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9-湖北大学-05-王世敏-构建科教协同育人模式,培养材料学科创新人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
推荐学校(盖章):湖北大学成果科类:工学
一、成果主要创新点
1.科教协同,构建“三类三结合”材料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以学生为中心,个性化培养”的教育理念,本科生按照学生兴趣和职业发展方向分三类,即学术类、就业类和创业类,实行导师制,进入科研团队,按照“三结合”教育模式分类培养材料类创新型人才:
学术类:基础知识—学科前沿—科学研究相结合;
就业类:企业需求—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相结合;
创业类:市场需求—技术开发—创业实践相结合。

2.产教融合、资源共享,实施“三四五”立体实验实践教学体系
开放科研资源,共享科研成果、发挥校企合作研发平台优势,实现研发基地、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的共建,创建本科创新人才实验实践教学体系。

三类实验实践教学点——建立校内实验、园区实训、企业实习实践教学点;
四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专业认识、课程实践、专业实习、创业演练;
五种实践能力的培养——实验操作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开拓创新能力、自主创业能力。

二、成果主要内容概述
材料学科是现代产业的基础学科,社会产业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材料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湖北大学材料学科ESI排名位列世界前1%,建有多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基于“以生为本,个性化培养”的教育理念,学院完成了以“材料科学与工程类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为核心的7项教研项目,探索出一条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1.创新教学理念,构建材料类“三类三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学生兴趣和职业发展方向将学生培养模式分三类,即学术类、就业类和创业类。

学生进入科研团队,实行导师制,按照“三结合”教育模式分类培养材料类个性化创新人才。

学术类学生以提高学术能力为导向,参加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将基础知识、学科前沿和科学研究相结合;就业类学生参与企业投资的横向项目研究,将企业需求、就业培训和毕业设计相结合;创业类学生根据学生个人兴趣和创业意向,将市场需求、技术开发和创业实践相结合。

2.创建科教协同育人体系,提高师生的创新能力
科教协同,教学相长。

通过强化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促进科教协同,培养学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优秀的本科生成为科研生力军,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取得更多的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成果,在推进科教协同过程中和学生共同受益。

共享科研成果,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院推进科研成果进课堂,不仅将科研实例大量引入到课堂教学,让学生学会分析方法,同时及时引入到实验教学,让创新性实验成为高年级学生的必修课,为学生从事创新性工作提供条件。

3.共享科研资源,构建科教协同、产教融合的实验实践教学新模式
学院拥有丰富的科研设备和人才资源,均向本科生开放,不仅改善了本科教学条件和环境,也让学生通过学科专家和学业导师的针对性辅导,提高自身科研能力、培养良好科研习惯。

构建了“三四五”立体实践教学体系,即建设校内实验、园区实训、企业实习等三类实践教学点,完成基础实验、综合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创业实验等四个实践教学层次,培养学生专业基本能力、专业核心能力、研究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自主创业能力等五项能力。

同时开展创新创业培训,依托社会力量举办创新创业实训营,完善学校双创教育与实践体系。

4.建立一套“三类三结合”“科教协同”评价反馈机制。

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过程管理,重视阶段性总结,将好的经验进行总结和反馈,并进行持续改进,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

三、成果应用推广情况
1.建设人才培养平台,促进材料学专业建设;
省重点本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荆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承担教研项目17项;发表教研论文20篇;出版教材4本;6门课程入选省、校级精品课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

2.探索中前行,人才培养显成效;
第十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1人;学生竞赛获奖55项,其中国家级奖16项;省“优秀科研成果奖”7项;省“优秀学士论文”29篇;发表论文47篇,其中一区SCI收录论文5篇;20余人次国家专利授权;就业率95%以上,两个专业就业率100%;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9项;注册公司创业6人。

(以上为近5年统计数据)
3.加强交流、积极推广,扩大辐射范围。

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凤凰网、楚天金报等媒体曾报道;承办国际会议2场;人社部知识更新工程培训班2期;50余所高校进行调研、交流与学习;15所国内外知名大学、研究所和企业签订合作协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