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西南地区傩戏地理分布及其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遗产
清代西南地区傩戏地理分布及其特征
陈季君
摘要:独特的文化环境和地理环境,使得清代西南地区傩戏的分布十分广泛,在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的周围地区都有分布。
其生存样态丰富,可列为民间傩、军傩、寺院傩三种类型,基本特点是傩仪、民俗、面具的结合。
目前,西南地区仍是中国傩戏保存最为完整的地区,研究清代西南地区傩戏地理分布特征,对研究我国西南地域文化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清代西南傩戏分布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34X(2017)01-0066-09
傩,本是中国上古先民创造的一种驱除疫鬼的民间宗教形式,是古代巫师为驱鬼敬神、逐疫驱邪、消灾纳吉所进行的祭祀活动。
这种祭祀活动多伴有傩舞、傩歌,傩戏便在此基础上产生。
西南边远农村,长期以来由于交通闭塞、经济落后、与外界隔绝,因此较多保留了原始宗教祭祀的习俗。
明末清初,随着中国戏曲的广泛流传,傩歌傩舞汲取了戏曲形式,较多品种发展成为戏曲形式,如傩堂戏、端公戏;至清代中叶以后,西南傩戏流布更加广泛。
一、西南傩戏的发展
“傩”在我国先秦时期的中原地区十分流行。
据《周礼·夏官》记载:“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傩,以索室驱疫。
”①又,《论语·乡党》载:“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②这种傩祭的方式在汉晋时期中原地区也相当盛行。
唐宋以来,随着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儒学地位的不断加强,信巫驱役的风俗日趋简化,傩祭、傩舞和傩歌虽然在民间仍然存在,但是没有发展成一种有影响的戏剧。
而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中国南方地区情况则有所不同,尤其在西南地区,山高水险,密林阴深,自古以来人们对自然界有很深的疑惑或恐惧,由此就以信巫驱鬼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汉晋时期的牂牁郡(今贵州遵义、思南、石阡等地),“俗好巫鬼,多禁忌”。
朱提郡(治今云南昭通市)及其附近的广大地区,“俗妖巫,惑禁忌,多神祠”③;巴蜀自古民风崇巫
作者简介:陈季君,遵义师范学院历史与旅游管理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历史文化地理、黔北地方史;贵州,遵义,563000。
①(清)孙诒让:《周礼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2493页。
②《论语》卷10《乡党》,(清)阮元:《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495页。
③(晋)常璩著,任乃强校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卷4《南中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79页。
清代西南地区傩戏地理分布及其特征
觋,信仰原始宗教,汉唐时期巫觋驱傩的活动在四川仍很盛行,杜甫《南池》诗“南有汉王池,终朝走巫祝,歌舞散灵衣,荒哉旧风俗……淫祀自古有,非惟一川渎”①。
即是例证(南池,四川阆中县境内,此诗记南池庙祀)。
直到唐宋时期今贵州南部地区仍是“俗尚淫祀”②。
滇东地区夷人仍是“一切信使鬼巫,用相制服”③。
乌蛮“夷人尚鬼”④。
显然,西南地区这种地理环境为傩戏的形成与发展创造了条件;民间信仰文化更是傩戏傩文化生存和发展的肥沃土壤。
由于西南地区具有广泛群众基础和悠久巫傩祭祀习俗传统,明清以来中国戏曲的广泛流传以及各种地方戏曲蓬勃兴起,使各地祭祀活动中的巫歌傩舞,吸收了戏曲形式,发展成为民间傩戏。
傩戏成为西南地区覆盖面最广的一种民间信仰戏剧,特别是自古就好巫鬼的古夜郎地区成为西南地区傩戏最发达的地区。
据记载,清代贵州松桃厅(治今贵州松桃县),“自城市及乡村,皆有庙宇,土民祁禳,各因其是,以时祭致。
有叩许戏文,届时扮演者”⑤。
清以来,傩戏在西南地区的分布十分广泛。
有现代学者研究表明,在中国南方存在着一个东起苏、皖、赣,中经两广,西到川、滇、黔三省的傩文化区,其中心为贵州和川黔湘交界地带。
⑥
西南傩戏,具有不同的类型、层次和形态。
中国傩戏有不同的类型,一般分为宫廷傩、民间傩(乡人傩)、军傩、寺院傩四大类。
⑦宫廷傩随着历史的发展在清代已经罕见,其他三类傩在西南诸省区均有分布。
西南傩戏类型总体上可分为民间傩、军傩、寺院傩三种类型,其基本特点是傩仪、民俗、面具的结合。
二、民间傩戏分布特征
民间傩戏是在“乡人傩”和“百姓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西南地区覆盖面最广,品种繁多,遍及边远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
有以求佑咒巫、冲傩还愿为主要宗旨的傩戏,名曰“傩愿戏”“阳戏”“傩坛戏”“提阳戏”等,主旨是为了冲傩还愿,祈禳祛灾,还愿祈福。
有以祭祀礼仪、庆贺神灵为主要宗旨的傩戏,名曰“庆坛”。
这类傩戏演出时,要设坛祭祀并有固定程序,在仪式中组合戏剧故事,或在仪式中插演灯戏。
演出时间和剧目,事前由主家商定。
还有伴随做道场、放焰、超度亡灵等活动进行的傩戏,名曰“端公戏”“师道戏”等,这类傩戏大多数用于民间丧事。
⑧
(一)四川地区
1.傩戏种类
明清时期,以求神还愿、驱疫逐鬼为主要目的的四川傩戏有了很大发展。
明正德年间(1506-1521),李必钦有“神灵赫奕,千秋肃祀之典。
凡祈晴雨,叩之即灵。
岁时伏腊,祝而辄应。
中元圣诞,
①(清)彭定求等:《全唐诗》卷220杜甫《南池》,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2327页。
②(宋)乐史著,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卷120《江南西道十八》,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395页。
③(唐)樊绰著,向达校注:《蛮书校注》卷1《云南界内途程》,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1页。
④(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222《南蛮·两爨蛮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786页。
⑤道光《松桃厅志》卷6《风俗志》,道光十六年(1836)松高书院刻本。
⑥参见郭净《试论傩仪的历史演变》,《思想战线》1989年第1期,第74页。
⑦参见庹修明《叩响古代巫风傩俗之门》,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29页
⑧庹修明:《叩响古代巫风傩俗之门》,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31页。
2017·01
演戏赛会,第见远近朝睹,老幼皆欢”①的记述。
同治《酉阳直隶州总志·风俗志》记载:“州属巫觋凡五种,一种以木为架,围布三面,供男女傩神于上肩负而行,沿门治病,谓之划干龙船;一种则女巫所谓师娘者而已,至还愿皆曰跳神,亦曰降神……凡咒舞求佑,只用男巫一二人或三四人,病愈还愿,谓之阳戏。
”②江西黄勤业于道光年间记述:“夜深坐族舍中,忽闻邻人鼓乐大作,盖蜀俗抱病之家不事医药,请人祈神,祈者衣饰诡异,极似鲍老登场,名跳端公。
”③傅崇榘《成都通览》则曰:“凡病重请巫者,三更后必有《打梅山》一剧,亦不知何鬼神,大系五倡(猖)之类。
巫者画脸,观怪相,助以粉火,大声疾呼,在病人室中大肆搜索,开门驱鬼。
”④四川傩戏,种类繁多,颇具地域特色,按其功能可大致分为三类:第一,以求佑咒巫、冲傩还愿为主要宗旨的傩戏,如“傩愿戏”“阳戏”“傩坛戏”“提阳戏”等。
这类戏分布最广,演出的次数最多。
第二,以祭祀礼仪、庆贺神灵为主要宗旨的傩戏。
主要有“庆坛”。
庆坛有官坛和民坛,官坛由地方官主祭,具有公益性质。
第三,在做道场、超度亡灵等活动中表演的傩戏。
有“端公戏”“师道戏”等。
这类傩戏大多用于民间丧事。
以上不同种类的傩戏,都有固定的仪式程序,在仪式程序中有机地组合着与酬神还愿、请神驱邪意义相结合的戏剧表演。
2.分布特征
记载清代四川傩戏分布地区的资料多集中在方志和文集等资料中。
通过对资料的耙梳以及田野调查,整理出四川傩戏分布的种类和分布区域:
川北:梓潼阳戏、傩坛戏、剑阁阳戏、苍溪庆坛、射箭提阳戏;
川西:芦山庆坛、端公戏;
川东:阳戏、师道戏、端公戏、庆坛、土地戏、傩愿戏;
川南:端公戏、庆坛、师道戏;
另外,参考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戏曲志·四川卷》⑤以及严福昌主编《四川傩戏志》⑥的相关内容整理,列“清代四川民间傩戏分布表”如下:
表1清代四川傩戏分布表
①(明)李必钦:《飞龙山张公祠碑记》,引自民国《芦山县志·坛庙》。
②同治《酉阳直隶州总志》卷19《风俗志·祈禳》,同治三年(1864)刻本。
③(清)黄勤业:《蜀游日记》,卷8;(清)王锡祺辑《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7帙,杭州:杭州古旧书店,1985年。
④傅崇矩编:《成都通览》(上),成都:巴蜀书社,1987年,第556页。
⑤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戏曲志·四川戏曲志》,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5年。
⑥严福昌主编:《四川傩戏志》,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3年。
傩戏名称
庆坛(原始状态戏剧),别名:跳坛、端公戏
释比戏
师道戏,别名:端公戏
傩坛戏
傩愿戏,别名:土地戏
阳戏
提阳戏,别名:阳戏、花花愿戏
梓潼阳戏,别名:端公戏、还愿戏
形成或传入年代
北宋年间
有待考证
有待考证
清
清中叶
清同治年间
清乾隆年间
清乾隆年间
形成地点
芦山
茂州
合州
南部县
秀山、酉阳
酉阳
广元
梓潼县
流布地区
四川各地
川北羌族聚居区
川东
川东
川东
川东(包括重庆)、川北
川北
梓潼
清代西南地区傩戏地理分布及其特征
从分布区域看,具有以下3个明显特征:
其一,从外围向内部分布区域逐渐缩小。
所谓外围是指川东、川南、川西、川北等地区,内部即成都平原。
在8类傩戏中,仅有成都端公戏分布于成都平原,约占全部傩戏种类的4%,其余7类则分别分布在川东、川南、川西、川北等外围地区,约占全部傩戏种类的96%。
很明显,清代四川傩戏主要分布在外围地区,内部地区分布极少,呈现出典型的自外围向内部分布区域逐渐缩小的特征。
其二,川东地区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在8类傩戏中,分布在川东地区的有师道戏、傩愿戏、阳戏、庆坛等13种,约占全部傩戏种类的46%,川南地区分布的傩戏有秧苗、赵侯坛、庆坛戏3种,约占全部傩戏品种的11%,川西地区分布有佛坛戏、芦山庆坛、藏族羌姆戏等6种,约占全部傩戏种类的21%,川北地区分布有射箭提阳戏、傩坛戏、剑阁阳戏、梓潼阳戏和苍溪庆坛等5种,约占全部傩戏种类的18%。
显而易见,川东地区分布的傩戏种类明显高于川南、川北和川西3个地区。
这是由于川东地处武陵山区,且靠近荆楚文化区,受荆楚文化影响大,“其俗信鬼”①,有“峡中人家多事鬼,家养一猪,非祭鬼不用”②之说,可见川东人民俗中对祭鬼之重视。
其三,区域分布极不平衡。
由上述分析可知,清代四川傩戏主要分布在外围地区,内部地区分布极少,同时,川东地区分布的傩戏种类明显高于川南、川北和川西等地区。
显然,清代四川地区傩戏的区域分布极不平衡。
这是因为明末清初以来,四川的人口基本社会背景是“江西填湖广”和“湖广填四川”,土著居民留存较多的地区是川南和川西,成都平原外来移民占据多数,社会经济相对发达。
(二)云贵地区民间傩戏的地理分布
明清以来,贵州是西南地区傩戏最发达的地区,黔北遵义地区、黔东北铜仁地区、黔中安顺地区是傩戏文化集中分布带。
黔北和黔东北地区受巴、楚文化影响较深。
“楚人信巫鬼,重淫祀。
”③黔东北康熙年间“辰俗巫作神戏,扮演孟姜女故事,以酬金多寡为全部半部之分,全者演至十余日,荒诞不经,里中习以为常”④。
清中期湘西傩戏流传到毗邻的本身具有广泛群众巫风傩祭习俗的黔东北一带。
黔东松桃厅“人多好巫而信鬼,贤豪也所不免,颇有楚风”⑤,镇远一带“施秉县风俗,秋,九月二十七日五显会,他处多装戏、跳舞,惟施偏独否”⑥。
五显会装戏,即庆坛。
思南“冬日傩,便以其事祷神,逮如愿,则报之,有以牲礼酬,演古戏文,沿街巡行,以畅春气。
城市间又有因斋醮而扮者”⑦。
黔北流行“阳戏”,也是酬神还愿的宗教性娱乐活动,所祭祀的是川主、土主、药王“三圣”,也有加祀“文昌星”的,带有三教合流的色彩,显然是从四川传入。
道光《遵义府志》载:“歌舞祀三圣,曰阳戏。
三圣:川主、土主、药王也;近或增文昌,曰四圣。
每灾病,力能祷者,则书贴愿,祝于神,许酬阳戏。
即许后,验否必酬之。
或数月,或数年、预洁羊、豕、酒,择吉,招巫优,即于家歌舞娱神,献生、
①《蜀中广记》卷57引《李贻孙都督府记》。
②马永卿:《嫩真子》卷4。
③(汉)班固著,(唐)颜师古注:《汉书》卷28下《地理志第八下》,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666页。
④乾隆《辰州府志》卷14《风俗考》,乾隆三十年(1765)刻本。
⑤道光《松桃厅志》卷6《风俗》,道光十六年(1836)松高书院刻本。
⑥乾隆《镇远府志》卷9《风俗》,乾隆五十七年(1792)刻本。
⑦道光《思南续府志》卷2《地理门·风俗》,道光二十一年(1841)刻本。
2017·01
献熟,必成必谨。
余皆诙谐调弄,观者哄堂。
”①在黔西大定府地处海拔2800多米的芦虹山区彝族村庄,山高林密,气候寒冷,地处偏远,交通闭塞,经济文化十分落后,当地村民流行彝族傩戏“撮泰吉”。
云南是多民族地区,历史时期大多数民族信仰原始宗教,傩戏品种繁多,但是流传面较广和影响力较大的是澄江县的关索戏和昭通地区的端公戏。
关索戏属军傩系列。
云南昭通地区地处乌蒙山区,是西南三省交会地带,层峦叠嶂,河流水纵横,受巴楚文化影响较大,现代学者郭净认为端公戏是从湖南和四川传入。
②
现据《贵州地方戏曲简志》③、《贵州戏剧史》④、《中国戏曲志·云南卷》⑤等资料整理,列“清代云贵地区民间傩戏分布表”如下:
表2清代云贵地区民间傩戏分布表
资料主要来源:《贵州戏剧史》⑥、《中国戏曲志·云南卷》
上表显示:云贵地区主要有6种傩戏,分别是端公戏、天柱阳戏、傩堂戏、香通戏、梓潼戏和彝傩面具戏。
就这6种傩戏分布的地域特征而言,明显具有以下两点:
第一,整体分布不均。
以云贵地区所辖地区来看,共有23%的地区有傩戏分布,就分布的区域整体看,主要在黔北、黔东、黔东北、黔西、滇东北、滇西、滇东南、滇中的局部县区,黔中、黔东南、黔西南有零星分布,其他地区未见分布。
这说明云贵地区民间傩戏分布不均匀。
第二,局部分布相对集中。
从贵州傩戏分布的区域看,黔北、黔东北、黔东较为集中,形成民间傩戏圈。
从云南傩戏分布的区域看,滇东北形成傩戏圈。
显然云贵地区民间傩戏局部分布相对集中。
这两个特点的形成是由于明清时期云南贵州地区的移民多来自江南,与四川主要来自湖广带来的民间信仰自然有所差别。
而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还更多保留信巫重祀的风俗。
①道光《遵义府志》卷20《风俗》,道光十八年(1838)刻本。
②参见郭净《试论傩仪的历史演变》,《中国傩文化论文选》,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
③中国戏剧家协会贵州分会编:《贵州地方戏曲简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0年。
④王恒富等主编:《贵州戏剧史》,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
⑤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戏曲志·云南戏曲志》,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5年。
⑥王恒富等主编:《贵州戏剧史》,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
傩戏名称
端公戏
别名:坛戏、大牙巴
戏、脸壳戏
阳戏
傩堂戏
香通戏
梓潼戏
彝傩面具戏
形成或传入时间
清初
清道光以前
清乾隆年间
清中叶
清末叶
清以前(不详)
流布地区
贵州
松桃、思南、绥阳、遵义、道真、正安、仁怀、毕
节、黔西、桐梓、赤水、务川
遵义、天柱、黔南、锦屏、思南
松桃、思南、沿河、江口、岑巩、印江、铜仁、玉
屏、德江、石阡、榕江、黎平、镇远、务川等县
黔西彝族山区
云南
镇雄、彝良、大关、盐津、巧家、
永善、威信、昭通、屏山
永昌府、腾越厅(滇西)
开化府(滇东南)
清代西南地区傩戏地理分布及其特征
三、军傩戏及其分布特征
西南军傩主要有贵州地戏和云南关索戏两种,是古代军队在岁除和誓师演武的祭祀仪式中戴面具的群对傩舞,兼备祭祀、实战、训练、娱乐的功能。
①军傩一词最早出现于宋代周去非《岭南代答》中关于桂林地区“静江诸军傩”的记述:“桂林傩队,自承平时,名闻京师,曰静江诸军傩。
”②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记载了诸军所演,百戏俱全,“烟火大起,有假面披发,口吐狼烟,如鬼神状者上场。
着亲帖金花断后大衣,贴金皂袴,跣足,携大铜锣随身,步舞而进退,谓之抱锣。
绕场数遭,或就地放烟火之类。
又一声爆仗,乐部动拜新月慢曲,有面涂青绿,戴面具金睛,饰以豹皮锦绣看带之类,谓之硬鬼。
或执刀斧,或执杵棒之类,作脚步蘸立,为驱捉视听之状。
又爆仗一声,有假面长髯,展裹绿袍靴筒,如钟馗像者,傍一人以小锣相招和舞步,谓之舞判。
继有二、三廋瘠,以粉面涂身,金睛白面如髑髅状,系锦绣围肚看带,手执软杖,各作魁谐趋跄,举止若排戏,谓之哑杂剧”③。
其中“抱锣”、“硬鬼”、“钟馗”与“舞判”等类节目,都与傩有关。
宋代军傩为军队举行的一种傩祭形式,旨在保证军队战斗力的发挥。
明朝初年,朱元璋从江南一带征调大军,西征盘踞云南拒不归降的元朝梁王把匝剌瓦尔密。
假道贵州平定梁王后,朱元璋把贵州作为巩固云南的后方,军队就留在通往云南的咽喉要地安顺、平坝、普定一带屯戍。
“这些部队(包括家属)将家乡的傩仪和歌舞、说唱艺术等带到了这里,与当地土著民俗、祭祀形结合,形成了新的傩艺,这就是贵州安顺一带的地戏及其相关仪式。
”④所谓“新的傩艺”即是指军傩,主要形式是贵州地戏。
贵州地戏的传承路线,基本上是沿着朱元璋南征军的行军路线及屯田驻军分布的,呈现出明显的扫帚状结构,其中心是贵州安顺,并一直延伸到云南澄江县阳宗区小屯一带。
⑤
(一)贵州地戏
贵州“地戏”在是“诸军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存地戏艺术形式形成于什么年代,还需考证,但根据康熙《贵州通志》有关记载及其所附“土人跳鬼图”⑥可以判断地戏的形成不会晚于清代初期。
地戏一词,最早见于道光《安平县志》,该志记曰:“元宵遍张鼓乐、灯火爆竹,扮演故事。
有龙灯、狮子、花灯、地戏之乐。
”⑦当地也有“跳鬼”“跳神”“跳米花神”等称谓。
地戏名称的由来,是因其演出不用戏台,依村寨门前或寨中空地上进行因而得名。
地戏以“堂”为单位,一个戏班称“一堂”,一般一个村寨一堂戏,演员二三十人。
地戏活动的中心在安顺,因此习惯上称为“安顺地戏”。
主要分布在贵州安顺、清镇、平坝、镇宁、普安、六枝、长顺、毕节、都匀、兴义等县。
地戏演出时,演员无一例外都要戴上面具。
演员置面具于额头之上,顶在头上,扎上靠旗,手舞刀枪等各种道具,边舞边
①参见顾朴光主编《面具》,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年,第140页。
②(宋)周去非著,杨武泉注:《岭外代答校注》卷7,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38页。
③(宋)孟元老著,尹永文笺注:《东京梦华录笺注》卷7,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686页。
④庹修明:《叩响古代巫风傩俗之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11页,第80页。
⑤参见曲六乙、钱茀《东方傩文化》,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4页。
⑥康熙《贵州通志》卷29《蛮僚》,康熙十二年(1684)刊本。
⑦道光《安平县志》卷5《风土志》,道光七年(1827)刻本。
2017·01
唱,边说边打;表演武打时,往来跳动动作幅度较大,是为了让四周高阜处观众能看得见面具、听得见说唱。
安顺地戏憨直拙朴、粗犷自然的露天演唱形式就是贵州大山文化的生动表现。
(二)关索戏
关索戏仅流行于云南澄江县阳宗小屯村。
据出生于清宣统元年(1909)的关索戏老艺人龚向庚称,关索戏由先辈龚兆龙、李成龙从路南县学来。
查道光七年(1827)重修小屯灵峰寺碑文中,确有龚兆龙的名字,那么,关索戏可能在道光年间传入小屯村,但路南县已没有关于演出关索戏的资料。
云南的关索戏是军傩由贵州传入云南流传到小屯村后才定名的,其艺术特征与安顺地戏十分相似,但只演三国戏。
有的学者认为其命名是由于小屯是关索征服之地,“土人德之”,故专称“关索戏”。
有的学者认为“关索”并非人名,而是从傩仪中的以朱索悬门——童子过关仪式附会而来①。
综上所述,军傩分布的最主要特征是分布范围呈扫帚型带状上点状分布,其中心在黔中安顺。
四、寺院傩戏及其地理分布
寺院傩主要是指我国藏族地区各种宗教祭祀仪式及其乐舞,俗称跳神或跳鬼,藏语称为羌姆②。
藏族羌姆戏最初产生于7世纪雅鲁藏布江北岸哈布山下桑耶乡寺,后流传至川西、川西北、滇西北藏民区。
羌姆的产生与藏区的巫术、咒术和宗教祭仪有密切的关系。
上古时期,藏民的先民信仰原始宗教苯教,相信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神和动物神。
“笨波”是藏族的巫师,神与人的桥梁和中介,主持各种祭祀仪式和施展巫术。
随着吐蕃王朝的兴起,佛教在吐蕃发展起来,但佛教在初传时与吐蕃本土的自然宗教苯教发生了激烈的斗争。
苯教曾在吐蕃的历史发展中起过重要的作用,渗透在当时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里,甚至影响吐蕃的政治决策。
佛教的传入威胁到苯教至高无上的地位,当然会受到苯教的强烈反对。
公元8世纪中叶,吐蕃赞普赤松德赞在位期间,为了宣扬佛法从尼泊尔迎请寂护宣讲十善法与十二缘起,但仅过两个月,吐蕃出现了一些天灾地祸,人们普遍认为是信奉佛教的结果,要求赞普让寂护返回尼泊尔。
寂护临走时向赞普推荐了当时已在印度赫赫有名的莲花生大师。
莲花生大师不仅精通密宗理论知识,还精通密宗咒术和仪轨。
他进藏时根据苯教在藏区根深蒂固的情况,采取了一种柔和的手段,吸收了苯教的一些仪轨,宣称苯教的很多神祈为佛教的护法神。
“如他把苯教的十二地方神,十二丹玛统统宣布为护法神。
将山神、水神、湖神、龙神都在佛教的护法神里安排了一个座位,又把苯教的许多仪式接受下来,从而使佛教具备了地方特色。
”③佛教是一个开放性的宗教,它利用一切艺术形式来宣扬佛教教理,作为艺术之母的舞蹈就更不例外了。
莲花生根据印度佛教金刚舞和西藏本土宗教苯教的祭祀舞蹈形式以及大量西藏民间舞蹈,创建了藏传佛教祭祀仪轨中必不可少的宗教舞蹈。
关于莲花生创编羌姆的事迹,在不少藏文文献中都有记载,如《莲花遗教》称:是莲花生“第一个将舞蹈形式用来表演降魔伏怪的故事”。
《五部遗教》云:在建桑耶寺的时候,“莲花生大师为调伏恶鬼为所行仪轨中率先运用了一种舞蹈”。
《土观宗派源流》记载:莲花生“来藏后收伏恶毒天魔,虚空之中,作金刚步,加持地基,修建桑耶永
①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云南戏曲志》,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5年,第85页。
②刘志群:《西藏祭祀艺术》,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96页。
③刘建、孙龙:《宗教与舞蹈》,北京:民族出版社,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