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美育的教学创新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域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美育的教学创新研究作者:白琼王瑞丽
来源:《高教学刊》2023年第36期
摘要:该研究旨在研究各地方传统文化如何融入高校美育的教学形式,以凸显地域特
色,塑造出一种新颖的学习氛围,促进同学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该研究采用定性研究、实地调研的方式,通过走访多所高校,对不同地区的美育课程进行深入的访谈、观察和案例分析,探索不同地域的美育课程中蕴含的思想和内涵,运用创新的教学理念构建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高校美育教学活动,完善和改进全新的教学模式和经验,以提高教学质量与高校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还会综合实践研究原理,总结出具有实用性、科学严谨性及可持续性的美育教学体系,并尝试推广到全国各地高校,为塑造更优质的美育教学环境贡献力量。

关键词:地域;传统文化;高校美育;美育教学;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36-0099-04
Abstract: This research aims to investigate how traditional culture in various regions could be integrated into the teaching forms of aesthetic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n order to highlight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shape a novel learning atmosphere, and promote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This research adopts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on-site research methods. By visiting multiple universities and conducting in-depth interviews, observations, and case studies on aesthetic education courses in different regions, we explore the ideas and connotations contained in aesthetic education courses in different regions. We use the concept of teaching innovation to construct aesthetic education teaching activities in universities with traditional culture as the theme, and improve and perfect new teaching models and experiences, in order to raise teaching quality and promote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We will also integrate practical research principles to summarize a practical, scientifically rigorous, and sustainable aesthetic education teaching system, and attempt to promote it to universities across the country, contributing to shaping a better aesthetic teaching environment.
Keywords: region; traditional culture; aesthetic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aesthetic education teaching; innovation research
創新教育离不开美育,美育离不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美育是一种对完美的追求,本身就遵循着“寻美”的规律,所谓创新即“创美”。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
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

为全面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
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教体艺〔2019〕2号)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美育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要把优秀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1]。

中国历史博大精深,特别是江苏一带文化昌盛,有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诸多红色旅游景点。

诸多丰富的地域传统文化为本地区院校的美育教学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018年5月,东南大学举办了“美育与社会工作坊”,是江苏省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传承发展研究创新团队项目系列工作坊之一,工作坊一直致力于传承和弘扬江苏特色传统文化,注重挖掘江苏历史文化资源,引导大学生树立理想、坚定理念,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激发大学生想象力和创新意识[2]。

此外,工作坊还通过邀请全国各地“非遗”项目传承人不定期举办各类小型讲座和文创大讲堂,多渠道传播优秀的地域传统文化。

目前,各大院校都开设了美育类课程,该类课程是教育部规定必开的八类课程之一,就是典型的教学与美育教育相契合课程,南京邮电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开设的中外美育鉴赏课程就包含传统艺术的讲授和鉴赏,其中包括金陵版画、昆曲、苏绣、凤画、钟馗画及天官画等素材,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引导学生寻找各自家乡地区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理清思路,发现并珍视传统艺术的魅力与价值,并与课程实践结合起来。

针对此课程的创新研究,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教学研究目标
针对地域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美育这一教学理念,学校应完善地域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美育教学的顶层设计,目前大部分综合院校美育还没有形成系统化、整体化以及科学化的运行机制。

此研究主要目标是使高校美育培养体系切实落实到美育专业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环节中。

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地域文化样态丰富的多民族国家,由于汉族与其他民族不断交融,使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呈现多样形态,并已构筑了中华民族共同体。

由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到社会认同,最终成为民族的文化精神与自信,对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具有实际意义。

以地域优秀传统文化为背景,合理地设置相应课程。

江苏这个拥有金陵、淮扬、中原和吴四大文化及地域特征的中国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

根据政府官网显示,江苏有着162个国家“非遗”代表性项目,并有10项人类“非遗”代表作,例如:昆曲、古琴艺术、中国剪纸、中国雕版印刷技艺(雕版印刷技艺)、中国雕版印刷技艺(金陵刻经印刷技艺)、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南京云锦织造技艺、中国桑蚕丝织技艺(缂丝)、中国桑蚕丝织技艺(宋锦)、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等。

除此之外,可以用于课堂呈现的手工艺术品技艺还有金陵折扇绘制、南京剪纸、雕版印刷、云锦织造、南京绒花、苏绣、陶器烧制、制茶技艺和篆刻等,这些技艺呈现既可以体现地域传统美,又可以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学生的美育过程,在此过程中,还需要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3]。

所有的艺术创
造创新都离不开民族的主干文化,而地域文化更难以脱离民间文化土壤,高校正是学习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

学习地域传统文化具有基础性、模式性和内在性,烙印着民俗传统的特性与根由。

美育与艺术专业教育不同,高校美育培养体系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在设置课程时,应考虑到学生的美学基础以及美育的目标,不能照搬照抄艺术专业课程,在授课内容方面,应选择代表性的、民族的、贴近现实生活的优秀作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美的事物,在此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审美认知,提高学生的美学素养[4]。

美育应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精神方面的成长与收获,传统艺术专业教育注重技法训练,工作量和作品的视觉效果往往作为评价学生成绩的主要标准。

高校学生具有高学历、高素质、高能力等群体特征,既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

美育的意义不仅在于提高学生个人审美情趣,为学生增加相对高雅的娱乐途径,更在于为传统文化培养潜在传承人及文化产品的消费者、促进者。

作为拥抱信息生活的一代[5],高校学生对于地域传统文化的关注度,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地域传统文化的发展,进而影响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进程。

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意义在于为非艺术专业的学生打开欣赏艺术、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的窗口,克服审美的“畏难”情绪,培养学生审美习惯,增强文化自信,从长远看,这将提高整个社会的审美素养,进而对社会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影响。

二教学研究思路
美育类课程是高校美育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通过学习地域传统文化来提升美育培养的质量和效率,研究规范美育课程设置是从理论到实践学习的重要渠道。

第一,可以借鉴部分院校的“美育与社会工作坊”经验[6],根据学校特色,以校团委和院团总支大学生艺术实践活动为依托,深入到艺术实践活动中去,例如,上海某学院长期定点聘请手工艺制作大师和非遗传承人进课堂和学生互动,并在校园中设置了大师工作室、学生工作坊等实践基地,包括专业化学生作品展厅,定期展开工艺作品展示或者创意设计展。

这种方式使美育实践的形式和内容拥有更加多元化、多样化的发展需求,充分调动学生參与美育培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与此同时,还需要深度挖掘江苏南京或周边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诸如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技艺、传统美术及传统音乐等历史和传承脉络,教师在专业教学中,有机融入其中,让学生感知到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精益求精等优秀的文化价值理念,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确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

在新时代背景下,为了让学生在研学中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地域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美育的有效融合,在课程设置方面,需要形成地方高校的美育特色,开设专门的传统文化课程,如个性美育素质拓展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借助课程体系保障传统文化艺术的开展,促进美育的有效落实[7]。

以学生社团作为主体,积极开展各种地域传统文化的研习、观摩活动,通过实践感悟地域传统艺术文化和人文精神之美。

每个地域的传统文化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教育价值。

高校可以结合所在地的传统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并引入美育教学。

可以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博物馆、民俗艺术馆。

例如,南京民俗博物馆里有“南京绒花”的非遗传承人赵树宪工作室,学生基本上在工作日时间都可以去参观绒花的制作过程,也可以当面和传承人交流,再结合网络查阅相关历史资料,有了这种直观的传统文化交流,更加容易让学生直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研究兴趣。

第二,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

教育数字化不仅仅是教育领域的转型、变革与发展,更是助力我国数字经济与数字社会建设、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石[8]。

根据南京邮电大学的信息化特色,其具有丰富的数字化技术资源,可以将数字化技术应用到传统文化资源的采集、整理、存储和展示中。

例如,可以采用无人机拍摄、全景摄影等数字化技术手段,对传统建筑、工艺品等进行数字化采集和记录,再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手段,开发网络展厅和数字化研学平台,还可以建立起完善的数字化资源库,将收集到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和存储,并采用分类、标签化等方式进行管理。

增强交互体验,可以采用智能教学系统、交互式电子白板等工具,实现师生之间的实时互动;也可以通过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学生的表现和反馈进行及时掌握和调整。

这样不仅可以方便师生进行查询和利用,还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传承。

此外,我们还应注重培养具有信息化技术和传统文化素养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开设跨学科的课程,如“数字文化遗产”“数字文化传播”等,培养既懂传统文化又懂信息技术的跨界人才;也可以与相关企业、机构合作,开展实习实训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一教学研究目标
针对地域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美育这一教学理念,学校应完善地域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美育教学的顶层设计,目前大部分综合院校美育还没有形成系统化、整体化以及科学化的运行机制。

此研究主要目标是使高校美育培养体系切实落实到美育专业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环节中。

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地域文化样态丰富的多民族国家,由于汉族与其他民族不断交融,使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呈现多样形态,并已构筑了中华民族共同体。

由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到社会认同,最终成为民族的文化精神与自信,对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具有实际意义。

以地域优秀传统文化为背景,合理地设置相应课程。

江苏这个拥有金陵、淮扬、中原和吴四大文化及地域特征的中国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

根据政府官网显示,江苏有着162个国家“非遗”代表性项目,并有10项人类“非遗”代表作,例如:昆曲、古琴艺术、中国剪纸、中国雕版印刷技艺(雕版印刷技艺)、中国雕版印刷技艺(金陵刻经印刷技艺)、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南京云锦织造技艺、中国桑蚕丝织技艺(缂丝)、中国桑蚕丝织技艺(宋锦)、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等。

除此之外,可以用于课堂呈现的手工艺术品技艺还有金陵折扇绘制、南京剪纸、雕版印刷、云锦织造、南京绒花、苏绣、陶器烧制、制茶技艺和篆刻等,这些技艺呈现既可以体现地域传统美,又可以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学生的美育过程,在此过程中,还需要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3]。

所有的艺术创
造创新都离不开民族的主干文化,而地域文化更难以脱离民间文化土壤,高校正是学习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

学习地域传统文化具有基础性、模式性和内在性,烙印着民俗传统的特性与根由。

美育与艺术专业教育不同,高校美育培养体系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在设置课程时,应考虑到学生的美学基础以及美育的目标,不能照搬照抄艺术专业课程,在授课内容方面,应选择代表性的、民族的、贴近现实生活的优秀作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美的事物,在此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审美认知,提高学生的美学素养[4]。

美育应以学生为主体,重視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精神方面的成长与收获,传统艺术专业教育注重技法训练,工作量和作品的视觉效果往往作为评价学生成绩的主要标准。

高校学生具有高学历、高素质、高能力等群体特征,既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

美育的意义不仅在于提高学生个人审美情趣,为学生增加相对高雅的娱乐途径,更在于为传统文化培养潜在传承人及文化产品的消费者、促进者。

作为拥抱信息生活的一代[5],高校学生对于地域传统文化的关注度,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地域传统文化的发展,进而影响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进程。

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意义在于为非艺术专业的学生打开欣赏艺术、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的窗口,克服审美的“畏难”情绪,培养学生审美习惯,增强文化自信,从长远看,这将提高整个社会的审美素养,进而对社会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影响。

二教学研究思路
美育类课程是高校美育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通过学习地域传统文化来提升美育培养的质量和效率,研究规范美育课程设置是从理论到实践学习的重要渠道。

第一,可以借鉴部分院校的“美育与社会工作坊”经验[6],根据学校特色,以校团委和院团总支大学生艺术实践活动为依托,深入到艺术实践活动中去,例如,上海某学院长期定点聘请手工艺制作大师和非遗传承人进课堂和学生互动,并在校园中设置了大师工作室、学生工作坊等实践基地,包括专业化学生作品展厅,定期展开工艺作品展示或者创意设计展。

这种方式使美育实践的形式和内容拥有更加多元化、多样化的发展需求,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美育培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与此同时,还需要深度挖掘江苏南京或周边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诸如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技艺、传统美术及传统音乐等历史和传承脉络,教师在专业教学中,有机融入其中,让学生感知到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精益求精等优秀的文化价值理念,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确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

在新时代背景下,为了让学生在研学中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地域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美育的有效融合,在课程设置方面,需要形成地方高校的美育特色,开设专门的传统文化课程,如个性美育素质拓展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借助课程体系保障传统文化艺术的开展,促进美育的有效落实[7]。

以学生社团作为主体,积极开展各种地域传统文化的研习、观摩活动,通过实践感悟地域传统艺术文化和人文精神之美。

每个地域的传统文化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教育价值。

高校可以结合所在地的传统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并引入美育教学。

可以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博物馆、民俗艺术馆。

例如,南京民俗博物馆里有“南京绒花”的非遗传承人赵树宪工作室,学生基本上在工作日时间都可以去参观绒花的制作过程,也可以当面和传承人交流,再结合网络查阅相关历史资料,有了这种直观的传统文化交流,更加容易让学生直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研究兴趣。

第二,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

教育数字化不仅仅是教育领域的转型、变革与发展,更是助力我国数字经济与数字社会建设、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石[8]。

根据南京邮电大学的信息化特色,其具有丰富的数字化技术资源,可以将数字化技术应用到传统文化资源的采集、整理、存储和展示中。

例如,可以采用无人机拍摄、全景摄影等数字化技术手段,对传统建筑、工艺品等进行数字化采集和记录,再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手段,开发网络展厅和数字化研学平台,还可以建立起完善的数字化资源库,将收集到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和存储,并采用分类、标签化等方式进行管理。

增强交互体验,可以采用智能教学系统、交互式电子白板等工具,实现师生之间的实时互动;也可以通过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学生的表现和反馈进行及时掌握和调整。

这样不仅可以方便师生进行查询和利用,还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传承。

此外,我们还应注重培养具有信息化技术和传统文化素养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开设跨学科的课程,如“数字文化遗产”“数字文化传播”等,培养既懂传统文化又懂信息技术的跨界人才;也可以与相关企业、机构合作,开展实习实训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