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师资格之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题库与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年教师资格之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题库与
答案
单选题(共40题)
1、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巩固和运用知识、掌握技能和技巧的教学方法是( )。

A.讲解法
B.演示法
C.练习法
D.指导法
【答案】 C
2、学生上体育课时很容易不小心骨折,下列对骨折病人的现场急救措施有误的一项是()
A.若受伤肢体肿胀严重或活动受限时,应剪开衣服,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搬动
B.骨折后发生的肢体弯曲、扭转等畸形要及时复原
C.切忌用不干净的物品填充伤口
D.应尽快就地取材,如用薄木板、竹板、硬纸板、木棍等制作夹板.固定患部
【答案】 B
3、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属于()。

A.正迁移
B.负迁移
C.远迁移
D.近迁移
【答案】 B
4、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方法是()。

A.会谈
B.倾听
C.鼓励
D.询问
【答案】 A
5、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的一种研究方法是( )
A.观察法
B.文献法
C.行动研究法
D.读书法
【答案】 C
6、面向全体学生,抓好每一个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体现了素质教育的()。

A.整体性
B.基础性
C.内化性
D.综合性
【答案】 A
7、采用数学的方法.收集和处理数据资料,对评价对象做出定量结果的价值判断的评价方法是()。

A.定性评价
B.定量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形成性评价
【答案】 B
8、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方法是( )。

A.实验法
B.测量法
C.会谈法
D.观察法
【答案】 C
9、教育科学研究中选题的作用不包括( )。

A.决定研究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B.决定研究的内容
C.规定应采取的方法和途径
D.提供科学的论证依据
【答案】 D
10、前运算阶段儿童思维的特点是()。

A.以自我为中心
B.概念守恒
C.抽象思维
D.运算思维
【答案】 A
11、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赵老师为了迅速提高自己的授课技能,尝试以少数学生为对象,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并且把授课过程录制下来,便于自己课下分析、总结,逐步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这种方法属于教师专业发展中的()。

A.微格教学
B.教学反思
C.观摩教学
D.说课
【答案】 A
12、“闻一知十”、“触类旁通”指的是学习中的()。

A.定势现象
B.迁移现象
C.记忆现象
D.应用
【答案】 B
13、学校中常见的期末考试属于( )。

A.总结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标准参照评价
【答案】 A
14、“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体现了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A.选择
B.传播
C.传承
D.创新
【答案】 A
15、英语课程目标设计为九个级别,其中()级目标为6年级结束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A.一
B.二
C.三
D.五
【答案】 B
16、在所要学习的新材料呈现之前提供一种引导性材料,它在新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观念之间建起认知桥梁的作用,这种教学策略是()。

A.先行组织者
B.认知结构
C.比较性组织者
D.固定点
【答案】 A
17、教育的基本途径是( )。

A.教学
B.课外活动
C.社会实践
D.校外活动
【答案】 A
18、对全结构式教育观察特点描述错误的是( )。

A.在实验室中进行
B.有详细的观察计划
C.有明确的观察指标体系
D.可局部控制
【答案】 D
19、组织学生进行参观、游览的活动属于( )。

A.文艺活动
B.体育活动
C.群众性活动
D.小组活动
【答案】 C
20、我国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是()。

A.孔子
B.孟子
C.许慎
D.朱熹
【答案】 B
21、维果茨基强调()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

A.同化
B.学习
C.社会文化
D.成熟
【答案】 C
22、三个和尚没水吃的现象属于()。

A.社会促进
B.社会抑制
C.社会进步
D.社会退步
【答案】 B
23、下列词语属于数学课程标准中刻画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的是( )
A.经历
B.体验
C.探索
D.掌握
【答案】 D
24、某小学为弘扬民族文化,围绕“中国风“,组织学生在课外开展书法练习、风筝制作、中国结编织等活动。

这属于()
A.学科活动
B.科技活动
C.游戏活动
D.主题活动
【答案】 D
25、教学评价根据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可分为( )、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A.诊断性评价
B.相对性评价
C.绝对性评价
D.标准化测验评价
【答案】 A
26、元认知的实质是人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 )
A.选择
B.监督
C.维持
D.调节
【答案】 D
27、只有经历了统一的学校集体,才能在儿童的意识中唤起舆论的强大力量,成为支配儿童行为,并使它纪律化的一种影响因素。

提出这一集体教育主张的教育家是()。

A.加里宁
B.马卡连柯
C.凯洛夫
D.苏霍姆林斯基
【答案】 B
28、“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这句话反映的是( )。

A.启发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系统性原则
【答案】 B
29、袁老师中途接手小学三年级(3)班的班主任,有几个学生经常缺交数学作业,经过了解,发现只要题目难一点或计算量大一点,这几个同学就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不仅如此,在各项活动中也有一些同学叫苦叫累。

如果你是班主任的话,可在全班进行()。

A.积极的情感教育
B.意志品质的培养
C.人际交往教育
D.良好性格的教育
【答案】 B
30、在小学阶段,学生规则学习的主要形式是()。

A.发现学习
B.接受学习
C.创造学习
D.认知学习
【答案】 A
31、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

A.选修课程
B.必修课程
C.活动课程
D.学科课程
【答案】 B
32、学生能够运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计算三角形田地的面积。

这些知识属于()。

A.陈述性知识
B.程序性知识
C.条件性知识
D.保护性知识
【答案】 B
33、班主任李老师常常与学生协育处理各项班级事务,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话互动交流,敢于质疑,这种班级管理方式属于()
A.专制型
B.民主型
C.放任型
D.对抗型
【答案】 B
34、狭义的德育专指( )。

A.家庭德育
B.学校德育
C.社会德育
D.社区德育
【答案】 B
35、以下不属于实物直观的是( )。

A.观察实物
B.演示实验
C.到实地参观访问
D.观察教学电影
【答案】 D
36、格式塔学派代表人物苛勒曾对黑猩猩的问题解决行为进行一系列研究,从而提出了完形—顿悟理论,和该理论相对立的理论是()。

A.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B.认知—结构学习论
C.试误说
D.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答案】 C
37、对残疾儿童的教育要依据()的特征进行。

A.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B.儿童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C.儿童身心发展的统一性
D.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答案】 B
38、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的方法是( )。

A.参观法
B.演示法
C.情境教学法
D.欣赏教学法
【答案】 D
39、班集体形成的条件和前进的动力是()
A.共同的奋斗目标
B.班主任的要求
C.班级内部的矛盾斗争
D.共同的活动
【答案】 A
40、将教学目标分成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大领域的教育学家是()
A.布鲁姆
B.奥苏贝尔
C.杜威
D.布鲁纳
【答案】 A
大题(共10题)
一、沈老师在教学《第一场雪》时,问学生:“雪景很美,谁能把它美美地读出来,他读的时候,大家闭着眼晴听,体会他能不能把你带到那么美的雪景中去。

”第一个学生读完后,沈老师问:“你们是不是感觉走到雪野中去了?”大多数学生很犹豫。

沈老师笑着说:“刚走到雪野的边上,是不是?”大家都笑起来。

沈老师说:“看看我能不能把大家领进去。

”接着示范读了一遍,然后问:“往前走几步没有?”学生都点头说:“走了。

”沈老师继续说道:“相信有同学会比老师读的更好。

谁领着大家继续往前走?”…后面的学生果然越读越好。

问题:(1)评析这一教学片段中,沈老师的教学行为(10分)(2)结合材料谈谈沈老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10分)
【答案】(1)沈老师的教学行为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值得我们学习,具体分析如下:①创设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材料中沈老师让学生自己体会走在雪景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的积极性。

②沈老师践行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在教学中应该尊重学生。

材料中的沈老师在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能动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引发了学生情感共鸣。

③沈老师充分发挥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材料中,沈老师在课堂作为教学活动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和内容,规范和评价学生。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尊重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①决定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并起着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②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学习态度发挥作用;③影响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④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学习质量的检查者。

二、动物学校要招生啦!动物园的动物们奔走相告,踊跃报名。

泥鳅、松鼠、老鹰……有幸成为首期学员。

学校开设了游泳、跳跃、跑步、飞行等课程。

开学第一天的第一堂是游泳课。

松鼠、老鹰首先遭遇尴尬,由于他们是“旱鸭子”,迟迟不敢下水,遭到了老师的训斥和嘲笑。

而泥鳅却在这堂课上出尽了
风头,他以舒展自如的泳姿得到了老师的赞赏和同学们的喝彩。

但接下来的课程训练却让松鼠、老鹰扬眉吐气,跳跃是松鼠的强项,飞行是老鹰的看家本领,跑步项目对他俩来说更不成问题。

但这些训练却让泥鳅吃尽了苦头,尤其是跳跃和飞行,是他的弱势项目。

为了提高成绩,他把主要精力放在这两个项目上。

一学期过去了,泥鳅被摔得伤痕累累,苦不堪言.虽然期间他想放弃这两个项目的训练,在游泳这个优势项目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但碍于校方的规定和校长教练的威严,打消了这个念头。

在期末的成绩汇报课上,泥鳅训练刻苦,跳跃、跑步虽有所长进,但也只得了“C”等,飞行项目最终没有学会。

原本的优势项目——游泳,因为长期没有训练,泳技大不如前,由期初的“A”等降到现在的“B”等。

老鹰在飞行项目上以绝对优势得到了“A”等,但在跳跃与跑步项目上只得到了“B”等,游泳不及格。

松鼠在飞行项目上得到了“B”等,跑步得“C”等,游泳没有通过,在跳跃项目上破动物界的最高纪录,但也只得到“B”等,因为他是在树顶上起跳,而没有按照学校规定在地上起跳的要求。

(1)请你就该校的课程设置作一评析。

(2)请你就该校的教育评价作一评析。

【答案】(1)动物学校的课程的设置不合理。

首先课程的设置不能有效促进各种动物的个性发展,而是要动物去适应课程:其次采取统一设置的方式,不注重各种动物的选择与需求,如松鼠、老鹰的游泳,泥鳅的跳跃和飞行。

(2)在教育评价上,评价的内容和方法不科学。

①“期末的成绩汇报课上,泥鳅跳跃、跑步得了‘C’等,飞行没有学会,游泳由期初的‘A’等降到现在的‘B’等。

老鹰飞行以绝对优势得到了‘A’等,但在跳跃与跑步项目上只得到了‘B’等,游泳不及格。

松鼠在飞行项目上得到了‘B’等,跑步得‘C’等,游泳没有通过……”可以看出学校在评价方法上,只重结果,不重过程。

教育应是一种动态的管理过程。

②不注重发展性评价.不注重期望与激励。

“泥鳅训练刻苦,跳跃、跑步虽有所长进……但碍于校方的规定和校长、教练的威严,打消了这个念头……”③在评价内容上,只注重(知识与技能)甄别与选拔,不注重其他方面(态度和能力)的发展,人的智能有多元的,知识和技能仅仅是一个方面。

三、一名学生的日记中有这样一些内容:“英语课上,老师又是只提问那几个学习好的学生,其他学生看都没看一眼,更不用说我们这些差生了。

我想不通,大家坐在同一间教室,同样都是老师的学生,为什么老师对待我们的态度完全不一样?难道成绩就那么重要吗?”谈谈你对该案例的看法。

【答案】(1)材料中的情况是我们经常遇到的,即教师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优生和差生。

(2)教师作为专门的教育者,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在看好优生的同时,也要善于发现差生身上的闪光点。

教师只有热爱和尊重每一位学生,处事公道,才会赢得学生的尊重。

(3)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照顾到个别学生。

运用因材施教原则,不仅要看到优等生,也要注意到所谓的“差生”,给他们提供更多回答问题的机会。

四、请认真阅读下文,并按要求作答。

给予是快乐的圣诞节快到了,哥哥送给保罗一辆新车作为圣诞礼物。

圣诞节的前一天,保罗从办公室里出来的时候,看见一个男孩在他闪亮的新车旁走来走去,有时候伸手轻轻地摸一下,满脸羡慕的神情。

保罗饶有兴趣地看着这个男孩,从衣着来看,他的家庭显然不宽裕。

看见保罗在望着自己,男孩问道:“先生,这是你的车吗?”“是啊,”保罗点点头说,“这是我哥哥给我的圣诞礼物。

男孩睁大了眼睛:“你是说,这车是你哥哥给你的,你不用花一分钱?”保罗点点头。

男孩惊叹地说:“哇!我希望……”保罗以为男孩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

男孩却说:“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

”保罗吃惊地看着这个男孩,不由自主地问了一句:“你愿意坐我的车一圈吗?”“当然,我非常愿意。

”车开了一段路,男孩转过身来,眼睛里闪着亮光,说道:“先生,你能把车开到我家门口吗?”保罗微微一笑,他理解男孩的想法:坐一辆又大又漂亮的车子回家,在小朋友的面前是很神气的事。

但是,保罗又错了。

“麻烦你把车停在台阶那里,等我一下,好吗?”男孩跳下车,三步两步跑上台阶进了屋。

不一会儿他出来了,背着一个小孩,显然是他的弟弟,看上去腿有残疾。

他把弟弟放在最下面的台阶上,两个人紧靠着坐下。

他指着保罗的车,说:“看见了吗?很漂亮,对不对?这是他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将来,我也要送你一辆这样的新车。

到那时候,你就可以坐在车里,亲眼看看我跟你讲的那些好看的圣诞礼物了。

”保罗的眼睛湿润了。

他下了车,把小弟弟抱进了车里。

那个男孩眼睛里闪着喜悦的光芒,也坐了进去。

他们三个人一起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

这个夜晚,保罗从内心里感受到,给予是令人快乐的。

问题(一):请概括本文所阐述的故事并揭示寓意。

(10分)问题(二):如指导中年段小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15分)问题(三):设计本文的导人环节。

(15分)
【答案】
五、明明是一个小学生,英语老师关注他,他上课就积极举手发言。

后来换了一位英语老师,不了解明明的情况,关注他少了,他上课就不积极了,而且英语成绩一落千丈。

问题:(1)明明属于什么学习动机,属于哪种性质?(2)如果你是这位英语老师,你会怎么办?
【答案】(1)根据奥苏伯尔关于学习动机的分类,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们(如家长、教师)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把工作、学习做好的一种需要。

它既不直接指向学习任务本身,也不把学业成就看作获得地位的手段,而是为了从长者或同伴那里获得赞许和接纳。

由材料可以看出,明明学习英语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获得教师的关注,而不是为了自己英语能力的提高和知识的增加。

因此,明明的这种学习动机属于附属内驱力。

附属内驱力是一种间接的学习需要,属于外部动机。

(2)如果我是这位英语老师,我会努力变明明的外部动机为内部动机,变附属内驱力为认知内驱力。

我会帮助明明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并激发其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为理解掌握英语知识、运用英语知识而学习。

具体做法:课堂上继续关注明明,提高他上课的积极性;课下与他探讨有关英语知识的趣闻,并推荐一些有趣的英语读物培养他的兴趣,让他在阅读中提高认知
内驱力;最后达到在课堂上逐渐减少对他的关注,也能让他积极学习英语的效果。

六、材料:我在读《在南极的日子》这篇课文前,用征求的目光巡视了一下全班同学,诚恳地说:“老师要读课文了,你们对老师有什么建议和要求吗”孩子们稍加思索,大胆地说道:“我希望老师的声音要洪亮。

”“老师读的时候要把作者和考察队员之间的深厚感情表达出来。

”我读完后,学生纷纷举起了小手,“老师读得很好,很有感情。

”“老师的声音有的地方不够洪亮。

‘今天,纪念碑揭幕,智利、苏联、乌拉圭和民主德国的考察队的队员和孩子们都来了’这一句中有几个国家,我就没有听清楚。

”我对学生点点头,微笑着说:“谢谢同学们,我再读的时候一定注意。

”接着,我又充满感情地读了一遍,学生高兴极了,他们有的露出了会心的笑容,有的竖起了大拇指,因为他们觉得老师真的听从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和自己一起读书、一起学习了。

问题:请根据文中教师的课堂表现,谈谈你对课堂评价方式的理解。

【答案】材料中的教师在课堂上正确使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能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创造潜力。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不管采用哪种评价方式,不管是针对学习内容的评价,还是针对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和合作学习等方面的评价,都要注重每个学生的感受,以激励为主,敏锐地捕捉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每一次评价都要是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和同伴心诚意切、实事求是的评价,激励学生积极思维,营造一种热烈而又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嗣,把学生引导到评价中去,调动所有的学生关注评价、参与评价,使学生在评价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习,这样才能在评价中得到进步,共同提高,全面发展,从而使课堂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课堂评价体系也一定会变得更加完善、具体,在《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理念的驱动下,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方式也一定向着人性化、平等化、科学化发展。

七、 1.下面是一位教师的教育案例:为了让班会开得更成功,我为我们班选了一篇课文改写了剧本。

第二天,把我的计划和大家说了说,全班同学都很高兴,这时我听到了一段小声议论:“老师怎么选这篇课文,又长又不好演。

”“你管呢,让你演什么你就演什么呗。

”“我可不想演。

”听到这儿,我的心一沉,原来是王渺。

下课,我把她叫到办公室请她谈自己对演课本剧的想法。

她说:“老师,我觉得您选的课文不好,而且您每次都是写好了剧本让我们演,您应该让我们自己来试一试。

”她的话让我突然意识到他们并不希望老师什么都是“包办代替”,他们长大了。

于是,我把导演的任务交给了王渺同学,她高兴地接受了任务,开始和同学商量演哪一课。

然后找我做参谋,帮我做道具。

课本剧表演得非常成功,我和孩子们一同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问题:这个案例给我们留下的思考是什么?请你结合新课程理念谈谈自己的看法。

2.李华是一个十分聪明的学生,他的最大特点就是贪玩,学习不用功。

每次考试他都有侥幸心理,希望能够靠运气过关。

这次期末考试他考得不理想,他认为这次是自己的运气太差了。

请运用维纳的归因理论来分析:(1)他的这种归因是否正确?这种归因对他以后的学习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2)如不正确,正确的归因应是怎样的? (3)对教师来讲,正确掌握维纳归因理论有何意义?
【答案】 1.
【答案要点】
在教育教学中,要适当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创造、去实践,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开发潜能、追求独特。

(1)从师生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的发展。

(2)新课程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

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2.
【答案要点】
(1)不正确。

他将行为的原因归为外部的不可控制的因素,这样他就对自己的行为不用负责,因此学习动机不高,学习成绩也不会提高,甚至会越来越差。

(2)他应该将其归因为自己的内部的可控制因素如不努力。

如果他认为学习失败是不努力造成的,那他就会相信只要自己努力,学习一定可以获得成功。

(3)正确掌握归因理论有助于教师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有助于根据学生行为及其结果推断出个体的稳定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动机,对于改善其学习行为,提高其学习效果也会产生一定的作用。

此外,归因训练还有助于提高自我认识。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正确归因,对消极的归因进行辅导。

如果一个学生长期处于消极的归因心态有碍于人格的成长,如惯于逃避的学生,他们经常将失败归为能力不足,将成功归于运气或任务容易,长此以往,成为一种习惯,就会演变为一种习得无助感。

八、沈老师走进教室,发现黑板上有一幅嘲弄他的漫画,同学们嬉笑不已。

沈老师看后笑着说:“头像画得很逼真,这位画画的同学很有天赋,我为班上有这样的人才感到高兴,建议他多向美术老师请教,充分发挥特长,说不定将来会成为美术家呢。

”沈老师停顿一下,接着说:“可是这节课不是美术课,而是作文讲{平课,现在我把它擦掉好吗?”沈老师正要去擦,只见一位同学疾步走上讲台,向沈老师深深鞠了一躬,然后抢过黑板擦,擦掉了他的“得意之作”。

多年以后,一幅赞美老师,反映自己思想转变的美术作品《悔悟》被选为参加全国美术展的参展作品,作者就是当年那位在黑板上画漫画的学生。

问题:(1)评析沈老师对“漫画事件”的处理。

(2)谈谈教师在处理课堂突发事件时的注意事项。

【答案】(1)沈老师对课堂危机的处理幽默而有效,轻松而富有教育机智,值得我们学习。

首先,沈老师在处理“漫画事件”的过程中遵循了教育性原则。

材料中,沈老师的处理方式感化了画漫画的学生,不但使他主动擦掉黑板上的画以改正错误,还促进了其日后的积极健康发展。

其次,沈老师的做法遵循了可接受原则。

材料中,沈老师并没有公开查找“凶手”,没有用批评惩罚的方式教育学生,而是既保全了学生的自尊心,又达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最后,沈老师的处理方式符合冷处理原则。

材料中,沈老师在处理突发事件时,保持了冷静、公平、宽容的心态,不但用轻松幽默的方式解决了问题,还保证了教学的顺利进行。

(2)教师在处理课堂突发事件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沉着冷静面对,不要急于下结论发脾气。

第二,要机智果断应对,充分发挥教育机智,轻松幽默有效地解决课堂问题。

第三,要公平民主处理,不因个人情绪迁怒于学生。

第四,善于总结引导,把处理一桩突发事件看成一次了解班级情况、教育引导学生的机会,要允许有“突发事件”的存在,从不良事件中找出学生的闪光点,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维护学生自尊心。

第五,在处理课堂突发事件过程中,要注意不能牵扯太多时间、精力和学生,以保证课堂教学的氛围和进度。

九、有一位学生在课堂土总是默默无言,老师为他写道:“在老师的眼里,你是一个聪明文静的孩子,每一次作业,你总是那么认真,每一节课,你总是那么专心,什么时候,能让老师听到你甜美的声音。

”亲切的语言像漫漫春风,不仅让老师和学生之闾不可逾越的鸿沟消失了,而且把学生的兴趣吸引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良好的心理体验之中。

问题:请评析该教师的评价方式。

【答案】该教师用评语的方式给学生评价,是充分发挥质性评价的功能,及时发现学生的有点核闪光之处,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鼓励,是评价成为学生走向成功的气点##jinkaodia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