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创新性小学语文课堂,启发学生思维创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打造创新性小学语文课堂,启发学生思维创新
发布时间:2021-05-28T15:01:12.720Z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7月作者:张明
[导读] 小学语文是一门以语言为基础的学科,这一门学科具有一定的具有一定的思维性和人文性。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要符合语文教学的大纲要求,同时也应该符合新时代的教育特点并且顺应时代的发展。
语文学科属于一门基础学科,除此之外,语文学科在人们的成长以及能力塑造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以,小学语文教师不但要完成教学任务,还要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也是小
张明湖北省利川市沙溪乡石门小学 445425 摘要:小学语文是一门以语言为基础的学科,这一门学科具有一定的具有一定的思维性和人文性。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要符合语文教学的大纲要求,同时也应该符合新时代的教育特点并且顺应时代的发展。
语文学科属于一门基础学科,除此之外,语文学科在人们的成长以及能力塑造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以,小学语文教师不但要完成教学任务,还要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也是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要着重培养的一项重要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能力培养,创新思维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1)7-019-02 小学语文是一门以语言为基础的学科,具有一定的思维性和人文性的特点。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要符合语文教学的大纲要求,同时也应该符合新时代的教育特点并且顺应时代的发展。
我们现在是处于新时代的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在新的时代应该结合新的思想理念,如何将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当中进行一定的培养,实现在语文教学过程当中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目标性,提高小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素养呢?一、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传统的教学模式单一,大都是以“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完全忽略了学生的感受。
课堂教学主要特征是传授、灌输知识,教师全盘讲,学生被动听,思维被老师强行牵着走,无法产生创新思维。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突破传统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民主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一种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样他们才会去探索,去创造,才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例如,在讲授《爬山虎的脚》一课时,正是校园里爬山虎爬满墙的时候。
在让学生初读了课文之后,我问他们:“你们最想了解爬山虎的什么?”学生纷纷说:“我最想知道爬山虎的叶子刚长出来是什么样?”,“我想知道爬山虎的脚长在哪?有什么用处?”,“我想知道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怎样向上爬?”看见他们一个个兴趣盎然的样子,我马上说:“现在,老师就亲自带领你们去操场上观察爬山虎,一定要仔细观察,回来向我汇报。
”于是,在操场的东墙边,孩子们认真地、有目的地观察起来。
忽然一个学生高声问我:“老师,怎么没有见过爬山虎开花啊?它是用种子种出来的吗?”此时,我心中暗喜,如果没把他们领出课堂,而是在书本上圈圈画画,凭空想象,孩子们怎么会有如此的发现和疑问呢!在老师创设的教学氛围中,不但使学生能够对课文中的语句有了深刻的印象,还有了意外的发现,激发了他们探究欲望,可谓是一举多得。
二、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在新课标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当中,最怕老师受到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方法的束缚,在语文的总体教学当中,学生思维积极性的培养常常被忽略,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没有主动性,常常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在整个的学习过程当中,思维的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无法做到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考虑的也相对比较简单,老师教什么自己就学什么。
如果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会提出为什么,那么他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将是毫无意义的,且没有积极性的,对于这些学生而言,无论是学习知识还是接受知识,他们都不会将知识进行迁移,更不会进行举一反三,做不到融会贯通和灵活运用。
针对以上的这种情况,老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一些相对的技巧和方法,去调动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去培养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积极思考的能力。
下面就《将相和》这篇文章进行举例,当讲完这一篇文章时,老师可以问学生他们喜欢哪一个人物?绝大部分同学在传统教学的影响下,会说自己喜欢蔺相如,同学们。
可以说因为喜欢他的临危不乱,胸襟广阔。
同样也有一些学生喜欢廉颇,因为喜欢他的勇猛果断,知错能改。
但我相信在每一个班里肯定会有一些别出心裁的同学,我就见过这样一位同学,在每一个同学都在纠结是喜欢廉颇,还是喜欢蔺相如的时候,他却大胆的举手说出自己喜欢赵王,我就会非常好奇的问他为什么?这个同学给出的答案是,他喜欢赵王大胆使用人才。
我对于这些回答都感到非常欣慰,给喜欢蔺相如和廉颇的同学给予了肯定,同时也表扬了这位喜欢赵王的同学,这样的互动过程让学生彼此相互带动,开发属于自己的学习思维。
在这种互动状态下,不但营造了课堂轻松的气氛,也给学生更多的思维向度提供了充分的机会,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以及他们主动探索学习思考的能力,这对课堂无疑是一种非常大的促进。
三、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争辩可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求异创新。
因为争辩的基础是不同观点之间的陈述,它必然会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去探求不同见解的各自依据,这就给学生思维的发展提供了自由的空间。
如教学《麻雀》一课时,同学们品析了课文,从老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叙中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这是文章的中心所在。
可一位男生站起来说:“老师,我不同意说是母爱,因为课文没有写老麻雀是公的还是母的。
”问题引起学生们的争辩,有的学生认为课文中描写的是母爱,只有母爱才如此伟大;也有的学生认为是父爱,因为父爱也同样伟大。
在大家争辩过程中,思维又一次被激活,最后总结出:这篇课文表现出了一种亲子之情。
又如教学《世纪宝鼎》一课时有的学生就对“这座世纪宝鼎,造型古朴,工艺精湛,堪称宏伟杰作”一句产生了质疑:这座宝鼎比起那些高大宏伟的建筑物,简直太渺小了,为何称为宏伟之作,“宏伟”一词是否用大了?于是引发了学生的一场争论,从造型、工艺等方面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问题得以解决。
这样教师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争辩氛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
四、鼓励质疑,培养学生思维的敏锐性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
疑是探究新知的开始,也是探究新知的动力,进一步说,疑是创新的动力。
质疑中蕴含着创新的萌芽,质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计难度适宜、富有思考性的问题,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
”《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有这样一处描写:“小女孩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大年夜被冻死了。
”一位学生对作者运用“微笑”一词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应改为“苦笑”,理由是在大年夜这个可怜的女孩冷极了,饿极了,最后悲惨的死去,她怎么能微笑呢?显然是作者用词不当。
我及时地肯定了学生敢于向教材挑战,敢于质疑的精神,并引导学生抓住教材的矛盾处去理解,并加以适当点拨,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进一步。
学生的思维源于教材,而不拘于教材,其创造性思维得以培养。
又如在教学《小小的船》时,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月儿有时弯,有时圆?”,“为什么星星和月亮挂在天上不会掉下来?”还有的学生问:“月亮为什么比星星大?”面对这些看来不足挂齿的问题时,其实已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始。
因此,我适时表扬这些提问的孩子,并鼓励他们通过自己动脑、小组讨论或查阅资料等方法,去寻求答案,让他们在不断质疑、明理的过程中,锻炼其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创新已经成为当下社会发展的代言词,教育创新及科技创新都是热门话题,教育的蓬勃发展自然带动社会发展,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是青少年成人成才的关键,教育创新更是责无旁贷。
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师不可忽视的责任。
小学生身体和心理都没有成熟,在这一阶段对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尤为重要。
当今社会最缺乏的是创新型人才,习近平
总书记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国家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是国之重器、国之利器,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必须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创新。
”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教师应高度重视,为国家培育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都燕.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探析[J].文学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3(5). [2]白三月.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华少年,2015:17. [3]马凤亮.对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现状的思考[J].学周刊,2015(16) [4]何伟英.小学作文导写的小策略[J].新课程导学,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