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文化建设对增强文化软实力功能的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文化建设对增强文化软实力功能的探究
作者:秦蕊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2期
秦蕊
(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安徽合肥 230601)
摘要:当前的中国社会,道德问题频出。
面对价值标准的混乱、道德判断的相对主义与自我中心等问题,道德文化建设面临着诸多困境。
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中国的道德文化建设与
国家文化软实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因此,我们可以将二者联系起来探讨研究,互相借鉴,
以促进中国道德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道德文化;文化软实力;道德建设
中图分类号:B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2-0259-02
一、道德文化建设的面临的困境
(一)传统道德文化的失落与新型道德文化的不成熟
道德文化,是这样一种文化认同,它是人们在他们所共同生活的环境中,形成的共同认
可且遵守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
马克思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
会存在,但社会存在又具有其相对独立性。
传统的道德文化,它发源于中国传统社会,受到当
时社会存在的决定。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逐渐走向世界,并向世界敞开了中国的大门,社
会开始转型,并且不断受到多元化的价值观念的冲击。
这就导致了:一方面,传统的道德文化
受到了其它多元的价值观的冲击,逐渐开始渗透进了其它的思想观念,不再完整地保留其原汁
原味;另一方面,能够适合我国目前发展状况的新的道德文化还未真正完全建立起来,造成当
前时期,道德文化出现了真空状态。
如传统的儒家思想中的义利观在我国传统道德中居于核心
地位,孔子认为“义”才是一个君子的最高品格,在任何时候,处理任何事情都应该先义后利。
然而在当代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很多人在价值观的选择上出现了偏差,面对利益的时候,唯利是图,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倾向严重。
我国近些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企业为
了自身的经济效益,无视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弃自身道德责任于不顾,在食品中添加不能被人
类食用的化学成分,等等,这些都与当前道德文化的缺失有关。
(二)人民群众道德意识的淡薄,价值标准混乱
道德和法律不同,它缺乏强制性,仅仅是一种存在于人们内心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它更多的是依靠人的自觉——自律。
去年,有关老人在马路上摔倒扶还是不扶的讨论一时间成
为热门话题,因为扶就有可能遭到诬陷。
网络上的相关数据调查显示,有很大一部分人不愿意
扶这反映出了在道德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一个困境。
人们群众的道德意识不强,道德的价值标准
混乱,在进行道德判断的过程中,更加倾向于自我中心主义,可见,优秀的共同的价值观念体
系并没有建立起来。
二、道德文化建设对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作用
(一)道德文化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所在
国家文化软实力属于观念形态范畴,它通过国家或民族的历史、伦理道德、风俗习惯、
价值观念、法律体系及主流意识形态内化渗透为引导人们道德观念和精神的无形力量。
它可以
渗透到政治、经济、军事等各实体要素中,形成隐性的间接文化吸引力、道德感召力和国家发
展认同力,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强烈影响。
简单的说,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国家文化的
集中体现和精神所在。
而道德就是软实力的核心。
所以说,道德文化在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占据
重要地位,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目前来看,我们国家文化软实力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中共十七大将文化软实力写入报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这表明我们党和国家已经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实
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战略着眼点。
文化软实力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
和思想保证,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但是,我国当前道德失范现象层出不穷,群体认同感下降,冷漠、唯利是图、忽视道德责
任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些都会影响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因此,必须加强道德文化建设,树
立良好的社会风气,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道德文化能够增强国家凝聚力
民族凝聚力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是具有共同文化特征的民族成员在相
互交往过程中基于共同利益而产生的相互吸引的倾向。
我们国家地域辽阔,自然地理环境差异
很大,56个民族各有自己的独特文化传统,这就要求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以增强民族的
凝聚力。
道德文化的建设,有利于增强国家的凝聚力。
凝聚力构成的要素之一便是精神文化,道德文化建设也就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建设,它的
作用主要有三点。
首先,道德文化建设有着增强文化认同的作用。
文化认同也就是生活在某一
群体中的人,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并且按照这样的标准作为评价标准。
进行道德
文化建设,在人民群众心里树立起共同的中华文化,如重义轻利、舍生取义、自强不息等,有
利于实现这样的文化认同,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
其次,道德文化建设有着行为规范的作用。
道德本身就有着约束、调节、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
这种作用,可以通过多个渠道进行,如传
统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规范、法律制度规范等来强化。
最后,道德文化建设有着价值导向的
作用。
价值观念,是道德文化中的核心部分,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都传递着他国的价值取向,他反映着人们对于现实生活选择和追求的观念形态。
如中华民族关于仁爱、和为贵的思想,都
反映出中国人与人为善,建立友好人际关系的价值取向。
(三)道德文化建设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方法之一就要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基础,不断注入适合当代社
会的新的道德观念,来进行道德文化建设。
一方面,传统文化在我国已有了牢固的根基,在一
定程度上来说,这种共同的文化认同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思想基础,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
精髓。
因此,我们必须继承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一部分,作为道德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另一方面,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作为意识形态的道德文化也应该不断得到发展。
增强中国
文化软实力,建设道德文化,还应当向其中注入新的活力,这一部分,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它主要是由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爱国主义、社会主义荣辱观
等要素构成。
三、加强道德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培养全面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公民
道德文化建设,归根到底是要把外在的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人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并
外化为良好的行为方式。
因此,进行道德文化建设首要的就是要提高全人民的文化素质,注重
培养全面发展的和健全人格的公民。
有着高素质的人,能够更加有效地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体系,并把该价值体系的原则和规范内化为自身行为。
(二)注重道德理想的培养
理想是人们对于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也是一个人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因此,进行道德
文化建设要注重人民群众道德理想的培养。
作为道德认知的主体,人必须不断丰富自己的理想,强化自己的信念,只有这样,才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避免被不良的道德观念所影响。
市
场经济的环境下出现了许多不正之风,如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只有加以正确引导教育,才
能够确保道德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三)加强道德文化的宣传与教育
道德文化建设,应当将人民大众作为主体,因此,必须加强道德文化的宣传与教育。
一
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大众传播媒介也日益发达,电影、电视、广播、报纸等都可以
作为宣传道德文化的阵地。
除此之外,还可以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宣传讲座、专项咨询活动等
等进行宣传,使道德文化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道德观念。
另一
方面,校园始终是教育活动的主阵地,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时,加入道德文化的相关内容,
针对不同年级甚至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贴近学生
生活。
(四)建立起相应的文化建设机制体制
制度保障是道德文化建设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其一,
是从国家的高度来推行某种道德体系,正如我们现有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那样,使
整个国家民族有了一个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评价标准。
其二,社会保障。
道德建设的前提是保证
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在道德文化建设时,要关注到人本身的需要。
其三,法律保障。
文化和
法制之间始终有着密切的联系,道德文化建设也需要有法律进行保障。
(五)积极借鉴与吸收中国传统优秀道德文化和西方有益的道德文化
虽然说随着社会发展脚步的加快,中国传统文化中已经有不能完全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要,但传统文化经历了悠久历史的沉淀,仍然具有无穷的价值,因此,在大力建设当代道德文
化时,不忘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它的精华部分仍然是我们当前构建新的道德文化的基础。
在
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一些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冲击,很多不良思潮渗透进我国的思想体系中,并对我国的道德文化形成了很大冲击。
但是,我们同时也要看到,这是挑战,也是机遇,
在纷繁复杂的价值观念中选择合适的,吸收其精华来帮助我们进行道德文化建设也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郑彪.中国软实力[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114.
〔2〕包玉琴.走出困惑: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问题探析[M].北京:民族出版
社,2003.8.
〔3〕魏则胜.道德建设的文化机制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5.
〔4〕李萍.现代道德教育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5〕高德胜.知性德育及其超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6〕苏振芳.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7〕高占祥.文化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8〕艺衡.文化主权与国家文化软实力[M].北京:社会科学文化出版社,2009.
〔9〕李道湘.于铭松.中华文化与民族凝聚力[M].北京:编译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孙国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