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一-内蒙古自治区北重第三中学2018至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自治区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第三中学2018-2019
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2018年11月14日满分: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21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陶诗的自然美
陶诗的美在于真,也就是自然。

这同他的思想、生活和为人是完全一致的。

他作诗不存祈誉之心,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既无矫情,也不矫饰,一切如实说来,真率而又自然。

《五柳先生传》说:“尝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

”这表明了他的创作态度。

正如宋人黄彻所说:“渊明所以不可及者,盖无心于非誉、巧拙之间也。

”陶渊明爱的是自然,求的是自然,自然就是他最高的美学理想。

朱嘉说:“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

”这些话正道出了陶诗的风格特点。

陶渊明的诗和生活完全打成一片,他似乎无意写诗,只是从生活中领悟到点道理,产生了一种感情,蕴含在心灵深处,一旦受到外力的诱发(如一片风景,一节古书,一件时事),便采取了诗的形式,像泉水一样流溢出来。

陶诗纯以自然本色取胜,它的美是朴素美。

我们在陶诗里很难找到奇特的意象、夸张的手法和华丽的词藻。

如“种豆南山下”,“今日天气佳”,“秋菊有佳色”,全都明白如话,好像绘画中的白描,另有种使人赏心悦目的韵味。

然而,如果仅仅是朴素平淡,不会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陶诗的好处是朴素中见豪华,平淡中有瑰奇。

正如苏轼所说,“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


陶诗所描写的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那些在别人看来平平淡淡的东西,一经诗人笔触,就给人以新鲜的感觉。

如《归园田居》(其五)“山涧清且浅,可以濯我足。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不过是极平常的一条山涧,一只鸡,一束照明用的荆薪,在陶渊明笔下,便有了盎然的生趣。

农村生活的简朴,邻人的亲切,以及乡间风俗的淳厚,全都呈现在纸上,给人以美的享受。

然而陶诗的语言不是未经锤炼和雕凿的,只是不露痕迹,自然得很。

例如《杂诗》十二首屡次写时光的流逝,同一个意思用不同的语句表达,都锤炼得十分精粹。

“掷”人而去的日月,不肯“待”人的岁月,“催”人老的四时,都被赋予了生命。

掷字、待字、催字下得何等有力!“去去转欲速”,是说越到老年时间过
得越快;“前途渐就窄”,是说越到老年人生的道路越窄。

这些都是体验深、容量大、言简意赅的诗句。

如果没有高度的驾驭语言的技巧,怎么能将诗写到这样纯熟自然的地步!
陶诗富有哲理,但不是抽象枯燥的哲学说教。

他的诗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如“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些朴素自然的诗句,都像格言一样,言浅意深,发人深思。

清人潘德舆《养斋诗话》说陶渊明“任举一境一物,皆能曲肖神理”,是很中肯的评论。

在中国古代的诗人里,陶渊明应该享有崇高的地位。

他的思想和为人确有令人不能不钦佩的地方。

他的自然、朴素和淳真所带来的艺术魅力,绝非那些“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语出《文心雕龙》)的时髦作品所能比拟的。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陶渊明写诗主要是为自娱、示志,这种创作态度受到后人黄彻、朱熹的肯定。

B. 陶渊明的诗歌语言全都平白如话,好像绘画中的白描,却令人感到赏心悦目。

C. 陶渊明即使描写寻常景物,也带有盎然生趣,这与其诗和生活完全相融有关。

D. 陶渊明所处的时代,作品讲求对偶辞采,他独树一帜的风格受到时人的推崇。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旨在阐述陶诗的自然美,并从取材、语言、说理三方面进行论述。

B. 文章举《杂诗》十二首的例子,是为说明陶渊明也意图追求诗句的精巧。

C. 由潘德舆的话可知,陶渊明能从万物之中体悟哲理,并能把它写成诗句。

D. 文章按“总—分—总”展开,先总说风格,再具体分析,最后总结升华。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陶渊明爱自然,求自然,所以他把凡常事物拿来作诗,寻常景象借来析理,力图一振当时靡丽的文风。

B. 我们在陶诗中很难看到雕琢的痕迹,既因为陶渊明写诗力图朴素,也因为其技巧圆融,作品浑然天成。

C. 元好问评价陶渊明“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可以看做陶诗自然、朴素、淳真风格的一个注脚。

D. 陶诗统一了朴素与豪华、平淡与瑰奇这些对立的审美范畴,达到了自然化的境界,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

【答案】1. C 2. B 3. A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

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A项,“陶渊明写诗主要是为自娱、示志,这种创作态度受到……朱熹的肯定”有误,从文中来看,第一段说“朱熹说:‘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

’这些话正道出了陶诗的风格特点”,可见朱熹阐述的是陶诗的风格特点,而不是创作态度。

B 项,“陶渊明的诗歌语言全都平白如话”错误,从文中来看,第三段说“如‘种豆南山下’,‘今日天气佳’,‘秋菊有佳色’,全都明白如话”,可见“全都明白如话”指称的是所举例证而非其所有的诗,选项以偏概全。

D项,“他独树一帜的风格受到时人的推崇”于文无据。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

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

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

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如A项,文中朱熹阐述的是陶渊明诗歌的风格特点,选项误理解成是“创作态度”;B项,文中是说所举的例证具有“明白如话”的特点,选项变成陶渊明的诗歌语言全都“明白如话”。

【2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的把握,同时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

B项,“文章举《杂诗》十二首的例子,是为说明陶渊明也意图追求诗句的精巧”错误,从文中来看,文
章第五段说“然而陶诗的语言不是未经锤炼和雕凿的,只是不露痕迹,自然得很。

例如《杂诗》十二首……”,可见文中举出《杂诗》十二首是为证明陶渊明技巧高超,不露痕迹,诗歌纯熟自然。

【3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A项,“陶渊明爱自然,求自然,所以他把凡常事物拿来作诗,寻常景象借来析理,力图一振当时靡丽的文风”错误,第一段说“陶诗的美在于真,也就是自然。

这同他的思想、生活和为人是完全一致的。

他作诗不存祈誉之心,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既无矫情,也不矫饰,一切如实说来,真率而又自然”,选项中“力图一振当时靡丽的文风”与陶渊明“不存祈誉之心”“无心于非誉”的心境不符。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

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

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一)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把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

(二)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

(三)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四)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

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运用现代科技和管理手段,将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提供更多更好的绿色生态产品和服务,促进生态和经济良性循环。

加快发展森林草原旅游、河湖湿地观光、冰雪海上运动、野生动物别养观赏等产业,积极开发观光农业、游悠休闲、健康养生生态教育等服务。

创建一批特色生态旅游示范村镇和精品线路,打造绿色生态环保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

(摘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8年1月2日))材料二:
临夏因毗邻大夏河得名。

大夏河水哺育着这里的人们,但伴随经济社会发展,河流健康亮起“红灯”。

治理母亲河,临夏统筹设计。

源头封山育林、围栏禁牧,实施生态修复。

沿线区域综合治理,严禁“两高”企业,关停一批铁合金、制革洗毛企业。

加大水源涵养区、城乡水源地和湿地的保护力度,打造大夏河三十里风情线,建设生态河廊。

治理母亲河,临夏责任明晰。

现在不仅是村长在治河,不少村民、学生也一起加入护水行动。

治理母亲河,临夏依靠新技术。

从河岸望去,河水流经14座水力自控翻板闸坝,形成类似瀑布的连续景观水面。

这种闸坝构思巧妙,不仅能挡能泄,解决了挡与泄之间的矛盾,还具有投资省、寿命长、工期短等特点,通过手机APP即可控制闸门开合度。

闸坝建成后,河流恢复自净功能、景观功能,大夏河“垃圾带”摇身一变,成了风景带。

作为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临夏提出生态战略:建设山水临夏、绿色临夏、美丽临夏,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山水生态为主的旅游产业井喷式发展。

治理后的大南岔河也变清了,周边的景区推出生态旅游,和政县形成“春赏花、夏游绿、秋观景、冬玩雪”的全季全域旅游格局。

依托美丽乡村,农家乐办得风风火火,带动了农村就业,也促进了农副产品销售。

好生态也是生产力。

去年一年,临夏州旅游人数达1530万,同比增长41%;旅游收入67亿,同比增长42%,第三产业增速在全省领先。

黄土坡上点新绿,山河叠翠倍还人。

临夏州不断兴起的绿色产业,构筑起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点燃当地摆脱贫困的新希望。

(摘自人民日报《黄土坡点燃绿色希望》(2018年02月03日09版)
4. 下列对于文本中乡村生态环境的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于乡村生态环境问题,曾经由于认识不够,管理不到位,过分注重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综合利用。

B. 现在,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充分认识到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加快了绿色产业建设。

C. 实践证明,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是可以兼顾,并且相互促进的。

D. 好生态也是生产力,这不仅是认识问题,同时也是实践问题,临夏市在农村建设中已经
尝到了甜头。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 《实施意见》通过顶层设计,把临夏市的经验推广开来,对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

B. 认识是实践的先导,主流媒体对国家政策和地方实践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营造建设良好生态环境的舆论氛围
C. “好生态也是生产力”是说,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但不能直接增加农业收入,并且由于关停一些企业,会造成工业收入的减少。

D. 材料一对于农村良好生态环境建设提出了宏观的指导意见,侧重政策性;材料二报道了临夏市治理母亲河的举措和效果,侧重实践性。

6. 怎样才能加快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4. A 5. D
6. ①认识层面: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明确宜人生态是乡村振兴的关键。

②管理层面:统筹设计,综合治理,明晰责任,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和经济共同发展机制。

③实践层面:依靠新技术,全民参与,加快发展特色旅游产业和服务,打造适合乡村特点的绿色产业链。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对于文本中乡村生态环境的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材料,找到“乡村生态环境的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内容,再与选项内容进行比对。

本题中,A项,“由于认识不够,管理不到位,过分注重经济效益”错误,该信息在文中没有依据。

从文本来看,文中只是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亮起红灯,并没有说是因为“认识不够,管理不到位……”,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本题中,A项,“《实施意见》……把临夏市的经验推广开来”错误,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出处时间来看,材料一是2018年1月2日,材料二是2018年2月3日,而《实施意见》属于材料一,怎么可能推广后者的经验?况且国家出台的《实施意见》是以乡村发展
为内容的中央政策性文件,是国家顶层设计,并没有推广临夏市的经验。

B项,“主流媒体对国家政策和地方实践的宣传报道”错误。

材料一出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并非是主流媒体对国家政策的宣传报道。

C项,“良好的生态环境……不能直接增加农业收入,并且由于关停一些企业,会造成工业收入的减少”错误,根据材料内容,没有依据可得出“良好的生态不能直接增加农业收入,关停一些企业,会造成工业收入的减少”结论。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怎样才能加快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然后到材料中圈出直接陈述做法的句子,圈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不足,针对不足给出解决的策略,圈出一些成功案例的经验。

由材料一中“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

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

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可以得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明确宜人生态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这一点;由材料二临夏的经验“治理母亲河,临夏统筹设计”“治理母亲河,临夏责任明晰”等可以得出“统筹设计,综合治理,明晰责任,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和经济共同发展机制”这一点;由“治理母亲河,临夏依靠新技术”“作为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临夏提出生态战略”等可以得出“依靠新技术,全民参与,加快发展特色旅游产业和服务……”这一点。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

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

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

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

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

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

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二、古代诗文阅读(4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畅师文,字纯甫,南阳人。

师文幼警悟,家贫无书,手录口诵,过目辄不忘。

弱冠
..,谒许衡,与衡门人姚燧、高凝皆相友善。

陈时政十六策,丞相安童奇其才,辟为右三部令史。

丞相伯颜选为掾属,从定江南,及归,舟中惟载书籍而已。

除东川行枢密院都事,尽心赞画,多所裨益。

修府舍,发地得银五十锭,同僚分师文十锭,不受,用以修庙学及传舍,余作酒器给公用。

承制改同知保宁路事,治尚平简,反侧以安。

拜监察御史,纠劾不避权贵,上所纂《农桑辑要》书。

迁陕西汉中道巡行劝农副使,置
义仓
..,教民种艺法。

就佥本道肃政廉访司事,黜奸举才,咸服其公。

徙山南道。

松滋、枝江有水患,岁发民防水,往返数百里,苦于供给,师文以江水安流,悉罢其役。

驸马亦都护家人怙势不法,师文治其甚恶者,流之。

大德二年,改山东道,入为国子司业。

出为陕西行中书省理问官,决滞狱,不少阿徇。

顷之,以疾家居。

擢陕西汉中道肃政廉访副使,又以疾不赴。

修《成宗实录》赐钞壹百锭不受时制作多出其手除太平路总管时大旱师文捐俸致祷不数日澍雨大降遂为丰年。

当涂人坐杀牛祈雨,囚系者六十余人,师文悯而出之。

职田米积之盈屋,曰:“我家几人,能尽食此乎!”呼贫士及细民,恣其取去。

廉访分司官前后至者,必先谒师文,称为先生。

师文在任未久,境内晏然。

奉旨撰《王勃成道记序》等文,赐银贰铤,不受。

考河南
..乡试归,次襄县,卒于传舍,年七十一。

赠资政大夫、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上护军,追封魏郡公.,谥文肃。

(选自《元史·畅师文传》,有删改)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赐钞壹百锭/不受/时制作多出其手/除太平路总管/时大旱/师文捐俸/致祷不数日/澍雨
大降/
B. 赐钞壹百锭/不受时制/作多出其手/除太平路总管/时大旱/师文捐俸致祷/不数日/澍雨
大降/
C. 赐钞壹百锭/不受/时制作多出其手/除太平路总管/时大旱/师文捐俸致祷/不数日/澍雨
大降/
D. 赐钞壹百锭/不受时制/作多出其手/除太平路总管/时大旱/师文捐俸/致祷不数日/澍雨
大降/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魄还未强壮,所以称作弱冠。

B. 义仓:旧时储粮备荒的一种社会习俗。

由国家组织、以赈灾自助为目的的民间储备。

C. 河南:古文中“山东”“河北”“河南”等都与现在的含义有一定区别,如“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沛公居山东时”等。

D. 公:文中指爵位,是古代君主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如《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秦伯”“郑伯”。

春秋时期有五等爵位,分别是公、伯、侯、子、男。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畅师文喜欢读书,才干受人赏识。

他家穷没有书,就手抄口读,他从江南回朝时,船中只带书籍;他因才干被丞相安童征召为右三部令史。

B. 畅师文一心为公,不贪私利。

他任东川行枢密院都事时,全力谋划;他不接受同僚分给的银子,将这些银子用来修庙学、驿站和制作公用酒器。

C. 畅师文体恤百姓,有政绩。

他教百姓耕种之法;他在山南道时,免除了百姓的防水劳役;他在多地任职时展现了突出的治理能力。

D. 畅师文乐于助人,受人尊重。

他将公家多余的粮食送给贫穷的士人和百姓;廉访分司前后来的官员,必定先拜见他,并称其为先生。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出为陕西行中书省理问官,决滞狱,不少阿徇。

(2)当涂人坐杀牛祈雨,囚系者六十余人,师文悯而出之。

【答案】7. C 8. D 9. D
10. (1)出朝廷任陕西行中书省理问官,处理积压的案件,没有一点偏袒徇私。

(2)当涂人因杀牛祈雨被判罪,被关押的有六十多人,畅师文同情并释放了他们。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如本题中,考生要先理解画波浪线语句的上文“修《成宗实录》”一句的意思,这是准确断句的前提,“修《成宗实录》”意思是“(畅师文)修纂《成宗实录》”,因(畅师文)修纂《成宗实录》然后有了“赐钞壹百锭”的奖励,而对这个奖励,主人公的态度是“不受”,由此可知在“锭”和“受”后都应有停顿,由此
可排除B、D两项;然后找出提示性字词,如“致祷”是“捐俸”的目的,根据语意连贯的原则,“捐俸”与“致祷”中间不应停顿,排除A项,故选C项。

【8题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本题中,D项,“春秋时期有五等爵位,分别是公、伯、侯、子、男”错误,顺序应为“公、侯、伯、子、男”。

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本题中,D项,“公家多余的粮食”错误,文中说的是“职田米积之盈屋,曰:‘我家几人,能尽食此乎’”,由“我家几人,能尽食此乎”可以推知,“职田米”应是畅师文的俸禄,属于私人的粮食。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

第一句中,“出”,指出京任职;“为”,动词,担任;“决”,处理;“滞”,积压;“狱”,古今异义,案件;“少”,稍稍;“阿”,偏袒,“徇”,徇私。

第二句中,“坐”,因……获罪;“囚系”,动词本身包含被动,被关押;“者”,……的人;“悯”,同情;“出”,使动用法,让……出,释放;“之”,代词,代前面的囚系者。

【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

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

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名词断句法。

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

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

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

(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

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虚词断句法。

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③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