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圈层相互作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入湖淡水补给不断减少,该内陆湖蒸发强烈,湖水盐度不断增大, 环境恶化,鱼虾大量死亡。
读“某内流湖变化示意图〞,答复以下问题:
〔4〕分析该湖泊面积的变化趋势可能导致的环境问题。 湿地面积不断萎缩,使该区域的气候更加干旱,沙尘暴天气频繁, 土地盐碱化和荒漠化不断加重, 湖泊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生生 物濒临灭绝
动物
微生物
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分解作用
环境
能量:太阳能→光合作用→化 学能→分解、呼吸→热能
意义: ①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的迁移运动,能量的流动、转化; ②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
水循环简单模式图
大汽
水气输送
大汽




径流
陆地
海洋
能量:
太阳能(蒸发、水汽输送)、重力能(降水、径流)
4. (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以下要求。 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几种高大按树,主根深扎
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这几种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3-5 年即可成材,统称“速生桉〞,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引种速生桉作为 造纸原料。图6中A、B分别示意该地速生桉种植前、后的变化。
图6 〔1〕读图6A,分析当地沼泽获得稳定水源的原因及过程。(6分)
②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各种自然景观;
③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能量传输
地理环境
地貌 气候 水文 生物 土壤
水循环生物 循环岩石圈 物质循环
物质运 动能量 交换
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 相互渗透
地理环境整体性
3.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
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 总体特征 协调一致 〔2〕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制约,即“ 牵一发而动全身 〞 〔3〕不同区域之间 相互联系 ,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
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
【案例分析】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危害
河流含沙量增加,泥沙淤积洪水泛滥
多暴雨, 水
黄土土

侵蚀沟谷,沟壑纵横
地貌
质疏松;
植被破

外表土层流失,土壤肥 力下降
土壤
统 一


植被覆盖率下降
植被
演 化
起因
过程
气候干旱
大气、水
结果 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等要素统一变化的过程, 黄土高原景观正是在这种统一变化过程中形成的。
作涵 用养 较水 弱源
植被 稀少
总 水文特征:多___内__流___河、湖

特 征
地貌特征:多___风__蚀__、__风__积_____地貌
干 植被特征:__草__原_____、 __荒__漠___植被为主 旱 土壤特征:发育差,__有__机__质___含量少
(
)
结论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地理环境的整 体性表达为地理环境____各__要__素_______与环境___总__体__特__征______的 协调一致。
抬升河床 地下水位升高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之三:
地上悬河
地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的区域
从有文字记载开 场,黄土高原就属于 森林草原区,在西周 春秋时期,森林覆盖 率达53%,当时河流 众多比较清澈,枯水 季节流量也较大。但 随着人口的增加,放 牧、农垦活动等加大, 到宋代以后“郁郁葱 葱,绿荫冉冉〞的景 观就消失了。到了明 清 以后,已经到达 无地不耕的地步,且 大量陡坡被开垦,水 土流失大大加强。森 林只零星的分布在偏 僻的山区。
(2)与甲国西部沿海地区相比,R河沿岸地区工业较不兴旺,分析其 原因。〔9分〕
R河中上游为重要的水源保护区,且流域生态环境脆弱,限制了工 业开展;大局部地处内陆山区,水陆交通较不便;城镇数量少,人 口较少;技术水平低于甲国西部沿海地区。
3. (2011·福建文综)以下图为R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图。结合材料 答复下题。
R河塑造了世界著名的 大峡谷,峡谷平均深度达 1600m。R河中下游地区年 降水量约为250-500mm, 下游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 是100mm。甲国在R河干支 流上修建了近百座水库和 大型引水工程。促进了该 国西部的城市和工农业的 开展。
(3)分析R河河口出现断流现象的人为原因。〔3分〕
甲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开展、人口增长对水的需求量不断增多,R河 梯级开发和引水工程截留了大量上游来水,使下游的径流量减少, 河口出现断流现象。
亚洲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
西亚
中亚
南亚
北亚 东亚
东南亚
中亚
青藏高原隆升,使中亚和西亚成为“ 干旱核心 〞,沙漠戈壁连绵
青藏高原隆升→形成黄土高原→黄河泥沙含量大→塑造华北平原
读“某内流湖变化示意图〞,答复以下问题:
〔1〕该湖泊是世界有名的内陆湖 咸海 〔湖泊名称〕。简要分 析该湖泊所处区域的气候特征及形成原因是。
区域 结论相3互:联地系理环境整体性区还域表达为不同________之间的 ________区____域_______。__,一个______的变化不可防止地影响到其他
黄河为例

河流 上、 中游 砍伐 森林
河流 上、 中游 水土 流失
河流 含沙 量增 加
下游 河道 泥沙 淤积
河道泄洪能力降低

土壤盐渍化
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人类活动造成温室效应及产生的影响
大量使用 矿物燃料
砍伐森林
大气
co2 增多
气 温 升 高
气 冰川 候 融化 变 海水 暖 膨胀
海 平 面 上 升
淹 没 沿 海 低

植被
大气

地貌
全球降水、干湿状况变化
牵一发而动全身
世界各国经济构造变化
深化探究二:秘鲁渔场的形成
正常年份,由于东南信风吹拂,赤道太平洋表层海水向西流动,秘 鲁沿岸海区_上__升__流___强烈,带来丰富的___营__养__盐__类___,__浮__游__生_繁物 盛,大量鱼群来此觅食,因而形成著名的___秘__鲁____渔场 。渔场的 形成是__气__候__、__水__文__、_生__物___等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特征:冬冷夏热,气温日较差、年较差较大,降水稀少 原因:深居内陆,离海较远,水汽难以进入
读“某内流湖变化示意图〞,答复以下问题:
〔2〕该湖泊面积的变化特点是
湖泊面积不断缩小

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本地区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沿河开展农业,大量引水灌溉
读“某内流湖变化示意图〞,答复以下问题:
〔3〕40多年前,图 中A城市曾经是该湖 沿岸一个繁荣的港口 ,也是著名的渔港, 年产鱼量可达2万吨 ,但是从上世纪80年 代以后,整个湖区的 商业捕捞就根本上终 止了,试分析其主要 原因。
死亡
西太平洋 沿岸
干旱少雨
结论2: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是环境要素之间的 相互制约 , 即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即 “ 牵一发而动全身 ”

厄尔尼诺发生时,还有哪些区域发生了变化?
非洲干旱
澳大利亚干旱
秘鲁洪灾
印尼的森林大火
北美的暴雨和洪水
厄尔尼诺发生时,还有哪些区域发生了变化?
黄土高原的环境变迁
过度砍伐、开垦、 放牧等
植被 破坏
水土流失
土壤贫瘠
生态恶化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之二
沟壑纵横
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 “牵一发而动全身〞
深化探究四:青藏高原的隆升与亚洲地理环境
青藏高原隆升,引发并加强了 亚洲季风 ,使东亚和南亚成 为全球最强盛的季风气候区。使 物种丰富 、生产量高 。
深化探究三:厄尔尼诺、
厄尔尼诺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海区发生了哪些变化?
东 赤 赤道 南 道 附近 信 逆 海区 风 流 暖水 减 增 向南 弱 强 入侵
东太平洋 表层水温
升高
盛行
上升
气流
海水上升
流 减弱
营养物质
减少
西太平洋 表层水温
降低
盛行
下沉
气流
东太平洋沿岸
暴雨成灾 洪水泛滥
鱼类、鸟 类
〔 B〕
2.以下关A.植树绿化可以调节局部小气候 B.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与植被遭严重破坏有关 C.我国西北地区干旱的气候导致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D.陆地环境各要素是独立开展的
2.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成因: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 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并不断地进展 物质运动 和 能量交换 ,推动地理环境的开展变化。
大峡谷深居内陆,谷底受下沉气流控制,降水稀少,形成荒漠景观; 北壁为湿润气流的迎风坡,降水多,林木苍翠;南壁为背风坡,降 水少,植物稀少。
3. (2011·福建文综)以下图为R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图。结合材料 答复下题。
R河塑造了世界著名的 大峡谷,峡谷平均深度达 1600m。R河中下游地区年 降水量约为250-500mm, 下游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 是100mm。甲国在R河干支 流上修建了近百座水库和 大型引水工程。促进了该 国西部的城市和工农业的 开展。
深化探究一:我国西北地区各地理要素的特征分析
干旱
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就是干旱,年降水量小200mm。 主要原因是距离海洋远,且有高山阻挡,海洋湿润气流不易到达, 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深处内陆
水汽来源少 流水作用弱
风蚀 地貌 为主
降水稀少



蒸发强烈

大气湿度 低
统一演化
土壤肥力较低
温 差 大比 热 容 小
3. (2011·福建文综)以下图为R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图。结合材料 答复下题。
R河塑造了世界著名的大 峡谷,峡谷平均深度达 1600m。R河中下游地区年降 水量约为250-500mm,下游 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是 100mm。甲国在R河干支流上 修建了近百座水库和大型引 水工程。促进了该国西部的 城市和工农业的开展。
(4)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R河径流量减少对下游自然环 境的影响。〔13分〕
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土壤盐碱化加剧,水质变 差;来水来沙的减少,使沿岸土地肥力下降,河口附近海域渔业资 源减少;海水入侵,海岸线侵蚀加剧;湿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 长与栖息;蒸发旺盛,气候更加干旱,大陆性淤强;荒漠化加剧, 下游生态环境趋向恶化。
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1〕按以下选项中反映的现象的成因关系,将选项的字母 填入以下图适当的方框内。
(2〕根据图上反映的各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
E
说明了地理环境具有 整体性 特点
G
A
D
I
B
H
F
C
A大气中碳元素增多 B全球气候变暖 C沿海陆地被淹 D化石燃料被开采燃烧 E碳元素循环 F海面上升 G地壳中碳元素减少 H极地冰融化 I排放二氧化碳
(2009·天津文综)读“某外流湖自然消亡过程示意图〞,答复1~ 2题。
1. 该湖泊自然消亡的原因,据图可以确定的是
( D)
A.地壳上升 B.水源减少 C.气候变干 D.物质沉积
2. 湖泊消亡引起了湖区自然景观的变化,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
( A)
A.整体性 B.差异性 C.稳定性
D.脆弱性
3. (2011·福建文综)以下图为R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图。结合材料 答复下题。
R河塑造了世界著名的 大峡谷,峡谷平均深度达 1600m。R河中下游地区年 降水量约为250-500mm, 下游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 是100mm。甲国在R河干支 流上修建了近百座水库和 大型引水工程。促进了该 国西部的城市和工农业的 开展。
(1)R河大峡谷呈现出谷底荒漠,北壁林木苍翠,南壁植物稀少的景 观,分布说明其成因。〔7分〕
意义:
①使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②缓解不同纬度间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③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沉积岩
外力作用
岩浆岩
侵入型 喷出型


变质岩

能量:
地球内部热能、 高温重熔

太阳能、重力能 意义:
岩浆
①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
第2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圈层相互作用 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凤庆县第一中学:常忠诚
考点一 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1.组成要素:自然地理环境由地貌、 气候 、水文、
生物和土壤等要素组成。
植被是最具代表性的因素
生物
水文
气候是主导性因素
气候
地貌
土壤为各要素的中心环节 土壤
针对性练习
1.自然地理环境是由以下哪些要素构成的 A.植物、土壤、水文、动物、气候 B.地形、气候、生物、土壤、水文 C.水文、土壤、空气、阳光、土地 D.阳光、大气、土壤、生物、地形
水文
生物
气候
地貌
土壤
这些要素之间的联系、影响是如何实现的? 大气
水文
生物
地貌
土壤
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 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不断地进展能量 交换与物质运动,而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推动地理环 境的整体开展变化。
【案例分析】
生物循环
植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