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0课鸦片战争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课鸦片战争
对应学生用书P41
[学业达标]
一、选择题
1.“中英之间,为什么会爆发这场(1840年)战争?……关于是否对中国开战,看起来似乎是与两种植物有关的贸易引起的——英国人的鸦片和中国人的茶叶。
”下列关于这场战争的研究结论,正确的是( )
A.中国在中英正当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B.鸦片和茶叶的冲突是战争发生的根源
C.英国发动战争的决议主要取决于英王
D.进行战争是维护正当贸易的必要手段
答案 A
解析在中英正当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故选A项。
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源在于英国要打开中国市场,排除B项;英国发动战争的决议主要取决于议会,排除C项;战争只是维护正当贸易的手段之一,“必要”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2.下列关于虎门销烟的评价,正确的是( )
A.招致了英国的侵略战争
B.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C.中国近代史开始的标志
D.中国被迫卷入世界市场
答案 B
解析虎门销烟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故选B项。
虎门销烟只是英国挑起战争的借口,A项错误;C、D两项是鸦片战争的影响,不符合题意。
3.按历史顺序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浮雕,“虎门销烟”当之无愧地排列在第一幅。
这主要是因为( )
A.虎门销烟禁绝了鸦片贸易
B.林则徐是著名的民族英雄
C.禁烟沉重打击了英国鸦片贸易和国际地位
D.禁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坚强决心
答案 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禁烟运动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坚强决心,因而“虎门销烟”被排列在第一幅,故选D项。
虎门销烟没有能够禁绝鸦片贸易,A项错误;浮雕凸显的是虎门销烟这一事件,而非林则徐的个人贡献,排除B项;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4.在评述某历史事件的影响时,有人说“这是天朝体系崩溃的开始”,有人说“这是中国融入世界体系的开始”。
该历史事件是( )
A.中英鸦片战争 B.中英双方协定关税
C.开放广州为通商口岸 D.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洞开,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朝贡体系和华夷观念逐渐被打破,故A项正确。
B、C两项是《南京条约》的内容,D项是《天津条约》的内容,属于两次鸦片战争的后果,与题意不符,排除。
5.1845年,姚莹在实地考察西南各地的基础上,写成《康輶纪行》一书,希望“雪中国之耻,重边海之防”。
该书要洗雪的“耻辱”是( )
A.林则徐虎门销烟
B.鸦片战争中国战败
C.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
D.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答案 B
解析1845年是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之耻”显然是指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故B项正确。
虎门销烟彰显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坚强决心,非“中国之耻”,A 项错误;C、D两项都发生在1845年以后,排除。
6.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其中凸显了中国古代“天下观”的价值判断的表述是( )
A.中英战争 B.鸦片战争
C.通商战争 D.夷匪犯境
答案 D
解析中国古代“天下观”是以华夏为中心,认为四周的其他民族和国家都是地位低于华夏的蛮夷,D项符合题意。
7.“上海介四通八达之交,海禁大开,轮轨辐辏,竟成中国第一繁盛商埠。
”使上海“海禁大开”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望厦条约》 D.《黄埔条约》
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上海……海禁大开,……竟成中国第一繁盛商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开放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故A项正确。
8.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之所以不可避免,其主要原因是( )
A.中国在军事上和经济上极端落后
B.禁烟运动激化了中英矛盾
C.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急需打开中国市场
D.中国实行闭关政策
答案 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原材料,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了幅员辽阔的中国。
故C项正确。
9.“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这主要是因为( )
A.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打败
B.长期的闭关锁国状态被打破
C.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
D.阶级矛盾被民族矛盾所取代
答案 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改变,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中国步入近代,历史进程发生重大转变,故C项正确。
A项不属于鸦片战争的深远影响,排除;B项不是鸦片战争最主要的影响,排除;鸦片战争之后,阶级矛盾虽不再是主要矛盾,但依然存在,D项错误。
10.如图所示是举世闻名的中国皇家园林遗迹,该园林在1860年遭到西方列强的野蛮洗劫与焚毁。
与此相关的列强侵华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虎门销烟 D.英国进攻南京
答案 B
解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间是1856~1860年,由材料时间“1860年”和圆明园遗迹图可知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故选B项。
11.马克思称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海盗式”的扩张,以下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
A.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洗劫并焚毁圆明园
C.以战争为主要手段
D.增开商埠,扩大商品输出
答案 B
解析从材料“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海盗式’的扩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火烧圆明园。
故选B项。
12.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作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
”这表明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 )
A.清政府未对林则徐进行惩处
B.西方国家企图攫取更多权益
C.清政府没有遵守《南京条约》
D.清政府拒绝英美法修约要求
答案 B
解析材料“欧洲人渴望中国作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表明,欧洲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扩大侵略权益,故B项正确。
早在1840年,道光帝就将林则徐革职查办,A项错误;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清政府拒绝修约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D项。
13.“在十九世纪以前,中西没有邦交,西洋没有派遣驻华的使节。
”这种状况在哪一条约签订后被迫改变( )
A.《南京条约》 B.《南京条约》附件
C.《天津条约》 D.《北京条约》
答案 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津条约》明确规定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
故选C项。
14.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
”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
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
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
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答案 B
解析根据材料“自不得提书‘夷’字”可知,西方列强以条约的形式,否定了清王朝
以“天朝上国”自居的规制,冲击了华夷观念,故选B项。
15.“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指英法联军)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
……昔日京华景象正如洪水过地,荡然无存。
”它使中国被迫签订(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虎门条约》 D.《五口通商章程》
答案 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先攻陷广州,后来又深入到天津、北京,中国被迫与英法分别签订《北京条约》,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强行挑起争端的主要目的是要除去中国设在经商道路上的无数障碍。
不应忘记,英国人到19世纪中叶几乎开始相信有一种在世界各地经商的神圣权利,并认为一些政府禁止自己的国家自由贸易是不合自然规律、应该受到谴责的。
材料二按照《南京条约》,中国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并开放五个对外通商口岸——广州、福州、宁波、厦门和上海。
英国领事可以居留于这些港口,英国商人可以在此租借土地,用于居住和经商。
中国还同意实行一种按照价值的5%固定下来的统一关税,若要变动这一关税,须经双方同意。
这一条款剥夺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因而控制了中国的国家收入。
此外,第二年缔结了一个补充条约,承认英国人在刑事案件方面的治外法权;条约还包括一项最惠国条款,保证英国人享有中国在将来准予其他国家享受的附加特权。
——以上材料均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反映了英国怎样的经济政策?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在中国获取的特权及其影响。
答案(1)政策:自由贸易政策。
目的:打开中国大门,把中国变成其商品市场。
(2)割让香港岛,成为侵略中国的支点;开放通商口岸,便利其对华商品输出;协商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治外法权,中国司法主权遭到破坏;片面最惠国待遇,便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侵略。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自由贸易”的信息得出英国的经济政策,结合工业革命后英国要打开中国市场分析根本原因。
第(2)问,根据材料二归纳出特权,从领土、经济、司法等方面分析出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