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部分地区中考历史试题简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部分地区中考历史试题简评
作者:宋景田
来源:《试题与研究·中考历史》2014年第03期
初中历史学业考试(或称毕业考试、毕业会考,以下简称中考。
)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
通览各地区中考命题,依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主要特点:其一,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试题采用了大量的情景性、时事性材料,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考查学生的历史学习情况,引导学生能够关注现实,探究时事背后的历史要素,使历史学习更加的鲜活、生动。
其二,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试题采用的各类题型,以不同方式考查了学生对人类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理解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
其三,试题给学生提供了开放的答题空间。
试题设计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回答,充分体现了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
其四,试题图文并茂、情境新颖,注重考查阅读和分析材料的能力,使学生掌握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解读历史,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2014年部分地区中考历史试题,从历史学科能力培养和初步形成基本史学素养方面考查,主要体现了如下一些特点。
1.着重考查正确理解历史时空概念的能力
【例1】(2014·江苏苏州)中国历代疆域的沿革是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见证。
下列四幅示意图按朝代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图一、图三、图二、图四
B.图四、图二、图一、图三
C.图一、图三、图四、图二
D.图四、图一、图二、图三
【解析】根据图中“行省”判断,图一反映的是元朝的疆域概况;依据图中“匈奴”“长安”和“西域都护府”分析,图二反映的是西汉的疆域状况;根据图中“葱岭”“京师”“西伯利亚”等信息判断,图三反映的是清朝疆域;依据“匈奴”“咸阳”分析,图四反映的是秦朝的疆域,故正确答案为B。
【答案】B
2.重视考查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
【例2】(2014·山东济宁)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
下图反映的是()
A.西晋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
B.东晋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
C.隋朝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
D.唐朝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观察历史地图、解读和获取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判断的能力。
解题注意从地图中提炼信息,依据“吐蕃(都城在逻些)”“黑水靺鞨”“南诏”及“回鹘”等边疆地区的信息判断,属于唐朝时期的疆域地图,故正确答案选D。
【答案】D
3.突出考查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例3】(2014·湖北荆州)“皇上若决定变法,请先举三者。
大集群臣于天坛太庙,或御乾清门,诏定国是,躬申誓戒,除旧布新,与民更始。
”材料来自()
A.康有为的上书
B.曾国藩的奏折
C.林则徐的文稿
D.陈独秀的文章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完全、准确、合理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判断的能力。
依据材料表述,分析“皇上若决定变法”“诏定国是”“除旧布新”等关键词,选项A符合题目要求。
【答案】A
4.考查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归纳、比较和概括的能力
【例4】(2014·湖北荆州)20世纪50~70年代,西欧和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是()
A.都得到了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B.都拥有丰富的人力和自然资源
C.都制定了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D.都得到了朝鲜战争的军事订货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依据所学知识,20世纪50~70年代西欧经济发展的原因包括选项中的ABC,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包括选项中的CD,故共同原因选C。
【答案】C
5.注重考查运用历史眼光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的能力
【例5】(2014·江苏苏州)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成立江南制造总局,成为当时最大的军工厂。
此外,各省先后办过20个机器局,都是兵工厂。
其间不仅搬入了外国的枪炮、弹丸、雷管,而且外国的机器也由此而传入中国。
这些企业由国库支付开销,以调拨分配产品,内无利润积累,外无市场联系。
”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兴办这些企业体现了洋务派“求富”的要求
B.兴办这些企业使李鸿章等官僚大发横财
C.洋务派兴办了近代第一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D.这些企业的经营方式导致经济效益低下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1865年”“江南制造总局”“由国库支付开销,以调拨分配产品,内无利润积累,外无市场联系”等信息分析,选项D符合题目要求。
选项A错在“求富”,选项B错在无材料依托,选项C不符合基本史实,都应该排除。
【答案】D
6.考查用书面语言以及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例6】(2014·江苏苏州)(6分)近代以来,三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一些工业发展的城市和工矿区人口密集、物流量大,煤的燃烧量急剧增加,大气污染的环境问题不断发生,如1873、1880、1882、1891、1892年,英国伦敦多次发生可怕的有毒烟雾事件。
——刘少康编著《环境与环境保护导论》
材料三自然科学正在准备一次新的革命,蒸汽大王在前一世纪中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它的统治已到末日,另外一个大得无比的革命力量……将取而代之。
——马克思
材料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爱因斯坦多次发表谈话,“鉴于未来任何世界大战必将使用核武器,而这种武器威胁着人类的继续生存,我们敦促世界各国政府认识到并且公开承诺,它们的目的绝不能通过世界大战来达到”。
“原子能可用于和平的、建设性的目的……而且无疑将是对人类的一大恩惠”。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1790年以后英国煤产量快速增长?据材料二概括英国环境恶化的原因。
(2分)
(2)材料三中“新的革命”应指什么?“另外一个大得无比的革命力量”又是指什么?(2分)
(3)材料四体现了爱因斯坦对人类命运的忧心,他的什么理论打开了原子时代的大门?(1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该如何认识科技对人类的影响?(1分)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使其初步掌握或运用相同与不同、联系与区别、量变与质变、背景与条件、原因与结果、时间与空间的概念和范畴来分析、综合、比较、归纳基本史实和相关问题的方法。
解题要仔细阅读材料、联系相关史实,综合所学知识进行表述或说明。
第(1)问需要观察图表,抓住时间、国家和能源即可回答“快速增长”的原因,环境恶化的原因应从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方面思考说明。
解答(2)依据材料分析,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革命力量”显而易见是电力。
解答(3)联系所学知识即可判断是相对论。
第(4)问属于开放性问题,依托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答案】
(1)改良蒸汽机发明后对煤炭需求剧增(或蒸汽机的广泛使用)。
原因:工业发展,大量工厂兴起,煤炭大量使用,城市化兴起,人口的增多。
(2)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
(3)相对论。
(4)科技是把双刃剑,科技成果应该造福人类而非给人类带来灾难。
7.注重考查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能力
【例7】(2014·山东济宁)(本题16分)2014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诞生110周年。
以此为契机,某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正在筹备“中国近现代伟人风采”探究活动。
请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问题。
【推翻帝制孙中山】
材料一 1961年10月10日,周恩来在纪念辛亥革命50周年大会上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人们在精神上获得了空前的大解放,为以后革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革命家,是杰出的民主主义者,他在这次革命中起了重大的作用。
”
(1)材料一中的“我国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是指从何时何人到何时何人?(2分)
(2)结合所学,用两件史实谈谈孙中山在这场革命中所起的作用。
(2分)
【当家做主毛泽东】
材料二 2013年12月26日,习近平在毛泽东120周年诞辰纪念大会上说:“毛泽东同志毕生最突出最伟大的贡献,就是领导我们党和人民找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性成就,并为我们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积累了经验和提供了条件……”
(3)根据材料二,答出毛泽东领导创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
(1分)
(4)答出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
(1分)
(5)答出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事件及时间(年月日)。
(1分)
(6)答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的时间和标志。
(1分)
(7)请列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三个模范人物。
(1分)
【富裕强盛邓小平】
材料四 1997年2月25日,江泽民在邓小平追悼大会上说,邓小平“领导我们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在这条道路上,国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综合国力愈益强盛起来,人民生活逐步富裕起来,社会主义显示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
”
(8)结合材料四,用身边的史实证明我们的生活逐步富裕起来。
(不少于三项)(1分)
(9)结合材料四和所学所知,用军事史实证明我们的祖国愈益强盛起来。
(不少于三项)(1分)
材料五 2004年8月22日,胡锦涛在邓小平100周年诞辰纪念大会上说:“邓小平同志留给我们的最可宝贵的财富,就是他创立的邓小平理论……”
(10)简要阐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不少于三个方面)(3分)
【复兴追梦习近平】
材料六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纪念五四运动95周年座谈会上说:“五四精神体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近代以来追求的先进价值观。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都是我们今天依然应该坚守和践行的核心价值……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
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
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
(11)简答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1分)
(12)结合五四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系自己的实际,简要谈谈“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的道理或认识。
(1分)
【解析】本题属于系列综合试题,主要考查合理、完整、准确理解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理解和说明历史问题的能力。
解答该类型试题莫要被“系列”“综合”所困,应根据材料与设问逐个解决。
如解答(9),关键是设问中的“我国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从何时何人到何时何人”,依据所学知识即可写出公元前221年、秦始皇,1911年宣统皇帝(溥仪)。
再如第(12)(13)题,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判断是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开国大典(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关于开放性问题,只要把握住材料的基本要求,如时间、内容(具体史实)、价值认识(第(12)题)等,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答案】
(1)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赢政);1911年,宣统(溥仪)。
(2)成立兴中会,宣传革命思想;成立同盟会,确立革命纲领;创办《民报》,阐发三民主义等。
(此题为开放性题目,答案不唯一,答出上述其中两个史实及作用即可。
其他符合题意的史实及作用亦可)
(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延安。
(4)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5)开国大典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
(6)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
(7)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雷锋等。
(答案不唯一,答出符合题意的三位且书写正确)
(8)(此题为开放性题目,答案不唯一,答出身边的衣食住行或学习等三项史实即可)
(9)(此题为开放性题目,答案不唯一。
可从军事科技、武器装备、三军实力等方面回答。
如:原子弹、氢弹、导弹;各种型号军用飞机的制造、驱逐舰、核潜艇的制造、航母等;三军实力仅以人民海军为例:拥有水面潜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拥有航母等。
答出上述其中三项史实即可)
(10)(此题为开放性题目,答案不唯一。
主要参考: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战略步骤问题——“三步走”战略;祖国统一问题——“一国两制”等)
(11)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必须有“彻底”“反帝反封建”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三个关键词)
(12)(此题为开放性题目,没有标准答案。
只要结合了五四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联系自己的实际,具有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态度即可)
初中历史学习内容以时间为序,涉及内容由古至今,先中国史后世界史,以期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史实,并形成基本的历史时序意识。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来看,主要解决历史“是什么”的问题,即了解基本史实,形成“证据”与“史实”间的逻辑意识,掌握了解历史的一般方法。
就历史学的思想和方法而言,历史是一种解释,不是一种叙述,因为历史来自于证据,证据来自于史料。
历史既然是由证据而来,同样也可因证据而被修改,所以,历史不是封闭的、不容置辩的定论体系,而是一个开放的、可供讨论的、可以不断更新延展的领域。
只要有新的材料出现,只要从新的视角观察,历史就会有与以往不同的解释。
初中历史教育务必使学生初步形成“史由证来,证史一致”“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思维意识;使学
生理解史学会不断发展,完善对历史的认识,避免把课程(教材)中的“历史”当作是绝对客观的教条,使学生形成言必有据的严谨态度。
这是中考历史命题应予关注的问题,也是培养社会合格公民需要具备的重要素养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