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癣样角化病1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病例·
苔癣样角化病1例张 馨,桑忠强,沈帅帅※,涂玉花,潘宏超
(上海中冶医院皮肤性病科,上海 200941)
中图分类号:R758.5+2 文献标志码:B doi :10.3969/j.issn.1002-1310.2019.05.062
【收稿日期】2019-01-10 ※通信作者
1 临床资料患者,男,81岁,右侧腰背部暗红色斑块半年余。

右侧腰背部暗红色斑块伴瘙痒半年余,加重2个月。

患者约1年前自觉右侧腰背部局部皮肤瘙痒,未发现有明显皮疹,外用“激素药膏”后症状减轻,未行进一步检查。

半年前偶然发现右侧腰背部皮肤有一类圆形红色斑块,表面粗糙,伴轻度瘙痒,以后症状逐步加重。

患者曾去多所医院就诊,按“寻常疣”、“扁平苔癣”、“脂溢性角化”等进行诊治,给予多种口服药以及外用药(药名不详),症状无明显改善,皮疹不消退且颜色加深。

为求进一步诊治,遂来我科就诊。

患病期间因瘙痒而睡眠不好,精神稍差,食欲和大小便正常。

既往史:有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病史20余年,腰椎间盘突出症5年余。

个人及家族史:吸烟约30年,每天约半包。

否认药物过敏史及相关家族遗传史。

皮肤科检查:一般情况良好。

右侧腰背部可见直径约1cm 大小暗红色轻度隆起的斑块,表面粗糙覆少许鳞屑,有轻度皲裂(图1)。

质地稍硬,触痛(-),无波动感。

口腔黏膜、外阴部及指(趾)甲正常。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C 反应蛋白、ESR、抗“O”以及肝肾功能均无异常,空腹血糖10.3mmol/L。

疑似诊断:①扁平疣?②扁平苔癣?③脂溢性角化症?
组织病理(HE 染色):表皮角化不全为主,伴有局灶性角化过度,个别毛囊角栓,部分角化不全处的颗粒层变薄或消失。

棘层不规则增厚,基底细胞局灶性液化变性,可见少量胶样小体。

真皮浅层及血管周围可见大量淋巴细胞、少量组织细胞及个别浆细胞呈带状或局灶性浸润(图2a、图2b)。

修正诊断:苔藓样角化病
治疗:手术切除,定期随访2 讨论
苔藓样角化病,又称单发性扁平苔藓、良性苔藓样角化病。

临床上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男女发病比
例约为1∶3[1]。

常好发于躯干部,亦可发于外露部位。

典型损害为直径(0.5~1.5)cm 的暗紫褐色或暗红色肥厚性丘疹或小斑块,略高出皮面,表面平滑或轻度疣状,可有少许脱屑,皮疹常单发,一般不侵犯黏膜。

本病组织病理表现为扁平苔藓样改变,表皮角化过度,灶状角化不全;颗粒层灶状增厚或变薄,但一般不呈楔形;棘层不规则肥厚,表皮嵴延长,棘层下部细胞常有核固缩、深染,有时见不典型胞核,可有胶样小体形成;基底细胞坏死或液化变性,基底层黑素增加;真皮乳头层带状致密炎症细胞浸润,主要是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偶有浆细胞和或嗜酸性粒细胞;真皮浅层常可见弹性纤维变性[2-4]。

与扁平苔藓不同的是常见角化不全,一般是局灶性的,有时可相当明显。

某些扁平苔癣样角化病病例的细胞浸润区常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和浆细胞,这在扁平苔藓损害是很少见的[5、6]。

本病还需与日光性角化(AK)、浅表型BCC、脂溢性角化(SK)鉴别。

本例报道的患者曾在外院诊断为“寻常疣”、“扁平苔藓”、“脂溢性角化”等,但均未做组织病理学检查,给予的治疗其效果也差。

来我科就诊后,经详细问诊并动员患者做了组织病理学检查,从组织病理学特点看,可以排除寻常疣和脂溢性角化症,同时
图1 右侧腰背部可见
1cm×1cm 大小暗红色斑块,轻度肥
厚、表面粗糙覆少量鳞屑。

图2a 图2a 100×) 表皮明
显角化不全,颗粒层变薄或消失,棘层不规则增真皮浅层致密炎细胞厚,呈条带状浸润。

图2b 图2b 100×) 表皮角
化不全,毛囊角栓,颗粒层增厚,
棘层肥厚,
基底细胞局灶性液化变性,真皮乳头层及血管周围炎细胞浸润。

1例[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李欠颖※
(遂宁市中心医院皮肤科,四川 遂宁 629000)
中图分类号:R586.1;R557+.3 文献标志码:B doi :10.3969/j.issn.1002-1310.2019.05.063
【收稿日期】2019-01-17 ※通信地址Email:1208719173@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72岁,因“全身反复瘙痒10+年,加重1+
周”,由我科会诊后以“瘙痒症”由心内科转入我科。

10+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瘙痒不适,搔抓后逐渐出现红斑、丘疹、斑块,于当地诊所间断就诊,按“湿疹、皮炎”治疗,自诉肌注“地塞米松”后皮疹可迅速完全消退,但病情反复;近1+周患者全身瘙痒剧烈,皮疹泛发全身,经抗组胺治疗后无明显缓解,患者要求转入我科。

既往史:冠脉支架术后1年,2个月前因乏力不适于内分泌科住院,期间诊断垂体空泡蝶鞍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可能,给予强的松5mg,1次/d,治疗后症状缓解,出院后自行停药。

查体:P 64次/min,BP 102/79mmHg,精神欠佳,体型消瘦,心律不齐,可闻及早搏,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

肺部及腹部查体未见明显异常,双足背轻度凹陷性水肿。

专科情况:颈部、躯干及四肢可见多发暗红色浸润性斑疹、丘疹,可融合,其上可见明显抓痕及血痂,双下肢散在褐色色素沉着斑片,余部位皮肤及黏膜未见明显色素沉着。

检查:血常规WBC 4.8×109/L,HGB 120g/L,PLT 120×109/L,NEUT% 54.0%,EO% 17.4%。

粪常规未见虫卵;生化全套示:Na 133.1mmol/L,Cl 95.1mmol/L,余未见明显异常。

梅毒、HIV 均阴性。

0、8、16时皮质醇分别为29.8 nmol/L、52.2 nmol/L、38.9nmol/L;ACTH 23.7pg/ml(8时)。

性激素六项示:雌二醇50.2pg/ml,促卵泡激素12.7mIU/ml,睾酮7.18ng/ml,泌乳素29.3ng/ml,余未见明显异常。

甲功未见异常。

垂体CT 平扫+增强示空泡蝶鞍;肾上腺平扫+增强示双肾上腺结合部稍增粗;背部皮损病理报告:表皮局灶性增
厚伴少量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真皮浅层见一
些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请结合临床(见图1)。

骨髓细胞学检查示:嗜酸粒细胞比例偏高,形态无明显异常(部分稀释)。

诊断:垂体空泡蝶鞍 继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继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给予口服强的松5mg,1次/d,治疗3天后,患者瘙痒缓解,皮疹明显消退,复查血常规WBC 5.8×109/L,EO% 4.5%;患
者出院后自行停药,病情复发,且皮疹较入院时更为泛发,并可见风
团样皮损(见图2),目前仍在随访中。

图1 组织病理:真皮浅层血管周围可见中性粒细胞、淋巴细
胞及嗜酸粒细胞浸润,A HE×40,B HE×400
图2 停药后,皮疹反复,全身可见多发暗红色浸润性斑疹、丘
疹及斑块,部分呈风团样,愈后遗留褐色色素沉着斑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