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到哪里去了》 学习任务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到哪里去了》学习任务单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水的蒸发、凝结等物理现象,明白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
2、探究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如温度、表面积、空气流通等。
3、培养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科学思维。
二、学习重难点
1、重点
(1)理解水的蒸发和凝结的概念及原理。
(2)掌握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并能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2、难点
(1)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与水的变化相关的现象。
(2)设计实验探究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学会控制变量。
三、学习方法
1、观察法
观察生活中与水的蒸发、凝结有关的现象,如晾晒的衣服变干、冬天窗户上的水珠等。
2、实验法
通过设计简单的实验,探究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如比较同体积的水在不同温度、表面积、空气流通情况下的蒸发速度。
3、讨论法
与同学交流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共同探讨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以及水的变化对生活的影响。
四、学习资源
1、教材及相关科普书籍
《科学》教材、《十万个为什么(自然科学版)》等。
2、网络资源
科普网站、在线视频,如中国科普网、科普中国等。
3、实验器材
量杯、温度计、表面积不同的容器、风扇等。
五、学习过程
1、导入
(1)展示一杯水,放置一段时间后,水量减少。
提问:水到哪里去了?
(2)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如湿衣服晾干、
地面上的积水消失等。
2、知识讲解
(1)水的蒸发
定义:水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蒸发。
蒸发的特点: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蒸发过程需要吸热。
举例说明:夏天在地上洒水会感到凉爽,是因为水蒸发吸热。
(2)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
温度: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例如,夏天的水比冬天的水蒸发得快。
表面积: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如将一滩水摊开,比聚拢在一起蒸发得快。
空气流通:空气流通越快,蒸发越快。
通风良好的地方,湿衣服干得快。
(3)水的凝结
定义:水蒸气遇冷变成液态水的过程叫做凝结。
凝结的条件:温度降低、有凝结核。
举例:冬天窗户上的水珠是室内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
(4)水的循环
讲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海洋、江河、湖泊中的水蒸发变成水蒸气,升入天空,遇冷后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形成云。
云在一定条件下又会变成雨、雪等降落到地面,形成地表水,地表水又会流入海洋、江河、湖泊等。
3、实验探究
(1)实验一:探究温度对水蒸发快慢的影响
实验器材:两个相同的量杯、水、温度计
实验步骤:
在两个量杯中倒入相同体积的水。
将一个量杯放在室温下,另一个量杯放在加热后的环境中(如靠近暖气),分别用温度计测量两个环境的温度。
每隔一段时间观察并记录两个量杯中水的体积变化。
实验结果:温度高的环境中,水蒸发得快。
(2)实验二:探究表面积对水蒸发快慢的影响
实验器材:三个表面积不同的容器(如小碗、盘子、大盆)、水实验步骤:
在三个容器中倒入相同体积的水。
放置在相同的环境中,每隔一段时间观察并记录三个容器中水的体积变化。
实验结果:表面积大的容器,水蒸发得快。
(3)实验三:探究空气流通对水蒸发快慢的影响
实验器材:两个相同的量杯、水、风扇
实验步骤:
在两个量杯中倒入相同体积的水。
将一个量杯放在自然环境中,另一个量杯放在风扇前,打开风扇。
每隔一段时间观察并记录两个量杯中水的体积变化。
实验结果:空气流通快的量杯,水蒸发得快。
4、小组讨论
(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为什么夏天从游泳池出来会感到冷?
烧开水时,锅盖上的水珠是怎么形成的?
如何让洗好的衣服干得更快?
(2)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5、知识应用
(1)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解释“回南天”墙壁、地面“出水”的现象。
解释沙漠中仙人掌的叶子变成刺,茎肥厚多汁的原因。
(2)提出节水建议
根据水的蒸发和循环知识,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节约用水。
6、总结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水的蒸发、凝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水的循环等。
(2)强调水在自然界和生活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继续关注与水相关的科学知识。
六、学习评价
1、课堂表现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情况、小组合作能力等。
2、实验操作
评价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规范、数据记录准确、分析问题能力等。
3、作业完成情况
布置与水的变化相关的作业,如书面作业、实验报告等,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情况。
七、拓展延伸
1、探究不同液体(如酒精、油)的蒸发特点。
2、了解人工影响降水(如人工降雨)的原理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