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态修复构建技术研究中围隔的应用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生态修复构建技术研究中围隔的应用
研究
广州市黄龙带水库管理处 510690
摘要:在水生态构建技术研究中,内源负荷受到广泛关注,内源负荷主要来
自湖泊沉积物。
水力扰动引起的泥沙再悬浮是内源释放的主要途径。
围隔可以建
立一个相对封闭的水域,减少内源负荷的释放和水体的交换。
围隔按应用领域、
规模、生态系统类型、研究内容分成不同类型。
围隔的制作安装按施工便利程度,可以采用生态袋、土坝和PVC围隔。
对比生态袋、土坝和PVC围隔,生态袋安装
最方便,成本低,景观效果好,便于维护,缺点是适用范围相对较窄,对水深和
水流速有要求;土坝围隔围隔效果好,美观度受影响,在深水中施工难度较大,
破坏后修复较难;PVC围隔使用范围最广,安装方便,便于维护,但由于在水体
中可以移动,造成沉底结构出现缝隙,而影响水质改善效果。
关键字:水生态修复、构建、围隔、生态袋、PVC围隔
鉴于湖泊水域面积较大、水深、流速情况复杂,且鱼类密度较高,为避免上
述因素对水生态构建过程尤其是沉水植物群落构建产生干扰,可采取“分区围隔,逐步修复”的措施。
即利用湖中的小岛将湖区进行围分,目的是将缓流区和急流
区分开,建立功能生态区,开展相应生态修复工程。
同时,采取围隔措施,使过
流水体尽量沿湖区中间流走,不影响缓流区水质改善和水生态构建效果。
1. 围隔的意义
1.1水体分隔与消浪稳流
在浅湖生态系统的研究中,内源负荷受到广泛关注,内源负荷主要来自湖泊
沉积物。
水力扰动引起的泥沙再悬浮是内源释放的主要途径。
研究沉积物再悬浮
引起的内源性负荷,对于了解湖泊生态系统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实际条件
下复杂多变的环境,沉积物再悬浮的研究包括风速、风向,湖的物理和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及其他条件,因此其研究是一个复杂的课题。
研究表明,风力产生的的
波浪作用于沉积于湖泊底部的沉积物,是沉积物中的污染物在水的搅动下融入水
体中,特别是磷的释放,进而增加水体污染负荷,水悬浮物含量高,透明度降低,悬浮物容易在植物表面粘附、使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减弱,湖泊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同时,强风和巨浪对水生植被造成机械损伤,影响水生植被的重建和恢复过程。
湖泊生态恢复的主要内容是水生植被的重建,需要控制风浪。
1.2减少水体交换
通过对湖泊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现状分析,对于大流量补水型湖泊,如
白云湖非汛期日均引水量为80~90万m³,汛期日均引水量为40万m³,平均每3-
5天水体交换一次,水体存在大流量、高负荷、水体交换频繁、水体停留时间短
的特点[1],因此,开展水生态修复,需要将实验水域与整个湖区隔离,构建一个
人工设计组成的实验生态系统,模拟在不进行水体交换情况下的生态环境。
2围隔分类及应用
现场围隔的使用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通过水体的围隔使其建立了一个相
对封闭的生态系统,减少与周围水体的交流。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围隔结构和功
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进和完善,已成为研究水生生态学的有效工具,主要用于
污染生态学和水产养殖生态学的研究[2]。
李建等(2013)[3]系统总结了国内外围隔实验的研究进展,罗列了围隔实验
在海洋和湖泊局部水域开展的各种水生态系统实验,从中我们知道,围隔实验有
实验室内实验先天的优势,能较好的反映自然生态系统的真是情况,能获得生态
系统尺度的信息,能较真实的反映人的活动对自然系统的影响。
图1-1[3]介绍了
现场围隔实验的分类情况。
图2-1 围隔实验分类图
3 围隔结构与材料选择
3.1生态袋围隔
生态袋围隔适用水深 1.5m以内的浅水区域,采用生态袋,堆积成一个箱体,两边包裹新型橡胶材料。
生态袋可以有效隔离修复区与非修复区,防止鱼类进入
修复区,减少水体的交换。
在生态袋用PVC管道预留孔洞,可以让少量水体进行
交换,完全没有水体交换的水体是不利于水生态修复的。
3.2土坝围隔
土坝结构主体包括围护幕(防渗布和木板)、固定支架、围护幕支架等,主
要由橡胶、泡沫、钢管、松木桩、竹竿、尼龙绳等材料组成。
钢管和竹竿打两排桩,在桩之间下部采用木板挡板,形成箱体,中间填充砂石或者泥土,上部一定
要填充泥土,可以种植挺水植物,有景观美化的作用。
3.3PVC橡胶围隔
主要分上中下三部分:上部为PVC包裹轻质圆柱浮体,由两层橡胶经过加热、磨砂、压胶粘连而成;中部裙体结构采用PVC隔水布,由PVC(加筋)用铁夹板
与围隔上下部连接,其高度视水深而定,且每隔5 m留有固定的铁扣件,以供安
装时使用;下部以PVC布包裹缝制铁链或石笼配重,重量以满足围隔设施稳定并
始终保持与湖底接触为准,控制水体及下层鱼类进入。
PVC橡胶围隔具有耐腐蚀、结实耐用的功效,水体深浅都可使用。
4.研究结论与展望
围隔实验作为一种有效使用的技术方法,目前在水生态修复构建技术研究中
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相对于室内实验来说,围隔实验更能反映自然环境的真实状态,也能模拟人为干预造成的影响。
其实用、真实、高效性得到了水生态修复构
建领域的认可。
对比生态袋、土坝和PVC围隔,生态袋安装最方便,成本低,景观效果好,
便于维护,缺点是适用范围相对较窄,对水深和水流速有要求;土坝围隔围隔效
果好,美观度受影响,在深水中施工难度较大,破坏后修复较难;PVC围隔使用
范围最广,安装方便,便于维护,但由于在水体中可以移动,造成沉底结构出现
缝隙,而影响水质改善效果。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大力推近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报告指
出“面对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建设美丽中国”提升
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将建设生态文明提升为“千年大计”,指出“人类必
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
主的方针”,由此可见,水生态修复构建技术在湖泊、河道修复中的应用会普遍。
围隔技术作为水生态构建技术组成部分,其技术成熟度对水生态构建的成效有着
影响。
目前,围隔装置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造价高、维护成本高、
施工难度大等问题,还需要大量的实验研究进行改善。
1.
余帆洋, 高强 ,余安仁等.广州市白云湖碳素纤维生态草硝化反硝化细菌分
离鉴定[J].生态科学,2013, 32(5): 582-587
2.
孙陆宇, 温晓蔓, 禹娜, 等.现场围隔及其在水域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J].水生态学杂志, 2011, 32(3): 120-126
3.
李健,金中武,杨文俊.野外现场生态围隔实验研究进展[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3, 30(10),27-31
4.
王瑞宁,王淼,衣萌萌,卢迈新.富营养化水体底泥污染状况及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技, 2020,(01),169-172
5.
陈开宁, 包先明, 史龙新, 等.太湖五里湖生态重建示范工程—大型围隔试验.湖泊科学, 2006, 18(2): 139-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