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泉州市鲤城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探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经济 Regional Economy
新常态下泉州市鲤城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探索
泉州市鲤城区经济和信息化局 廖伟成
摘 要:新常态下产业转型升级是各地区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首先客观分析了鲤城区的产业现状,其次找出自身发展的优势和隐患,最
后基于分析结果,提出鲤城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并提出通过强基固本、技术改造、管理创新、扶优扶强、盘活招引、共克时艰等措施
1 鲤城区产业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发展,鲤城区已形成了纺织鞋服、机械汽配、电子信
息三大产业“。十一五”及“十二五”期间,鲤城区纺织鞋服、机械汽 配、电子信息三大产业稳步发展,规模不断壮大,产业结构进一步 优化,初步构筑了以光电信息产业为特色的都市型先进产业基地。 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详见表1所示。
表1 “十一五”及“十二五”三大产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表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Regional Economy 区域经济
发达,呈现出星星多、月亮少的现象,众多的中小微企业为鲤城区 (HDT)太阳能电池和CIGS(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及其生产
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但缺少体量大、能够带动行业发展的 设备等项目研发。着力突破高密度LED显示屏、裸眼3D-LED显示
33.64 (19)
16.5 3.06 (9.3) (1.16)
81.04 24.1 3.5 (40) (11.9) (1.3)
177.27 86.9 8.24 292.65 87
9.2
合计
( 扣除铂阳 ) (162.63) (79.7) (6.34) (251.61) (74.8) (7)
作者简介:廖伟成 (1977-),男,汉族,福建省龙岩市人,华侨大学工 商管理专业硕士,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经济和信息化局 经济运行股股长,主要从事区域与产业经济分析方面 的研究。
大型企业是鲤城区经济的薄弱环节。2016年全区202家规上企业中 器、LED照明灯具设计等技术,紧跟并力争引领LED应用变革。微
仅4家企业纳入省级经信龙头企业,17家企业纳入市级产业集群龙 波通信产业要因地制宜地利用现有优势,引导微波通信产业积极
头企业,产值规模偏小,高成长型企业凤毛麟角。三是产业发展水 主动寻找新的发展方向,实现转型升级。重点发展新一代通信技
2 鲤城区产业发展的优势与隐患 2.1 发展优势
一是区位优势。鲤城区地处东亚文化之都—泉州的中心城区, 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全国著名 侨乡。海、陆、空交通网络完备。高新园区集聚纺织鞋服、机械汽配、 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发展体系。二是科技优 势。鲤城区被确定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县(区)”,拥有高 新技术企业44家(其中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4家),省级 创新型企业30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7家、省级科技型企业(备 案)50家,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及行业技术开发中心40家(其中国家级 3家、省级16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3家。三是产业优势。鲤城区 不同历史时期发展起来的企业、集团已具有一定的基础实力和竞 争优势,并始终围绕着加强和保持自己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来 不断拓展和积累。纺织鞋服产业形成了(除漂染外)较为完整的纺 织服装产业链体系;机械汽配产业是国内“四轮一带”产品和汽车 底盘紧固件的主要生产基地,被授予“中国汽车工程机械配件产业 基地”称号;电子信息产业形成了“新材料-功能模块-通信整机-系 统优化”较为完整的产业链,被科技部授予“国家火炬计划泉州微 波通信产业基地”称号。 2.2 发展隐患
一是发展载体不足导致企业外迁。鲤城区工业用地基本告罄, 项目用地相当紧张,剩余的未开发土地多为居住聚集区,开发建设 成本巨大。不少企业发展壮大后由于发展载体不足而搬迁至周边 县(市、区),特别是对用地需求较大的机械汽配行业,如培新机械、 华盛机械等。二是龙头企业少。鲤城区以民营经济为主,草根经济
2017年3月 133
“十一五”末
“十二五”末
产业 指标
产值 规上占 税收 产值 规上占 税收 ( 亿元 ) 比 (%) ( 亿元 ) ( 亿元 ) 比 (%) ( 亿元 )
纺织鞋服 121.04 59.3 4.04 171.34 51
4.8
机械汽配 22.59 11 1.14 40.27 12
0.9
电子信息 ( 扣除铂阳 )
平低。鲤城区大部分企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主要依靠大批量生 术、北斗卫星应用产业、物联网和云计算、数字对讲机、数字视听、
产产品,以微薄利润换取生存空间,产品附加值低,缺少自己的核 互联网+、高端电容器、高端伺服驱动系统等产业项目。其它高新
来实现目标。希望能为今后鲤城区乃至其他地区的产业发展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新常态 产业集群 转型升级 产业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3(a)-133-03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依赖粗放式增长难以为继,转 变经济发展方式变得尤为迫切。长期以传统产业为主要发展动力 的鲤城区面临巨大的经济下行压力,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正是 在这种背景下“,李克强总理签批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1]”。泉州 作为“中国制造2025”首个地方试点,并正式获批“中国制造2025” 试点示范城市,鲤城区作为泉州市的中心城区,更要以此为契机, 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打造转型升级示范区。
从表1可以看出:(1)三大产业仍是鲤城区工业支柱的格局未 变;(2)纺织鞋服的产业规模和税收贡献仍占半壁江山,是鲤城区 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但增长乏力,需要加大力气扶持产业转型升 级;(3)机械汽配产业由于载体、外迁等因素逐渐萎缩,税收贡献减 弱,并有持续下滑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势;(4)电子信息产业迅速成长,实现产值翻 番,但扣除铂阳精工后,传统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相对缓慢,税收贡 献能力未增强,效益下降,需要鲤城区加大培育力度,促进产业发 展壮大;(5)重点高新企业特别是铂阳精工贡献突出,对产业发展支 撑明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