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笔记之《黄帝内经》书名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经笔记之《黄帝内经》书名含义
《内经》书名之所以冠以“黄帝”,是因为黄帝氏族是华族的始祖,她的文化对华族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历代都以自己是黄帝子孙为荣。
正如《淮南子-修务训》所说:“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
故为道者,必托之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
”这就清楚地说明了当时书以“黄帝”名仅是托名而已。
为追本溯源,托名黄帝,以资尊重。
即是说,写上神农、黄帝的名字则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因中国人历来尊崇黄帝氏族为中华民族的祖先,认为是华夏大地的最早开拓者和中华文明的最早创建者,故人们将书名冠以“黄帝”名字,既寓有溯源崇本的意思,又含有渊源远古、悠久珍贵的用意。
此外,《黄帝内经》的理论受道家、阴阳家的思想影响相当大,而道家尊崇黄帝为鼻祖,这也可能是写上黄帝名字的原因。
在古典著作中,以“经”为书名的,除《黄帝内经》外尚有《难经》、《神农本草经》、《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中藏经》等等。
“经”字的含义,《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载:“夫礼,天之经也”。
注:“经者,道之常也”。
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谓:“常也,法也,径也。
”指出“经”就是常道、规范的意思。
医书名“经”,无非是说明本书是医学的典范,医者们必须学习和遵循的意思。
为何称为“内经”?历代看法不一。
第一种见解认为“内”与“外”是相对而言的。
从《汉书-艺文志》所载书目,就医经七家而言有:《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旁经》等,说明书名分内外并无深意。
正如《医籍考》说:“以次第名焉者,不必有深意。
”但第二种见解也认为医经分内外是根据理论与临床、或理论的纯、驳而分的。
例如近人余嘉锡《四库提要辩证》就认为纯者为内经,驳者为外经。
《中医学概论》则谓《内经》是讲述医学基本知识的,而《外经》是讲述医疗技术的。
由于《外经》久已亡失,因而据其内容而分内外的
说法也就无从查考了。
第三种见解如明代吴昆等的说法,认为“五内(指人体内的五脏等重要脏器)阴阳谓之内,万世宗法谓之经”。
第四种见解为明代张介宾的说法,认为“内者,性命之道”等等。
这些见解似乎各有其依据,但却不能确定其本意。
现存《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每部各81篇,共合162篇。
对于《素问》书名的含义历来有多种解释。
据高保衡、林亿对《素问》的“新校正”引全元起的论点说:“素者,本也。
问者,黄帝问岐伯也。
方陈性情之源,五行之本,故曰《素问》。
”但是,高保衡、林亿等认为全元起“虽有此解,义未甚明。
”然据林亿等《新校正》:“按《易纬-乾凿度》云:'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固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
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
'气形质具,而疴瘵由是萌生。
故黄帝问此太素,质之始也。
《素问》之名义或由此。
”其中:太易、太初、太素是古人探讨天地形成的四个阶段;而《素问》正是从天地宇宙的宏观出发,运用精气学说和阴阳五行学说,解释和论证天人关系及人的生命活动规律和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
确有陈源问本之意,可谓名实相符。
这种观点与看法现已为多数人所接受!隋代杨上善对《内经》进行注解撰成的《黄帝内经太素》,大概也是依据上述观点而命名的。
而明代马莳、吴昆、张介宾等则直接就认为,“素问”就是“平素问答之书”。
《灵枢》之名的含义,历来解释亦各不相同。
马莳谓:“医无入门,术难精诣……谓之曰灵枢者,正以枢为门户,阖辟所系;而灵乃至圣至元之称。
此书之初,何以异是?”张介宾则认为,“神灵之枢要,是谓灵枢。
”不过,《灵枢》之名是由《九卷》、《针经》逐步演变而来的!《灵枢》书名最早见于王冰《黄帝内经素问》中。
不少学者认为王冰之所以将《针经》称为《灵枢》,可能与其崇信道教有关。
正如日人丹波元胤在其《灵枢绍识》中认为的:“今考《道藏》中,
有《玉枢》、《神枢》、《灵轴》等之经,而又收入是经,则《灵枢》之称,意出于羽流者欤!”羽流,指羽士,即道士的别称。
故《灵枢》很有可能是王冰据《隋书-经籍志》“九灵”之目,结合道家的《玉枢》、《神枢》、《灵轴》诸经之名而更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