女子忍不住,从高台上跳下,跳入这波涛中。

波涛更加亢奋了。

从小就见识过漫漫大水、从小就担惊受怕的这群汉子、这群婆娘,把自己变成了涛,化作了浪。

③汗水在流淌,在飞迸,你的我的他的挥洒在一起,搅和在一起……怎么还有泪水?我见过黄土高坡的安塞腰鼓,见过壶口瀑布的斗鼓,却没有见过威风锣鼓这般动情,这场面太大,这锣鼓太震,这是在黄河口!
④这里的每一个人,都与黄河有着紧密的关系。

以前人们听到雷声,望见闪电心就慌,大雨又要来了,黄河又要涨了!黄河走到这里要入海了,还是汹汹浑浑,怒浪冲天,不定什么时候就冲出了堤坝,房屋不保,庄稼无收,黄河滩区多少村,哪个村没有进过水?
⑤不敢想多少年前,利津以一壤之地纳千里洪波,为鲁北漕运、盐运的要道。

然而那店铺栉比、商贾云集的景象早已不再,热闹着无数船只无数人声的铁门关也埋没于黄浪之下。

不敢想迎着黄水头的王庄险工,多少次大水与坝头几乎同归于尽。

⑥一代代人为此耗尽了时光。

春天迎春汛,秋天忙秋汛,冬天防凌汛。

滩区人把精力和财力,都用在了垫台子、盖房子上。

“爱黄河,恨黄河,离了黄河不能活。

”黄河口的百姓,对黄河体味得深,他们的手脚、他们的面容都已同黄河搅在一起,就像他们舍不去的家,那家被冲了一次又一次,垫高了一回又一回。

⑦这次看到的,是利津一次彻底的整治。

基台将新房高高地托上去,整个村子都被高高地托上去。

人们在高台上瞭望着黄河,心里变得踏实了。

黄河沿岸十几个村庄都是如此,顺畅的
道路,绿色的植被,以及富有特色的养殖基地、蔬菜基地,这里成了乡村旅游目的地。

大水给佟家村留下的水荡和老屋,成了另一种景色,不少人来寻找灵感和乐趣。

⑧我真正见识了王庄险工。

急转弯处的大水,如一只狂怒的怪兽横冲直撞,每一撞都水花迸裂,惊心动魄。

谁忍不住发出了叫喊:“奶奶,这么大的水头!”现在这水头遇到了铁壁铜墙,随你撞去,撞散架了,默默远去。

⑨一个小女孩在大堤上跑,完全不知道大堤曾经的险情。

她的脚跳跃着,就像一双鼓槌。

黄浪衬托了她愉悦的身影。

⑩终于不再担惊受怕,天天都能做个囫囵梦,那梦也是柳绿花红。

威风锣鼓成了黄河口人的发泄与倾诉,内心清空,五脏通透,唯有豪情在体内汹涌。

所有的话语都在这震响里,所有的表达都在这狂吼中。

!30岁的宁宁欢喜地加入了队伍,手举铜镲使足劲儿舞,手酸、耳鸣、腰背疼,对她的欢喜不起作用。

93岁的李清云看着,笑着:“好,好——没想到,这么大岁数了——好啊……”
@这一片不断生长的沃土,是黄河为黄河口人带来的福利,当一切都平安遂愿,这个福利将恒久地传递下去。

#红掌花的红掌拨着清波,还有野荷,硕大的荷叶捧着夕阳摇晃。

苇花泛着白光,前浪后浪地赶,似乎那么赶,能赶到大海。

无数白色的鸟在蓝天下飞过,除了白鹳,还有白鹤、丹顶鹤、黑嘴鸥。

绿野中起伏的,还有一座座红色的抽油机。

再往前的大海上,是威震四方的钻井平台。

$大雁列阵而过,台风要来了,后面还有霜雪,还有冰凌。

但黄河口人已没有什么好怕的,他们站在黄河大堤上,看着滔滔黄浪,就像看着十万亩小麦浩荡的景象。

%威风锣鼓仍然在响,众志所趋的气势,和黄河,和野荷,和苇丛,和如林的抽油机涌在一起。

女声的尖嗓,男声的粗吼,同锣鼓、铜镲混在一起。

那是痛快的迸发,是放浪的欢畅。

你看,随着鼓、镲,随着吼叫,他们扑伏又起来,跳起再蹲下,他们往左边歪,他们往右边歪……他们不停地起伏,不停地斜歪,不停地狂喊,直搅得这一片天地山海轰鸣,烟尘蒸腾!
^入海口一片苍茫,从天上来的黄河,浩浩汤汤,又流到了天上。

(有删改) 10.结合上下文,分析第③段中作者认为黄河口的“威风锣鼓这般动情”的原因。

(3分)
11.第④—$段分三个层次依次写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

(4分)
12.请从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15段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4分)
13.试分析本文与《安塞腰鼓》在写作手法上的某个相似之处。

(5分)
三、写作(40分)
14.你也许去过很多地方,也许很少外出,但你一定接触过不少感兴趣的东西,如游学、做实验、参加比赛……总之,你曾经体验过,实践过,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获得了一些启示。

请你以《体验______》为题,写一篇作文,600字以上。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第一单元达标测试卷
一、1.C 提示:A项“颊”应读jiá;B项“塞”是多音字,此处应读sè;D项“蓦”应读mò。

2.B 提示:A项“躁”应为“燥”;C项“涌”应为“踊”;D项“缭”应为“燎”。

3.B 提示:“如法炮制”指依照成法炮制药剂,泛指照现成的方法办事。

句中的菜是按自己的想法做成的,没有照现成的方法做,“如法炮制”用在此处不恰当。

4.(1)示例:就是一个人不停地辛苦劳作
(2)将“关于”改为“对于”。

5.A 提示:“国庆节”不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6.(1)心远地自偏(2)山山唯落晖
(3)东风不与周郎便
(4)塞上燕脂凝夜紫
(5)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6)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7.(1)A.④B.③C.①D.②
(2)示例:我们应该认真传承民族文化,过好传统节日,但在继承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同时,我们也不应该盲目排斥洋节。

二、(一)8.首联写长安和“五津”的景象,点明了送别地点和朋友将去往的地点,作者远眺五津的视线为风烟所遮挡,暗含伤别之意,为后面写送别做了铺垫。

9.“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扫一般送别诗给人的悲戚之感,抒发的情感乐观豁达,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二)10.几代滩区人曾把时间、精力和财力用在黄河防汛、应对决堤险情上,深受其苦;如今利津彻底整治,黄河成为黄河口人的福利,人们用威风锣鼓来抒发心中的欢乐豪情,这是对整治后的黄河不可割舍的热爱之情。

11.①黄河口人代代与决堤黄河抗争的历史;②利津彻底整治后黄河口人的幸福欢乐;③黄河口的美丽景象与令人振奋的建设前景。

12.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他们的动作的豪放有力;运用排比、夸张的修辞,写出了表演的气势磅礴,表现了黄河口人因黄河得到治理、家乡得到发展而内心欢快。

13.示例:借景抒情,《安塞腰鼓》借西北汉子热情奔放的腰鼓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本文借威风锣鼓的场面描写,表达了对整治后的黄河不可割舍的热爱之情。

三、14.思路提示: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

关于“体验”我们可以有两种思路,一种是体验正能量的东西,让我们感到愉悦的东西,如:爱、幸福等;另一种是体验让人感到痛苦的东西,如:恨、失败等。

例如,“体验成功”可写笨鸟先飞,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设置悬念,一波三折;“体验失败”可写欲速则不达,凡事都要打好基础,从而突出基础的重要性。

例文略。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学情评估
一、积累与运用(28分)
1.下面是实验中学八年级(1)班关于“过好暑假,健康成长”的倡议书,请完成下面各题。

(6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

(2分)
diàn ( )定浮zào( )
(2)依次填入【甲】【乙】两处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
B. ??
C. ?。

D. ,。

(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加点成语“接踵而至”使用不当,可改为“如期而至”。

B.文中画线句结构完整,表述得当,没有语病。

C.加点词语“加油站”是比喻的说法,形象地表明了暑假是学生自我提升的好时机。

D.这封倡议书的结构完整,有标题、称呼、正文、结尾和落款。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关注社会现实,正如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提到的“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的思想。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汇集了从东周初年到春秋末年的诗歌,共305篇。

C.《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D.《社戏》选自《呐喊》,叙述了“我”小时候在赵庄看戏“偷”豆的事,充满了童趣。

3.请在下面的横线处填写相应的古诗词名句。

(8分)
(1)我们诵诗词,背古文,就是在追寻文化的基因,感受文化的魅力,拥抱那最美的诗和远方。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君子好逑”(《关雎》),这是《诗经》里传达出来对美好
爱情的向往。

②“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_____”(《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是王勃把友情升华
到了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

③“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是
杜甫甘愿为天下贫寒士人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博大胸怀。

④“可怜身上衣正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卖炭翁》),这是白居易对卖
炭翁的同情和对剥削阶级的痛恨。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题破山寺后禅院》),这是常建
笔下的幽深静谧之美。

(2)《中国诗词大会》中的“飞花令”环节深受广大观众喜爱,请以“月”为令,默写连续的
两句古诗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名著阅读。

(任选一题作答)(4分)
(1)有人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老师。

请结合《傅雷家书》这部名
著,简要说说傅雷为什么被称为“尽责”的父亲和“特殊”的教育家。

(4分)
(2)保尔的一生,历经坎坷,但钢铁般的意志使死神对他也无可奈何。

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保
尔战胜死神的一个情节。

(4分)
5.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①红色文化最根本的特征是“红色”,它具有革命性和先进性相统一、科学性与实践性相
统一、本土化与创新性相统一,以及兼收并蓄和与时俱进相统一等特征。

②广义的中国红色文化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等各种
文明形态。

③从文化的形态和形式来看,中国红色文化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④狭义的则是特指以文化形态表现出来的,体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方向和目标的文明形
态。

A.①②④③B.③②④①C.①③②④D.③④②①
6.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古诗之美,不仅彰显了“气自华”的雍容气度,还可以载梦、传情、咏志、聚力。

为了让同学们更深刻地感受我国古诗之美,学校举行了“中华古诗进校园”
主题活动,请你积极参加。

(6分)
(1)同学们要编辑一本古诗集,搜集了上面四幅有关古诗的图片,下列古诗与上图依次对应最
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咏鹅》《静夜思》《石壕吏》《使至塞上》
B.《咏鹅》《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使至塞上》
C.《春晓》《静夜思》《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送元二使安西》
D.《春晓》《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石壕吏》《送元二使安西》
(2)为了丰富活动内容,请你围绕这个主题活动设计两个项目。

(2分)
(3)通过这次活动,同桌小方对古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就如何感受古诗之美这一问题向你
请教,请你向他提出两条建议。

(2分)
二、现代文阅读(27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16分)
穿越时空的对话:我“可爱的中国”
剑钧
①儿时,我读《可爱的中国》,远没今天理解得这般深刻,我为方志敏的家国情怀和献身勇气所感染、所感动,但我并未能真正走入他浩瀚的内心世界。

今天,我懂了:为什么那么多革命先烈,像方志敏一样慷慨赴死,含笑九泉。

原来在他们心中都憧憬一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的中国,他们在用生命书写对祖国的大爱。

②前段时间,我去故宫博物院观赏“何以中国”展览。

在展厅里,我流连于全国30家博物馆精选出来的130余件文物。

仰望日月星辰,天地之间;感受泱泱中华,海纳百川。

我蓦然想到方志敏在《可爱的中国》里,对祖国万里沃野、壮美山川的赞美。

可爱的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何以中国?青铜重器“何尊”内的铭文最早记载的“中国”二字,迄今已有3 000
多年。

三星堆的青铜太阳轮、湖北云梦的睡虎地秦简、良渚文化的玉琮……都是博大精深的中
华文明长河中的亮眼浪花
..。

.恰如方志敏所言:“中国民族在很早以前,就造起了一座万里长城和开凿了几千里的运河,这就证明中国民族伟大无比的创造力。

中国在战斗之中一旦斩去了帝国主义的锁链,肃清自己阵线内的汉奸卖国贼,得到了自由与解放,这种创造力,将会无限地发挥出来。


③而今,方志敏的遗愿一步步地实现了。

当我从直播中目睹“神舟十三号”飞船发回的视频,女航天员王亚平身着中国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成功出舱的那一刻;当我从北京冬
奥会的闭幕式中分享中国奥运军团满满的收获,以及“折柳寄情”的浪漫惊艳
.....刻.,
..世界的那一
我愈发有了做一名中国人的自豪。

迈向新时代的中国人民已“无愧色地立在人类的面前”,祖国母亲也“最美丽地装饰起来,与世界上各位母亲平等地携手了”。

④重读《可爱的中国》,我的心融入窗外的春色里。

想到这些年,我走过十几个国家,但转了一圈,还是觉得自己的国家好,尽管她还是发展中国家,但这并不妨碍我热爱这片生我养我的热土,就像方志敏烈士所言“这位母亲是蛮可爱蛮可爱的”。

⑤想起那年春上,我来到云南丽江,看到玉龙雪山一条清澈的小河,顺茶马古道潺潺流淌,一直流到村寨里,我在纳西族大叔家的外廊里惬意地喝碗茶、听鸟语、闻花香。

想起那年夏日,我来到科尔沁草原,熹微的曙色给辽远的碧野镶金镀银,乳白的蒙古包旁,狂奔的骏马踏着绿毯般的草地远去,悠扬的马头琴将顶碗舞姑娘的情韵掠上琴弦。

想起那年秋天,我来到乌苏里江畔,一江碧水,托起久唱不衰的《乌苏里船歌》,一方黑土,承载着金黄的稻浪。

我与同行友人在中国界碑前留影,让丰盈的岁月,在静水中诗意般流淌……
⑥这就是我可爱的中国。

这就是我美丽的中国。

这就是我生命里的中国。

(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故宫博物院开办了“何以中国”展览,“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青铜器“何尊”内的铭文中。

B.文章多次直接引用方志敏《可爱的中国》的原文,与文题“穿越时空的对话”相呼应。

C.作者重读方志敏《可爱的中国》时,才被方志敏的家国情怀和献身勇气所感染、感动。

D.第③段画波浪线的分号(;) ,表明前后两个句子之间是并列关系。

8.分析第⑤自然段的写作思路,完成下表。

(5分)
①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分)
(1)三星堆的青铜太阳轮、湖北云梦的睡虎地秦简、良渚文化的玉琮……都是博大精深的中华
文明长河中的亮眼浪花
..。

(从修辞角度赏析加点词语)(2分)
这里把“太阳轮”等中华文明________________(所用修辞)为“浪花”,是因为“浪花”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特点。

(2)以及“折柳寄情”的浪漫惊艳
..世界的那一刻。

(赏析加点词语)(2分)
10.第②段通过方志敏和作者的视角,写了“可爱的中国”哪些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

(3
分)
11.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分)
(二)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问题。

(11分)
【文本一】
深海生物,为何通体透明?
①我国蛟龙号潜水艇数次深潜,工作人员已拍摄到不少深海生物的照片。

我们应该都发现了:深海生物的颜色,并没有浅海生物的颜色那么丰富,甚至很多深海生物都是通体透明的。

②有人说,那是因为深海没有光照,看不见,也无人欣赏,所以它们无须浪费能量去合成色素;也有人说,因为颜色都是光折射后才被分辨出来的,深海没有光照,所以看不到颜色;还有人说,黑暗中最适合隐藏自己,弱小的生物在危机四伏的海洋中求生,透明是最好的避难之道。

③那么,透明生物是如何形成的呢?科学家们普遍认为,在不同环境里生活的生物,各有一套保护自己的本领。

而在深海生存的生物,隐形是它们的绝技之一。

在没有光线的深海区,这些生物因为透明,可以更容易地躲过捕食者。

所以,透明身体的进化与形成,的确是一种为了逃避捕食者而进行的自我保护。

人们也通常把变得透明的鱼,形象地称为“玻璃鱼”。

④以玻璃章鱼为例。

它们的身体几乎全透明,只有消化系统、视神经和眼睛可见。

而为了更完美地隐形,它们的眼睛也进化得相当有特色——不是那种普通的、大大的圆眼睛,而是一种被拉长的管状眼睛。

这样结构的眼睛虽然会损失部分视觉,却能最大限度地缩小在阳光下投射的影子,从而更不容易被下方的掠食者发现。

而且研究者发现,玻璃章鱼一直都是直立向上地游动,这应该也是为了尽可能地缩小身体投射到海底的影子。

⑤玻璃鱿鱼也是如此。

它们生活的海洋深度通常在200米到1 000米之间。

它们的身体已经完全透明,但大眼睛却不是透明的。

所以,原本在它们下方游动的掠食者,可以很容易就发现玻璃鱿鱼的眼睛投下的影子。

但玻璃鱿鱼还有另一种方法让自己“隐形”——它们的眼睛下方有一个发光体,能发出一种可调节的光,制造出“发光消影”的效果,这个过程有点像阳光经过滤镜后照射下来,就不会让滤镜产生影子,玻璃鱿鱼也由此让身体下方的掠食者发现不了自己。

只不过,从其他角度看的时候,玻璃鱿鱼发出的光却十分明显——如同海水中吸引掠食者前来的灯塔。

⑥深海生物有一些看上去是透明的,并不代表它们组成身体部分的物质就真的是全透明的。

透明生物其实一样拥有肌肉组织和皮肤组织,只不过这些组织中几乎没有色素细胞,看起来就像是透明的。

⑦有一种被称为“海洋蓝宝石”的海洋生物叶水蚤,体型跟蚂蚁差不多,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

它们本身是有颜色的,因为它们的皮肤表皮细胞具有微小的晶体片,以六边形的蜂巢图案排列,不同角度反射光线的波长不同,就会呈现不同的颜色。

它们最奇特的地方就是,可以突然隐身——随着角度变化,当它们反射光线的波长位于紫外线范围内,我们就无法看到它们了。

⑧总之,深海生物的透明就是生物进化的一种选择,真正的原因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如果仅仅认为它们是为了隐形而变得透明也未必完全正确,毕竟深海通常漆黑一片,很多掠食者的眼睛也已经退化,是否能隐形并不是特别必要。

况且,透明的身体看上去似乎也没有自我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