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对比阅读精编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4题
以虫治虫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其虫旧曾有之。

旧()之()
(2)土人谓之“傍不肯”。

土人()之()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要求选用文中的原句填空。

(1)点明“傍不肯”外貌特征的句子:
(2)表现“傍不肯”剿灭害虫极为迅速,干净彻底的句子:
4.结合下面对“生物防治”的注释,你认为《以虫治虫》所述的内容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生物防治包括以虫治虫和以菌治虫。

其主要措施是保护和利用自然界害虫的天敌、繁殖优势天敌、发展性激素防治虫害等。

是人类依靠科技进步向病虫草害做斗争的重要措施之一。

这种技术成本低、效果好、节省农药、保护环境。

答案1.(1)旧:以前,过去;之:语气助词,可不译。

(2)土人:本地的人,当地的人;之,代词,指子方虫的天敌。

2.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3.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 旬日子方皆尽。

4.现实意义:启示我们,在人们日益关注环境,建设和谐社会、节约社会的今天,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害虫天敌的作用,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

(意思正确、句子通顺即可)
…………………………………………………………………………………………………………………………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18.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分)
(1)庆州界生子方虫(1)界:_________ (2)悉为两段(2)悉:________ ( 3)岁以大穰(3)大穰:________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3分)
(1)方为秋田之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旬日子方皆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结合内容,用自己的话说明傍不肯能够消灭子方虫,使秋田免受虫害的原因。

(3分)___________________ 21.从文中_______一句(用原文回答),可以看出害虫天敌不是第一次出现;这篇文章所写的神奇的自然现象,启示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生物间天敌相克的特性,发挥中草药的功效,防治病虫害,治病救人,造福人类。

…………………………………………………………………………………………………………………………
阅读《以虫治虫》,完成15—19题(10分)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①,方为秋田之害。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②。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注释:①子方虫:今称粘虫,危害麦类、玉米、高梁、水稻等多种植物。

②穰:丰熟。

15、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

(1分)
庆州界生子方虫
1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分)
(1)方为秋田之害()(2)千万蔽地()(3)悉为两段()17、翻译句子(2分)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译:
18、庆州的灾害是如何被解除的?(2分)
19、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能悟出一个什么道理?(2分)
答案:阅读《以虫治虫》,完成15—19题(10分)
15、庆州界|生子方虫
1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分)
(1)正在(2)遍地(3)全
17、十多天后,粘虫绝迹了,这一年获得了大丰收。

18、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19、万事万物都是相生相克的,大自然的灾害是可以战胜的。

…………………………………………………………………………………………………………………………
【甲】(《三峡》)
【乙】大江自三峡来,所遇无非石者,势常结约①不舒。

至西陵以下,岸多沙泥,当之辄靡,水始得遂其剽悍之性。

如此者凡数百里,皆不敢与之争,而至此忽与石遇。

水汹涌直下,注射拳石,石堮堮②力抵其锋,而水与石始若相持而战。

以水战石,则汗汗田田③,滹滹干干④,劈之为林,蚀之为窍,锐之为剑戟,转之为虎兕,石若不能无少让者。

而以石战水,壁立雄峙,怒狞健鸷⑤,随其洗磨。

簸荡之来,而浪返涛回,触而徐迈,如负如背。

(节选自袁中道《游石首绣林山记》)
注释:①结约:盘曲。

②堮堮:山崖高峻的样子。

③汗汗田田:水势浩大的样子④滹滹干干:水流迅疾的样子。

⑤怒狞健鸷:凶猛刚强。

10.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4分)
①不见曦月▲②属引凄异▲③皆不敢与之争▲④当之辄靡▲
11.下面句子朗读停顿错误的一项是(▲)(2分)
A.而/乡邻之生日/蹙
B. 自/三峡七百里中
C. 广/故数言欲亡
D.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①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②势常结约不舒。

13.甲、乙两文的写作内容各是什么?在思想感情的表达上有何相同之处?(4分)
参考答案: 10.(1)早晨的阳光,这里指太阳(2)连续(3)都(4)就 11.A(2分)
12.(1)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

(2)水势常常因此而盘曲不能舒展。

(4分,如关键词漏译或错译,酌情扣分)
13.甲文描写了长江三峡的雄伟地貌和壮丽景色,乙文描写的是石首绣林山奔腾数百里的江水忽与眼前之石撞击的奇景。

(2分意对即可)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2分)…………………………………………………………………………………………………………………………
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第9 一13 题。

(17 分)
【甲】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选自《庄于·秋水》)
【乙】黄帝将见大隗(1)乎具茨(2)之山,适遇牧马童子,问涂(3)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

”“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

”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

请问为天下。

”小童辞(4)。

黄帝又问。

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5)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选自《庄子·徐无鬼》
【注释】(1)大隗(wěi ) 传说中的神名。

2)具茨:山名3)涂:同“途”,路。

4)辞:谢绝。

(5)奚:何,什么9、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秋水时.至(2)河伯始旋.其面目
(3)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4)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10.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1)河伯始旋其.面目(2)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B、(1)望洋向若.而叹曰(2)若.知具茨之山乎
C、(1)河伯欣然.自喜(2)曰:“然.。


D、(1)于是.焉(2)是.进亦忧,退亦忧
1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弋汉语。

(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2)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
12、从甲文、乙文中各提炼出一个成语,然后概括河伯和黄帝身上的共同点。

1 3 .请说说黄帝的做法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有怎样的借鉴作用?
三、(17分)
9 、( 1 )按时(2 )穷尽,尽(3 )拜见,拜访(4 )正好,恰好 10 、D
11、 ( 1 )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

(或听到道理很多了,就认为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

)
( 2 )治理天下的人,与牧马的人有什么不同呢?(或治理天下,和牧马又有什么不同呢?)
12.贻笑大方(或望洋兴叹)、害群之马。

共同点:他们都通过过自身的经历,发现自己的不足。

(或:他们都善于反思。

13.示例:黄帝的做法让我们明白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不要妄自尊大,要虑心向他人请教,要时常自我反省,自我完善。

…………………………………………………………………………………………………………………………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
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忽见层崖之上,有洞东向,余竟仰攀而上。

(1)上甚削①,半里之后,土削不能受足,(2)指攀草根而登。

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然石亦不坚,践之辄陨②,攀之亦陨,间得一稍粘者,绷足挂指,如平帖③于壁,不容移一步,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生平所历危境无逾此者。

久之,先试得其两手两足四处不摧④(3)石,然后悬空移一手,随悬空移一足,一手足牢,然后悬空又移一手足,幸石不坠;又手足无力欲自坠,久之,幸攀而上。

……(选自《徐霞客游记》)①【削】陡峭。


【陨】坠落。

③【帖】同“贴”。

④【摧】崩裂。

1、甲文出自《水经注疏》,作者(郦道元),(北魏)时期地理学家。

2、下列句中与“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

(B)
A以指攀草根而登 B 皆以美于徐公C不以物喜D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
3、句子翻译:
A、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4、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的自然景观的?它们各自有什么样的特点?
甲乙两段文字均为山水游记,甲文中(重岩叠嶂)一词可以概括乙文中所写山势的特点。

两文在描写山势上分别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写法。

5、阅读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你能说出它和甲文之间的联系吗?
都描写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风光,甲文“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和诗中的“千里江陵一日还”相印证,突出了三峡水流迅疾,水势汹涌。

甲文“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与“两岸猿声啼不住”相照应,都写猿啼。

甲文中“重岩叠嶂”与诗中“万重山”相应,都写出了三峡的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

…………………………………………………………………………………………………………………………
【甲】复行数十步,一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江上望渌(1ù)罗山如削成,映江而出,水缥绿见底。

至白马江,山益夹,水益束①,云奔石怒,一江皆飞沫,是为浪光之天。

山南即避秦处,上桃花溪百步,又数折②,得桃花观,竹路幽绝。

观周遭,皆层峰。

入桃花洞,无所有,惟石磴③百级,若有人焉,而不可即④。

(袁宏道《游桃花源记》)
【注】①益:更加;夹:通“狭”,狭窄。

束:收柬,收紧。

②折:反转;改变方向。

③石磴:石头台阶。

④即:接近、靠近。

11】.解释下面加着重号的词语。

(4分)
(1)便要还家要: (2)阡陌交通交通: (3)乃大惊乃: (4)惟石磴古级惟: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向的一项是(2分) ( )
A,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 问今是何世 C 不足为外人道也 D设酒杀鸡作食
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足肤皲裂而不知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观周遭,皆层峰。

15.[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桃花源的优美景色,但却有着不同的写作意图。

结合你的阅读体会,谈谈两位作者各自在文章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11.(1)通“邀”,邀请;(2)交错相通;(3)于是,就;(4)只有。

(各1分,共4分) 12.D(2分)13.(1)(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2分)(2)观看周围的景色,都是层层叠叠的山。

(2分)
15.[甲]文表达了作者对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

而[乙]文则全文写景,表达了作者的轻松愉悦之情和对美好自然景色的喜爱。

(2分,意思对即可酌情给分)
(一)关于西陵峡的一段文字,仔细阅读,然后答题。

江水又东,径西陵峡。

《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纤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来,不见日月。

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

林木高茂,略尽冬春。

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

所谓三峡,此其一也。

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

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

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

目所履历,未尝有也。

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已于千古矣。


1.选段中说西陵峡“山水纤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来,不见日月。

”在课文《三峡》中也有类似描述,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良多趣味(良:确实,实在) (2)林寒涧肃(肃:清冷) (3)属引凄异(属:接连)
(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疾:快) (5)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

(一样)
(6)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

(书中记载) (7)目所履历,未尝有也。

(全部)
3.“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

”在课文《三峡》中有着同样的描述,请写出来。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4.“及余来践跻此境”中的“余”是指谁? “我”(作者)
5.翻译: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哪里)大多数是些古怪的柏树,悬挂的泉水和瀑布(在哪里),飞流直下。

险峻的上风上多生长着姿态怪异的柏树,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

(注意将每个词语的意思进行直译,再组合成句子,切勿出现漏译的情况)
6.填空:原文中用“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来,不见日月”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注意看题目啊)“每至……久绝”…………………………………………………………………………………………………………………………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选自《三峡》)
【乙】六里,渡一溪,颇大。

又南,有峰东环而下。

又二里,盘峰冈之南,乃西向觅小径入峡c峡中西望重峰掩映最高一峰当其后,有雪痕一派①,独高垂,如匹练界②青山,有溪从峡中东注,即清碧③之下流④也。

……从其后西二里,蹑⑤峻凌崖。

其崖高穹⑥溪上,与对崖骈⑦突如门,上耸下削,溪破其中出。

(选自《游大理日记》)
【注释】①派:量词。

②界:隔断。

③清碧:溪水名。

④下流:河流的下游。

⑤蹑:踩、踏。

⑥穹:隆起。

⑦骈:并列。

9.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3分)(1)隐天蔽日:____(2)或王命急宣:____ (3)有峰东环而下:____
10.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A.渡一溪而或长烟一空(《岳阳楼记》)B.即清碧之下流也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谚》)C.与对崖骈突如门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D.上耸下削上书谏寡人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11.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5分)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乃西向觅小径入峡。

1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断两处)(2分)峡中西望重峰掩映最高一峰当其后
13.请分别写出【甲】【乙】两文中表现水流湍急的句子。

(用原文语句回答)(4分)
【答案】9.(1)遮藏(2)宣布,传达(3)环绕10.B11.(1)在三峡七百里(的沿途)中,峡谷的两岸都是山连着山,一点没有断缺的地方。

(2)(我)于是向西寻找小路走入峡谷。

12.峡中西望/重峰掩映/最高峰当其后13.甲.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或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或全句。

乙.溪破其中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