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的启示》课堂实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钓鱼的启示》课堂实录
一、导入
1、谈话导入。
师:孩子们昨天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玩得开心吗?
生:开心。
师:听到你们的回答老师也很开心,既然昨天你们玩好了,今天老师还想锦上添花,让你们吃好。
(多媒体出示清蒸鲈鱼图片)
教师请同学简单汇报搜集到的关于鲈鱼的相关知识,学生主要说它鲜嫩味美,重量一般在3到5斤。
学生汇报完毕之后,教师吟诵“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的古诗句,总结鲈鱼的味道鲜美。
师:谁要是表现好,老师就邀请他去我家做客,品尝这道美味佳肴。
你们想吃吗?
生:想!
师:好,现在就带上鱼竿,装上鱼饵,背起行囊,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钓鱼。
2、教师板书课题,生书空,并齐读一遍课题。
3、师:课题中的“启示”是什么意思?
生:启发。
明白的道理。
收获……
教师复习解释词语的几种方法。
4、师:看到课题,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生:钓鱼的启示是什么?
谁通过钓鱼获得了启示?
为什么能从钓鱼中获得了启示?
作者是怎样从钓鱼中获得启示的?
……
二、整体感知,初知文意。
1、师:现在请同学们带着问题,把书翻开自读课文,把预习中发现的容易读错写错的字和词语找出来,然后同桌之间认一认。
2、师:老师想检查一下字词情况。
多媒体出示下列词语:
允.许(强调“允”的拼音)悲哀.(“哀”的识记,与“衰”的区别。
)诱惑(“或”的写法)骄傲(反义词)余地(词语意思)实施(教师用此词造句)压抑(抑的写法)教诲(诲的声调)清晰
钓鱼(钓与钩的区分,学生想出好办法,“钓”的里面是一点,表示一条小鱼,“钩”中间是撇折点,就像现实中的弯鱼钩形状。
)
小心翼翼(归纳ABCC式词语:生机勃勃、千里迢迢、金光闪闪)检查过程:第一遍学生举手认读词语,第二遍实行括号中的讲解,第三遍学生开火车读词语。
3、师:看来词语这个难关我们已经攻克了,现在请看大屏幕,我们
来读这些句子,看谁能读准确。
(出示课文中的句子,让学生读准确。
)①父子俩对视了一下,又低头看着这条大鱼。
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照了一下手表。
中午十二点,飞机将会在这里着陆。
他的着数多,你对付不了他。
②詹姆斯使劲地闭上眼睛,脑中一片空白。
天空中的白云变化万千,一会儿像小羊,一会儿像小鸟……
生站起来读,遇到有错的地方,其他同学实行订正。
4、师:同学们的预习非常认真,值得表扬。
现在请同学们浏览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学生读书并思考。
师:同学们已经自读完毕,很多同学已经举手了,好,你来说。
生:我觉得他写了钓鱼和启示。
师:写了钓鱼和启示。
说得真简洁。
谁能说更具体一点?写的是,你说。
生:它写的是作者和作者的父亲钓鱼,然后作者在钓鱼的过程中遇到了道德问题,然后作者还是在课文的最后把道德问题给解决了。
师:解决的具体做法就是……
生:解决的具体做法就是放掉鱼。
师:然后他从这件事情中……
生:得到了启示。
师:好。
这样就清楚了,谁能够完整的说一遍?你来说。
生: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作者从钓鱼中得到了启示。
师:是的,刚才请的这位同学说了这篇文章的内容就清楚了。
在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我和父亲去钓鱼,钓起了一条大鱼,却在父亲的要求下把它(给放了)放回湖里去了,后来我从这件事中悟到了启示,这就是课文的结构,作者的写作思路。
看清楚了吗?先写“钓鱼”,再写“放鱼”,最后写“钓鱼的启示”。
学生汇报后,教师提炼并板书:钓鱼,放鱼,启示。
三、走进“依依不舍”
师:同学们,如果你是詹姆斯,你愿意把这条鱼放回去吗?
生:不愿意。
师:要是我,我也不愿意,因为我舍不得。
从哪里能够感受到詹姆斯舍不得把鱼放回湖里?请同学们在文中画出来。
学生汇报:
①“爸爸!”詹姆斯大叫起来。
“可哪儿能钓到这么大的鱼呀!”儿子大声抗议。
师:詹姆斯在说这句话时是怎样的心情?让学生带着这种感情读对话。
师:即便是詹姆斯高声抗议,也无法改变现实。
还有哪里能够看出作者的依依不舍?
生:②他又一次回头看着父亲。
师:好一个“又一次”,从中我们能够看出作者在尽力挽留,父亲同意了没?
生:没有。
师:从哪儿知道父亲的决定?
生:父亲再没有说话。
詹姆斯知道没有商量的余地了。
师:还有吗?
生:③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睁开了眼睛,弯下腰,小心翼翼地把鱼钩从大鱼的嘴上摘下来,双手捧起这条沉甸甸的、还在不停扭动着的大鱼,吃力地把它放入水中。
师:请同学们画出里面的动词。
多媒体出示此段,并实行阅读指导,让生朗读。
就是这么依依不舍,让我们通过朗读再来感受作者的心情。
教师师出示6到11自然段,分角色朗读课文。
师:一句句、一声声都是难舍之情,作者为什么这样依依不舍?詹姆斯的依依不舍有理由吗?有原因吗?你说。
四、追溯“依依不舍”的原因。
师:请同学默读课文的3到10自然段,为“我”的依依不舍找出理由。
生:突然,詹姆斯的鱼竿猛地被拉弯了。
詹姆斯的眼珠都瞪圆了:我的天哪,足有10公斤!
师:是啊,10公斤!多少人见过20多斤的鱼,多少人钓到过20多斤的鱼,多少人钓到过20多斤的鲈鱼,而11岁的詹姆斯做到了,此时的詹姆斯会是怎样的心情?
师:是的,多么自豪,多么惊喜,这是詹姆斯钓起的鱼,读此句话,多媒体出示这句话。
师:这条鱼不仅大,还怎么样?
生:漂亮!
师: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闪闪发亮的身体。
师:这么大,这么美,难怪作者舍不得放回湖里。
还有别的理由吗?生:詹姆斯是个钓鱼爱好者,所以他对待战利品,要比普通人更加珍惜。
师:读的真仔细。
还有吗?
生:两个小时过去了,大家伙终于被詹姆斯溜得筋疲力尽了,詹姆斯开始慢慢地收钩。
师:2个小时,一个11岁的孩子,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难怪作者不愿意将鱼放回湖里。
还有别的理由吗?
生:这不是翻车鱼,而是一条大鲈鱼!
师:太让人喜出望外了,生读。
师:老师感受到了你们的惊喜,请你再读。
这就是,喜,文中人物之所喜,入情入境,这也是读书的境界。
师:伴随着作者的喜出望外,月亮已渐渐升起,月光下,没有
..一个垂
钓者,也没有
...一个人会知道这件事。
...一条船,当然也.就没有
(多媒体出示这部分,重读加点词语,感受作者内心激烈的冲突。
)师:这里处告诉我们什么信息?你说。
生:因为没有人看到我钓了这条鱼,然后,所以即使我把它带回家,别人也不知道我再什么时候把鱼钓到的,也不知道我把它带回家了。
师:理解真到位,此时,应该说是天知,地知,无人知。
所以,詹姆斯真的有些舍不得放鱼。
师:刚才同学们这么一说,这条鱼那么大,这条鱼那么来之不易,这条鱼带回家去还没有人知道。
难怪我会这样依依不舍。
五、理解“依依不舍”却不得不舍。
师:但纵有百般理由依依不舍,却不得不舍,而且不得不舍还只有一个原因,是什么?哦,这么快已经都知道了,不得不舍只有一个原因,你说。
师:能够找到课文中的语言告诉我们吗?有一个原因是……
生: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十点,距离捕捞开放时间还有两个小时。
师:所以这一个原因是……
生:因为还没有到时间,父亲面临一个大的问题,还没有到时间,他就不能钓这条大的鱼。
师:是,就是因为时间没有到,与捕捞开放相对的是禁渔期。
老师这里收集到中国的部分禁渔期。
(多媒体展示“禁渔期”资料。
)
资料引入“禁渔期”:为了保护某些重要的经济鱼类资源,在鱼类产卵、繁殖和生长发育的特定时期,规定禁止捕捞或限制捕捞活动的时间。
美国政府规定,每年的12月到第二年的2月,为鲈鱼的禁渔期。
每年的10到11月份为盛渔期,开放捕捞的那一天,叫鲈鱼捕捞开放日。
生一小组为单位合作写“钓鱼须知”,组长汇报展示。
讨论:禁渔期这么长,这最后短短的两个小时有那么重要吗?
生:我的意见是这两个小时其实是很重要的。
虽说两个小时很短的时间,但是这两个小时之内,如果你把这条钓到的大鲈鱼带回家,并且在没有人知道的情况下。
你就违背你的良心,你就不讲诚实,不讲信用了。
所以这两个小时关系到作者和作者父亲的诚实和信用。
师:好,讲的太好了。
这两个小时他认为代表的就是诚实、信用、道德。
生:我觉得是两小时虽然看上去很短,但它代表的是一个道德问题。
如果父亲和作者把鱼带回去,就没有诚信了。
师:都认为重要,是吧?你说。
生:我觉得这两个小时也很重要,他如果和他的儿子把鱼带回去,但是他们丢掉的却是道德和诚实。
师:是,父亲也是这样想的。
这两个小时代表的就是刚才几位同学说的道德、品性。
所以哪怕是提前一分钟,也是什么?
生:哪怕提前一分钟,也要把这条鱼放回去。
因为一分钟它也是有一定时间的。
师:所以——
生:所以作者要把这条鲈鱼放回湖里,这是自觉遵守规则的需要,这条鲈鱼不得不舍。
师:所以父亲就是这样的态度。
是怎样的态度?你说。
哪些句子可以读出父亲的坚决态度?找读句子,谈体会,再读句子。
生:父亲看了看大鱼,又看了看儿子,说:“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水里去。
”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
”
父亲再没有说话。
生齐读此段,体会父亲不容商量的坚决。
师:父亲如此坚决,难道他不喜欢这条鲈鱼吗?
生:喜欢。
师:同样喜爱,同样欣赏,同样不舍,但在规则面前,不得不舍。
六、品味“舍得”
师:俗话说: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
詹姆斯舍去了什么?得到了什么?
生:他舍去了大的鲈鱼,却得到了道德启示。
(教师板书:舍,得。
)
师:得到了启示,你说。
生:我觉得他虽然舍去了这条很大的鲈鱼,但是他得到了启示。
他知道一个人不能为了这么小小的一条鱼,而失去道德。
师:恩,获得了道德。
你说。
生:他虽然舍去了这条鲈鱼,但是他得到做人的道理。
师:仅仅舍弃一条鲈鱼,就可以得到这些吗?文中哪句话告诉我们这
个道理?好,这个女同学你说。
生: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师:同学们找到了这一句吗?一起来读一遍,一起。
生齐: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师:我的确没有钓到当晚那样大的鱼,我遇到的只是加了引号的鱼,为什么要加引号?来,你说。
教师板书加引号的“鱼”。
生:加引号可能不仅指的是鱼。
还可能是某些失去,或者一些抉择的时候。
师:到底会是哪些东西呢?
生:在一些事情上,也许是利益,或者是好处。
师:带着理解再读这句话。
生: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伤害他人的,有损道德的事物。
师:你的理解这么深刻,我相信你会读得更好。
再读。
师: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是的,可以是能够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带来好处的、带来利益的。
它就像文中作者所说的那样:经常遇到,不止一次遇到。
师:当詹姆斯18岁时,面对考试时松懈的考场纪律,他严格要求自己,不抄袭,不作弊。
当詹姆斯23岁时,他在写毕业论文时,本可以谎报自己的工作
经验,可是实事求是,不撒谎。
当詹姆斯30岁时,事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合伙公司想要贿赂他,他因为道德规则,义正言辞的拒绝了这一切。
……
是的,这些的确够诱惑人的,来,让我们若有所思地读这段话,起。
师:每当诱惑来临,面临艰难的抉择的时候,我就会想起,一起告诉我,想起什么?
生:父亲告诫我的话。
师:父亲告诫我的话,请问告诫换成告诉考验吗?换成父亲告诉我的话。
有没有举手的同学?来,你说,可不可以换成告诉?
生:不可以。
因为告诫……
师:你觉得告诫应该是什么样的语气?
生:告诫?是很严肃的语气。
师:你就用严肃的说一说这段。
师:34年来,父亲的话是那样清晰,让我们再读父亲的话,这句话使作者终生难忘。
教师出示课文插图,配乐读:月光如水水如天,多么美丽的垂钓环境啊。
皎洁的月光,见证了曾经多么了不起地钓起一条漂亮的大鲈鱼;这如水的月光照亮了“我”的心灵,照亮了“我”的人生旅程,让“我”受益终生。
所以,“我”在结尾这样写道──
教师在多媒体出示16自然段,生读。
七、总结
师:34年前,皎洁的月光下,我还在为放回鲈鱼而悲伤。
34年前,父亲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了詹姆斯---不管面对多大的诱惑,道德永远是第一位的,詹姆斯为有这样的父亲而感到骄傲。
34年后,作者更加明白,生活中像这条大鲈鱼这样诱惑人的的鱼还有很多。
但是,只要你手握这把钥匙,就可以在生活的这本书里获得无穷的财富。
这把钥匙就是?
生:德!
师:老师送给大家四个字“德者得也”,想着课文的内容读一遍。
生:德者得也。
师:请想着文中启示读一遍。
生:德者得也。
师:请想着你从中得到的启示读一遍。
生:德者得也。
师:请小声的读进你的心里去。
生:德者得也。
师: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