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西方建筑史(多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希腊古代遗址中,最为有名的当属均建造于雅典黄金时期的雅典卫城。
作为古希腊建筑的的代表作,雅典卫城达到了古希腊圣地建筑群、庙宇、柱式和雕刻的最高水平。
这些古建筑无可非议的堪称人类遗产和建筑精品,在建筑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迄今保存下来的大量的珍贵遗迹,集中展示了希腊的古代文明。
拱券结构和希腊的柱式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代表作是大角斗场。
每层用不同的柱式,上细下粗,最顶上用壁柱(就是墙上突出半个柱子)大角斗场奠定了体育场建筑的形式,即使现在的体育场,基本的造型还是这个样。
两千年了,没有发生沉降,施工水平很高!
古希腊有三种主要柱式:
多立克柱式:希腊多立克柱
式(Doric Order)的特点是
比较粗大雄壮,没有柱础,
柱身有20条凹槽,柱头没有
装饰,多立克柱又被称为男
性柱。
外滩中山中一路13号
的海关大楼正门入口有四根
多立克柱子,是我国境内最
为标准的多立克柱。
爱奥尼柱式:希腊爱奥尼柱式(Ionic Order)的特点是比较纤细秀美,柱身有24条凹槽,柱头有一对向下的涡卷装饰,爱奥尼柱又被称为女性柱。
爱奥尼柱由于其优雅高贵的气质,广泛出现在古希腊的大量建筑中.
中山东一路2号东风饭店门口的6根柱子是罗马爱奥尼柱式. 样式差不多.
科斯林柱式:希腊科斯林柱式
(Corinthian Order)的比列比爱奥
尼柱更为纤细,柱头是用毛莨叶
(Acanthus)作装饰,形似盛满花草
的花篮。
相对于爱奥尼柱式,科林斯
柱式的装饰性更强,但是在古希腊的
应用并不广泛. 虽然书里并没有指出
外滩某个建筑有这个柱式,但是根据
描述,我相信下面这个就是了:-)
公元395年,古罗马帝国分裂成东西两个,定都君士坦丁堡的东罗马亦称拜占庭帝国,其城防坚固,易守难攻;而它的兄弟国
家西罗马则很不幸,维持了不到百年、在公元
479年即被日耳曼蛮族攻破,古代文明被彻底
摧毁,欧洲从此进入中世纪。
古罗马文化的香
火从此就只有依靠东方的拜占庭这一支来独
力传承了,不过它似乎很争气,在艰难困苦中
持续了将近10个世纪。
东罗马(东正教),西
罗马(天主教)
拜占庭建筑
穹隅是指拱顶之间形成的三角形球面。
穹隅的
发明使得方形基座上可以搭建巨大的圆形穹
顶。
这是一个古罗马建筑师没有解决的问题,
是建筑史上的伟大发明。
圣索非亚大教堂即以
大穹顶著称,并有多个圆形穹顶的小厅。
高大
宽阔,采光充分
平面结构:圆形(辐射式)或正十字形。
壁画:大面积具有东方风格的壁画、镶嵌画。
以金色调为主,色彩绚丽。
圣索菲亚大教堂是古代晚期建筑的一大成就,又是拜占庭式建筑的第一个杰作。
它在建筑及礼仪方面的影响深远并普及至正教会、天主教会及穆斯林世界。
这座教堂内一共使用了107根柱子,柱头大多采用华丽的科林斯柱式,柱身上还增加了金属环扣以防止开裂。
大教堂最大的圆柱高19至20米,直径约1.5米,以花岗岩所制,重逾70吨。
与主要使用大理石的希腊建筑以及主要使用混凝土的罗马建筑不同的是,圣索菲亚的主要建筑材料为砖块。
建于东罗马皇帝Justinian统治时期(公元532年——公元537年),当时拜占庭帝国正处于鼎盛阶段。
圣索非亚教堂恢宏无比,充分体现出了卓越的建筑艺术,从而也成为了后来伊斯兰清真寺的设计模板。
事实上,它本来是基督教的教堂,自拜占庭帝国衰落后,圣索非亚大教堂已转变成了供奉安拉的土耳其清真寺。
他们用古兰经把小天使的雕塑换掉了- -如今,圣索非亚大教堂是属于基督徒和穆罕默德信徒共有的一个宗教博物馆。
拜占庭建筑总的来说:
第一个特点是屋顶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顶”。
第二个特征是整体造型中心突出。
在一般的拜占庭建筑中,建筑构图的中心,往往十分突出,那体量既高又大的圆穹顶,往往成为整座建筑的构图中心,围绕这一中心部件,周围又常常有序地设置一些与之协调的小部件。
第三个特点是它创造了把穹顶支承在独立方柱上的结构方法和与之相应的集中式建筑形制。
其典型作法是在方形平面的四边发券,在四个券之间砌筑以对角线为直径的穹顶,仿佛一个完整的穹顶在四边被发券切割而成,它的重量完全由四个券承担,从而使内部空间获得了极大的自由。
第四个特点是在色彩的使用上,既注意变化,又注意统一,使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立面显得灿烂夺目。
拱券是一种建筑结构。
简称拱,或券,又称券洞、
法圈、法券。
它除了竖向荷重时具有良好的承重特
性外,还起着装饰美化的作用。
其外形为圆弧状,
由于各种建筑类型的不同,拱券的形式略有变化。
半圆形的拱券为古罗马建筑的重要特征,尖形拱券
则为哥特式建筑的明显樗,而伊斯兰建筑的拱券则
有尖形、马蹄形、弓形、三叶形、复叶形和钟乳形
等多种拱券结构是罗马最大成就之一
盔顶是中国古建筑的屋顶样式之一,其特征是没有正
脊,各垂脊交会于屋顶正中,即宝顶。
在这一点上,盔
顶和攒尖顶相同,所不同的是,盔顶的斜坡和垂脊上半
部向外凸,下半部向内凹,断面如弓,呈头盔状。
盔顶
多用于碑、亭等礼仪性建筑。
南宋人所作的《宫苑图》
(传为唐朝人所作)中就有盔顶建筑。
罗曼风建筑(又称罗马式)
10~12世纪,砖石拱券建造教堂,追慕罗马的罗曼式建筑。
大量使用雕刻艺术。
拉丁十字平面。
西欧中世纪的制度在法国最典型,它的
建筑也是最典型的。
这个时期的教堂平面是十字架形状的,
称为“拉丁十字”,前面是长长的大厅,重点
是祭坛。
大厅最开始是半圆拱的形状,一节一节
的,也没有气势
罗曼式:比萨斜塔
上面说到“西罗马在公元479年即被日耳曼蛮族攻破,古代文明被彻底摧毁,欧洲从此进入中世纪。
”
一切从零开始的中世纪欧洲,几乎在各方面都远远落后于东方,即中国、印度、阿拉伯世界和地处东欧的拜占庭。
中世纪的欧洲人不单物质生活匮乏,精神上也牢牢地被罗马教廷控制着,以致后世有人形容中世纪是“人类思想的冬眠期”。
!
巴西利卡是古罗马的一种公共建筑形式,其特点是平面呈长方向,外侧有一圈柱廊,主入口在长边,短边有耳室,采用条形拱券作屋顶。
后来的教堂建筑即源于巴西利卡,但是主入口改在了短边。
巴西利卡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原意是“王者之厅”的意思,拉丁语的全名是basilica domus。
本来是大都市里作为法庭或者大商场的豪华建筑。
哥特(Goth)、哥特式
(Gothic ):
哥特人的, 哥特族的(指曾入
侵罗马帝国的一支日耳曼民族)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
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
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
主要见于
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
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
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
位。
歌特建筑第一座于巴黎北区
的圣丹尼教堂,重点是大厅的顶
用了尖券,不再是半圆形的
外部造型:正面高塔,深凹的尖拱门,尖塔,竖向线条。
细节:连拱廊,集束柱。
当时工艺水平做不了大的玻璃,所以只能做小块的彩色玻璃。
红蓝为主,蓝色代表天堂,红色代表耶稣的鲜血
用这些玻璃拼出来的花窗,带有故事情节,是“不识字的人的圣经”
为柳叶窗和玫瑰窗两种
玫瑰花窗,在西面入口上方。
所有的圣坛都朝向东方,圣城耶律撒冷,所以入口都是向西的
哥特的特点,就是1尖的塔,2尖券飞券,2玫瑰花窗
法国巴黎圣母院
亚眠大教堂
兰斯主教堂
博韦主教堂也叫圣.皮埃尔大教堂,博韦的圣·皮埃尔教堂的穹顶是最高,最广也是彩绘玻璃面积大的。
1284年,由于支柱的间距问题,致使穹顶的坍塌:教堂还未完成,就已停工。
该教堂中有一个法国最为古老的报时时钟。
德国科隆大教堂(世界3大哥特教堂)
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沙特尔主教堂,
法国四大哥特教堂:兰斯主教堂,亚
眠主教堂,沙特尔主教堂,博韦主教
堂
世界第一大哥特教堂是塞维利亚大教堂。
文艺复兴建筑(Renaissance architecture)是欧洲建筑史上继哥特式建筑之后出现的一种建筑风格
理论上以文艺复兴思潮为基础14世纪在意大利兴
起,16世纪在欧洲流行。
揭开了欧洲现代史的序幕,
被认为是中古代与近代的分割线;在造型上排斥象征神
权至上的哥特建筑风格,提倡复兴古罗马时期的建筑形
式,特别是古典柱式比例,半圆形拱券,以穹隆为中心
的
建
筑形体等。
文艺复兴,复兴
的就是古罗马,古希腊,因为
他们相信古代的文化是更好
的文化。
所以他们复古了。
第一栋建筑,代表作,佛
罗伦萨主教堂穹顶。
也称圣母
百花大教堂。
被称为文艺复兴
的报春花其圆顶直径达50米,
居世界第一,是世界第四大教堂,意大利第二大教堂,这个穹顶比万神庙进步在于,结构更合理,而且突出在建筑之上,在外观上有感召力
这个小亭子叫坦比哀多,好像没什么用,但是这个造型后来被放大了放在教堂什
么的大建筑顶上,是个很好用的元素
圣彼得教堂,是文艺复兴晚期的作品。
是代表作
罗马基督教的中心教堂,欧洲天主教徒的朝圣地与梵蒂冈罗马教皇的教廷,位于梵蒂冈,是全世界第一大教堂。
教堂下面的廊檐上方有11尊雕像,中间是耶稣基督;两侧各有一座钟,右边是格林威治标准时间,左边是罗马时间。
大殿下面有5扇门,平常一般游客都入中门。
如果遇上机会,教徒们就可从右边的圣门进入大殿,不过这需25年才有一次。
按规定,每时25年的圣诞之夜,圣门打开後由教皇领头走入圣堂,意为走入天堂。
其他三门分别是"圣事门"、"善恶门"和"死门"。
通过中门进入能容纳5万人的圣彼得教堂内部,呈现在眼前的简直是一座艺术宝库。
屋顶和四壁都饰有以《圣经》为题材的绘画,不少是名家作品。
最惹人注意的雕刻艺术杰作主要有三件,
一是米开朗琪罗24 岁时雕塑作品。
圣母怀抱死去的儿子的悲痛感和对上帝意旨的顺从感在作品中刻画得淋漓尽致。
这里所表现的圣母痛苦状与开朗琪罗以後的作品迥然不同。
二是贝尔尼尼的雕制的青铜华盖。
它由4根螺旋形铜柱支援撑,足有5
层楼房高那么高。
华盖前面
的半圆形栏杆上永远点燃
著99盏长明灯,而下方则
是宗座祭坛和圣彼得的坟
墓,只有教皇才可以在这座
祭坛上,面对东升的旭日,
当著朝圣者举行弥撒。
三是圣伯铎宝座,
也是贝尔尼尼设计的一件
镀金的青铜宝座。
宝座上方
是於光芒四射的荣耀龛及
象牙饰物的木椅,椅背上有
两个小天使,手持开启天国的钥匙和教皇三重冠。
传说这把木椅是圣彼得的真正御座,後经考证为加洛林国王泰查二世所赠送。
圣彼得大教堂正前的露天广场就是闻名世界的圣伯铎广场,建于1667年,主持设计施工是一位那不勒斯人,他的手笔赋予了广场上排成四行的284根托斯卡拉式柱子永恒的生命,柱子上方那美妙绝伦的圣者塑像四百年来一直诉说着当年这个才华横溢的建筑天才的名字:贝尔尼尼——巴洛克艺术之父
代表人物:勃鲁乃列斯基(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奠基人),伯拉孟特(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奠基人)、米开朗琪罗,拉斐尔,
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米开朗琪罗,拉斐尔。
但丁,达芬奇,提香,波提切利,伽利略。
文艺复兴建筑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 学习以古希腊古罗马为代表古典风格,并且发展了『柱式』的概念。
* 强调建筑的比例如同人的比例一样,反映了宇宙的和谐於规律,这一点上很强烈地体现了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传统的影响。
* 使用对称的形状,集中式* 恢复「自然」,以尺规作图制图,以圆形和正方形为主* 反对哥特式建筑
广场中间竖着方尖碑呢,是从埃及人哪里抢来的。
广场是巴洛克式的。
巴洛克建筑——17世纪意大利
左图为
巴洛克
第一栋
建筑罗
马耶稣
会教
堂,注
意上面
三角形
边上的
两个
卷,这是以前没有的,而且它的檐口是断开的,
前后错开。
不过图片不明显。
设计者,维尼奥
拉
文艺复兴以后的意大利建筑,出现了一些
新的特征是
①炫耀财富,②追求新奇,③趋向自然,
④城市和建筑,都有一种庄严隆重、刚劲有
力,然而又充满欢乐的兴致勃勃的气氛。
它们是文艺复兴晚期手法主义的发展。
因为这时期的建筑突破了欧洲古典的、文艺复兴的和后来古典主义的“常规”,所以被称为“巴洛克”式建筑。
“巴洛克”baroque 原意是畸形的珍珠,16—17世纪时,衍义为拙劣、虚伪—、矫揉做作或风格卑下、文理不通。
18世纪中叶,古典主义理论家带着轻蔑的意思称呼17世纪的意大利建筑为巴洛克,但这种轻蔑是片面的、不公正的,巴洛克建筑有它特殊的成就,对欧洲建筑的发展有长远的影响。
左图是波罗米尼设计的圣卡罗教堂,虽然柱式是罗马的,但是立面变成曲线了,
以前的建筑可都是横平竖直的。
顶上那个圆形的照妖镜样的东西也是从来没有过的。
前面有人说不知道怎么辨认巴洛克,那我说下
1节奏不规则的跳跃
2突出垂直划分
3追求强烈的体积和光影变化,
4有意制造出反常出奇的新形势
5制造建筑的动态,不稳定,空间流动
波罗米尼(1599~1667年)是一位意大利著名的巴洛克建筑家。
他与自信开朗的贝尼尼相反,性格乖戾、沉郁,最后自杀身死。
贝尼尼就是设计前面圣保罗讲堂的广场那个人。
巴洛克建筑的内部很华丽,用贵重材料和雕塑装饰,
古典主义建筑——17世纪法国
法国12~17世纪
12-13世纪:城市经济发展迅速,产生了伟大的哥特式建筑。
14-15世纪:与英国在法国本土上进行了100多年的战争,文
化和建筑遭到惨重的破坏。
15-16世纪:城市重新发展,产生资本主义,建立中央集权的
民族国家,发展文艺复兴建筑。
17世纪:进入绝对君权时期,抵制巴洛克艺术,形成古典
主义建筑并取得了重大成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7世纪末叶:对外作战失利,经济面临破产,专制政体危机,
宫廷糜烂透顶,产生洛可可风格。
意大利文艺复兴衰落后,17世纪,由文艺复兴中手法主义演化而来形成巴洛克艺术风格,与意大利巴洛克建筑同时,法国的古典主义建筑成了欧洲建筑发展
的又—个主流。
反对巴洛克艺术,是因为它的非理性特点。
巴洛克艺术与古典主义同时产生,共同发展,相互影响,并且在各自的领域表现出极其广泛深远的影响 16 世纪下半叶产生了早期古典主义,至17世纪中叶,文艺复兴晚期,路易14统治时期,形成了绝对君权,此时演化成古典主义宫廷文化古典主义建筑是法国绝对君权时期的宫廷建筑潮流,它体现着注重理性、讲究节制、结构清晰、脉络严谨的精神。
它的哲学基础是反映自然科学初期的重大成就的唯理论;它的政治任务是颂扬古罗马帝国之后最强大的法国的专制政体。
法国古典主义衰退之后产生了洛可可艺术风格,同文艺复兴后出现了巴洛克风格一样,洛可可风格也是在一种伟大的艺术风格之后,由于社会因素的变化,导致艺术风格的变异及人的审美情趣的扭曲
凡尔赛宫凡尔赛宫是法国绝对君权最重要的纪念碑
那种倒着的斗一样的屋顶是法国当地法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作,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包括花园、林园。
花园多为几何式平面,多以水造景。
法国园林多在地势平坦处建造,规模较大而且更突出中轴线,装饰以坛植、喷泉、雕塑,水体大多为宁静的水面。
建筑的特色,凡尔赛的外部是古典主义的。
里面是洛可可的,
虽然都很夸张,但是巴洛克的基本元素是古典柱式。
洛可可则运用花花草草
镜厅
凡尔赛宫里面是洛可可的,小女人式的精细繁琐,安逸的无病呻吟。
巴洛克,运用透视法,夸张的雕塑制造动态,震慑你,吓住你,令你创拜上帝。
枫丹白露宫
古典主义与巴洛克风格的对比
地域:
巴洛克,天主教反宗教改革的文化,发源于意大利,服务于教皇和教廷,传播于信仰天主教的西班牙、奥地利、德国南部
古典主义,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宫廷文化,发源于法国,服务于国王和宫廷贵族,传播于信仰新教的英国、尼德兰、德国北部
题材
巴洛克,建筑艺术题材多为宗教性的,代表作是天主教堂
古典主义,建筑艺术题材多为世俗的异教题材,用来颂扬君主,代表作是宫殿
理论与手法
巴洛克,艺术是反理性的,力求突破既有规则
古典主义,艺术高扬理性,企图建立更严谨的规则
缘起:
巴洛克,手法主义演变而来,宗师为米开朗基罗,标榜古罗马的一些活泼变体,为有所突破创新,不惜矫揉造作
古典主义,学院派演变而来,宗师为帕拉迪奥,拘泥于古典规范,醉心于制定严格的规范
哲学基础、美学基础
以培根为代表的唯物主义经验论
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唯理论
打击了奥妙神秘、使人愚钝的昏庸神学,为自然科学的进步开阔了道路
洛可可
法国从18世纪初期逐步取代意大利的地位再次成为欧洲文化艺术中心,主要标志就是洛可可建筑风格的出现。
洛可可风格是在巴洛克风格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纯装饰性风格,主要表现在室内装饰上。
它发端于路易十四晚期,流行于路易十五时期,也常被称作“路易十五”式,洛可可一词源于法语岩石贝壳的意思。
其同“哥特式”、“巴洛克”一样,是18世纪后期用来讥讽某种反古典主义的艺术称谓,直到十九世纪才同“哥特式”和巴洛克“一样同等看待,而没有贬义。
17世纪末,18世纪初法国专制政体出现危机,对外作战失利,经济面临破产,社会动荡不安,王室贵族便产生了一种及时享乐的思想,尤其是路易十五上台后,更是过着奢侈荒淫的生活,要求艺术为他服务,成他享乐的消遣品。
因此在这样一个极度奢侈和趣味腐化的环境中便产生了洛可可风格。
蓬帕杜夫人
蓬帕杜夫人左右着当时的艺术风尚。
她是当时的法国宫廷里是第一号受宠的女宠具体装饰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在室内中排斥一切建筑母题,过去用壁柱的地方改用镶板或镜子。
装饰呈平面化而缺乏立体性。
2 装饰题材趋向自然主义,最常用的是千变万化的舒卷着纠缠着的草叶。
此外,还有贝壳、棕榈等,为模仿自然形态,室内部件往往做成不对称的形状、变化万千。
3惯用娇艳的颜色,常用嫩绿、粉红、玫瑰红等,线脚多为金色,天花板往往画着蓝天白云的天顶画。
4喜爱闪烁的光泽,墙上大量镶嵌镜子,悬挂晶体玻璃的吊灯,多陈设瓷器,壁炉用磨光的大理石,特别喜欢在镜前安装烛台,造成摇曳不定的迷离效果。
洛可可设计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没落贵族的审美趣味和及时享乐的思想,表现的是一种快乐的轻浮。
因此整体上说格调不高,但其装饰风格影响久远。
苏比兹公馆上层客厅
巴黎的苏比兹公馆椭圆形客厅是洛可可早期的代表作品。
这是一座上下两层的椭
圆形客厅,上层客厅整个椭圆形房间的壁面被八个高大的拱门所划分,其中四个是窗,一个是入口,另外三个拱相应做成镜子装饰。
天花板与墙体没有明显的界线,而是以弧形的三角状拱腹来装饰,里面绘有寓言故事的人体画。
整个客厅被柔和的带圆的曲线主宰着,使人忘记了室内界面的分界线,线条、色彩和空间结构浑然一体。
洛可可时期的家具及室内陈设也格外引人注目,家具以回旋曲折的贝壳曲线和精细纤巧的雕饰为主要特征。
多用贝壳镶嵌和沥粉镀金,显得华贵和高雅。
壁毯和绢织品主要用作上流社会的壁饰和椅子靠背面以及扶手上,为室内空间增加了典雅和柔美的气氛。
排斥古典主义的理性,也反对巴洛克的放荡不羁和强悍;追求细腻轻软、机巧香艳
排斥柱式构件;采用纤细的线脚和画框
排斥具有体积感的雕刻;采用细致的缨络、卷草等线性图案,与平板紧密结合排斥寓意深刻的宗教、历史题材壁画;追求享乐生活和风景主题
排斥以石材作为硬冷的墙面;采用纺织物、纸、粉刷来饰面,色彩大胆、鲜艳、自由,用镜子、水晶等营造闪亮、华丽、妖娆的气氛
洛可可艺术与巴洛克艺术的对比
世博会
维多利亚女王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在位时间长达64年。
她是第一个以“大不列颠和爱尔兰联合王国女王和印度女皇”名号称呼的英国君主。
她在位的63年期间(1837-1901年),是英国最强盛的所谓“日不落帝国”时期。
女王统治时期,特别是1851年以后,在英国历史上被称为维多利亚时代。
也正是在这一年,第一届世博会在伦敦举办。
1849年底成立的世博会建筑委员会立即向各国发出展馆设计的邀请。
尽管方案征集仅有三个星期,但是委员会仍收到245个方案,其中38个来自国外。
委员会评选出68个荣誉奖,但却没有一个获胜者。
因为所有方案都是古典、永久性的建筑形式。
委员会将各方案中的亮点综合成一份官方设计方案,不料更引发了众人的批评。
这个被嘘为“可怕的杂种”是个由砖石为材料,顶上带有金属圆顶的传统展馆大厦,它只能意味着在漂亮的海德公园内将产生一幢永久建筑。
其实不管谁都知道即便是采纳这个方案,也根本没有时间能完成这样一幢庞大的建筑。
就连建筑所需的1500万块砖石也是无法赶制。
强烈的反对意见不仅使阿尔伯特等陷入困境,甚至有导致世博会流产的危险。
几个月很快过去,正在皇家委员会一筹莫展之时,一个不经意的方案不仅成功地挽救了世博会,更是成为人类历史上的里程碑作品,甚至建筑物作品的本身成为了第一届世博会最成功的展品。
这便是园艺工约瑟夫·帕克斯顿和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