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实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藏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实录
第一篇:《青藏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实录
《青藏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了解青藏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
2.掌握青藏地区农牧业的生产特点。
【教学重点】青藏地区主要的自然地理特征。
【教学难点】青藏地区的气候特点和成因。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欣赏歌曲《青藏高原》,引出教师导语,出示教学目标)。
教师导语青藏地区是一片辽阔而神奇的土地,这里不仅孕育了千年的佛教文化,还有世界最高的山峰,自然特征与农业给它增添了几分庄严和神秘。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青藏地区,共同感受祖国边疆的发展与变化。
二、合作学习
1.找出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及包括的省区,你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地区吗?
2.说说青藏地区显著的地形特征是什么?为什么能成为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3.读课本86页9.5图,分析本地区的气候特征,理解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4.在独特的气候条件下,农牧业有何特色呢?
(小组研讨,交流展示。
)
生第一组第一题的展示。
青藏地区位于我国的南部,横断山脉以西,昆仑山、祁连山脉以南,南至国界。
包括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和四川省西部,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地区。
师你回答的很好(完整或不完整都要多加赞赏)。
我们来看大屏
幕,说出这些山脉名称,看来同学们的读图能力很强。
生第二组第二题的展示。
高原上分布着一系列的山脉,山脉之间是宽广的谷地和盆地,“远看是山,近看成川”是青藏地区地形的显著特征。
这里许多山峰由于海拔高,终年积雪,冰川广布,成为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师回答的非常好(播放景观图)。
全球超过8 000米的山峰共有11座,全部位于青藏高原之上,真不愧是“世界屋脊”,那里都是哪些大河的发源地呢?画出这些河流,识别并演示五条河流就像五个手指。
分别是黄河、长江、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
指出三江源被称为“中华水”。
生第三组第三题的展示。
青藏地区具有独特的高寒气候。
冬寒夏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
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烈。
“拉萨”因为日照时数长,被称为“日光城”。
师很好。
为了更好地理解其气候特征,我们来看气温曲线图,找出拉萨最高温、最低温,并计算年较差,得出冬寒夏凉,年温差小的特征。
知识回顾回顾自然地理特征,形成体系,加深记忆。
生第四组第四题的展示。
农业分布在湟水谷地和雅鲁藏布江谷地,因为这里气温高,土壤肥沃,牧业属于高寒牧区,生长着耐寒耐缺氧的藏绵羊、藏山羊和牦牛。
师回答得很有条理,我们来看大屏幕,说出农业区、农作物和牲畜品种,在青藏高原看见最多的就是牦牛了,被称为“高原之舟”,那你知道它是如何适应高原环境的?
生毛长皮厚可以耐寒,体矮身健可以负载重物。
师牦牛生性温顺、耐劳,善走陡坡险路,便于骑乘。
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含量高,适于在高原缺氧环境下生存。
牦牛的全身都是宝。
牦牛的乳、肉可以食用,乳脂球可以加工成酥油,是待客的上品;毛皮是优质的工业原料;骨头还可以做成壮骨粉。
近年来,受利益的驱使,
野生牦牛的数量锐减,大家还记得那句广告词吗?“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保护野生动物从我做起!
三、探索学习
1.假如明年暑假你要去青藏高原旅行,你将准备哪些物品,为什么?
2.分析雅鲁藏布江谷地农产品品质优良的原因。
3.本地区许多地理事物都被赋予了美好的名字,你猜到了吗?(“西海明珠”“圣洁女神”“人间天河”“天路”
“天湖”“神湖”“聚宝盆”“月光城”)
4.本区气候高寒,为什么还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呢?
学生研讨,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展示第1题
(1)准备防晒霜、眼镜、帽子。
因为青藏地区空气稀薄洁净,太阳辐射强烈,须防紫外线。
(2)氧气袋因为青藏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含氧量少,初到高原的人可能胸闷气短,呼吸困难,氧气袋可以及时提供氧气。
(3)棉服因为青藏地区海拔高,气候寒冷,日温差大。
师(评价)看来同学们是智慧的,知道在特殊的环境下如何保护自己!
学生展示第2题
(1)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和氧分的积累);
(2)日照时间长(有利于光合作用);
(3)水源充足;
(4)土壤肥沃;
(5)热量充分。
师(补充)雅鲁藏布江谷地比拉萨气温高出10度左右,热量条件满足了农作物生长的需求。
师(评价)你们考虑得很全面,不错,继续努力!(也可能出现其他情况。
)
学生展示第3题
(1)“西海明珠”――青海湖。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湖泊,是由地壳断裂陷落形成的,面积4 427平方千米。
最深处38米,波光雁影,水天一色,十分迷人,是咸水湖。
虽然湖水又咸又苦,却是我国水产养殖基地,盛产的湟鱼,味道十分鲜美。
湖中鸟岛,水草丰美,每年有大批的候鸟不远万里来到这里繁衍生息,可见它的静谧与安详。
(2)“圣洁女神”――珠穆朗玛峰,是喜马拉雅山的最高峰,耸立在世界之巅,是藏族人民心中的“圣洁女神”,它是生来就这么高吗?三千万年前,它只是洋盆中的一个小山头,后来由于地壳的运动,几千万年的变迁,才成为世界之巅,是登山运动员向往的地方。
(3)“人间天河”――雅鲁藏布江,为什么称之为天河呢?因为雅鲁藏布江的河床高达3 000米,比泰山高出将近一倍,是世界海拔最高的河,被誉为“人间天河”。
(4)“天路”――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1987年正式通车,格尔木至拉萨段2018年正式通车,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结束了西藏没有铁路的历史,体现了国家对藏族人民的亲切关怀。
(5)“天湖”――纳木措,因为它是世界海拔最高的湖。
湖面海拔4 718米,在念青唐古拉山同名主峰西北侧,山水相依相偎,是传说中的“情侣”,仿若人间仙境。
湖的周围庙宇众多,很多高僧在此修行,直至现在,仍有虔诚的教徒跋山涉水来此朝拜。
又称“圣湖”。
(6)“神湖”――羊卓雍措,你们知道羊卓雍措为什么称为神湖吗?原来这里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这是天女下凡人间形成的。
原来这里只有一个泉眼,泉的旁边住着一个富人,家里的佣人叫达娃。
有一天,达娃到泉边救起了一条金鱼,这条金鱼变成了美丽的姑娘,并送给达娃一件宝贝,主人知道后让达娃带他去泉边找宝贝和姑娘,结果没能找到,他就把达娃推进了泉眼,倾刻间泉眼变成汹涌的波涛淹没了富人。
这就是传说中的羊卓雍措,让我们记住这个美好的名字。
(7)“聚宝盆”――柴达木盆地,几千万年前这里曾是一个大湖盆,原来的气候比现在温暖湿润得多,生物繁茂,生物体不断堆积,逐渐形成石油和煤。
后来气候变干,湖水蒸发,形成了丰富的食盐、钾盐,大大小小的盐湖有100多个,最大的是察尔汗盐湖,厚厚的盐盖15米,
路基就铺在盐盖上,房子也是用盐砌的,甚至飞机场也是用盐铺设的。
这里是盐的世界,不愧有“聚宝盆”之称。
如果把鸡蛋、蔬菜放到地上,几天就变成咸蛋咸菜了。
察尔汗盐湖盐的探明储量为500多亿吨,其中95%都是良盐。
如果全部开采,够全世界人吃1 000年。
(8)“日光城”――拉萨由于地势高,空气稀薄,日照强烈,古称“日光城”。
第4题地热资源丰富的原因
因为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最年轻的大高原。
早在2亿多年前,这里曾是一片浩瀚的海洋,直到近几百万年,这里地壳大幅度隆起抬升,才形成现在的“世界屋脊”。
由于形成的年代新,许多地方的岩浆活动频繁,地热资源十分丰富。
特别是冈底斯山以南喜马拉雅山以北的广大地区,是地热活动带。
随处可见的温泉、沸泉、间歇喷泉和水热爆炸,真可谓“百里草原遍热泉,千里热泉映雪山”的独特景观。
师那么在独特的自然环境影响下,人们的衣、食、住、行又有何特色呢?谁能来介绍一下
衣藏袍。
因为日温差大,有“一年无四季,一月见四季”之说。
食主食是糌粑,是用青稞、豌豆炒熟磨成面,用青稞酒或酥油茶一拌,捏成小捆就可以吃了。
好不好吃呢?真想去尝尝。
喝的是青稞酒、酥油茶,如果你有一天去了西藏,喝酒是有讲究的,你们知道吗?我来演示一下
双手接过客人的酒杯,一手拿杯,一手伸进杯中轻蘸一下,朝天一弹以敬天神,朝地弹两下,以示敬地敬佛,如果你不这样做,就被视为不礼貌,主人会不高兴。
住牧民住帐篷,农区住碉房,城里也住楼房。
行过去羊肠小道、溜索,交通不便的地方骑牦牛。
现在在西部大开发战略指导下,交通蓬勃发展,公路、铁路、民航,去西藏旅游早已不再是梦想。
四、总结全课学了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反馈练习板图填充,小组竞赛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青藏地区版图,师生共同完成相关内容。
)
六、结束语青藏地区的发展令世人惊叹,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将来一定亲自去感受一下它的美丽和神奇。
更希望同学们将来为开发边疆、建设边疆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第二篇:第九章-青藏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
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区内的地形、山脉、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
2、了解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特征,分析造成干旱的原因。
3、分析本区干旱环境下的农业特色,认识坎儿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确定范围、概括位置特点、分析归纳本区的自然地理特征,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
2、初步学会联系各种地理因素分析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综合分析和运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和团结合作的意识。
2、通过学习自然环境、灌溉农业、畜牧业、坎儿井等知识,使学生初步树立人地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1.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2.西北地区的农业特色教学难点:
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学法指导】
1.重要知识点在书上、图上做好标记,认真完成课堂练习。
2.认真阅读图文资料,仔细分析,同学间互助合作。
【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西北景观、农产品和优良畜种图片,坎儿井、新疆细毛羊等课外资料。
学生:1.复习我国降水的分布、干湿地区
2.查找坎儿井的资料。
【课时划分】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导入
(一)教师:大家学过王之涣的《凉州词》吧,谁还记得?
学生: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教师(出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图):诗人在对出征将士满怀同情的同时也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边疆壮美景色的画卷。
画卷描绘的是我国的哪个地理区域呢?学生:西北地区。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一同走进广袤、苍凉的西北地区。
【设计意图】
《凉州词》同学们在小学就学了,很熟悉。
用这首诗导入很容易唤起学生的记忆,增加对地理的亲近感。
激发学习兴趣。
导入(二)教师(多媒体播放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的视频资料)蓝蓝的天上白云飘
白云下面马儿
跑挥动鞭儿响四方
百鸟齐飞翔…… 教师(出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图):这首歌描写的是我国哪个地区的优美景色?
学生:西北地区。
教师:不错,蓝天白云,牛羊成群,百鸟歌唱。
歌曲为我们呈现了一幅西北大草原的动人画面。
这节课我们就走进西北,感受西北。
【设计意图】
多彩的画面和着优美抒情的歌曲,瞬间把学生带到了那一望无际,牛羊成群的内蒙古大草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新课的学习。
二、推进新课
教师(出示教学目标,学生齐读):请大家在学习中时刻牢记目标,带着目标学习。
教师(出示西北地区地形图)请大家看图学习P73课文第一段,回答下面的问题,并把重要知识点标记在书上和图上。
1、指图描述西北地区的海陆位置(与北方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分界线)。
2、看图说出本区包括的省份。
3、找出主要山脉和地形区,概括地形特点。
4、找出本区我国主要的河流。
(学生独立完成)【设计意图】
通过读图描述位置、范围、地形等了解自然概况,学生们对此已经比较熟悉了,让他们独立完成,培养他们的读图用图能力。
学生展示学习成果:
1、(学生指图)西北地区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长城以北。
2、(学生指图)主要包括新疆和内蒙古两大自治区、还有甘肃大部和宁夏北部。
3、主要山脉: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贺兰山、阴山、大兴安岭
地形区: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内蒙古高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地形特点:本区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是内蒙古高原,西部高原和盆地相见分布。
4、黄河、塔里木河、额尔齐斯河【教师点拨】
西北地区是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面积最大的一个。
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西部的新疆境内有我国的两大盆地,有“三山夹两盆”的特点。
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阶梯,平均海拔在1000—2000米之间。
本区位于内陆,气候十分干旱,下面我们就领略一下。
教师(展示我国的气候类型分布图、西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看图阅读P73课文第二段,回答下列问题:
1、读本区年降水量分布图,说出本区的降水分布状况。
2、总结本区气候干旱的原因,说出本区位于季风区还是非季风区?属于哪种气候类型。
3、描述本区的河流特征。
4、从东向西,地表植被有什么变化?(学生独立完成)【设计意图】
课文先从原因讲起,一步步把干旱的特征和表现讲述的清清楚楚。
安排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
学生展示学习成果:
1、本区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都在400毫米以下,超过一半地区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有不少地区在50毫米以下。
是我国干旱面积最广的地区。
2、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海较远,并且被山岭重重阻隔,海洋湿润气流难以到达,因此十分干旱。
本位于非季风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3、河流稀少,且多为季节性河流和内流河。
(教师简单介绍季节性河流和内流河)
4、东部高原以草原为主,向西逐渐过渡为荒漠草原和荒漠,西部盆地有大面积的沙漠。
(教师同时展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图片)【教师点拨】
西北地区位于非季风区,降水少,是我国最为干旱的地区。
由于干旱,河湖稀少,且多内流河(湖)和季节性河流。
主要外流河有黄河和额尔齐斯河,其中额尔齐斯河流入北冰洋。
本区有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河(出示塔里木河图片)。
教师:由于本区东西距离很长,各地降水量不同,所以从东向西植被也有差异。
下面我们就为摄影家拍摄的照片找找“家”。
欣赏照片,完成P74活动题。
(学生独立完成)【设计意图】
植被是反映气候的一面镜子,本区各地降水不同,地表景观必然不同,学生很容易理解。
前面学习了年降水量由东向西逐渐减少的规律,学生应该能顺利完成此活动题。
学生展示学习成果:
1、从湿润到干旱的顺序:B A C
2、A——乙
B——丙
C——甲
3、由丙到乙再到甲,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降水多的地方草木茂盛(B);降水很少、极端干旱的地方地表全被沙漠覆盖(C);A地降水介于二者之间,属于荒漠草原。
(P74活动题答案)【转承】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干旱的气候对河湖、地表植被影响很大,那对农业的发展又有什么影响呢?下面我们接着来学习第二部分:牧区和灌溉农业区
(二)牧区和灌溉农业区
教师(出示西北地区主要牧区和畜种的分布图):读图和P74课
文,思考下面几道题:
1、西北地区的农业以哪个部门为主?有什么有利条件?
2、本区有我国的哪两大牧区?东部和西部比较,畜牧业的分布有什么不同?
3、本区有哪几大草场?有哪些著名畜种?
4、本区牧民的传统房屋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学生独立完成)【设计意图】
畜牧业是本区农业的经济支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题目可以加深对这一知识的认识。
题目难度不大,学生完全可以独立完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安排学生读读小资料“可移动的房子——蒙古包”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学生展示学习成果:
1、西北地区由于干旱,农业以畜牧业为主。
本区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是:草场广布,草质优良。
2、两大牧区是内蒙古牧区和新疆牧区。
分布差异:贺兰山以东地区降水较多,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草场多;贺兰山以西地区降水稀少,只在降水较多的山区分布有高山草场。
3、本区主要草场有: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鄂尔多斯草原以及新疆的天山草场。
著名畜种:内蒙古牧区的三河马、三河牛、阿拉善骆驼;新疆牧区的新疆细毛羊、伊犁马;宁夏滩羊等。
(教师展示主要畜种的图片)
4、传统房屋是蒙古包。
特点:用木杆作支架,外面罩白色羊毛毡;便于拆卸、搬运和安装。
【转承】
本区农业虽然是以畜牧业为主,但是在自然条件较为优越的地方也零散地分布着一些种植业,下面我们接着学习本区种植业的分布及特点。
教师(出示西北地区灌溉农业区的分布图):读P75——76图文资料,完成下面的题目
1、本区的种植业有什么特色?分布在什么地方?
2、本区有哪些种农业区?发展种植业有什么优势?
3、本区有哪些优质农产品?为什么瓜果特别甜?(学生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
本区的农业不同于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
通过让学生自学解答问题,一方面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一方面加深学生对本区农业特色的理解。
1、本区由于降水少,难以满足农作物学生长的需求,所以本区的种植业只分布在有河水、高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可以灌溉到的地方。
属于灌溉农业。
2、宁夏平原、内蒙古的河套平原、甘肃的河西走廊、新疆境内天山、昆仑山和阿尔泰山的山麓地带。
本区发展种植业的优势:夏季气温高,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3、农产品:新疆的瓜果(哈密瓜、葡萄等)和优质的长绒棉。
夏季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的积累,因此瓜果特别甜。
(出示哈密瓜、葡萄和长绒棉图片)【教师点拨】
水是本区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由于干旱,本区农业都分布在有水源的地方。
如黄河沿岸的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正是有了黄河水的灌溉,才成为稻花飘香、绿树成荫的“塞外江南”;甘肃祁连山以北的河西走廊、新疆天山南北的山麓地带正是有了高山冰雪融水的浇灌,才形成了重要的农业区。
还有塔里木河沿岸的绿洲等等。
夏季充足的光热,强烈的昼夜温差,稳定的灌溉水源,使这些地方成为西北重要的粮棉和瓜果基地。
教师:(出示坎儿井示意图):为了应对干旱,早在2000多年前西汉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发明了坎儿井这种水利设施,设计的巧妙、工程的艰巨使它与京杭运河和万里长城并称为我国古代的三大工程。
正是新疆人民发明和利用坎儿井,使沙漠边缘的片片绿洲,呈现出一派学生机盎然的景象。
直到今天,它还为新疆的农业和人民的学生活提供水源。
你能看懂吗?分小组合作探究坎儿井,试着介绍坎儿井的构成以及是如何引水的。
完成P76—77的活动题。
(指导学生看图讲述,老教师指导并作简评)学生展示探究结果:(P77活动题答案)
坎儿井介绍:坎儿井主要由竖井、暗渠组成。
竖井是为了通风和挖掘、修理坎儿井时提土之用的。
利用山的坡度通过暗渠把地下水引
到地面上来灌溉农田。
1、那一个个的小沙丘就是坎儿井(竖井),由图可以看出,当地降水量少,而蒸发量大气候十分干旱。
地表沙漠广布,植被稀少,农田依靠坎儿井引出的水灌溉。
2、① 修建坎儿井首先要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
② 要有一定的高差,水才能自流出来
③ 土质要坚实,不坍塌
修暗渠而不修明渠是为减少水的蒸发和防止风沙的侵袭、掩埋。
3、古老的新疆人民是勤劳、智慧、伟大的;
人们适应自然、改造自然、不怕困难、顽强学生存的精神值得学习
第三篇:青藏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
第九章青藏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教案设计
教学准备
1.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青藏地区的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特征。
2.认识青藏地区特色的农业。
3.了解青藏地区自然特征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读图分析的能力。
2.提高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特色农业。
难点:青藏地区自然特征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在正式进入新课之前,咱们先来欣赏一段青藏高原的美景,并留意它给你留下了怎么样的直观印象。
PPT图片自动播放突出反映青藏高原美景的图片,配乐音乐《天路》。
让学生领略青藏高原的美景,激发学习的兴趣。
生:(自由发言)说
出对青藏高原的印象。
师: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称,平均海拔四千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大高原。
正因为它高,这里冰川广布,雪山连绵,除此之外,这里还是湖泊星罗,沼泽连片,还是我国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大家说说有哪些河流? 生:长江、黄河、澜沧江......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青藏地区》就高耸在青藏高原之上。
如此神奇的雪域高原,是否令你神往呢? 生:是。
师:今天我们就来模拟一次青藏高原之旅,去欣赏欣赏那里的美景。
(板书)青藏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讲授新课】:
师:在旅行开始之前,咱们应该做哪些准备呢? 生:。
师:我认为咱们得先去熟悉当地的自然环境。
PPT展示:自主和合作学习内容,学生阅读课本P85,了解以下知识要点: 1.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
2、青藏高原的地形及显著的地形特征。
3、青藏地区的气候和气候特征。
4、太阳辐射强度。
5、突出的自然特征。
学生学习完后,由学生展示,教师结合PPT做点评。
过渡:旅行即将开始,我们需要携带哪些物品出行呢? PPT展示要求出行时间:暑期出行方式:乘火车(青藏铁路)携带必备品:选择与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生:简单讨论和发言,说出携带的物品和理由。
学生在此过程中,掌握以下要点: 1.青藏地区昼夜温差大,需要携带防寒衣物。
2.青藏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
紫外线强,需要防晒品。
3.青藏地区高寒缺氧,需要携带氧气袋等。
师:此次我们的旅行是从青海的西宁出发,到西藏的拉萨,现在就让我们乘坐火车去欣赏铁路沿线的美景(PPT自动播放青藏铁路沿线的一些自然美景,让学生直观的去感受青藏高原的自然风光。
)师:此行的目的地拉萨已经到了,深入藏区,我们会看到当地有什么样的特色农业呢? 请大家阅读课本P88,去认识青藏地区的特色农业,合作完成以下知识点:
1、青藏地区的农业以什么为主?
2、畜牧业分布的两大牧区和主要的畜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