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必考专题2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精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二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精练
【练真题】
1. (2018年全国Ⅰ卷文综历史8) 8. 下图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
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A. 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
B. 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
C.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D. 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
【答案】D
【解析】解答本题需要注意题干中的时间信息“1953年”,A项是“一五计划”的结果,B项只是漫画的表面信息,C项中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是在1961年底。
1953年在苏联的支持下我国开始了以重工业为核心的“一五计划”。
本题正确答案是D项。
2.( 2018年全国Ⅱ卷文综历史8) 8. 下图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
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
”该漫画反映了
A. 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
B. 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
C. 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发展
D. 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
【答案】B
【解析】漫画中一位老奶奶用尺量布做衣服,小孙女在一旁翻看书本陪着老奶奶;两位女勘探队员肩上扛着工作用的长尺和三脚架等工具向这边走来。
此画以小孙女的口气,用了这样的副标题:“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
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
”“奶奶的尺”与“阿姨的尺”这两种不同性质和用途的“尺”,反映了新老两代妇女的不同社会地位和作用,讴歌了新中国女青年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故选B;工业化是用机器生产的形式,而材料中奶奶的用尺子做新衣属于手工劳动,故A排除;人民公社化运动发生在1958年,与题干中的“1956年”不符,故排除C;题干信息没有体现城市还是乡村,更没有城乡之间的对比,故D 与题意不符,所以排除。
3.(2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12)图2是创作于1950年的宣传画《拖拉机》,该作品反映出
A.农村开始走上人民公社化道路B.农业机械化已在农村得到普及
C.农业生产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D.农村掀起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
【答案】C
【解析】由图中信息可知,1950年拖拉机成为农村的农业生产工具。
人民公社化开始于1958年,故A错误;农业机械化在农村普及是改革开放后的成就,故B错误;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是在1953年以后,故D 错误;拖拉机成为农业生产工具,这预示着机器将取代人力成为农业的生产方式,故C正确。
4.(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13)右图是我国“一五”计划期间为配合大规模建设而绘制的宣传海报。
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远处的工厂寓意工业化基本实现
B.图下的文字宣传了绿色环保观念
C.往来的船只说明交通运输业基础良好
D.工作的场景展现工人投身建设的热情
【答案】D
【解析】迄今,我国尚未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故A项表述错误;图片中未涉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故排除B项;C项的表述与建国初期,我国重工业基础薄弱的现状不符,故排除;图片中“一五”计划期间工人们在荒芜的土地上开展重工业建设的场景体现了工人投身于大规模工业建设的热情。
故选D。
5.(2016年全国新课标2卷文综历史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
这表明我国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一五计划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实现工业化,因此住宅建设和非生产性建设全部拖后。
这是时代特点,要联系具体历史事实来分析。
6.(2015·课标全国Ⅰ,31)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
据此可以推知
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
【答案】A
【解析】图表+史识类试题。
注意题干及图标显示的是“增长速度”而不是“总量”,“加速度”与“速度”不是一回事儿。
由1上升到2,叫增长200%;由100增长到120叫增长20%。
“小明童鞋是我班进步空间最大哦”——其实老师的意思是?C项用来形容1958,不用来形容“一五计划”(1953—1957)。
7.(2015·福建文综,18)下图为中国1952~1960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
对此分析符合史实是()
A.“过渡时期”农业总产值始终超过工业总产值
B.“三大改造”期间工业总产值均高于农业总产值
C.“一五”计划完成时工农业总产值都大幅提高
D.“在跃进”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
【答案】A
【解析】本题是数据图表题,解题时注意图中数据的变化,并结合变化的时间点分析问题。
“过渡时期”是指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图中曲线显示:在1956年初,工业总产值超过农业总产值,故A项错误;“三大改造”的时间是1953年到1956年底,前期农业总产值高,后期工业总产值高,故B项错误;“一五”计划完成是在“1957年底”,农业总产值降低,工业总产值大幅提升,故C项错误。
1958年,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使工业总产值大幅提升,而农业发展受到严重破坏,出现背离状态,故D项正确。
8.(2014·课标全国Ⅰ,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
这一制度的实行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一五”计划。
旨在考查学生从题目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题目中的“粮食计划供应制度”为以发展重工业为主的“一五”计划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大量的原料和资金来源,故本题应选B项;A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粮食计划供应制度”不符,故排除;C、D两项开始于1960年“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晚于题目的时间“‘一五’计划期间”,故排除。
9.(2014·课标全国Ⅱ,31)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
粮食的统购统销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建国初期的所有制变革,即“三大改造”对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
根据时间1953年可以排除B项,根据“农村粮食收购”,可以排除D项;A项则主要是指1952年土地革命的作用;故正确选项为C。
10.(2017年新课标Ⅱ卷文综历史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
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
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
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摘编自载逸主编《简明清史》等材料二
新中国“一五”计划指出:“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它的勘查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程度,是合理的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
”为此国家要求“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业的普查工作”,“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与雍正年间与19世纪70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及原因。
(1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10分)
【答案】(1)差异:雍正年间限制开矿,政府垄断;19世纪70年代允许开矿,官督商办。
原因:雍正年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清廷认为开矿影响社会稳定,政府谋取矿利。
19世纪70年代:列强的经济侵略;洋务运动的推动;煤、铁等关系到国防、民生,需求很大。
(2)特点:列入国家发展计划;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建设;独立自主开发;特别重视当时缺乏的矿产资源的勘探。
意义:奠定了新中国矿业发展的初步基础;促进“一五”计划顺利完成;有利于国家工业体系的建立;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解析】本大题第(1)问的第一小问和第(2)问的第二小问均是通过对材料信息的概括归纳进行解答,属于概括类材料解析题。
此类试题在解答时要根据材料,对材料内容划分层次,逐层分析,把握每一层次的要点。
然后对要点进行归纳总结,确定哪些是题目要求回答的,再根据所问来回答。
比如清政府在雍正年间与19世纪70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雍正年间的矿业政策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两层意思进行概括归纳。
同样,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也是通过对材料进行分层概括后,从每一层次归纳出的信息来回答。
11.(2018·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1)
表2 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
表2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A.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 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D.工业结构趋于合理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中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
从表中可以看出,1988年相对于1982年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的变化为:农业企业数量减少,其他行业企业均大量增加。
这一变化说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非农产业转移,故A项正确。
城乡一体化是指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村民作为一个整体走向全面协调发展的历程,题干中并没有涉及这一内容,故B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是在21世纪初,与表中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由材料表格数据只能看出工业企业数量明显增加,但并不能看出工业结构是否合理,故D项错误。
12.(2018·海南高考·13)20世纪50~90年代,中国城镇居民须与国营粮店建立供给和消费关系,由粮店按规定标准定期供应粮油。
城镇间人口迁移和农业人口进城都要办理“粮油关系”。
2001年国家正式取消这一做法,其目的是
A.消除城乡区域差别 B.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C.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D.开启农产品商品化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城镇居民须与国营粮店建立供给和消费关系”,可得出计划经济控制“粮油关系”,因此取消“粮油关系”目的是实现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这与消除城乡区域差别无关,故A项错误;取消“粮油关系”的目的与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无关,故B项错误;取消“粮油关系”的目的是在粮油供给和消费关系方面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故C项正确;取消“粮油关系”的目的与开启农产品商品化无关,故D项错误。
13.(2017年江苏卷单科历史13)1981年底,经过调查研究,国家相关部门认为,扩大出口创汇存在三大
问题:一是外贸垄断体制,二是产品质量低,三是出口亏损。
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提出了若干建议,其中包括
A.对国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
B.扩大外贸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C.争取早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在广东等省市设立经济特区
【答案】B
【解析】材料中反映的外贸垄断体制,产品质量低,出口亏损等现象的出现,主要与当时中国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关,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没有自主权,导致难以扩大出口创汇。
因此,对应的建议应是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故B项正确。
股份制改革是在1992年之后才实行的,排除A项;中国1986年才提出“复关”,排除C项;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此时已经设立,排除D项。
14.(2016年全国新课标3卷文综历史31)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
【答案】A
本题考查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
关键句:“1980年与1975年相比”。
题干材料主要说明1980年相对于1975年粮食产量获得了大幅度增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使农民生产自主权扩大的结果,故A项正确。
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初期,我国农业生产技术并没有明显的改变,故B项错误。
1980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只是刚刚起步,并没有完成,故C项错误。
1985年,国家决定取消农副产品统购统销政策,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统购统销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故D项错误。
15.(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25)1979年7月,中共中央做出决定,要求广东和福建两省“发挥优越条件.抓紧当前有利的国际形势,先走一步”。
其直接结果是
A.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设立经济特区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开展国企改革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开创是在安徽和四川,故A项错误;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1992年,故C项错误;国企改革是在1984年开始,故D项错误;1980年全国人大
批准在广东、福建两省建立经济特区,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
16.(2018年天津卷文综历史11) 11. 中国共产党分别于1956、1969、1982、1992年召开第八、九、十二、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下表是对这四次大会政治报告中出现的前10个高频词的次数统计。
其中与党的十二大相对应的一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B
【解析】1982年召开的十二大,当时的历史背景是改革开放初期,开始将经济与建设作为党的工作中心,90年代以来,改革不断深入发展,十四大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以从数字上看,C选项对应十四大,B选项对应十二大。
17.(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8)据图8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导致服务网点锐减
B.第一个五年计划推动了北京服务业发展
C.经济体制改革极大激发了北京市场活力
D.加入世贸组织使北京商品供应更加多样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三大改造”进行于1953年至1956年,A错误。
第一个五年计划进行于1953—1957年,B错误。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单一的经济体制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这大大促进了市场的活力,C正确。
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D错误。
18.(2017年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31)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
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
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
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
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
题干材料肯定了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并结合1990年的时代特征: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必然要摆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可知C项正确。
题干材料包含计划与市场两层信息,而国家干预经济只涉及计划,故A项具有片面性。
题干材料没有反映经济全球化的信息,故排除B项。
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目的,在于说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故D项不是报告的主旨,故排除。
19.(2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13)1992年,我国公有制经济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增长较快,国家直接管理的农业、工业、外贸等出口产品计划指标减少1/3,其中指令性计划指标减少近一半。
这表明我国
A.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增强B.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
C.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实现与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改革开放新时期经济建设的认识,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意识、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
时空意识是新课标高考命题的核心素养之一,准确的时空意识是考生的基本历史素养。
本题是时间信息是“1992年”,由此时间可排除BCD三项,准确定位答案为A项。
20.(2017年天津卷文综历史13)(20分)民法是规定公民和法人的财产关系以及跟它相联系的人身非财产关系的各种法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并无现代意义的民法,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
1902年光绪帝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
1908年始编纂民法典,引进了西方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和编纂方法,于1910年完成《大清民律草案》,但未及正式施行。
——摘编自《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材料二
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
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
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
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
——摘编自梁慧星《制定民法典的设想》等材料三
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
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
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
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
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
(1)依据材料,概括《大清民律草案》的特点。
(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的国内背景,并指出民法典“未及正式施行”的直接原因。
(6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两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经济社会条
件”。
(4分)
(3)依据材料三,归纳改革开放以来编纂民法典的基本历程。
(4分)这一历程反映了怎样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推动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
(4分)
【答案】(1)参照西方法律编纂(2分)。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危机加深,出现维新变法运动;西方思想文化进一步传播(4分)。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2分)。
(2)政治运动的干扰;经济社会条件不具备。
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4分)。
(3)改革开放后开始起草民法典;80年代改革开放深入,颁布民法通则;90年代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制定相应的单行法;21世纪后,适应全球化的需要,加快起草,2017年通过民法总则(4分)。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发展需要,民法典加快制定、不断完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健全。
(4分)
【解析】(1)本题考查考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从材料中“1902年光绪帝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可以看出《大清民律草案》编纂时参考了西方法律。
结合所学,“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的国内背景,主要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维新变法运动兴起和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等方面进行思考。
结合材料中给出的时间1910年可知,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清王朝统治,自然使得其法典不能施行。
(2)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相关知识。
结合材料,中断的原因主要是“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的干扰,“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
”结合所学可知,在新中国初期,中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本题考查改革开放后的法制建设。
结合材料,在1979年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时,我国开始第三次起草民法典;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颁布民法通则;90年代制定相应的单行法;21世纪后,加快起草民法典,2017年通过民法总则。
结合所学,中国民法典发展的特点是民法典的完善和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
结合所学,我国推动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主要在经济体制改革、民主法制建设方面。
【练模拟】
1.如表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几个经济数据的统计表。
该表统计数据表明
私营工业平均每人劳动生产率指数
——据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下册》制表
A.我国开展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已完成
B.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基本确立
C.生产关系改造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D.建国初期重工业的经济基础极为薄弱
【答案】C
【解析】从材料明显可以看出公私合营的企业劳动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指数都明显增加,反映出当时三大改造由私有制变成公有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故C正确;我国开展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指的是“一五计
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但与题意不符,故A排除;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在建国初期就已出现,但不符合题意,故B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重工业基础薄弱”,故D排除。
2.下图为建国初期沿海与内地工业增长速度变化示意图(定基指数:以1950年为100)。
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工业增长主要来自重工业领域
B.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C.国民经济建设按比例协调发展
D.工业建设布局逐步趋向均衡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工业建设。
依据图示信息可知,建国初期内地与沿海工业都获得一定程度的增长,并且内地工业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沿海工业的增长速度,结合所学可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地区分布呈现沿海多、内地少的不均衡特点,所以建国初期的沿海与内地工业增长速度变化情况反映出工业建设布局逐渐趋向均衡,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发展速度的变化,并未体现重工业的发展情况;B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是在196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C选项错误,材料只是体现建国初期工业发展的情况,并未体现农业、轻工业等其他国民经济生产部门的发展情况,无法得出此时期国民经济建设按比例协调发展。
结合所学可知,建国初期的工业建设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并非按比例协调发展。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3.新中国建国初期,一些干部明显地歧视私营工商业,公私兼顾变成了“只公不私”。
为此,党的文件指出“国营经济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是有所不同的,但在工作上、待遇上则又应该一视同仁”。
这一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