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达标名校2019年高考三月大联考化学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沙市达标名校2019年高考三月大联考化学试卷
一、单选题(本题包括1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一种钌(Ru)基配合物光敏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示意图如下。
电池工作时发生的反应为:
Ru II Ru II *(激发态)
Ru II*→ Ru III+e-
I3-+ 2e-→3I-
Ru III+3I-→Ru II++ I3-
下列关于该电池叙述错误的是( )
A.电池中镀Pt导电玻璃为正极
B.电池工作时,I-离子在镀Pt导电玻璃电极上放电
C.电池工作时,电解质中I-和I3-浓度不会减少
D.电池工作时,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某化合物在熔融状态下能导电,则该物质属于离子化合物
B.金属钠与水反应过程中,既有共价键的断裂,也有共价键的形成
C.硅单质与硫单质熔化时所克服微粒间作用力相同
D.CO2和NCl3中,每个原子的最外层都具有8电子稳定结构
3.在环境和能源备受关注的今天,开发清洁、可再生新能源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的国家战略,科学家发现产电细菌后,微生物燃料电池(MFC)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难降解废物的处理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微生物燃料电池(MFC)示意图如下所示(假设有机物为乙酸盐)。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室菌为厌氧菌,B室菌为好氧菌
B.A室的电极反应式为CH3COO−−8e−+2H2O2CO2 +8H+
C.微生物燃料电池(MFC)电流的流向为b→a
D.电池总反应式为CH3COO−+2O2+H+2CO2 +2H2O
4.W、X、Y、Z均为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加,X与Y形成化合物能与水反应生成酸且X、Y 同主族,两元素核电荷数之和与W、Z原子序数之和相等,下列说法正确是()
A.Z元素的含氧酸一定是强酸
B.原子半径:X>Z
C.气态氢化物热稳定性:W>X
D.W、X与H形成化合物的水溶液可能呈碱性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CH COOH属于有机物,因此是非电解质
A.3
B.石油裂化和裂解的目的均是为了将长链烃转化为短链烃
C.煤的气化,液化和干馏都是化学变化
D.等质量的乙烯,丙烯分别充分燃烧,所耗氧气的物质的量一样多
6.下列转化不能通过一步实现的是()
A.Fe Fe3O4
B.Al NaAlO2
C.Cu CuSO4
D.Cu CuS
7.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实验目的或结实验操作或实验操作与现象
论
A 将潮湿的氨气通过盛有无水氯化钙的干燥管干燥氨气
向10%蔗糖溶液中加入稀硫酸,加热,再加入少量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加热,未
B
蔗糖未水解出现砖红色沉淀
C 向FeCl3,CuCl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足量铁粉,然后过滤提纯FeCl3
验证非金属
D 常温下,测定等浓度的NaClO4和Na2CO3溶液的pH
性:C1>C
A.A B.B C.C D.D
8.在给定条件下,能顺利实现下列所示物质间直接转化的是
A.Al NaAlO2(aq)
B.Fe Fe2O3Fe2(SO4)3
C.NH3NO HNO3
D.SiO2H2SiO3Na2SiO3(aq)
9.国内某科技研究小组首次提出一种新型的Li+电池体系,原理示意图如下。
该体系正极采用含有I-、Li+的水溶液,负极采用固体有机聚合物,电解质溶液采用LiNO3溶液,聚合物阳离子交换膜作为隔膜将液态正极和固态负极分隔开(已知在水溶液中呈黄色)。
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A.左图是原电池工作原理图
B.放电时,Li+从右向左通过聚合物离子交换膜
C.放电时,正极区电解质溶液的颜色变深
D.充电时,阴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10.X、Y、Z、W均是短周期元素,且核电荷数依次增大,X2 -与Y+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Z是第3周期元素的简单离子中半径最小的,W的单质有多种同素异形体,其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之一。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最外层电子数:X>Y>Z B.单质沸点:Y>Z>W
C.离子半径:Y+> X2-D.Y与W形成的化合物的水溶液显碱性
11.下列实验结果不能作为相应定律或原理的证据之一的是()
A B C D
勒夏特列原理元素周期律盖斯定律阿伏加德罗定律
实
验
方
案
结
果
左球气体颜色加深
右球气体颜色变浅
烧瓶中冒气泡
试管中出现浑浊
测得ΔH为1
ΔH、
2
ΔH的和
2
H与
2
O的体积比
约为2:1
(B中试剂为浓盐酸、碳酸钠溶液、硅酸钠溶液)
A.A B.B C.C D.D
12.密度为0.910g/cm3氨水,质量分数为25.0%,该氨水用等体积的水稀释后,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为A.等于13.5%B.大于12.5%C.小于12.5%D.无法确定
13.室温下,向100mL饱和的H2S溶液中通入SO2气体(气体体积换算成标准状况),发生反应:
2H2S+SO2=3S↓+2H2O,测得溶液pH与通入SO2的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整个过程中,水的电离程度逐渐增大
B.该温度下H2S的K a1数量级为10-7
C.曲线y代表继续通入SO2气体后溶液pH的变化
D.a点之后,随SO2气体的通入,
-
3
23
c(HSO)
c(H SO)
的值始终减小
14.取三份浓度均为0.1 mol/L,体积均为1 L 的CH3COONa 溶液中分别加入NH4Cl 固体、CH3COONH4固体、HCl 气体后所得溶液pH 变化曲线如图(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曲线a、b、c 分别代表加入CH3COONH4、NH4Cl、HCl
B.由图可知Ka(CH3COOH)=K b(NH3﹒H2O)=1×10-7
C.A点处c(CH3COO-)>c(Na+)>c(NH4+)>c(OH-)>c(H+)
D.C点处c(CH3COO-)+c(Cl-)+c(OH-)>0.1mol/L
15.用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10g质量分数为46%的乙醇水溶液中含有的氢原子总数为1.2N A
B.N A个P4()与N A个甲烷所含的共价键数目之比为1∶1
C.常温下,1 L pH=13的M(OH)2溶液中含有的OH-数目为0.1N A
D.含0.4 mol HNO3的浓硝酸与足量的铜反应,转移的电子数大于0.2N A
二、实验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
16.硫酸四氨合铜晶体([Cu(NH3)4]SO4·H2O)常用作杀虫剂,媒染剂,在碱性镀铜中也常用作电镀液的主要成分,在工业上用途广泛。
常温下该物质溶于水,不溶于乙醇、乙醚,在空气中不稳定,受热时易发生分解。
某化学兴趣小组以Cu粉、3mol/L的硫酸、浓氨水、10% NaOH溶液、95%的乙醇溶液、0.500 mol/L 稀盐酸、0.500 mol/L的NaOH溶液来合成硫酸四氨合铜晶体并测定其纯度。
I.CuSO4溶液的制备
①称取4g铜粉,在A仪器中灼烧10分钟并不断搅拌,放置冷却。
②在蒸发皿中加入30mL 3mol/L的硫酸,将A中固体慢慢放入其中,加热并不断搅拌。
③趁热过滤得蓝色溶液。
(1)A仪器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
(2)某同学在实验中有1.5g的铜粉剩余,该同学将制得的CuSO4溶液倒入另一蒸发皿中加热浓缩至有晶膜出现,冷却析出的晶体中含有白色粉末,试解释其原因_____。
II.晶体的制备。
将上述制备的CuSO4溶液按如图所示进行操作
(3)已知浅蓝色沉淀的成分为Cu2(OH)2SO4,试写出生成此沉淀的离子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
(4)析出晶体时采用加入乙醇的方法,而不是浓缩结晶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III.氨含量的测定。
精确称取mg晶体,加适量水溶解,注入如图所示的三颈瓶中,然后逐滴加入VmL10%NaOH 溶液,通入水蒸气,将样品液中的氨全部蒸出,并用蒸馏水冲洗导管内壁,用V1mLC l mol/L的盐酸标准溶液完全吸收。
取下接收瓶,用C2mol/L NaOH标准溶液滴定过剩的HCl(选用甲基橙作指示剂),到终点时消耗V2mLNaOH溶液。
(5)玻璃管2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样品中氨的质量分数的表达式_______。
(6)下列实验操作可能使氨含量测定结果偏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A.滴定时未用NaOH标准溶液润洗滴定管
B.读数时,滴定前平视,滴定后俯视
C.滴定过程中选用酚酞作指示剂
D.取下接收瓶前,未用蒸馏水冲洗插入接收瓶中的导管外壁
三、推断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
17.随着电动自行车市场保有量的不断增加,废弃的铅酸蓄电池已变成不容忽视的一种环境污染源,处理不当会加大对大气、水和土壤的污染。
用新方案和新工艺处理废旧铅酸蓄电池,可以达到节能减排、防治污染和资源循环利用的目的。
一种处理废旧铅酸蓄电池的流程如下:
已知:Ksp(PbSO4)=1.6×10-8和Ksp(PbCO3)=7.4×10-14
回答下列问题:
(1)废旧电池预处理时需要将电池放电完全,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
(2)写出铅膏脱硫时的离子方程式____。
(3)传统的铅蓄电池的处理工艺是将电池破碎后,洗涤,干燥,直接送入回转炉熔炼。
而该工艺使用纯碱脱硫的显著优点是____。
(4)某同学查阅资料发现:儿童从空气中吸入的铅量是成人吸入量的1.6~1.7倍。
为了探讨这个现象,展开了相关探究,他通过取样分析,得到了以下实验数据:
离地面高度0.8 1.0 1.2 1.4 1.6 1.8 2.0
铅的浓度(μg/cm3) 1.10 0.98 0.91 0.72 0.66 0.54 0.50
①该同学探究的课题名称为____。
②分析以上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
③造成此结果的原因可能是____。
(5)在走访调查中,小明同学收集了某铅酸蓄电池处理厂排出的废水样品,为了判断废水中含铅的浓度是否符合排放标准,他设计了如下方案并进行了实验:
上述实验中如果缺少操作M ,所测得结果会 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四、综合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共20分)
18.过二硫酸铵()4282NH S O ⎡⎤⎣⎦是一种常用的氧化剂和漂白剂。
某小组以辉铜矿(主要成分是2Cu S )为原料用火法炼铜,并利用尾气制备过二硫酸铵。
模拟工艺流程如下:
(1)矿石“粉碎过筛”的目的是_________。
(2)已知常温下23H SO 的al al pK lg K 1.81=-=,a 2pK 6.91=,32NH H O ⋅的b pK 4.75=。
若浓氨水吸收2SO 恰好生成43NH HSO 溶液,则该溶液的pH__________(填“>”“<”或“=”)7。
(3)2Cu O 和2Cu S 按一定比例混合,在高温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该反应中的氧化剂是_______(填化学式)。
(4)过二硫酸铵常用于检验废水中3Cr +是否超标,若超标则溶液变为橙色(还原产物为2-
4SO ),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5)工业上,常采用钛基镀铂电极为阳极,铅锑合金为阴极,用质子交换膜将电解池分成两个室,将硫酸铵和硫酸分别加入到两个电极室进行电解制备过二硫酸铵,硫酸放入阴极室。
写出阳极的电极反应式:___。
19.(6分) “三酸两碱”是最重要的无机化工产品,广泛用于国防、石油、纺织、冶金、食品等工业。
“三酸”是指硝酸、硫酸和盐酸,“两碱”指烧碱和纯碱。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过量稀硝酸分别与“两碱”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
(2)请将“三酸两碱”中所含位于第三周期的元素,按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_______。
(3)氯的非金属性比硫____(填“强”或“弱”),请用两个事实说明你的结论____________。
(4)某烧碱溶液中含0.1molNaOH ,向该溶液通入一定量CO 2,充分反应后,将所得溶液低温蒸干,得到固体的组成可能有四种情况,分别是:①________;②Na 2CO 3;③________;④NaHCO 3。
若该固体溶于水,滴加过量盐酸,再将溶液蒸干,得到固体的质量是_______ g 。
(5)将Na 2CO 3溶于水得到下列数据: 水
Na 2CO 3
混合前温度
混合后温度
Na2CO3溶于水_________(填“吸”或“放”)热,请从溶解过程热效应的角度加以解释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本题包括1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B
【解析】
【分析】
由图电子的移动方向可知,半导材料TiO2为原电池的负极,镀Pt导电玻璃为原电池的正极,电解质为I3-和I-的混合物,I3-在正极上得电子被还原,正极反应为I3-+2e-=3I-,由此分析解答。
【详解】
根据上述分析,结合图示信息得,
A. 由图可知,镀Pt导电玻璃极为电子流入的一极,所以为正极,A项正确;
B. 原电池中阴离子在负极周围,所以I-离子不在镀Pt导电玻璃电极上放电,B项错误;
C. 电池的电解质溶液中I-的浓度和I3-的浓度不变,C项正确;
D. 由图可知该电池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D项正确。
答案选B。
2.C
【解析】
【详解】
A.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中含有自由移动阴阳离子,说明该化合物由阴阳离子构成,则为离子化合物,故A正确;
B.Na和水反应方程式为2Na+2H2O=2NaOH+H2↑,反应中水中的共价键断裂,氢气分子中有共价键生成,所有反应过程中有共价键断裂和形成,故B正确;
C.Si是原子晶体、S是分子晶体,熔化时前者破坏共价键、后者破坏分子间作用力,所有二者熔化时破坏作用力不同,故C错误;
D.中心原子化合价的绝对值+该原子最外层电子数=8时,该分子中所有原子都达到8电子结构,但是氢化物除外,二氧化碳中C元素化合价绝对值+其最外层电子数=4+4=8,NCl3中N元素化合价绝对值+其最外层电子数=3+5=8,所有两种分子中所有原子都达到8电子结构,故D正确。
故选C。
【点睛】
明确物质构成微粒及微粒之间作用力是解本题关键,注意C选项中Si和S晶体类型区别。
3.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装置图可知B室中氧气参与反应,应为好氧菌,选项A正确;方程式中电荷和氢原子不守恒,选项B 错误;MFC电池中氢离子向得电子的正极移动,即向b极移动,b为正极,电流方向是由正极流向负极,即b→a,选项C正确;电池的总反应是醋酸根离子在酸性条件下被氧化成CO2、H2O,即
CH3COO−+2O2+H+2CO2 +2H2O,选项D正确。
4.D
【解析】
【分析】
W、X、Y、Z均为的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加,X与Y形成的化合物能与水反应生成酸且X、Y 同主族,则X为O元素,Y为S元素,O、S元素核电荷数之和与W、Z的原子序数之和相等,则W、Z
的原子序数之和24,而且W的原子序数小于O,Z的原子序数大于S,则Z为Cl元素,所以W的原子序数为24-17=7,即W为N元素;
【详解】
A、Z为Cl元素,Cl元素的最高价含氧酸是最强酸,其它价态的含氧酸的酸性不一定强,如HClO是弱酸,故A错误;
B、电子层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所以O<Cl,即原子半径:X<Z,故B错误;
C、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氢化物越稳定,非金属性O>N,所以气态氢化物热稳定性:W<X,故C错误;
D、W、X与H形成化合物的水溶液可能是氨水,呈碱性,故D正确。
答案选D。
【点晴】
本题以元素推断为载体,考查原子结构位置与性质关系、元素化合物知识,推断元素是解题的关键。
1~20号元素的特殊的电子层结构可归纳为:(1)最外层有1个电子的元素:H、Li、Na、K;(2)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次外层电子数的元素:Be、Ar;(3)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C;(4)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3倍的元素:O;(5)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数总数一半的元素:Li、P;(6)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4倍的元素:Ne;(7)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Li、Si;(8)次外层电子数是其他各层电子总数2倍的元素:Li、Mg;(9)次外层电子数与其他各层电子总数相等的元素Be、S;(10)电子层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元素:H、Be、Al。
5.A
【解析】
【分析】
据煤化工、石油化工中的相关含义分析判断。
【详解】
CH COOH属于有机物,在水溶液中能微弱电离,属于弱电解质,A项错误;
A. 3
B. 石油裂化和裂解都是将长链烃转化为短链烃,裂化获得轻质液体燃料(汽油等),裂解获得短链不饱和烃(化工原料),B项正确;
C. 煤的气化是将煤与水蒸汽反应生成气体燃料,煤的液化是将煤与氢气反应转化为液体燃料,煤的干馏是将煤隔绝空气加强热使其发生分解的过程,它们都是化学变化,C项正确;
D. 乙烯、丙烯符合通式(CH2)n,等质量的乙烯和丙烯有等物质的量的CH2,完全燃烧消耗等量氧气,D项正确。
本题选A。
6.D
【解析】
【详解】
A. Fe单质在氧气中燃烧生产Fe3O4,故A可以一步实现;
B. Al和NaOH反应生成NaAlO2、H2和H2O,故B可以一步实现;
C. Cu和浓硫酸反应生成CuSO4,故C可以一步实现;
D. S的氧化性较弱,和Cu反应生成低价硫化物Cu2S,故D不能一步实现;
故选D。
【点睛】
熟练掌握物质的性质,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正确运用物质分类及反应规律则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有效方法。
7.D
【解析】
【分析】
【详解】
A.氨气和氯化钙能发生络合反应,所以氯化钙不能干燥氨气,选项A错误;
B.蔗糖水解完全后未用碱中和,溶液中的酸和氢氧化铜发生反应,水解产物不能发生反应。
葡萄糖和氢氧化铜发生反应需要在碱性环境中进行,无法说明蔗糖末水解,选项B错误;
C.铁也与氯化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得不到氯化铁,选项C错误;
D.测定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2CO3和NaClO4溶液的pH,Na2CO3的水解程度大,前者的pH比后者的大,
越弱越水解,故碳元素非金属性弱于氯,选项D正确;
答案选D。
【点睛】
本题考查较为综合,涉及物质的检验和性质的比较,综合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实验能力和评价能力,为高考常见题型,注意把握物质的性质的异同以及实验的严密性和可行性的评价。
8.A
【解析】
【详解】
A.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溶液,能一步实现,故A正确;
B.铁与水蒸气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不能一步转化为氧化铁,故B错误;
C.一氧化氮与水不反应,不能一步转化为硝酸,故C错误;
D.二氧化硅不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二氧化硅不能一步转化为硅酸,故D错误;
故选A。
9.B
【解析】
【分析】
题目已知负极采用固体有机聚合物,左图是电子流向固体有机聚合物,左图是电池充电原理图,右图是原电池工作原理图,放电时,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I3-+2e-= 3I-。
【详解】
A.左图是电子流向固体有机聚合物,则左图是电池充电原理图,故A项错误;
B.放电时,Li+由负极向正极移动,即Li+从右向左通过聚合物离子交换膜,B正确;
C.放电时,正极液态电解质溶液的I3-得电子被还原成I-,使电解质溶液的颜色变浅,故C项错误;
D.充电时,阴极发生得电子的还原反应,故阴极的电
极反应式为:,故D错误;
答案:B。
【点睛】
易错点:原电池中,阳离子向正极移动,阴离子向负极移动;电解池中,阳离子向阴极移动,阴离子向阳极移动,注意不要记混淆。
10.D
【解析】
【分析】
Z是第3周期元素的简单离子中半径最小的,则Z为Al,X2 -与Y+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X为O,Y为Na,W的单质有多种同素异形体,其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之一,则W为S,以此解题。
【详解】
根据分析,X为O、Y为Na、Z为Al、W为S;
A.X为O,最外层电子数为6,Y为Na,最外层电子数为1,Z为Al,最外层电子数为3,原子最外层电子数:X> Z > Y,故A错误;
B.Y为Na、Z为Al、W为S,铝的原子半径与钠相比较小,且其价电子数较多,故金属键较强,则铝的熔点高于钠,即单质沸点:Z > Y,故B错误;
C.X为O、Y为Na,X2 -与Y+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离子半径:Y+< X2-,故C 错误;
D.Y为Na、W为S ,Y与W形成的化合物为硫化钠,属于强碱弱酸盐,其水溶液显碱性,故D正确;答案选D。
【点睛】
酸雨是硫和氮的氧化物造成的,分析出W是硫。
11.B
【解析】
【详解】
A.
224
2NO N O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生成二氧化氮的方向移动,颜色变深,可以作为勒夏特列原理的证据之一;
B、比较元素的非金属性,应用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比较,浓盐酸不是氯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无法比较氯和碳的非金属性;生成的二氧化碳中含有HCl气体,氯化氢与二氧化碳都能与硅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硅酸沉淀,故也无法比较碳和硅的非金属性,不能证明元素周期律;
C、△H=△H1+△H2,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只与起始和终了状态有关,与变化途径无关,可以证明盖斯定律;
D、在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电解水生成的氧气和氢气体积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可以证明阿伏加德罗定律;
故答案为B。
12.C
【解析】
【详解】
设浓氨水的体积为V,密度为ρ浓,稀释前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不变,则稀释后质量分数ω=
V25%
V V
+
ρ⨯⨯
ρ
浓
浓
,
氨水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1g/cm 3),浓度越大密度越小,所以=
V 25%
V V
+ρ⨯⨯ρ浓浓<
V 25%V V ρ⨯⨯ρρ+浓浓浓=
V 25%
2V ρ⨯⨯ρ浓浓
=12.5%,故选C 。
【点睛】
解答本题需要知道氨水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而且浓度越大密度越小。
13.C 【解析】 【分析】 【详解】
A .由图可知,a 点表示SO 2气体通入112mL 即0.005mol 时 pH=7,溶液呈中性,说明SO 2气体与H 2S 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可知饱和H 2S 溶液中溶质物质的量为0.01mol ,c(H 2S)=0.1 mol/L ,a 点之前为H 2S 过量,a 点之后为SO 2过量,溶液均呈酸性,酸抑制水的电离,故a 点水的电离程度最大,水的电离程度先增大后减小,故A 错误;
B .由图中起点可知0.1 mol/L H 2S 溶液电离出的c(H +)=10-4.1 mol/L ,电离方程式为H 2S ⇌H ++HS -、HS -⇌H ++S 2-;
以第一步为主,根据平衡常数表达式算出该温度下H 2S 的K a1≈ 4.1 4.14.1
10100.110
---⨯-≈10-7.2,数量级为10-8
,故B 错误;
C .当SO 2气体通入336mL 时,相当于溶液中的c(H 2SO 3)=0.1 mol/L ,因为H 2SO 3酸性强于H 2S ,故此时溶液中对应的pH 应小于4.1,故曲线y 代表继续通入 SO 2气体后溶液pH 的变化,故C 正确;
D .根据平衡常数表达式可知--+33a1
++2323c(HSO )c(HSO )c(H )K c(H SO )c(H SO )c(H =)=c(H )
⋅⋅,a 点之后,
随SO 2气体的通入,c(H +)增大,当通入的SO 2气体达饱和时,c(H +)就不变了,K a1也是一个定值,-3
23c(HSO )c(H SO )
的值保持不变,故D
错误; 答案选C 。
14.B 【解析】 【分析】
醋酸钠为强碱弱酸盐,因醋酸根离子水解,溶液呈碱性。
往溶液中加入氯化铵固体,由于铵根离子水解呈酸性,故随着氯化铵的加入,溶液将由碱性逐渐变为酸性,由于水解微弱,所得溶液酸性较弱,符合的曲线为b ;往溶液中通入氢化氯气体,随着气体的通入溶液由碱性转变为酸性,由于氯化氢为强酸,通入量较大时,溶液的酸性较强,符合的曲线为c ;加入醋酸铵固体所对应的变化曲线为a ,据此结合电荷守恒
及盐的水解原理分析。
【详解】
A.根据分析可知,曲线a 代表醋酸铵、曲线b 代表氯化铵、曲线c 代表氯化氢,故A 正确;
B.当加入固体的物质的量为0.1mol 时,曲线b 对应的pH 值等于7,说明等浓度的醋酸根离子的水解程度与铵根离子相同,即Ka(CH 3COOH)=K b (NH 3﹒H 2O),但无法计算其电离平衡常数,故B 错误;
C.A 点含有的溶质为0.1molCH 3COONa 与0.1molCH 3COONH 4,溶液的pH>7,则c(OH −)>c(H +),醋酸根离子的水解程度较小,则c(CH 3COO −)>c(Na +),铵根离子部分水解,则c(Na +)>c(NH 4+),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关系为:c(CH 3COO -)>c(Na +)> c(NH 4+)> c(OH -)> c(H +),故C 正确;
D.C 点通入0.1molHCl ,与0.1mol 醋酸钠反应得到0.1molCH 3COOH 与0.1molNaCl ,c(Cl −)=c(Na +)=0.1mol/L ,则c(CH 3COO −)+c(Cl −)+c(OH −)>0.1mol/L ,故D 正确; 故选:B 。
【点睛】
本题考查图象分析、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题目难度中等,明确图象曲线变化的意义为解答关键,转移掌握电荷守恒及盐的水解原理,试题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15.B 【解析】 【详解】
A .在乙醇溶液中,除了乙醇外,水中也含H 原子,而10 g 质量分数为46%的乙醇水溶液中含有4.6g 乙醇,物质的量为0.1mol ,含0.6N A 个H 原子,水5.4g ,物质的量为0.3mol ,含H 原子为0.6N A 个,故共含H 原子为1.2N A 个,故A 正确;
B .白磷分子中含6条共价键,而甲烷中含4条共价键,因此相同数目的分子中含有的共价键个数之比为3∶2,故B 错误;
C .pH=13的M(OH)2溶液中,氢氧根的浓度为0.1mol/L ,因此1L 溶液中含有的氢氧根的个数为0.1N A 个,故C 正确;
D .硝酸的物质的量为0.4mol ,若与铜反应完全生成二氧化氮,转移电子物质的量为0.2mol ,但是由于铜足量,浓硝酸随着反应的进行,后来变成了稀硝酸,生成了一氧化氮,转移的电子数增加,所以0.4mol 硝酸与足量的铜反应,转移的电子数大于0.2mol ,故D 正确; 故选B 。
【点睛】
本题的易错点为D ,要注意随着反应的进行,硝酸的浓度减小,难点为A ,要注意水分子中也含有H 原子。
二、实验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
16.坩埚 反应中硫酸过量,在浓缩过程中,稀硫酸逐渐变浓,浓硫酸的吸水性使42CuSO 5H O ⋅失水
变成4CuSO 2232422442Cu 2NH H O SO Cu (OH)SO 2NH +-+
+⋅+=+ 硫酸四氨合铜晶体容易受
热分解平衡气压,防止堵塞和倒吸()3
1122
c v-c v10
m
17
100%
-
⨯⨯
⨯AC
【解析】
【分析】
Ⅰ.(1)灼烧固体,应在坩埚中进行;
(2)得到的为硫酸铜和硫酸溶液,浓缩时,硫酸变浓,具有吸水性;
Ⅱ.CuSO4溶液加入氨水,先生成Cu2(OH)2SO4沉淀,氨水过量,反应生成Cu[(NH3)4]SO4·H2O,用乙醇洗涤,可得到晶体。
【详解】
Ⅰ.(1)灼烧固体,应在坩埚中进行;
(2)得到的为硫酸铜和硫酸溶液,浓缩时,硫酸变浓,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使CuSO4·5H2O失去结晶水变为CuSO4,可使固体变为白色;
Ⅱ.(3)浅蓝色沉淀的成分为Cu2(OH)2SO4,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Cu2++2NH3·H2O+SO42-=Cu2(OH)2SO4+2NH4+;
(4)析出晶体时采用加入乙醇的方法,而不是浓缩结晶的原因是Cu[(NH3)4]SO4·H2O晶体容易受热分解;Ⅲ.(5)装置中长导管可平衡烧瓶内部和外界的气压,可以防止堵塞和倒吸,与氨气反应的
n(HCl)=10-3V1L×c1mol·L-1-c2×10-3V2L=10-3(c1V1-c2V2)mol,根据氨气和HCl的关系式知,n(NH3)=n(HCl)=
10-3(c1V1-c2V2)mol,则样品中氨的质量分数为()3
1122
-1017
100%
m
c V c V-
⨯⨯
⨯;
6)根据氨的质量分数的表示式,若氨含量测定结果偏高,则V2偏小;
A.滴定时未用NaOH标准溶液润洗滴定管,浓度偏低,则V2偏大,含量偏低,A符合题意;
B.读数时,滴定前平视,滴定后俯视,导致V2偏小,则含量偏高,B不符合题意;
C.滴定过程中选用酚酞作指示剂,滴定终点的溶液中含有NH4Cl和NaCl,溶液呈酸性,
如果使用酚酞作指示剂,消耗的NaOH增大,则V2偏大,结果偏低,C符合题意;
D.取下接收瓶前,未用蒸馏水冲洗插入接收瓶中的导管外壁,部分盐酸没有反应,需要的氢氧化钠偏少,则V2偏小,含量偏高,D不符合题意。
答案为AC。
三、推断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
17.将电极材料Pb、PbO2全部转换为PbSO4PbSO4(s)+CO32-(aq)=PbCO3 (s)+SO42-(aq) 可以减小污染,对环境友好近地面不同高度空气含铅量的研究离地面越低,含铅量越高铅和铅化合物密度大偏大
【解析】
【分析】
处理铅酸蓄电池过程中,为了达到节能减排、防治污染和资源循环利用的目的,废旧电池的预处理时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