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西方文艺理论学科基点的比较与反思 - 中山大学中国文体学研究
西方文学与中国文学的比较研究
![西方文学与中国文学的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64b1595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3e.png)
西方文学与中国文学的比较研究近年来,西方文学和中国文学相互之间的影响和对比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虽然文化背景和语言差异很大,但是这两种不同的文学形式之间仍有一些相似之处,这些相似之处可以为我们提供更深入的了解和研究西方文学和中国文学。
一、文化背景的不同西方文学和中国文学的产生背景和社会环境是不同的,因此各自的文学形式也具有巨大的差异。
大多数西方文学作品是在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而中国文学则是在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文化中诞生的。
因此,这两种文学形式在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方面存在不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字的风格和表达方式。
二、语言和风格的不同由于两种文学形式有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所以西方文学和中国文学的语言和风格也有所不同。
通常情况下,西方文学作品的语言简练,内容刻画深入,对现代生活和社会问题的关注程度较高。
相比之下,中国文学常以哲学性和修辞性的语言表达,注重历史和传统文化以及社会习俗的描绘,富有深度和艺术气息。
三、叙事结构的不同西方文学和中国文学在叙事结构和技巧上也存在显著差异。
西方文学常常运用线性结构的叙事方式,在剧情发展中发挥出重大的作用。
反之,中国文学则常采用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包括多元化的视角和镜头语言等多种表现手法。
这也许正是由于文化差异和历史积累所导致的。
四、主题的不同西方文学作品多以个人主义和自由为主题,探索了人类的内心世界和社会问题。
而中国文学则关注家族、家庭和个体身份的问题。
这正是文化差异和社会背景差异的表现,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文化的交流发展,这种不同也逐渐消失。
总而言之,西方文学和中国文学虽然存在很大的不同,但是在文化和社会的相互影响中不断变化。
这两种文学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提醒我们,文化交流和互相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自己。
从文学思维视角看中西灵感理论的异同
![从文学思维视角看中西灵感理论的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2de68ee7c8d376eeaeaa31e8.png)
从文学思维视角看中西灵感理论的异同“兴会”作为中国古代文艺创作传统中锤炼出来的审美范畴,通常是指审美感兴或艺术直觉中的灵感,即文艺家在瞬间直觉中对自然山水或宇宙人生进行深刻的、本真的体会和把握。
“迷狂”通常是指艺术家有如“神灵附体”一样突然出现才思泉涌的超常发挥状态。
“兴会”和“迷狂”都属于灵感思维的范畴。
但二者的差异性也相当明显:中国文论体系中的“兴会”,往往要求诗人情感抒发不得偏离王道教化的轨道,创作者自觉不自觉地接受“发乎情止乎礼义”的规训。
相比之下,西方诗学史上的“迷狂”则表现出更为强烈的自由性和自主性,进入迷狂状态的创作者绝不迁就理性调控原则或情感节制要求。
从文学理论的视角看,“兴会”与“迷狂”都属于灵感思维的范畴。
“我们为什么要在这个亿万信息都唾手可得的时代讨论文学灵感呢?”在2015年中韩日三国作家共同探讨“创作与灵感”的会议上,中国作协主席铁凝的回答是:“就因为获取信息,特别是各色八卦信息太过容易吧?就因为这些无需想象、不必殚精竭虑、更不惧文字简陋的社会情报对文学可能的淹没和蹂躏吧?就因为一条网络信息中的社会影响,有时能够轻易覆盖一部长篇小说的容量吧?就因为时代的诸多不耐烦和作家自身诸多不耐烦的顽强干扰吧?如果真是如此,那便是文学的失败。
当一个信息社会自信而响亮地踏上经济高速公路时,写作和在拥抱取之不尽的写作资源时,更应该有能力留神文学的险情。
”三国作家一致认为,灵感无处不在,灵感永远不会过时。
说到底,“‘灵感就是善于把自己导入最适宜于工作的状况之中的一种能力。
’这是我在19世纪末叶的一位法国作家的作品中读到的。
但是,我认为,即使是到了30世纪,这一个定义也决不会过时。
”灵感作为一种能力,只要人们还需要,它就还有被讨论的必要。
有关灵感以及灵感思维,中外文论有许多不同的表述方式。
尽管“灵感”概念纯属学术舶来品,但中国古代文论话语体系中描述灵感现象的诗文却极为丰富,类似于灵感的术语也并不少见。
现代西方文论学习心得
![现代西方文论学习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10a1746c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ed.png)
现代西方文论学习心得
学习现代西方文论让我对西方文学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学习过程中,我认识到西方文论的重要性和其对于文学研究和批评的影响。
首先,现代西方文论强调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
传统的文论关注的是文学作品的形式和结构,而现代西方文论更注重作品的意义和主题。
通过研究文学作品的语言运用、意象和符号的使用,以及其在社会和历史背景下的发展,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其次,现代西方文论强调批评的主观性和多元性。
传统的文论往往基于固定的准则和标准来评价文学作品,而现代西方文论鼓励个人的主观观点和多样化的批评方法。
这使得文论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的文学作品和不同的批评角度,提供更全面和立体的解读。
另外,现代西方文论注重对文学作品的历史和社会背景的理解。
文学作品往往是作者对于社会和历史现象的反映,通过研究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生活经历,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这也使我更加意识到文学作品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其与社会和文化的密切关系。
最后,学习现代西方文论让我意识到文学作品的重要性和价值。
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能够带给我们美的享受,也能够让我们深入思考和反思。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研究和分析,我认识到作品中所蕴含的智慧和启示,以及其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综上所述,学习现代西方文论让我对西方文学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让我认识到文学作品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作品,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其意义和价值,并从中获取到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启迪和启示。
浅谈西方文艺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
![浅谈西方文艺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864517858762caaedd33d4d4.png)
浅谈西方文艺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以现代戏剧为例摘要:戏剧二十世纪上半叶最活跃的文学形式之一。
话剧,作为一种西方戏剧形式,从19世纪末开始大量传人中国,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起着主导作用。
从最初的“新剧”和“文明戏”对“旧剧”的改良尝试,大大促进了话剧的引进,到“现实主义”戏剧理论的成熟、浪漫主义戏剧创作的展开。
二三十年代戏剧结合西方文艺思潮的理论探索与实践为中国戏剧现代性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七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西方新的文艺思想、理论再次大规模的介绍到中国,掀起了诸如“探索戏剧”热、“小剧场”运动的复兴。
两个时期对于西方文艺思想、理论的大量引进与学习,促进了中国戏剧现代性的形成和不断完善。
本文正是从这个角度来浅要探讨西方文艺思潮对中国现代文学,尤其是对现代话剧的影响。
关键词:戏剧话剧现实主义二十世纪的西方现代派文学十分繁荣,名家辈出,流派众多。
学着们将这些各不相同的流派都归结为一类——现代派。
这个现代派了包括现代文学,也包括后现代文学。
现代派的诞生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后半叶象征主义的诞生,之后历经发展,出现了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荒诞派戏剧、等等流派,也出现了如卡夫卡、萨特、等大批名家名作,这在文艺复兴以后当属头一次集体式爆发,而且前赴后继。
中国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和七八十年代先后两次对西方文学经典和其他如哲学经典的大批引进、探讨、研究,对中国文学乃至文人学者们的思想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戏剧也是如此[1]。
曾孝谷、李息霜等1906年在日本东京成立春柳社,旨在“研究旧戏曲,冀为吾国艺界改良之先导”,并制定《春柳社演艺部》专章;次年2月组织出演法国亚历山大.小仲马的《茶花女》第三幕;1907年6月有欧阳玉倩、陆镜若等加盟的春柳社在东京演出了曾孝谷改编自美国著名作家斯陀夫人的一部现实主义作品:《黑奴吁天录》。
这些话剧的上演反应了当时中国留学生对现实主义的渴望与推崇。
同时,这是中国戏剧史上的一个历史性转折,是中国戏剧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发展中迈出的重要一步。
中国和西方文学理论的异同和辩证关系
![中国和西方文学理论的异同和辩证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1a97075f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a8.png)
中国和西方文学理论的异同和辩证关系文学是人类创造的艺术,它是语言和思想的结晶,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出了各具特色、千差万别的文学作品。
对于文学,不同的文学理论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解读方式,而中国和西方的文学理论也存在着异同之处。
本文将探讨中国和西方文学理论的异同和辩证关系。
一、文学的定义和价值取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学的定义是比较广泛的,不仅包括文学作品本身,更包括了文学创作的过程和文学作品的阅读解释过程。
因此,中国的文学理论更强调文学的价值取向,将其视作道德教育、社会思想启迪、文化传承的有力工具。
例如,晋代文学家陆机曾说:“好文章,不仅可以感化人的思想,而且可以感化人的性情。
”这是中国古人对文学的价值和作用的准确总结。
而在西方,文学的定义相对狭义,更侧重于文学作品的艺术性表现和文学作品对读者的意义和价值的传达。
西方的文学理论也更加注重文学作品本身的结构审美和意义创造力的实现。
例如,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理论强调“意象”和“游戏”,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体现在具有突出的意象和巧妙的语言结构上。
二、文学审美理论的异同文学审美是文学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文学作品的美学特征与美学意义。
在中国文学中,文学审美理论更强调感性和文化内涵的融合。
例如,《红楼梦》中的诗词歌赋,强调涵义较深刻、感情较为真挚、意境较为细腻。
这些文学作品中所表达出的审美观,更多的是通过诗词歌赋深刻、意境细腻地表达了审美者当时的心境和思想感悟。
而在西方文学中,文学审美理论更强调艺术性和意义性的融合。
例如,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个性和独创性,主张在文学作品中体现出前所未有的艺术性和深刻的意义。
而现代主义文学则更强调对语言和形式的挑战,试图打破传统文学的审美和结构模式,开创出一种全新的文学审美范式。
三、文学批评理论的异同文学批评是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的理论。
在中国文学批评理论中,文学作品的分析通常是针对作品中的意义和思想内涵进行的。
例如,对于《红楼梦》,针对其中的家族衰落、人性本恶、命运无常等主题进行深入剖析,探究其内在的哲学意义和作为文化符号所代表的价值。
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对比
![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2209e3c3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1a.png)
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对比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是两个不同的文学体系,它们在文学内容、风格和价值观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从几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对比,来展示这两种文学的独特之处。
一、文学内容对比中国文学的内容主要涉及中国古代历史、哲学和文化,强调情感表达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诗经》等,描绘了丰富的人物形象和复杂的情感纠葛。
这些作品多以警示人们对社会道德伦理的关注作为核心。
相比之下,西方文学注重对人类存在的深刻思考和探索,例如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奥斯卡·王尔德的小说等,强调个人意识和心理描写。
西方文学更加关注人的内心体验和人性的复杂性。
二、文学风格对比中国文学注重意境的营造和修辞的运用,借助于象征、比喻和隐喻等修辞手法,使读者能够在深层次上体会作品的美感。
诗歌创作方面,中国文学以古体诗和近体诗最为突出,注重字词的音韵和韵律。
而西方文学的风格则更加直接和现实,注重故事情节的展开和角色形象的刻画。
西方文学的魅力在于其直接的表达方式和强烈的冲突冲突。
三、价值观对比中国文学强调个人对社会和集体的责任和担当,倡导和谐、优雅、中庸的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而西方文学更加关注个人的追求和自由,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主性。
西方文学充斥着对权力和自由的追求,如美国的"美国梦"。
这种价值观在西方文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综上所述,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在内容、风格和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中国文学强调情感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而西方文学注重个人意识和心理描写,强调个人的自由和追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中西方文化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文化视野。
通过对比和交流,我们可以进一步丰富和拓展自己的文学认知,加深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论中西方文学的异同及其文化解读
![论中西方文学的异同及其文化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ea23aa76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8d.png)
论中西方文学的异同及其文化解读中西方文学的异同及其文化解读文学是一种人类特有的文化表达方式,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形成了不同的文学体系。
以中西方文学为例,其异同之处不仅是文学形式和文学系统层面的差异,更是心理思维模式和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异。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中西方文学的异同及其文化解读。
一、文学形式的差异中西方文学的文体和形式上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
中文是孤立字体系,语言形式多为象形文字,思维方式更倾向于逻辑分析和意象的联想。
因此,中国文学在文章结构和词汇语法上追求意境化和曲径通幽,凸显出一种内敛而不失深刻的思维风格。
例如《红楼梦》中的“荣府才子”,不仅展现了才华横溢的形象,更深层次地反映了文化的流失和人物命运的无情。
而且,在中国文学中,历史人物常被书写为完美的英雄,并賦予了一定的道德底蘊,彰显出了儒家思想和中国文化的道德准则。
西方语言形式则更向语音文字系统和语用学方向发展,以语言的规则和语境的联系为主要线索,在文章结构和表达形式上更加追求科学化和精准化。
在英美文学中,与中文文学中的关注人物命运、情感的小说、散文二者有所不同,较多地关注社会、哲学、政治等方面的问题,如《红字》、《1984》、《简爱》等名著寓意深刻,也因此在西方文化中,个人意识和文艺表现更加自主,强调个性的独立和寻求灵魂的自由。
二、文化模式的差异除了文学形式,在文化模式层面上,中西方文学也有着不同的特点。
中西方的思维方式有所差别,一方面是由文化背景所规定的。
在中国,“天人合一”、“礼教制度”、“人我关系”等重要观念,反映了中国人在价值认同、及人际沟通中的固有思维模式。
因此,中国传统文学更强调内修而表达,倾向于以悲剧的形式表现出人类命运的无常,以此呈现人类与自然和命运抗争的一种信仰。
西方文化的思维方式着重注重现实的认知和方法论,在处理问题时更加客观、理性,不注重道德伦理的探讨,偏向于解构操作和寻求技术措施的出路。
这也影响了西方文学的艺术导向和艺术带头作用。
中西文学理论对比研究
![中西文学理论对比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7486b6525c52cc58bd6be47.png)
中西文学理论对比研究一.中国文学理论‘文学’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先进篇》,该节孔子按才能把学生分成四类: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后世称为“孔门四科”。
按北宋邢昺的疏注释为“文章博学”,意为通晓许多古今文献及学问。
按此说法,广义来看文学可以解释为学问又或是以此为基础发展出来的文化。
若果按现在狭义的说法,文学可以被看成5世纪南朝刘宋文帝所定立的四学:儒学,玄学,史学,文学。
在此之后,正史之中专载优秀文人行事的“文学传”也就是这个意思。
但是,那种文学只是代表上流阶层的文学,并不包括像小说,戏曲的大众文学又或是近代的主流文学。
因此,当我们谈及“中国文学”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古人与近代学术上之间的文学概念的差别。
另外,自古以来,中国文学包含了著政治,许多的作品均以现实生活为主题,从政的人也写下不少的文学作品。
就像三国时代曹丕的名言:“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也”所指出,中国人都认为文学拥有左右国家发展的强大力量,文学与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
故此,自宋以后,文学之所以多出自官僚之手也正是受到这个思想影响,这也是中国文学的特别地方。
自古以来,中国文学一向以韵文为主流,尤其是有不少以描画自然景物及歌颂友情等等为主题的抒情诗。
相比之下,虽然叙事诗并不发达,但古代《诗经·公刘》,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从北朝民歌演变而来的《木兰辞》等等也是有名的作品。
如果不计叙述历史,宗教,思想等等的文章,散文文学最初兴盛于唐朝。
那种散文的题材,除了一些例外,许多作品并非纯创作而是取材于现实,这个传统直到在西欧文明影响之下诞生的小说时期为止一直长久地维持着。
还有,我们要注意在古代中国韵文散文一词与其说是富有文学性的意义,倒不如说成是文体的一种名称来得合适。
除此之外,还有被称为骈文的问题。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有不少朝代兴替,有一些民族也坐上这个土地的权力的宝座。
虽然外来文化的流入也对文学有一定的影响,但一般而言,中国文学是指以汉字及中文所创作的文学。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授课心得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授课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5a012a04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856d547.png)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授课心得
文艺理论是一门以艺术审美和社会变迁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有着极具深度和广度的研究内容。
本学期,我参加了《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的授课,对文艺理论的研究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并有了一些独特的感悟。
首先,文艺理论是一门“形式主义”与“审美学”共存的复合学科,既研究形式特征,又从审美视角深入论著艺术表现形式,以社会文化历史为背景,揭示人们对于艺术如何审美欣赏和参与。
本课程中,我们讨论了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比如,波特拉尼斯派文艺理论、结构主义与动态文本文艺理论、抽象表现文本文艺理论、拉尔夫布拉德派文艺理论、半叙事文艺理论等,一一深入剖析,内容丰富,彰显了文艺理论的深厚内涵,可以用客观的科学方法分析和解释艺术文本,增强对艺术创作有效性。
其次,文艺理论不仅要把握审美本质,还要强调人们对艺术的鉴赏和理解。
本课程以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为出发点,用审美的角度探讨现实的文学作品,强调思考人们对于艺术的态度和精神,使艺术活跃而具有意义,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艺术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深意,更加洞察艺术与社会的关系。
最后,文艺理论的探索和实践与日俱增,不断出现和推进新理论,促进文学语言和艺术表现形式的演变,增强艺术内涵深度,充实文学语言及其表现境界。
这门课程有助于培养我们从审美视角理解艺术,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分析研究、拓展思路,以创造性思维思考艺术课
题,并从新的视角探讨实践艺术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的来说,通过本学期的《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授课,我收获颇丰,深刻地理解了艺术是折射社会历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培养了我的审视、思考、批判和创新能力,对艺术鉴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今后的文艺理论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当代西方文论若干问题辨识兼及中国文论重建
![当代西方文论若干问题辨识兼及中国文论重建](https://img.taocdn.com/s3/m/e10dcf38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09.png)
当代西方文论若干问题辨识兼及中国文论重建一、概述在全球化与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当代西方文论以其多元、开放和跨学科的特性,对全球文学理论和批评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一影响并非单向的,而是与中国文论在对话与碰撞中共同塑造的。
本文旨在辨识当代西方文论中的若干重要问题,如后殖民理论、文化研究、身份认同与多样性等,并探讨这些问题如何与中国文论的传统和现实问题相互交织。
通过这一辨识过程,本文还将尝试为中国文论的重建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具体而言,我们将分析西方文论中的核心议题,如文本、作者、读者、语境、文化、历史和社会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中国文论在全球化语境下如何保持其独特性和创新性。
通过深入研究和比较,本文旨在为中国文论的未来发展提供一种新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指导。
1. 当代西方文论的发展背景与现状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当代西方文论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与发展。
这一时期的文论研究,既受到传统文论的影响,也积极应对新的社会、文化和科技挑战,呈现出多元化、跨学科和反思性的特征。
一方面,随着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和跨文化交流等理论的兴起,当代西方文论逐渐突破了传统文学理论的边界,开始关注更为广泛的文化现象和社会实践。
这些新兴理论强调文本的多元解读、文化身份的建构、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为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另一方面,数字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文学和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文论研究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一背景下,数字文学、网络文学和跨媒体艺术等新型文学形式不断涌现,对传统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提出了质疑。
当代西方文论需要不断更新自身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以适应新的文学现象和文化环境。
当代西方文论还面临着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随着全球范围内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开始相互碰撞和对话。
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不仅促进了文论研究的多元化发展,也要求当代西方文论具备更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新时代下的中西文学与文化比较研究
![新时代下的中西文学与文化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b31bfc2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cb.png)
新时代下的中西文学与文化比较研究随着文化交流、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深,中西文化之间的互动与比较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尤其是在新时代下,中西文学与文化的比较研究更是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新时代下的中西文学与文化比较究竟是什么样的呢?一、从时间维度来看中西文学与文化的比较可以从时间维度来看。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中西文化的交流也随之加深。
早在吕宋岛上的葡萄牙传教士就开始用拉丁字母把塔加洛语写下来,形成了菲律宾文学。
而在中国,唐朝时期诗经宋词元曲等文学作品就已被翻译成英文等语言。
这些早期的中西文化交流,虽然受到政治和宗教的影响,但也对彼此的文化有一定的影响。
二、从主题内容维度来看中西文学与文化的比较还可以从主题内容维度来看。
中西文学大不相同,中文文学注重文人气质,追求空灵的美学,注重形式和言语之美;而西方文学则注重情节和人物心理,注重逻辑和话语清楚。
这在《西游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以及《红楼梦》与《战争与和平》之间的比较中可以看出。
文化差异导致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思想表达及世界观各异,给比较研究带来了更多的难题与思考。
三、从互动影响维度来看从互动影响维度来看,中西文化的交互作用一直存在。
早在元朝时期,曾出现过元曲与西班牙教皇马丁五世的文化交流。
而在17至18世纪,中国由于经济与文化的衰落,受到了欧洲文化的冲击,而欧洲人所获得的大量关于中国的信息也影响了当时的欧洲文学创作。
而现代翻译、出版、院校互动的增加,也在进一步推动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互动。
四、如何进行中西文学与文化比较研究?要完善中西文化与文学的比较研究,首先必须明确比较对象所处的历史背景及文化特征,注意其实际情况,消除文化的偏见和误解。
其次,要搜集分析相关的文献资料,比较双方有关的文学作品、文物、哲学、思想等方面,系统收集分析中国和西方如何理解生命、自由、人权、人性、世界观等问题。
还要加强语言交流,掌握好文化与语言的映射关系。
尤其要发挥翻译、编辑出版、交流互动的功能,推动双方深入了解,消除文化隔阂,以实现更广泛更深刻的文化交流和互动。
浅谈中西艺术差异
![浅谈中西艺术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12ff0ff704a1b0717fd5dd18.png)
浅 谈 中西艺 术差 异
口蔡景红
摘
要 : 者从 当代 中西艺术发 展现状 出 笔
主义现代化 阶段 , 人们的精神追求 日益提
高, 艺术的发展 也空前 繁荣起来 , 式各 各
客观 性。
发, 以宏 观 的 艺 术 为 主 线 , 艺术 的 各 组 成部 分 以
基 础 之 上 又 有 了新 的 发 展 。 2 西 方 当代 艺 术 发 展现 状 .
定的特色 , 如建筑艺术 、 绘画艺术 、 诗歌
发具 有价值 。 当前 , 中西艺术发展程度不
一
艺术等 , 这其 中也成就 了不少 艺术 家。这 些艺术 家在 全世界 的 范围 内享有 很高 的 声誉, 尤其在 诗 歌 艺术方 面 , 屈原 的《 楚
1 艺术 教 育差 异 .
二、 中西 文 化 艺 术 差 异 的 历 史 根 源
中西艺术文化差异 的根源在哪 , 一直 是 诸 多 艺术 学者 想要 详细 研 究 的问题 。 在《 浅谈 中西文化 艺术 差异 的根 源》 一文
中, 作者就指 出中西 艺术文化差异 的历史
艺术教 育对于 每个人 都是 非常 重要
建设 、 学器材配备 以及 艺术教 育科研等 教 方 面也取得 了许多成果。 2 艺术审美差异 .
涵在 整体 上必然 要更深 厚一 些。我 国的 艺术作 品无论是 绘 画、 音乐 、 歌还是 散 诗 文 、 筑 、 塑, 建 雕 庞大 的数量造就 了历史的 沉淀 , 也正是这种历史 文化的聚集使 得 中
界” 。如 , 山水 画、 音乐、 诗歌都 生动传 神 地将 意境 与心灵 、 神形 与 志 向表达 出来 。
入地 分析 、 了解 中西 艺术差异 , 不但对 于
中西文学理论对比研究
![中西文学理论对比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7486b6525c52cc58bd6be47.png)
中西文学理论对比研究一.中国文学理论‘文学’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先进篇》,该节孔子按才能把学生分成四类: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后世称为“孔门四科”。
按北宋邢昺的疏注释为“文章博学”,意为通晓许多古今文献及学问。
按此说法,广义来看文学可以解释为学问又或是以此为基础发展出来的文化。
若果按现在狭义的说法,文学可以被看成5世纪南朝刘宋文帝所定立的四学:儒学,玄学,史学,文学。
在此之后,正史之中专载优秀文人行事的“文学传”也就是这个意思。
但是,那种文学只是代表上流阶层的文学,并不包括像小说,戏曲的大众文学又或是近代的主流文学。
因此,当我们谈及“中国文学”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古人与近代学术上之间的文学概念的差别。
另外,自古以来,中国文学包含了著政治,许多的作品均以现实生活为主题,从政的人也写下不少的文学作品。
就像三国时代曹丕的名言:“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也”所指出,中国人都认为文学拥有左右国家发展的强大力量,文学与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
故此,自宋以后,文学之所以多出自官僚之手也正是受到这个思想影响,这也是中国文学的特别地方。
自古以来,中国文学一向以韵文为主流,尤其是有不少以描画自然景物及歌颂友情等等为主题的抒情诗。
相比之下,虽然叙事诗并不发达,但古代《诗经·公刘》,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从北朝民歌演变而来的《木兰辞》等等也是有名的作品。
如果不计叙述历史,宗教,思想等等的文章,散文文学最初兴盛于唐朝。
那种散文的题材,除了一些例外,许多作品并非纯创作而是取材于现实,这个传统直到在西欧文明影响之下诞生的小说时期为止一直长久地维持着。
还有,我们要注意在古代中国韵文散文一词与其说是富有文学性的意义,倒不如说成是文体的一种名称来得合适。
除此之外,还有被称为骈文的问题。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有不少朝代兴替,有一些民族也坐上这个土地的权力的宝座。
虽然外来文化的流入也对文学有一定的影响,但一般而言,中国文学是指以汉字及中文所创作的文学。
文学角度的比较分析中外文学审美理想的差异(一)
![文学角度的比较分析中外文学审美理想的差异(一)](https://img.taocdn.com/s3/m/1ddec155a26925c52cc5bf8c.png)
文学角度的比较分析中外文学审美理想的差异(一)摘要:文学源于现实,文学的审美理想也在于达成与现实的审美对话,召唤世界向美生成。
随着现代性的推进,对文学审美理想所持的乐观态度愈演愈烈,终于进一步扩展成审美主义的艺术期待。
文学研究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与文化研究紧密结合在一起,而由于异质于东方文化的西方文化的介入,比较文学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与比较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
所以,本文力图从中外文学不同的审美理想出发,探讨外国文学教学中比较文学的教学研究成果。
关键词:文学角度;中外文学;审美理想;和谐;审美形态Abstract:Theliteraturestemsfromtherealityesthetically,theliteratureidealalsoliesinachieveswiththe realityestheticdialog,summonstheworldtoproducetoUS.Alongwiththemodernityadvancement,the optimisticattitudewhichestheticidealholdstotheliteratureisincreasinglyfierce,finallyfurtherexpand stheestheticprincipletheartisticanticipation.Theliteratureresearchhasnotlookedlikewiththecultural researchunifiescloselylikethistodayintogether,butasaresultoftheneterogenyintheEasternculture’s westernculture’sinvolvement,thecomparativeliteraturehasnotlookedlikewiththecomparisoncultur erelatescloselylikethistodayintogether.Therefore,thisarticletrieshardfromtheChineseandforeignlite ratureesthetictoembarkideallydifferently,discussesintheforeignliteratureteachingthecomparativeli teratureteachingresearchresults.keyword:Literatureangle;Chineseandforeignliterature;Estheticideal;Harmonious;Estheticshape前言所谓文学的审美理想是指作家在创作过程中自觉遵守的诸种创作标准与价值追求。
中西文化本体论比较与学术化西
![中西文化本体论比较与学术化西](https://img.taocdn.com/s3/m/d47c01cd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47.png)
中西文化本体论比较与学术化西编者按:本文根据贾旭东教授于2021年7月6日参加“第十四届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术共同体年会”分论坛“化西宗专题:大变局与学术话语体系之返本开新”上的发言整理。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术共同体年会”是中国社会科学界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学术年会,08年举办首届至今,推动了中国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
本届年会由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主办,共有一场主旨论坛、111场圆桌论坛、专题研讨和博士生工作坊。
贾旭东教授在发言中讲解了其提出的“中华学术范式”及其与西学范式的比较,首次提出了“学术化西”的“三步走战略”,引起与会学者热烈反响。
现全文刊出,以飨读者。
谢谢张耀南教授的邀请,很高兴、很荣幸参加我们的“化西宗”会议,对张老师提的这个“化西宗”的概念,我是非常的认可。
今天能跟真正从事文史哲研究的各位专家来一起探讨这个话题,我觉得很荣幸。
我主要是研究管理的,也涉及到了一些管理哲学,但显然在哲学上呢,我还是一个比较业余的选手,讲的不对大家多多批评指正!我今天想讲的是这样一个题目,就是《中西文化的本体论比较与学术化西》。
想要跟各位分享和探讨的是我在《自然国学评论》上发表的一篇文章,这是一个主要的观点,就是中西文化的本体论比较与国学知识体系模型的建构,我把这个文章的内容跟大家简单做一个介绍。
贾旭东教授在线参加会议中西文化的本体论比较我用了一个西方哲学的基本框架,就是“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研究方法”。
这个框架,至少现在我们管理学界探讨管理哲学的时候是都在用的。
我在管理学界讲一些方法论的东西,慢慢就涉及到了认识论,最后涉及到本体论,我们发现这个问题实际上是绕不过去的。
我的这篇论文,就是用这样的一个基本框架: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研究方法,来对中西方的文化进行一个比较。
本体论的定义,我发现并没有一个完全一致的认识,不同学者的看法是不一样的。
我觉得比较根本性的一个理解,本体论就是宇宙的本体、宇宙的本源,就是这个世界从哪里来的。
中西写作学的比较
![中西写作学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4c19b9e8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83.png)
中西写作学的比较中西写作学的比较写作是一门无国界的艺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写作学也有其独特之处。
中西写作学作为两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科,有着各自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本文将比较中西写作学的区别和相似之处,并分析其对个人写作的影响。
首先,中西写作学在教学方法和理论基础上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
在西方,写作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西方写作学强调写作过程的重要性,尤其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西方写作教材通常将写作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包括预写、写作草稿、修改等,从而帮助学生逐步完善和提高自己的作品。
相比之下,中国传统写作教学注重文化积淀和礼仪规范。
中国的写作教学传承了古代文人的传统,重视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文字表达能力。
中国的写作教材通常会引用古代文人的名篇和名句来示范写作风格和技巧,强调学习先贤的经验和智慧。
此外,中国写作教学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道德观念,倡导优美、正确、真实的写作风格。
其次,中西写作学在文体和表达方式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西方写作学对各种文体都有较为明确的分类和研究,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
西方写作教材通常会介绍不同文体的特点和写作技巧,帮助学生根据不同的写作目的和读者需求选择合适的文体。
相反,中国的传统写作注重文辞炼石和修养。
古代文人追求着写作的豪放、奔放,讲究文辞的排比、对仗和修辞手法。
中国的写作风格多以古典文学作品为榜样,倾向于形式和意象的艺术表达。
此外,中国的写作风格也注重叙述的简练、明晰和深度阐述。
最后,中西写作学在价值观和目的上也有所不同。
西方写作学强调写作的功利性和实用性,即写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交流、说服和影响读者。
因此,西方写作注重逻辑严谨、证据充分和说服力强。
西方写作教育强调学生的自我表达和个性特点,鼓励学生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相反,中国的写作教育重视道德和社会责任。
中国传统写作注重文人的责任感和社会意识,强调作品对社会和人民的影响力。
再谈文艺学的学科反思
![再谈文艺学的学科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955baf7dfd0a79563d1e725b.png)
再谈文艺学的学科反思——兼与盖生先生商榷和磊内容提要作为一种僵化、封闭、独断的思维方式与知识生产模式,本质主义在我们的大学文艺学学科中客观存在着;我们反对本质主义,并不是要取消本质,而是期望能重新唤起我们文艺学的活力。
而我们提出文艺学的越界,倡导文化研究,并不是要否定,更不是要取消我们传统的文艺学,而是希望在现实发展的基础,拓宽我们的文艺学研究视野,这与我们反本质主义的理路是一致的。
关键词文艺学本质主义越界文化研究作者和磊,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2002级博士生。
(北京 100089)应该承认,近几年,文学理论界对我们目前大学文艺学学科所进行的反思,是富有价值和成效的,它使我们认识到了我们大学文艺学学科所存在的问题与局限,为重新唤起我们文艺学的活力,为我们的文艺学开拓新的出路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所有这些,显示了我们学者的责任感和大胆创新的开拓精神。
其中陶东风先生在《浙江社会科学》2000年第六期发表的《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艺学的学科反思》就是这方面重要的、引起普遍关注的文章。
当然应该看到,我们目前的反思还只是起步阶段,很难说理论的成熟和完善,这也就使反思不可避免的存在某些问题,但我们必须要肯定的是:一、我们的文艺学的确存在问题,这不仅在理论逻辑上,也在其与现实关系及学生的反映上,因此改革与发展我们的文艺学学科是确定不疑的,用一句政治上的话说,就是文艺学也应当“与时俱进”;二、为此,我们提倡对话与争鸣,但应该是在严格的学理和学术上的对话和争鸣,尤其我们需要正当的学风,为批评而批评的做法是要不得的。
为此,本文在进一步阐述笔者对我们的文艺学学科的认识外,也对盖生先生对陶东风先生的批评作进一步的商榷。
一、关于本质主义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活动方式,从根本上说不是一个静态的存在,它随着社会与时代的发展,在不断的“否定之否定“中拓展自己的内涵和外延,从而形成一个文学的“家族”。
在这个文学的“家族”中,每一个成员都以其“家族相似性”而具有其独立存在的合法性,而彼此的“否定”只能是一种丰富而不是取消。
2021西方比较文学界中的西方中心论及其反思范文1
![2021西方比较文学界中的西方中心论及其反思范文1](https://img.taocdn.com/s3/m/3f732f95a26925c52dc5bfb0.png)
2021西方比较文学界中的西方中心论及其反思范文 二十世纪末期,帝国主义大战、瓜分势力、冷战等都已不是那么明显的冲突。
对于“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格局,美国政治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他的一篇相当具有争议性的文章《文明的冲突?》中是这样描述的,他毫不隐讳地指出:“在这个新世界中,冲突的主要缘由并非是意识形态和经济上的,人类文明的巨大差异以及冲突的主要来源将是文化上的。
民族国家在世界事务中将依然是最有力量的因素,但是全球政治的主要冲突将发生在不同的民族间和不同文明的群体之间。
文明的冲突将主宰全球的政治。
”在这篇文章中亨廷顿大胆地做出了这样的预言: 他认为在西方与非西方之间,将会产生大规模的激烈的文化冲突,而且这种激烈的文化冲突将会引发一场世界大战。
对于他的预言是否正确,我们暂时先不做评价,但是他却把文化冲突这个问题提出来了,他还认为文化冲突的影响和后果是非常严重的,而且这个文化冲突问题确确实实是未来最重要的一个问题。
那么文化冲突是怎样产生的?文化冲突是起源于以某种文化为中心的理论和一种文化对其他种文化的压制。
亨廷顿为什么会提出如此可怕的预言,这是因为亨廷顿就是从西方中心论出发进行思考的,而且他感受到了过去那种以西方为中心的文化建制正在逐渐衰落。
的确,由于殖民制度的逐渐衰弱和崩溃,各民族的文化都逐步复兴起来,都在重新发现自己的本真,都在彰显自己的文化特色。
实际上,保存并发扬文化的多样性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没有差异就不会有发展。
比如: 非洲音乐对当代通俗摇滚音乐的影响,中国建筑对欧洲建筑的影响等,都说明文化的差异会带来发展。
然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并没有从此就走上坦途,它正受到来自多方面的威胁,其中最大的也是最为明显的威胁就是一直存在于西方社会里的各种顽固的文化中心论。
在比较文学领域内,就曾经产生过错误的导向和严重的危机,这是由于研究者们把比较文学要研究的“自我”和“他者”的关系对峙了起来,这样就产生了文化中心主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独立型"学科基点及其逻辑理论
西方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文艺理论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
就是破除"依傍型"、确立"独立型"的学科基点
赋予艺术以独立的地位
为此
首先必须批驳黑格尔的艺术消亡论
初看起来
这项工作只需、甚至无需举手之劳:艺术不仅存在
而且越来越发展、越来越繁荣
怎么会由哲学所取代呢?然而
它的不足在于
变相地退回到古希腊时期柏拉图的立场:艺术不像哲学那样能够反映真理
她只是对现实的摹仿
离真实的理念还隔了两层⑧;艺术的地位低于哲学
新时期以来
中国当代文艺理论研究的重点
首先就是恢复"意识形态"学科基点的本来面貌
从复位到现在
尽管出现了不少有影响、有价值的提法
但真正用较系统的逻辑理论或明确的学理思路支撑的学科基点
去处理性质相异的事物:相异的事物之间
只有程度的高低
没有性质的对立;程度低的事物
不依赖程度高的事物而存在;程度高的事物
则一定包含程度低的事物
艺术与哲学之间
不是相反、而是相异的关系;它们只有程度的区别
没有性质的对立
作为人类心灵活动的第一阶段
直觉的知识(艺术)属于低的度
可以脱离比它高的度 --理性的知识(哲学) --而独立存在;相反
即主张将文艺理论的学科基点这一类问题悬置起来
放弃对文艺根本问题的追问
很显然
悬置它
只意味着该问题确有难度
决不意味着它从此不再存在
但是
如追根溯源的话
悬置论的背后
其实包容着一种极为严肃的学理思路:执着地追问我们对于艺术特性的认识是否具有可靠的基础
在确立独立型文艺理论学科基点的过程中
在发展过程中都会产生自己的对立面(反)
经过斗争
正反双方合二为一
形成新的事物(合)
并开始新一轮的"正、反、合"过程
"绝对理念"就是以"正、反、合"三阶段的方式发展、显现的
艺术是"绝对理念"自我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
"正、反、合" 的发展过程具体表现为象征型艺术、古典型艺术和浪漫型艺术
这样的批驳是无济于事的:对于黑格尔的学说来讲
重要的不是结论
结论不过是一个"气泡"而已
关键在于这个气泡是如何产生的
克罗齐很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
所以他在批驳黑格尔的时候
不是去戳破那个气泡
而是从分析黑格尔的逻辑理论入手
找出黑格尔艺术消亡论产生的根源与错误的症结之所在
克罗齐指出
都是一些虚无缥渺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对象
没有科学价值
他的结论是:我们只能研究事物的现象而无法研究事物的本质
到了二十世纪初期
胡塞尔的现象学则更加理论化、系统化地提出了"悬置"本质的学说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他们的理论观点对我国学术界产生了一定影响
文艺理论界的"悬置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来的
在我们的文艺理论研究领域
现象学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理解和应用
三、"成熟独立型"学科基点及其新思路
继克罗齐之后
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派"等在文艺理论学科基点的研究中
则向"偏激独立型"方向发展:在确立、巩固艺术的独立地位方面
他们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又以"意图谬误"、"感受谬误"和"内部研究"、"外部研究"等理由割裂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这个体系以"绝对理念"为内核
组织、结构这个体系的逻辑理论
是"对立面的综合"
这一逻辑理论至今仍在闪光
人们在观察、研究大千世界中各种各样对立的事物、现象时
都会有意无意运用这一理论
确认"相反相成"的道理
根据"对立面的综合"的逻辑理论
黑格尔认为
世界上所有的事物
都是通过"正、反、合"的过程不断向前循环发展的:任一事物(正)
只是从宏观来看
其立足之处
依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切实做到立足于文艺自身的根本特征
是它的努力方向和目标
悬置论的提出
仅从观点本身来看
是有悖于我们习惯的研究方式的
它与受西方学术思潮的影响有较直接的联系
十九世纪下半叶
孔德提出
只有物理科学才能研究、把握实实在在的对象
才是真正的科学;神学、形而上学(哲学)所研究的
"对立面的综合"这个逻辑理论本身没有问题
是正确的;问题在于黑格尔对大千世界中所有事物的性质作出了简单化判断
因而没能正确认识这个逻辑理论的适用范围
所谓简单化判断
即黑格尔相信
大千世界中的所有事物在性质上都是一样的:与另一事物相反、对立;于是黑格尔便用"对立面的综合"这种逻辑理论来解释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
这正是我们应当持有的的学术精神
古希腊的哲人们
为西方的认识史奠定了一个绝好的基础:刨根究底地追问事物的本质;这就是西方哲学史上的本体论时期
以康德为奠基人的德国古典哲学
将追究的目光转向了人的认识能力本身:人的认识能力如何可能?这个问题不解决
一切知识都无法真正成立
由此
西方哲学史进入了认识论时期
尽管西方现代哲学已处于语言论时期
但抛开认识来谈语言显然是不可能的
就像抛开语言来谈认识那样
于是
自康德以来
就有了费希特的关于全部知识学的基础
就有了孔德的实证主义
乃至胡塞尔现象学的"悬置论"
胡塞尔的理论
出于一种"深刻的伦理动机"⑨:人对自己和文化所负的责任
只能通过对人类一切主张和信仰的基础进行彻底的检讨来完成
克罗齐认为
假如世界上果真只存在性质"相反"的事物
那黑格尔就不会犯错误;但是
世界上除了存在性质"相反"的事物外
还存在性质"相异"的事物
黑格尔的错误根源
就在于没有看到这一点
从而滥用了本来十分正确的逻辑理论:他不仅用"对立面的综合"这种逻辑理论去处理性质相反的事物
还用它去处理性质相异的事物
当艺术发展到浪漫型这个阶段时
由于不能更进一步地表现"绝对理念"
宗教便取而代之
将"绝对理念"的表现推向新阶段
同样道理
宗教在经过"正、反、合"的三个发展阶段之后
也因不能继续表现"绝对理念" 而让位于哲学
只有哲学才能不依赖于任何感性形式
使"绝对理念"得到最完满表现
也就是说
艺术最终是要由哲学来取代的
定于"道"的传达上
在继承传统文艺观的基础上
现代中国文艺学理论逐步确立起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主导地位
它以哲学原理为基础
从存在与意识关系以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出发
将"意识形态"定为文艺理论的学科基点;用于组织、支撑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逻辑理论
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
自建国以来至新时期之初
就学理而言
隐伏于观念背后的、支撑其成立的逻辑理论更为重要
大凡影响持久的文艺观点
都以特定的逻辑理论为基础
因此
对中西方文艺理论学科基点的比较与反思
既要重视观念
还要重视这观念是用什么样的逻辑理论组织起来的
一、"依傍型"学科基点及其逻辑理论
西方现代文艺理论学科基点的确立
作为哲学思想大师
黑格尔的"对立面的综合"的逻辑理论
影响了不止一代思想家
马克思就坚称自己是黑格尔的学生
他的辩证法思想
即脱胎于黑格尔的"对立面的综合"的逻辑理论
他在《共产党宣言》里对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关系的分析: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首先生产的是它自己的掘墓人②"--无产阶级
就是事物"正、反、合"发展过程的典型表述
始于对黑格尔"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①的批驳
"绝对理念"是黑格尔为文艺理论所确立的学科基点
即他认为文艺的目的是用来表达哲学观念的
这是一种"依傍型"的学科基点
实质在于认定文艺最终不能独立、必须依傍于哲学;黑格尔甚至作出艺术终将由哲学所取代的结论
作为西方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是其包罗万象的庞大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人精心整理的文档,文档来自网络
本人仅收藏整理
如有错误
还请自己查证!
现代中西方文艺理论学科基点的比较与反思
王 坤
(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博士
广东 广州 510275)
[摘 要] 文艺理论的学科基点
是用严密的逻辑理论或学理思路组织起来的
中国现代文艺理论学科基点的确立
始于对 "文以载道"传统文艺观的继承
"文以载道"强调文学是载道的工具
是为传播"道"③服务的
从思维逻辑角度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