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课《烛之武退秦师》优质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其人
• 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 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
正”(yǔ、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
《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被举荐
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
伛偻,步履蹒跚。
•
——冯梦龙《东周列国演义》
想一想
?
佚之狐的话对刻画烛之武有何作用?
未见其人 先知其才 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
烛之武采用了以退为进的办法。 一开始,烛之武先言“郑既知亡”, 使秦伯消除戒心,进而言“若亡郑 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使秦 伯认为烛之武完全是站在秦国的立 场上,替秦国的利害着想,一下子 缩短了二者的距离。
亡郑:邻厚君薄 ——晓之以弊
越国以鄙远, 鄙:把…当作边邑 君知其难也。 远:远方的郑国
• 2.勇士。
• 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 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 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 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勇于出使,直
入敌营的勇士性格。
• 3.辩士。
•
烛之武在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
侃侃而谈。他先以退为进,赢得秦伯的信任,接着
晓之以弊,论说灭亡郑国会增加了邻国(晋国)的
焉用亡郑以 焉:何,疑问代词
陪邻?邻之 陪:增加
厚,君之薄 也。
厚:变雄厚 薄:变薄弱
形作动
越过别国而把远方的郑国当作秦国的东部边境,
您知道这是很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来
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国力变雄厚 了,您秦国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存郑:有益无害 ——许之以利
若舍郑以
以为:把……作为
2.对秦国心怀感恩之心。
春秋后期各诸侯国
文 秦晋围郑 (开端)
章 临危受命 (发展)
结 说退秦师 (高潮) 构 迫晋退兵 (结局)
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鉴赏评价形象)
• 1.志士。
• 烛之武的外交才能通过佚之狐的话得到了充分的 肯定。“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一个 “退”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由于长期未被重 用,烛之武满腹牢骚与委屈溢于言辞,以至于以 “老矣,无能为也已”来推辞。但郑伯的一番诚 意和对国家形势与个人利益关系的透彻分析,最 终感动了他,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 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当作它的边境,又想扩张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 国,晋国将从哪里得到它所贪求的土地呢?使秦国土 地减少而让晋国受益,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秦伯说,与 郑人盟,使 杞子、逢孙、 杨孙戍之, 乃还 。
说:通“悦”, 高兴。
乃:于是。
秦伯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于是, 秦伯就率军回国了。
若不阙( quē)秦 微夫( fú )人之力不及此
夜缒( zhuì)而出
使杞( qǐ)子、逢(páng)孙、杨孙戍(shÙ)
之
翻译分析全文
鉴赏分析全文
晋侯、秦 晋侯、秦伯:晋文公、秦穆公。五级
伯围郑,以 爵位制。(公、侯、伯、子、男)
其无礼于晋, 以:因为。
于:对。无礼于晋:于 晋无礼。
且贰于楚也。 贰: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西封阙秦 ——巧施离间
夫晋,何厌之 厌:通”餍”,满足
何厌之有:有何厌,
有?”既东封郑,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又欲肆其西封,若 封:把....当作边邑
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使.....削减
阙秦以利晋,唯君 焉:哪里
图之。
利:使…获利
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图:考虑。
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把郑国
子犯请击之,公曰: 之:代指秦军
“不可。微夫人之力 不及此。因人之力而
微:假如没有
夫(fú)人:那人 因:依靠 敝:损害
敝之,不仁;失其所 所与:结交的人(或国家)
与,不知;以乱易整, 知:通“智”,明智
不武。吾其还也。” 易:代替
亦去之。
其:还是,表商量语气。
子犯请求晋侯下令攻击秦军。晋侯说:“不行。假如 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 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 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相攻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 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因为郑国曾对晋文 公无礼
佚之狐言于郑伯 状语后置佚之狐于郑伯言 佚之狐对郑伯说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状语后置若亡郑而于君有益如好果处灭掉郑对你有
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有何厌?
怎么有满足的时候?
特殊句式
例句
句式
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
因不人仁之力而敝之,判断句
正常语序
译句
这是我的过错
依靠别人的力量又 反过来损害他,这 是不仁道的
故事背景
春秋时期形势图
郑国地处中原:北临晋 国,南接楚地,西通周 王,东邻群雄。楚晋争霸, 郑国首当其冲。
秦国为何也要围攻郑国?
1.争夺霸权的需要 2.秦晋历史上的关系
第一段:秦晋围郑。
①这次围郑,晋国为了报复郑国,与秦国没 有多大利害关系,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
②两国军队没有驻扎在一起,也就为烛之 武的说服分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左传》简介
《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为《春 秋左氏传》,简称《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 国的史官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所著。它 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迄于鲁悼公十四年 (前453),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 史书。
《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合称“春秋三传”。
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 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
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 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 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两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 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 交战。”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
晋军(于) 贰,从属二主。数→动
函陵,秦军 军:驻军。 (于)氾南。 名→动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攻打郑国, 介绍背景——
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 晋秦围郑。开篇
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 为下文的情节发
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 展埋下伏笔,试
扎在氾南。
分析。
秦晋围郑示意图
故事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 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
特殊句式
例句
句式 正常语序
译句
晋南军函陵,秦军氾省略句
晋军(于)函陵, 秦军(于)氾南
晋驻扎(在)函陵, 秦驻扎(在)氾南
敢以烦执事
省略句
敢以(之)烦执事
怎敢拿(这件事情) 来麻烦您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省略句 若东舍道郑主以(之)为如而方道果把路放(上弃它的围)主攻作人郑为国东
以其无礼于晋
状语后置以其于晋无礼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晋文公曾在外流浪19年,公元前 636年,晋文公重耳得到了秦穆公的 帮助,才回到晋国做了国君。
晋文公为什么不进攻秦国军队?
1.主要是晋文公很有理智,能隐忍不 发,随机应变。因为如果这时进攻秦军, 晋军就有可能处于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 而由此,也就证明了烛之武说退秦师的成 功。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 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 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 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
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 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 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 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 次战争。
(之)为 东道
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招待
主,行李之往来, 过客)的主人
共其乏困,君亦 无所害。
行李:出使的人,使者 共:通“供”,供给 乏困:缺少的东西。 形→名
假如放弃围攻郑国,而把郑国作为您秦国 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秦国的使者 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少的东西, 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左传》简介
《左传》也是一部富有文学价值 的历史散文著作。《左传》善于描写
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 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 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字词注音
秦军氾( fán)南
无能为( wéi )也矣 共( gōng)其乏困
夫( fú )晋,何厌之有 失其所与,不知( zhì) 秦伯说( yuè),与郑人盟
《左传》
“退”活用为“使…撤兵”
温馨提示:课件中所有视频、 动画、声音请在幻灯片下观 看,如不能观看,请更换设 备或电脑观看。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熟练掌握课文内容。
2.分析烛之武说辞的内容和逻辑思维方式,学 会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抓住主要矛盾的思考方 法。
3.赏析人物形象,把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的 技巧。
成语故事 退避三舍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 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几年。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 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 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
自责 (情)
晓义 (理)
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受命?
一是郑伯态度诚恳,勇于自责,并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一是烛之武深明大义,爱国且腹有 良谋、成竹在胸。
齐读第三段,共同探讨。
郑既知亡 ——以退为进
夜缒而出。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当夜。
见秦伯,曰: “秦、晋围郑,
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 往下送。
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 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 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
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pú)之战的胜利。
本节课结束 同学们,再见!
郑既知其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 亡:使…灭亡,使动用法。
于君,敢以
执事:办事的官吏,这是对对
(之)烦执事。 方的敬称,“您”。
当夜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
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 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我怎 敢拿亡郑这件事来麻烦您。
烛之武为什么一见到秦伯就说 “郑既知亡矣”?这段采用了什 么方法?
秦晋围郑,来势凶猛; 弱小郑国,危
如累卵。
佚之狐言
于郑伯曰: “国危矣,若 若:如果。使:派遣
使烛之武见秦 师:军队。 君,师必退。”
公从之。
从:听从,同意。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 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 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
辞曰:“臣之 壮也,犹不如人; 今老矣,无能为也 已。”公曰:“吾 不能早用子,今急 而求子,是寡人之 过也。然郑亡,子 亦有不利焉!”许 之。
势力,相对削弱秦国的势力。然后许之以利,承诺
舍弃攻打郑国将会对秦国大有好处,"行李之往来,
共其乏困",这是郑国请求秦国退兵所施予秦国的
恩惠,既可使对方感兴趣,以权衡利弊,又不失本 国尊严。一番利诱之后巧施离间,烛之武就从秦晋
的历史关系Leabharlann 手,揭示出晋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本质,并且引导秦伯认识到晋的贪婪会给秦国带
来的危险,这就使秦伯认识到晋是敌而非友,并最
终和郑国结盟。烛之武一字未提郑国的利益,却成
功说退秦师,充分展现了他的善于辞令,机智善辩
的辩士形象。"辩士"形象是烛之武形象的核心。
烛之武是个怎样的人?
《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展示的烛之 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 个勇于出使,直入敌营的勇士,是一 个善于辞令,机智善辩的辩士。
且君尝为晋君 为:给予
赐矣,(晋君 ) 赐:恩惠
许君焦、瑕,朝济 朝:早晨—>在早上
而夕设版焉,君之 夕:傍晚—>在晚上
所知也。
(名→状语)
之:助词,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况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他也曾 答应把焦、瑕两城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 渡河归晋,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 道的。
辞:推辞。
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 子的独立性。
犹:尚且
为:做(什么) 已,同“矣”,了。 而:承接关系的连词,“才” 是------也:是,代词,这。 也,判断句的标志。 过:过错。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
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
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 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