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动物笑谈》 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并积累字词。
2、把握文章的内容。
能力目标:
1、默读课文,勾画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路。
2、指导学生通过摘录和勾画,自己读懂课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3、体味文章幽默风趣的语言,感受文章的幽默效果。
情感目标:
1、体会作者对动物、自然的挚爱,对生命的尊重,
2、感知作者专注忘我的科研精神和极高的专业素养。
第四,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让课堂真正动起来。课堂上教师的的作用应该是“抛砖引玉”,一堂课的最终目的不是展示教师,而是让学生学到知识,掌握方法,领悟道理,受到熏陶感染,并能够自由地享受学习之乐。这节课,教师只在开始上课时激情导入,结束时总结并指导作业,中间部分只是随机点评和补充,其余的交流如“课文词语接龙方式”、“整体感知课文”“找出文中能引起‘笑点’的句子加以分析”都交给小组长负责组织。
预设:
(1)“果然,这一次这些小鸭子一点也不怕我,它们信任地望着我,挤成一堆,听任我用叫声把它们带走。”
明确: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小鸭子以人的灵性,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鸭子可爱的情状。
(2)“又一次我让农场里的一只胖大白鸭代孵,那些小家伙却高高兴兴地跟在她后面,好像她是它们真正的母亲似的。”
明确: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 凫跟在大白鸭后面高兴的样子,情态可掬。
学情(含学生学习起点能力)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动物的体裁兴趣极大,本课的出现,可以让学生感受作者对动物、自然的挚爱,对生命的尊重,给学生一次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感体验。同时《猫》的学习也让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因此理解这个本文的主题并不难,但如何培养学生概括和赏析文章的能力及品味语言还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希望借这篇深厚而美好的文章唤醒孩子们的爱心,认识到保护自然从我做起。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对象所采取的研究态度。”具体而言,就是引导学生在兴趣和质疑中学会学习。根据以上依据,我采用的学法有:默读法、速读法、合作探究法。
2、找出文中所写的两种动物,并概括文中两种动物与“我“和家人令人“逗笑”的几件趣事。
小组在组长带领下合作解决问题。
1、通过对于文本内容的把握,筛选有效信息,寻找文眼;
2、概括趣事,可以培养学生的提取、筛选信息和概括内容的能力。
环节五:速读课文,圈点精彩语段。
圈点勾画出能够勾起你的“笑点”的精彩语句,再有感情地朗读,细细地品味。
让学生在笑的同时感受到人和动物之间的平等,学会尊重生命,热爱生活,是情感上的再加深。另外也让学生感知并学习作者专注忘我的科研精神和极高的专业素养。
环节七:布置作业,课后巩固
1、阅读有关劳伦兹《所罗门王的指环》,感受作者的情怀。
2、试着向作者学习,用生动幽默的笔调写一写你和动物之间的趣事。
学生阅读和练笔。
有读有写,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
板书设计
动
物
笑
谈
动物
趣事
启示
水鸭
“我”学鸭子叫和行走
1、作者专注忘我的科研精和极高的专业素养;
2、热爱动物,尊重生命。
鹦鹉
“我”车站学鹦鹉声呼唤“可可”
“可可”咬下父亲的衣服扣子
“可可”将母亲的毛线缠在树上关爱动物和谐发展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评价项目
评价指标
自我评价
同学评价
教师评价
课前预习
认真阅读课本,并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1—5分)
口头表达
说话态度大方,声音清晰,内容有条理。(1-5分)
小组合作
认真完成小组分配的任务,会合作,在小组中能够承担自己角色。(1-5分)
信息搜集
准确获取信息,归类整理,乐于分享(1-5分)。
综合评语
(总分20)
自评:
互评: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通过 “整体感知”、“幽默语言欣赏”、“思考探究”三个环节,抓住文眼“逗笑“一词贯穿课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与文本、与作者进行对话,从而达到积累相关知识、理解文章内容、领会作者情感的目的,实现了本课教学目标。我主要尝试了以下四点:
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课题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7课《动物笑谈》
作者及工作单位
教材、教学内容分析
《动物笑谈》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这一单元的课文围绕“生命之趣”选编了四篇写动物的文章,本课是一篇科普文章,作者从一个动物学家的角度,以诙谐幽默的语言,记述自己观察动物习性和进行科学实验的过程,也写出动物们调皮可爱,字里行间蕴含着对动物的喜爱和欣赏之情。
学方法有:默读法、速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师点拨法。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课前
准备
布置预习作业
学生从以下方面预习:
1、掌握生字词;
2、收集作者资料;
3、联系预习提示,完成课文旁批。
环节一:导入
图片导入,提问:同学们,你们养过宠物吗?能讲一讲你们之间有趣的故事吗?
用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环节二:词语检测
第一,创建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模式。针对以往在自读学习过程中,学生兴趣不大、置身事外的现象,把教学的起点定位在学生现实的学习状态上。为了激起学生浓厚的自主探究兴趣,我对本课的教材进行了再处理:1、用作者作品中的笑话导入;2、用课文词语接龙方式;3、找出文中能引起“笑点”的句子加以分析。用这些方法来鼓励学生勇于展示,为个人和小组增光,变被动的完成学习任务为积极主动的参与。
第二,利用主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地品读感悟。在教学中围绕“笑”这个主问题来设置其他问题,如“概括文中令人‘逗笑’的几件趣事”、“圈点勾画出能够勾起你的‘笑点’的精彩语句”、“你在作者和小动物之间的笑话中获得了什么启示”,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水到渠成了。
第三,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设置了“组织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有效地去解决问题,体会合作的成功与分享的喜悦。在活动目标的设置上,突出强调小组的核心凝聚力,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养成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努力使学生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究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
学生先自己找,找完后小组自由交流,欣赏幽默风趣的语言。
让学生感受本文幽默风趣的语言,把握关键词语来赏析文章,体会情感,激活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环节六:思考探究文章中心
学完本文后,你在作者和小动物之间的笑话中获得了什么启示?(提示:答启示的题目可文。
针对学生的课前预习开展,有效检查学生的字词预习情况 ,并能训练每一位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接龙方式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环节三:了解作者
学生介绍不完整,教师可补充介绍资料。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有关本课作家、作品等的资料。
检查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训练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环节四: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找一找本文的能表现文眼的词。(逗笑)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欣赏精彩语段,学习文中准确严谨而又传神生动的笔法。
2、体会行文的活泼又不乏幽默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动物、自然的挚爱,对生命的尊重,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为科学献身的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
新课程理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而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
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因此,我采用的教
但是,课堂最后生成的效果并非完全如我课前预设的那样。
首先,表现在时间和节奏的把握上。前松后紧,因而最后教学用时不够,没有进行活动评价和小结,巩固练习的部分处理也太快。
其次,教学中,只采用了“默读”、“速读”“学生找出最能引起自己“笑点”的句子朗读”的朗读方法,缺乏集体朗读,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全面理解。以后应该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把集体朗读与语言感知、理解课文结合起来,便于学生对课文的全面理解。
检测关键的词语拼音和解释 ,并要求小组学生以接龙方式用这些词语说一段话,尽量多用这些词语:
1、
1.字词检查:
鹦鹉( ) 可观( ) 温驯( )
禁锢( ) 虐待( ) 约束( )
助手( ) 余晖( ) 咒骂( )
现场( ) 柠檬( ) 规则( )
嚎声( ) 收敛( ) 蹿( )
蹒跚( ) 匍匐( )
学生小组合作进行答题
知识目标:
1、理解并积累字词。
2、把握文章的内容。
能力目标:
1、默读课文,勾画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路。
2、指导学生通过摘录和勾画,自己读懂课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3、体味文章幽默风趣的语言,感受文章的幽默效果。
情感目标:
1、体会作者对动物、自然的挚爱,对生命的尊重,
2、感知作者专注忘我的科研精神和极高的专业素养。
第四,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让课堂真正动起来。课堂上教师的的作用应该是“抛砖引玉”,一堂课的最终目的不是展示教师,而是让学生学到知识,掌握方法,领悟道理,受到熏陶感染,并能够自由地享受学习之乐。这节课,教师只在开始上课时激情导入,结束时总结并指导作业,中间部分只是随机点评和补充,其余的交流如“课文词语接龙方式”、“整体感知课文”“找出文中能引起‘笑点’的句子加以分析”都交给小组长负责组织。
预设:
(1)“果然,这一次这些小鸭子一点也不怕我,它们信任地望着我,挤成一堆,听任我用叫声把它们带走。”
明确: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小鸭子以人的灵性,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鸭子可爱的情状。
(2)“又一次我让农场里的一只胖大白鸭代孵,那些小家伙却高高兴兴地跟在她后面,好像她是它们真正的母亲似的。”
明确: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 凫跟在大白鸭后面高兴的样子,情态可掬。
学情(含学生学习起点能力)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动物的体裁兴趣极大,本课的出现,可以让学生感受作者对动物、自然的挚爱,对生命的尊重,给学生一次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感体验。同时《猫》的学习也让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因此理解这个本文的主题并不难,但如何培养学生概括和赏析文章的能力及品味语言还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希望借这篇深厚而美好的文章唤醒孩子们的爱心,认识到保护自然从我做起。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对象所采取的研究态度。”具体而言,就是引导学生在兴趣和质疑中学会学习。根据以上依据,我采用的学法有:默读法、速读法、合作探究法。
2、找出文中所写的两种动物,并概括文中两种动物与“我“和家人令人“逗笑”的几件趣事。
小组在组长带领下合作解决问题。
1、通过对于文本内容的把握,筛选有效信息,寻找文眼;
2、概括趣事,可以培养学生的提取、筛选信息和概括内容的能力。
环节五:速读课文,圈点精彩语段。
圈点勾画出能够勾起你的“笑点”的精彩语句,再有感情地朗读,细细地品味。
让学生在笑的同时感受到人和动物之间的平等,学会尊重生命,热爱生活,是情感上的再加深。另外也让学生感知并学习作者专注忘我的科研精神和极高的专业素养。
环节七:布置作业,课后巩固
1、阅读有关劳伦兹《所罗门王的指环》,感受作者的情怀。
2、试着向作者学习,用生动幽默的笔调写一写你和动物之间的趣事。
学生阅读和练笔。
有读有写,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
板书设计
动
物
笑
谈
动物
趣事
启示
水鸭
“我”学鸭子叫和行走
1、作者专注忘我的科研精和极高的专业素养;
2、热爱动物,尊重生命。
鹦鹉
“我”车站学鹦鹉声呼唤“可可”
“可可”咬下父亲的衣服扣子
“可可”将母亲的毛线缠在树上关爱动物和谐发展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评价项目
评价指标
自我评价
同学评价
教师评价
课前预习
认真阅读课本,并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1—5分)
口头表达
说话态度大方,声音清晰,内容有条理。(1-5分)
小组合作
认真完成小组分配的任务,会合作,在小组中能够承担自己角色。(1-5分)
信息搜集
准确获取信息,归类整理,乐于分享(1-5分)。
综合评语
(总分20)
自评:
互评: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通过 “整体感知”、“幽默语言欣赏”、“思考探究”三个环节,抓住文眼“逗笑“一词贯穿课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与文本、与作者进行对话,从而达到积累相关知识、理解文章内容、领会作者情感的目的,实现了本课教学目标。我主要尝试了以下四点:
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课题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7课《动物笑谈》
作者及工作单位
教材、教学内容分析
《动物笑谈》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这一单元的课文围绕“生命之趣”选编了四篇写动物的文章,本课是一篇科普文章,作者从一个动物学家的角度,以诙谐幽默的语言,记述自己观察动物习性和进行科学实验的过程,也写出动物们调皮可爱,字里行间蕴含着对动物的喜爱和欣赏之情。
学方法有:默读法、速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师点拨法。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课前
准备
布置预习作业
学生从以下方面预习:
1、掌握生字词;
2、收集作者资料;
3、联系预习提示,完成课文旁批。
环节一:导入
图片导入,提问:同学们,你们养过宠物吗?能讲一讲你们之间有趣的故事吗?
用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环节二:词语检测
第一,创建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模式。针对以往在自读学习过程中,学生兴趣不大、置身事外的现象,把教学的起点定位在学生现实的学习状态上。为了激起学生浓厚的自主探究兴趣,我对本课的教材进行了再处理:1、用作者作品中的笑话导入;2、用课文词语接龙方式;3、找出文中能引起“笑点”的句子加以分析。用这些方法来鼓励学生勇于展示,为个人和小组增光,变被动的完成学习任务为积极主动的参与。
第二,利用主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地品读感悟。在教学中围绕“笑”这个主问题来设置其他问题,如“概括文中令人‘逗笑’的几件趣事”、“圈点勾画出能够勾起你的‘笑点’的精彩语句”、“你在作者和小动物之间的笑话中获得了什么启示”,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水到渠成了。
第三,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设置了“组织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有效地去解决问题,体会合作的成功与分享的喜悦。在活动目标的设置上,突出强调小组的核心凝聚力,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养成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努力使学生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究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
学生先自己找,找完后小组自由交流,欣赏幽默风趣的语言。
让学生感受本文幽默风趣的语言,把握关键词语来赏析文章,体会情感,激活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环节六:思考探究文章中心
学完本文后,你在作者和小动物之间的笑话中获得了什么启示?(提示:答启示的题目可文。
针对学生的课前预习开展,有效检查学生的字词预习情况 ,并能训练每一位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接龙方式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环节三:了解作者
学生介绍不完整,教师可补充介绍资料。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有关本课作家、作品等的资料。
检查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训练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环节四: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找一找本文的能表现文眼的词。(逗笑)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欣赏精彩语段,学习文中准确严谨而又传神生动的笔法。
2、体会行文的活泼又不乏幽默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动物、自然的挚爱,对生命的尊重,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为科学献身的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
新课程理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而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
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因此,我采用的教
但是,课堂最后生成的效果并非完全如我课前预设的那样。
首先,表现在时间和节奏的把握上。前松后紧,因而最后教学用时不够,没有进行活动评价和小结,巩固练习的部分处理也太快。
其次,教学中,只采用了“默读”、“速读”“学生找出最能引起自己“笑点”的句子朗读”的朗读方法,缺乏集体朗读,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全面理解。以后应该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把集体朗读与语言感知、理解课文结合起来,便于学生对课文的全面理解。
检测关键的词语拼音和解释 ,并要求小组学生以接龙方式用这些词语说一段话,尽量多用这些词语:
1、
1.字词检查:
鹦鹉( ) 可观( ) 温驯( )
禁锢( ) 虐待( ) 约束( )
助手( ) 余晖( ) 咒骂( )
现场( ) 柠檬( ) 规则( )
嚎声( ) 收敛( ) 蹿( )
蹒跚( ) 匍匐( )
学生小组合作进行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