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中悟写,在写中悟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读中悟写,在写中悟读
摘要:大量阅读是学生自主写作的前提,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读书,更
要使其善读书,学会积累和运用写作素材,这样写起作文来才会得心应手,语文
素养才会得到提升,要以书养气,以读促写,在读中悟写,在写中悟读。
关键词:广泛阅读积累写作能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
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书。
”大量阅读是学生自主写作的前提,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读书,更要使其善读书,学会积累和运用写作素材,这样写起作文来才会得心应手,语文素养才会得到提升,为此我做了一下尝试:
一、从名家名作中汲取文学精华
作文需要以丰厚的阅读积累做底蕴。
阅读积累充足,大脑建立起无数个生长点,思维灵感随时可以被激活,写作时便能左右逢源,率性而作,自如倾吐,文
气如海似江,滔滔奔涌。
如今学生涉世普遍较浅,如果再没有丰厚的底蕴,写出
大气作文便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古人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只有广泛阅读,才能写出言
之有物,言之有序的好文章,为了改变学生读书少作文苍白无力,缺少生动性,
缺少深度的现象,我利用名家名作导读课,引导学生走进经典,广泛涉猎名家作品,在读书过程中我强化了读书笔记的作用,让学生把妙词佳句、精彩片段、优
美短文分门类别地记录到读书笔记中,并要求学生对好的词句片段能做到熟读成诵,激励学生在古典文化和现代文化的阅读中,感悟精华,开拓思路,有效提高
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为学生积累了丰厚的写作素材。
二、在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和技巧
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无非是例子,凭着例子要让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
和写作的熟练技能。
”因此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的意识和目标,是达到作文教学目标的最有力高效的途径和方法。
文质兼美的文章本身就是作文教学的范本,
可以适当引领学生学习其中的写作技能。
首先引领学生对经典句子段落进行点评
赏析,对鉴赏性的读书笔记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在交流中提升学生对文
学的感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鉴赏性的阅读和品味感悟,使学生情感变得丰富
细腻,语音变得多姿多彩,也使学生积累了许多写作技巧。
如:读了小说,学到
了刻画人物的方法;读了散文,学到了写景状物的方法……“读书破万卷,下笔如
有神”。
实践证明:只有多读书,才可以开阔视野,厚积而薄发。
此外,在学生课本中堪称写作优秀范例的文章随处可见,例如吴晗的《谈骨气》、庄子的《逍遥游》、贾宜的《过秦论》、王勃的《滕王阁序》等。
我们可
以充分利用这些课文学写文章技巧。
例如读了《滕王阁序》同学们都感到遥襟俯畅,逸兴遄飞。
我们可以找出原因,这篇文章在语言形式上善于运用对偶句,使
语言凝练;兼用散句,使句子流动;恰当排比,使语言气势一泻千里;适当反复,给人一种一咏三叹的节奏。
我们既然懂得了这些,为什么不去悉心体会揣摩呢?
三、在练笔中提升写作能力
写作教学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细细地、慢慢地引导学生,感悟人生的真,积累生活的金,展现语言的美,写作不仅仅是一种语文学习活动,还是一种生活
方式,更是一种人生信仰。
多写、勤改,随笔时时事事写,作文字字句句琢。
为
了解决学生写作语言描写苦涩乏味的问题,在讲授《羚羊木雕》时我就借鉴了余
映潮的做法,我和学生一起做了期《千姿百态的说》的读书卡片:从普通的说、
带表情的说,加动作的说,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说等角度,把文中出现的我、奶奶、爸爸、妈妈等人物的语言描写仔细地收集起来,同类相聚归纳整理。
学生们
再回头审视自己以前完成的作文中的语言描写的时候,脸上大都露出不好意思的笑,有的还赶紧拿出笔来偷偷地修改。
积累了写作技法,还要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如读了《水浒传》中“鲁提辖拳打
镇关西”一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从不同的感官描写刻画人物”的片段仿写;
读了冰心的《笑》,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重章叠句,一咏三叹”重叠组织文章
结构的练习;读了《我的叔叔于勒》,可以让学生进行“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心情”
的习作训练……同时,阅读中经典名句比比皆是,可引导学生在作文中恰到好处的拿来为我所用。
记得我让学生写了篇《回报》的作文,在行文中或结尾处不少学生引用了这
么一句话:“对我的爱,母亲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对母亲的爱,我则是一条喧嚣浮躁的小溪,永远永远只能是她的支流。
”文章选取生活中的一些平平淡淡的小事,写来却是那么隽永,有的甚至感人心魄。
我探问后才明白,原来同学都是得益于《青年文摘》上的那篇《有那样一个下午》。
有一个同学说:我读到《青年文摘》上的《一教室的人看到的十元钱》中的“这就是农民的钱,这就是血汗钱!这就是面朝黄土背负青天从坷垃刨出来的钱!也可能是一个鸡蛋攒起来的钱!……什么是含辛茹苦?什么是恩重如山?”时,我的心好酸好痛,我真的哭了,我真的好想好想拿起笔来写一写我的父亲。
是的,学生受益太多了,不少同学以把《青年文摘》、《读者》等看作是写作上的第二位老师了。
欧阳修曾在回答怎么才能写好文章的提问时作出如下的判断,“无它术,为读
书而多为之,自工。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
”
以阅读文本为依托,在读中悟写,在写中悟读,才可以思想鲜活,写起文章才会
文思泉涌,语文素养才能得到提升,“胸中有木,才能笔下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