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中的沈琼枝形象解析[权威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林外史》中的沈琼枝形象解析[权威资料] 《儒林外史》中的沈琼枝形象解析
摘要:沈琼枝是《儒林外史》中主要女性形象之一。

她相貌出众,而且文能在南京立足、武能防卫自身。

她持重老成又形式乖谬,颇有游侠之风,入富室不贪恋荣华,见名流不卑躬屈膝。

她这些性格的形成和其母早逝、其父滞留外乡且没有家长专制作风的庭环境有着密切联系。

关键词:《儒林外史》沈琼枝才貌兼备似侠非侠自尊自立
沈琼枝是《儒林外史》中主要女性形象之一。

她相貌出众,而且文能在南京立足、武能防卫自身。

她持重老成又形式乖谬,颇有游侠之风,入富室不贪恋荣华,见名流不卑躬屈膝。

通过精析文本,可以发现她性格的形成和其母早逝、其父滞留外乡且没有家长专制的作风的庭环境有着密切联系。

《儒林外史》以其独特的手法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以男性为主,但是也不乏令人过目难忘的女性。

可以说众女性中沈琼枝最为作者偏爱。

她的故事,通由萧采引出。

在小说第五十六回的旌贤榜中,萧采位于二甲第一名,而沈琼枝位于三甲第一名。

小说中,男人尚且为名利驱使,她却能无依无傍,举止间闪耀着别样的光彩,令人刮目相看。

一、沈琼枝形象的特别之处
(一)才貌兼备
吴敬梓对沈琼枝相貌的描写主要用了侧面描写法。

第一次是借丫鬟之口。

沈琼枝进宋为富家当天,丫鬟回复宋为富说:“新娘人物倒生得标致……”第二次是南京清凉山地藏胜会上,倾城士女都去烧香看会,沈琼枝也出了门去。

烧香回来时,“人见他是下路打扮,跟了他后面走的就有百十
人”。

第三次是武书见过沈琼枝本人之后,用“柔媚”一词来形容她的外表。

第四次是在她在县衙,“知县看她容貌不差”。

由上可知她相貌出众。

沈琼枝不仅容姿“柔媚”而且才华出众。

南京是名人才人聚居的地方。

庄非熊提及王府塘沈琼枝卖诗文之事时,迟衡山道:“南京城里是何等地方,四方的名士还数不清,还那个去求妇女们的诗文,”接着武书进一步说道:“这个却奇。

一个少年妇女,独自在外,又无同伴,靠卖诗文过日子,恐怕世上断无此理……”可知想靠卖诗文在南京立足难度很大。

可是,沈琼枝能做出要到南京卖文作诗并以此为生的决定,足见她相当自信自己的才华。

事实证明她的自信并不盲目。

“沈琼枝自从来到南京,挂了招牌,也有来求诗的,也有来买斗方的,也有来托刺绣的。

”由此可知,她的生意相当不错。

杜少卿和武书看到沈琼枝的招牌是在四月间,他们造访沈琼枝时已经是八月初了。

她不仅做到了以自己的才学在南京立足,而且坚持了相当长的时间。

沈的才华可见一斑。

然而,沈琼枝并不是弱女子。

武书见过沈琼枝后说道:“我看这个女人实有些奇……他那般轻倩的装饰,虽则觉得柔媚,只一双手指却像讲究勾、搬、冲的。

”小说里武书一再自诩自己的眼力,作者也颇配合屡屡让他言中。

在沈琼枝故事的最后她就露了一回身手。

差人奉命押解沈琼枝到江都,靠岸后问她要船钱。

“沈琼枝听了,说道:‘我便不给你钱,你敢怎样~’走出船舱,跳上岸去两只小脚就是飞得一般,竟要自己走了去。

两个差人慌忙搬了行李,赶着扯他,被他一个四门斗里打了一个仰八叉。

”一个小脚女子能冷不防打官差一个仰八叉,武书所言不假。

(二)似侠非侠
1.持重老成
持重老成,即官差口中的“拿老”,是沈琼枝的一大特点。

她首次正面出场,是在沈先生发现宋盐商态度不对
时。

他问女儿自己主张。

沈琼枝道:“爹爹,你请放心。

我家又不曾写立文书,得他身价,为什么肯去伏低做小~他既如此排场,爹爹若是和他吵闹起来,倒反被外人议论。

我而今一乘轿子抬到他家里去,看他怎模样看待我。

”对于这段话,张文虎评点“姑娘何其老气”。

沈琼枝的有主张和她父亲的没主张形成鲜明对比。

她虽是一个年轻姑娘,分析事态却条理清晰,深谙“以静制动”的诀窍。

进了宋府,沈琼枝确认是被当妾看了,她一直走到大厅坐下才道:“请你家老爷出来~我常州姓沈的,不是什么低三下四的人家~他既要娶我,怎的不张灯结彩,择吉过门,把我悄悄地抬了来,当做娶妾的一般光景。

我且不问他要别的,只要他把我父亲亲笔写的婚书拿出来与我看,我就没得说了~”寥寥数语,却很有分量。

索看婚书,正为证实宋为富的欺骗行为。

果然宋为富红了脸不敢露面。

在宋家待了几天之后,沈琼枝既未收到父亲消息,又不见宋家动静。

她猜想富是要先打发了她父亲再和她计较,于是决定出逃。

“将他那房里所有动用的金银器皿、珍珠首饰,打了一个包袱,穿了七条裙子,扮作小老妈的模样,买通了那丫环,五更时分,从后门走了。

”出逃是多么惊心动魄的一件事,如何买通丫环,如何深夜潜出,作者只是一语带过。

这样反而更显出了她办事周密,不节外生枝、拖泥带水。

在南京沈琼枝被差人追踪到。

在打交道的过程中,她数次让蛮横的差人无计可施。

那日她不慌不忙辞别杜家回到手帕巷,等在那里的差人拦着她不让她回家,她道:“你们是都堂衙门的,是巡按衙门的,我又不犯法,又不打钦案的官司,那里有个拦门不许进去的理~你们这般大惊小怪,只好,那乡里人~”此语一出就知她别有一番见识。

差人两次问她要钱。

第一次,她“只不理”。

第二次,她先讲道理,“我昨日听得明白,你们办公事不用船钱的”。

当发现道理讲不通时,她便说道:“我便不给你钱,你敢怎样~”凶恶如虎的差人,竟然拿她没有办法。

2.行事乖谬
行事乖谬是沈琼枝的一大亮点,这和今天所说的“不按常规出牌”类似。

进宋府之日,沈琼枝坐在大厅里要求见宋为富而不得,她想着:“坐在这里也不是事,不如且随他进去。

”这个想法实在出人意料。

按常理她既然确定婚姻是场骗局,就该速速离开是非之地,怎么能随人进到内院。

然而更荒谬的还在后面。

她看到后院环境清幽,一方面感慨“彼人也不会鉴赏”,一方面竟想着“且让我在此消遣几天”。

齐评道:“大有玩世不恭之致。

”更甚的是她在下定决心离开宋家后,居然将“所有”房内能动用的金银器皿、珍珠首饰打了个包裹,穿了“七条”裙子乔装离开。

这看来似夸张又不像夸张,不得不惊叹她行事的乖谬。

可怜宋为富当初只想着“他走了来,不怕他飞到哪里去”,不曾想最后她却真的“飞”了,他落了个“赔了夫人又折兵”。

(三)自尊自立
1.不贪恋荣华
小说中宋为富是个生活奢靡的盐商。

他唯一一次正面出场是“正在药房弄人参”,开口第一句话就是“我们总商人家,一年至少也娶七八个妾……”每年娶七八个妾这点是否是他夸口有待商榷,可是其财力之厚由此可以洞见几分。

再看其住处的一角:“一个小圭门里进去,三间楠木厅,一个大院落,堆满了太湖石的山子。

沿着那山石走到左边一条小巷,串入一个花园内。

竹树交加,亭台轩敞,一个极宽的金鱼池,池子旁边,都是朱红栏杆,夹着一带走廊。

走到廊尽头处,一个小小月洞,四扇金漆门。

走将进去,便是三间屋,一间做房,铺设的齐齐整整,独自一个院落。

”房舍设计精巧,园林构筑讲究。

然而这还只是通往一个妾的住所,宋府整体的阔绰可想而知。

当这等富贵摆在沈琼枝面前时,她大可以俯身低就换来锦衣玉食,可是她虽是贫家女,却不恋荣华。

正如杜少卿所说:“盐商家富贵奢华,多少士大夫
见了就销魂夺魄;你一个弱女子,视如土芥,这就可敬的极了~”
2.不卑不亢
沈琼枝的可敬之处还在于她不惧名流权势。

小说中王太太财去病去,财来病俩,在家不可一世。

然而当她拜见杜夫人时却处处小心,张扬气焰悉数收回。

小说第三十三回,“王太太见杜娘子,着实小心,不敢抗礼。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沈琼枝拜见杜娘子之时:“沈琼枝上首,杜娘子主位。

”杜少卿声名远播,这点沈是清楚的,可是她却并不因为杜氏夫妇的声名而自感卑下。

沈在衙门受审时知县问她为何携款私逃,她回答说:“宋为富强占良人为妾,我父亲和他涉了讼,他买嘱知县,将我父亲断输了,这是我不共戴天之仇。

况且我虽然不才,也颇知文墨,怎么肯把一个张耳之妻去事外黄佣奴,故此逃了出来,这是真的。

”她的应答,说明了自己出逃的理由有二:于孝,不能和他共处;于才,二人并不般配。

她对自己失理之处供认不讳。

当知县让她当堂作诗时,她“不慌不忙,吟出一首七言八句来”。

整个过程她镇定自若,从容应对,不卑不亢,令人敬佩。

二、沈琼枝性格形成原因
沈琼枝奇特的性格和她的成长经历密切相关。

首先,父亲长期在外。

萧采初见沈先生的时候,沈曾说:“……因向年有个亲戚在青枫做生意,所以来看他。

不想遭了兵乱,流落在这里五六年,不得回去……”后来二人在扬州意外相逢,萧采道:“向在青城一别,至今数年……”沈先生道:“自蒙老先生青目,教了两年书,积下些修金,回到家乡……”结合以上材料可知,沈琼枝在童年之时父亲离开了家,他滞留在外长达七八年之久。

在这七八年间,沈琼枝家中父亲的角色是缺失的。

传统家庭中,父亲是顶梁柱。

不幸的是,沈先生因战乱长期不得归家。

因此在那七八年间家庭生活的重担理应落在母亲肩上。

然而小说第四十一回沈琼枝拜说:“家父历年在外坐馆,先母已经去世。

我自小学了些手工针凿……”小说并未进一步提示沈的母亲于何时去世或者她家中是否别有他人。

可是从“自幼学习针凿”可推测,沈琼枝从小就负担一部分或者大部分的家庭责任。

偏偏她又生逢社会秩序混乱、风气日益败坏的万历年间,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

长期的磨炼,造就了她持重老成似侠非侠的性格。

生活的危机,又迫使她要掌握些拳脚功夫,这样才能在危险来临时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利益。

其次,那个时代女儿的教育多由母亲负责。

母亲的早逝势必造成沈琼枝疏于母教,以至于行事乖谬。

这才会有她不怕担有失清白的风险在宋府待了几天、出逃之际顺手牵羊等一系列悖于道德和是非观的举动。

再次,从沈琼枝嫁入宋府之前沈先生让自己女儿做主可知,他并没有传统家长身上那种专制作风,他和女儿的关系是平等的。

因此,即便是他七八年后回到家中,他对自己女儿也不会强行管制。

沈琼枝的个性因此得以自由发展,不受拘束。

沈琼枝的故事仅限于小说的第四十回和第四十一回,可是在有限的篇幅中,作者却勾画出了一个不仅才貌兼备,而且有着非常的勇气,文能谋生、武能防身,似侠非侠、自尊自立的奇特女子。

生活的磨炼塑造了她,母亲早逝以及父亲宽松的教育方式又让她的性格得以无拘无束地自由发展。

可以说,她是《儒林外史》中也是诸文学形象中的一枝奇葩。

参考文献
[1]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汇校汇评[M].李汉秋,辑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 陈美林.《儒林外史》人物论[M].北京:中华书局,1998.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文档资料:《儒林外史》中的沈琼枝形象解析完整下载完整阅读全文下载
全文阅读免费阅读及下载
感谢你的阅读和下载
*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

本文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留言或者发站内信息。

我将尽快删除。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