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安徽省宿州市地理高一第二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安徽省宿州市地理高一第二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
一、单选题(本题包括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2018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主题为:“塑战速决”Beat Plastic Pollution。

呼吁世界齐心协力对抗一次性塑料污染问题,塑料污染已无处不在,我们使用完的塑料包装,绝大多数会一直存在,并最终流入海洋。

“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是我国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18年环境日主题。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有关一次性塑料污染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俗称白色污染
②无法回收利用
③大都难以降解
④仅造成视觉污染
A.①③B.②③
C.①④D.②④
2.作为一名有社会责任感的中学生,能为“美丽中国”做到的行动有()
①参与环保公益宣传活动
②用塑料袋购物
③参加植树活动
④步行或骑自行车上学
⑤使用一次性餐具
⑥节水节电
A.①③⑤⑥B.①②④⑤
C.①③④⑥D.①④⑤⑥
3.“光盘”行动是指就餐时倡导人们不浪费粮食,吃光盘子里的东西,吃不完的饭菜打包带走。

若我们每个人都响应号召,加入到“光盘”行动中,我们实际上是在践行可持续发展的哪个原则()A.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D.发展性原则
【答案】1.A
2.C
3.C
【解析】
【分析】
1.一次性塑料污染,俗称白色污染,大都难以降解,通过一定的方式可以回收利用。

该污染不仅造成视觉污染,还会带来不良刺激和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深层次的破坏。

选A。

2.参与环保公益宣传活动、参加植树活动、步行或骑自行车上学、节水节电都是作为一名有社会责任感的中学生,能为“美丽中国”做到的行动,而用塑料袋购物会增加塑料污染,使用一次性餐具会间接破坏森林,造成资源浪费和污染,都不是环保行为。

据此分析选C。

3.本题考查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包括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持续性原则,强调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共同性原则,强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共同的道义和责任。

每个人都参与到可持续发展的行列里,对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故选C。

2.土地荒漠化的危害有( )
A.地质灾害频次增多
B.全球气候变暖
C.土地生产力下降,植被减少
D.臭氧层遭到破坏,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
【答案】C
【解析】
【详解】
地质灾害主要与地壳运动、地形、植被破坏等因素相关,与土地荒漠化关系不大,A错误。

全球气候变暖与二氧化碳排放有关,B错误。

“荒漠化”是由于干旱少雨、植被破坏、大风吹蚀、流水侵蚀、土壤盐渍化等因素造成的大片土壤生产力下降或丧失的自然(非自然)现象。

因此土地荒漠化会造成土地生产能力下降,植被荒芜,C正确。

臭氧层破坏主要是由于人们排放出的氯氟化合物所致,与土地荒漠化无关,D错误。

故选C。

【点睛】
荒漠化的危害:
1、经济方面: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灾难,我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

2、生态方面:造成表土裸露,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3、生产方面:导致植被和地表形态的破坏,使生物生产力持续下降,粮食和牧草减产甚至绝收,继而引发饥荒。

3.机械防沙措施特别适用于无灌溉条件的流动沙丘地区,在工程防沙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机械防沙的材料可分为3类:传统生物质材料(作物秸秆为主)、矿物质材料(黏土和砾石为主)和新型材料(以石油化工产品为原料或以农作物经发酵生成的产品为原料)。

草方格(下左图)是常用的传统防沙材料,尼龙网沙障(下右图)是一种新型的防护材料。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相对于生物措施,机械防沙措施在流动沙丘地区得到更广泛应用的主要优势是
A.对环境污染小B.环境适应性强
C.需要劳动量小D.治理成本低
2.机械防沙的原理是
A.增加降水B.削减风力
C.提高地下水位D.增强光合作用
3.相对于草方格沙障,尼龙网沙障的优势主要是
A.地形起伏适应性好B.短期救急防护效果好
C.截留水分效果突出D.材料易降解
【答案】1.B
2.B
3.B
【解析】
【分析】
通过文字材料可分析与生物措施相比机械防沙措施在流动沙丘治理广泛主要是机械防沙措施侧重于工程
措施,地理环境适应性强;通过机械防沙措施方法分析其原理主要是防风固沙;结合草方格沙障与尼龙网沙障的材料即可对比分析两种措施优劣。

1.根据图文材料机械防沙措施对自然条件要求低,无需灌溉水源,与生物措施相比机械防沙环境适应能力强,B选项正确;与生物措施相比,机械防沙运用到矿物质材料、石油化工原料、尼龙网等,环境污染更大,成本更高,投入劳动力更多,A、C、D选项错误。

故选:B。

2.根据图文材料分析机械防沙主要适用于流动沙丘,运用草方格、尼龙网削减风力,固定沙丘,B选项正确;与机械防沙相比生物措施原理是通过植树造林,恢复植被,增加空气湿度,增加降水,A选项错误;机械防沙措施主要是对地表沙丘固定,对地下水位影响小,C选项错误;机械防沙措施适用于无灌溉条件地区,植被缺乏,主要运用工程措施,其原理与增强光合作用无关,D选项错误。

故选:B。

3.尼龙网沙障,受自然条件限制小,建设时间短,见效快;草方格沙障受自然条件限制大、建设时间长,见效慢,尼龙网沙障更适用于短期救急防护,B选项正确;尼龙网沙障要求地形起伏小,草方格沙障地形适应性强,尼龙网地形适应性差,A选项错误;尼龙网沙障材料为工业产品,材料不易降解,草方格沙障材料为草类生物,利于涵养水分、水分易截流,C、D选项错误。

故选:B。

【点睛】
该组试题主要考查荒漠化几种治理措施的优缺点,要求学生结合材料,运用水循环原理、区域自然特征、地理实践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关键考查学生运用地理基本原理推理分析的能力。

4.读我国某地图及四地年降水量(mm)统计资料,回答下列各题。

1.形成东西方向年降水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海拔高度B.距海远近C.地形地貌D.地表植被
2.关于①→②→③→④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体现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体现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C.植被由荒漠→草原→森林逐渐过渡
D.与山麓到山顶的地域分异规律相似
【答案】1.B
2.A
【解析】
1.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该区域从我国沿海到西北内地地区降水逐渐减少,主要是自东向西距海越远导致降水减少,即距海远近导致降水的差异,B正确。

故选B。

2.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该区域从我国沿海到西北内地地区降水逐渐减少,导致①→②→③→④植被呈现由森林-草原-荒漠的过渡变化,故体现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A正确。

故选A。

5.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推进工业化,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下图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总产值增长图(以1980年工业总产值为起点)。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中Ⅰ、Ⅱ两个发展阶段的主导产业分别是( )
A.原料导向型产业、动力导向型产业B.劳动力导向型产业、市场导向型产业
C.劳动力导向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D.高新技术产业、劳动力导向型产业
2.下列属于阶段Ⅰ工业发展特点的是( )
A.建立了大批日用消费品加工厂B.外商的投资规模相对较大
C.成为我国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D.工业附加值增长较快
3.下列不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在阶段Ⅱ进行产业升级的原因的是( )
A.全国对外开放范围的扩大B.新能源矿产基地的开发
C.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逐步丧失D.发达国家和地区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
【答案】1.C
2.A
3.B
【解析】
1.根据图示,第Ⅰ阶段由于该地区处于改革开放的发展初期,因此多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第Ⅱ阶段,随着该地工业实力增大,该地区接收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故答案为C。

2.A. 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是需要大量劳动力的产业,包括日用消费品加工厂等,A对。

B. 劳动密集型产业规模较小,需要资金较少,外商的投资规模相对较小,B不对。

C.电子信息产业是属于技术水平较高的产业,不是该地区第一阶段的工业特点,C不对。

D.劳动密集型产业规模小,产值低,工业附加值增长较慢,D不对。

故选A。

3.A. 全国对外开放范围的扩大,珠江三角洲政策优势丧失,是该地进行产业升级的原因,A对。

B.珠江三角洲能源缺乏,B描述不符合实际,B不对。

C. 该地工业实力增强,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逐步丧失,不适合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需要进行产业转移,C对。

D. 发达国家和地区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为该地区进行产业转移提供了条件,D对。

本题要求选择不对的,故选B。

6.下图为“年深圳市与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比较图”。

关于深圳市人口自然增长特点及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自然增长率增速快,主要是受传统观念影响
B.自然增长率增速快,是因为经济发展水平高
C.自然增长率高。

主要是受二孩政策影响
D.自然增长率高,是因为年轻人口比重大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该题考查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详解】
由图可知,图中深圳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明显高于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其主要的原因是深圳经济发达,吸引大量的青壮年人口迁入,年轻人口比重大,育龄人口比重大,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高,故D正确。

改革开放前,深圳仅为一个小渔村,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成为一座年轻国际大都市,因此传统观念对人口自然增长影响小;经济发展水平高,自然增长率一般增速慢;实际情况表明,二孩政策对自然增长率影响不大。

故A、B、C错误。

【点睛】
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建立的第一个经济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已发展为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化城市,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同时享有“设计之都”、“钢琴之城”、“创客之城”等美誉。

深圳经济发达,吸引大量的青壮年人口迁入,年轻人口比重过大,是导致其人口自然增长率高的主要原因。

7.2015年新疆棉花产量约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60%,2016年新疆棉花的收购价格有所降低。

棉花收购价格的调整有利于把新疆棉花种植规模控制在合理水平,优化农业种植结构。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江汉平原棉花一成熟就要采摘,而新疆棉花成熟后可集中采摘,其主要原因是新疆
A.棉花质量好B.棉花产区适宜机械化作业
C.劳动力短缺D.气候干旱、降水少
2.根据材料预测,棉花收购价格的降低可能会导致2017年新疆棉花
①单位面积产量将减少②单位棉花种植效益降低③种植区域将更为集中④在全国的地位将下降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3.棉花生长前期需要大量的水灌溉,新疆棉花生产过程中最容易引起的生态问题是
A.水土流失B.土地石漠化C.土地盐碱化D.土壤板结
【答案】1.D
2.B
3.C
【解析】
【分析】
1.江汉平原棉花一成熟就要采摘,否则会淋雨,影响棉花品质。

而新疆棉花成熟后可集中采摘,其主要原因是新疆气候干旱、降水少,集中采摘不会影响棉花品质,D对。

棉花质量、适宜机械化作业、劳动力不是主要原因,A、B、C错。

故选D。

2.根据材料预测,棉花收购价格的降低可能会导致2017年新疆棉花单位棉花种植效益降低,②对。

单位面积产量不会减少,①错。

一些区域可能不再种植,导致种植区域将更为集中,③对。

价格不只影响新疆棉区,在全国的地位不会下降,④错。

B对,A、C、D错。

故选B。

3.棉花生长前期需要大量的水灌溉,新疆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棉花生产过程中最容易引起的生态问题是土地盐碱化,C对。

新疆气候干旱,灌溉不会造成水土流失,A错。

土地石漠化主要出现在西南地区,B 错。

新疆是沙性土壤,不易形成土壤板结问题,D错。

故选C。

8.中国的制造业正面临着双重危机:一是部分制造业流向东南亚、南亚等地;二是某些智能制造重新回流美国。

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影响中国制造业面临双重危机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A.市场运输成本B.原料成本劳动力成本
C.劳动力成本技术D.技术运输成本
2.美国提出了复兴制造业的策略,使制造业出现逆转移,下列制造业中较难回流的是( )
A.汽车工业B.微电子装配业
C.电子工业D.医药工业
【答案】1.C
2.B
【解析】
1.本题考查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流向东南亚、南亚等地的制造业主要倾向于低端制造业,主要是源于中国人力成本快速上升,导致廉价优势削弱,这种流向反应了劳动力成本因素。

智能制造重新回流美国,主要是中国在制造业中缺乏自身的核心科技力量,所以危机感重重。

故C正确,ABD错。

故选C。

2.本题考查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美国提出了复兴制造业的策略,主要是针对智能制造相关的行业,汽车工业、电子工业、医药工业均和科技因素密切相关,但是微电子装配业并非技术指向型的产业,属于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而美国劳动力成本高,因此,微电子装配业很难回流到美国。

ACD错,B正确,
故选B。

9.“硅谷”的工业与传统工业相比,具有下列显著特点()
A.工业部门的起源与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
B.工业产品多具有“重、厚、长、大”特征
C.从业人员多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技能
D.自动化程度低,多为手工劳动,增长速度慢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新工业区的特点。

20世纪50年代之后,在传统工业区衰落的同时,发达国家一些没有传统工业基础的乡村地区,逐渐形成了以灵活多变的中小型企业为主的工业地域。

例如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德国南部地区,以及美国“硅谷”等。

与传统工业相比,高技术工业通常有以下特点:从业人员具有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占较大比例;增长速度此传统工业快得多,并且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较短;研究开发费用在销售额中所占的比例较高;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详解】
A“硅谷”属于新工业区,“新”主要是因为该类工业兴起的历史较短,所以该工业部门的起源与发展没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故A错误;
B“硅谷”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其工业产品多具有“轻、薄、短贵"的特征,故B错误;
C“硅谷”从业人员多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占较大比例,故C正确;
D高新技术产业自动化程度高,手工劳动少,增长速度快,并且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较短;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难度较低,属于基础知识题型。

与意大利以轻工业为主的新工业区不同,美国“硅谷"是高技术工业发展的先驱和典范,主导区位因素是科技和人才。

10.下图为以色列节水农业景观图,图中植物根部被一个设计成凹槽状的方形不透光塑料板覆盖,塑料板外高内低,可以收集露水和雨水,塑料板底部还有滴灌水管。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完成问题。

该塑料板还具有除草的功能,主要是因为塑料板底部
A.土壤温度低
B.水分含量少
C.光照条件差
D.昼夜温差小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植物根部被一个设计成凹槽状的方形不透光塑料板覆盖,由于该塑料板不透光,使得草类很难获取生长所需的光照条件,故可以起到除草的功能,选C。

11.世界上干湿度地带分异最明显的是
A.北美大陆的中纬地区B.南美大陆的中纬地区
C.亚欧大陆的中纬地区D.非洲大陆的中纬地区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

干湿度地带性表现为由沿海到内陆,随水分条件的递减,出现自然带的东西方向分异。

由于中纬度亚欧大陆东西方向宽度最大,故干湿度地带性分异最明显。

C正确。

12.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部门,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属于新工业区的是
A.我国东北工业基地B.美国东北部工业区
C.英国中部工业区D.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
2.20世纪50年代以后,鲁尔工业区开始衰落,关于衰落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产结构单一B.劳动力素质下降
C.新技术革命的冲击D.石油、天然气的广泛使用
【答案】1.D
2.B
【解析】
1.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以中小企业为主,以新兴的组织形式发展工业,属于新兴工业区。

其他三个选项都是传统的老工业区。

据此分析选D。

2.鲁尔区是以钢铁、煤炭为主的重工业区,衰落的原因主要是煤炭地位下降,生产结构单一和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的素质一般会有所提升。

据此分析选B。

【点睛】
鲁尔区的工业发展:
13.下为“鄂尔多斯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部分产业链示意图”,该工业园区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构筑产业链。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该工业园区产业链主要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A.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D.阶段性原则
2.该工业园区内产业集聚的直接效益不包括()
A.促进资源循环利用B.减轻环境污染程度
C.推动房地产投资D.加强生产与协作
【答案】1.B
2.B
【解析】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读图能力。

图中体现了资源和废弃物的循环重复利用,了污染物的排放,,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体现了可持续发展中的持续性原则。

故选B。

2.从图中可以推测出,该工业园区内产业集聚的直接效益包括加强生产与协作,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减轻环境污染程度,而房地产投资是该地产业集聚的间接效益,故选B。

14.自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以来,深圳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完成下面小题。

1.深圳经济特区建立的主要区位条件有
①位于亚热带地区,气候条件优越②位于东南沿海,毗邻港澳地区
③位于珠江口,水陆交通便利④位于珠江三角洲,科技力量雄厚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1990年以前深圳工业产值增长缓慢,主要原因是
①外商投资规模相对较小②劳动力相对不足
③工业基础设施比较落后④以劳动力导向型产业为主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1.B
2.D
【解析】
1.经济特区的建立,主要是为了吸引外资,促进第二、三产业发展,与气候关系不大,①错误;深圳位于我国东南沿海,毗邻港澳地区,且位于珠江口,水陆交通便利,对外贸易方便,②③正确;位于珠江三角洲的深圳,在建立经济特区之时,科技力量薄弱,④错误。

故选B。

2.1990年以前,外商出于风险考虑,投资规模较小,①正确;产业转移初期,珠三角产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依靠完善的基础设施吸引外资,②③错误,④正确;故选D。

15.读我国西北某地农业区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流入该农业区的河流其水源主要来自
A.大气降水B.地下水C.冰雪融水D.积雪融化
2.该地区不适宜大面积的种植的农作物是
A.玉米B.水稻C.小麦D.棉花
【答案】1.C
2.B
【解析】
1.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大陆内部,离海较远,降水稀少,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来自高山冰雪融水,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2.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水资源成为发展农业生产的制约因素,因此不适宜大面积种植水稻,故B正确。

故选B。

16.近年来,日本人口“少子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

2013年日本总人口为1.27亿,预计到2048年人口将比现在萎缩22%,总人口缩至9910万,2060年只有8670万。

下图示意日本总人口与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变化趋势。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进入21世纪后,日本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将
A.一直增加B.一直减少C.先增加后减少D.先减少后增加
2.对这种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起主要作用的影响因素有
①自然环境②生产力发展③社会观念④人口政策
A.①④B.②④C.①③D.②③
【答案】1.C
2.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人口的变化,突出考查学生图表信息分析能力。

1.本题考查人口数量的变化,结合材料日本人口总量变化曲线图与65岁以上人口比重变化进行判断即可,其中2013年日本65岁以上人口比重约为2%,老年人口为3175万;2048年65岁以上人口比重约为36%,老年人口为3567万,2060年65岁以上人口比重约为37%,老年人口约为3294万,因此日本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将先增加后减少,C正确。

2.本替考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影响因素,结合图中信息分析,日本的出生率下降,老龄化问题突出,究其原因是由于生产力发展、社会观念的改变导致生育观念的变化导致的,②③正确;而自然环境是一个相对不便的,影响不大;日本老龄化严重,人口政策是鼓励生育,与题意不符合。

故选D。

17.图2为某个组团式城市布局图,各城区分散布局。

完成下题。

1.该城市的布局模式有利于
A.缩短居民出行距离B.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C.加强各区之间的联系D.节省基础设施投资
2.该城市规划建设物流园区和化工园区,应分别安排在
A.①处和③处B.①处和④处C.②处和③处D.②处和④处
【答案】1.B
2.A
【解析】
【分析】
考查城市布局模式的优点;物流园区和化工园区的布局。

1.通过读图分析,该图中最明显的地方就是林地分布在城区之间,并且面积较大,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B正确项;但这种布局延长了居民出行距离,不利于各区之间联系,加大了基础设施投资,因此A、C、D错。

故选B。

2.根据所学知识和风频图示:物流园区应布局在交通便利、地租较低、面积较大的①处;而化工园区应布局在风频较小的③处或④处。

但④处位于河流的上游,易污染水源,并且④处距离城市较近,易污染城区大气,因此化工园区布局在③处较合适。

故选A。

18.河南省剩余劳动力赴外省市就业主要集中在东部的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和北京五个省市。

2011年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省内就业人数出现拐点,省内就业人数首次高于省外就业人数。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造成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回流本省的主要原因是
①沿海产业向内地迀移
②农民工年龄偏高
③内地就业环境有所改善
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低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回流
A.使河南省的老龄化进程加快
B.为河南省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
C.减缓东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
D.缓解河南省农村人口与土地的压力
【答案】1.C
2.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人口的流动。

1.造成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回流本省的主要原因是
①随着沿海产业向内地迀移,内地省份就业机会增加,吸引省外的剩余劳动力回流本省。

故①正确。

②如果没有其他原因,即便年龄偏高的农民工回流本省,但是年龄小的照样可以去省外,所以“农民工年龄偏高”不是造成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回流本省的主要原因。

故②错误。

③内地就业环境有所改善,就业机会增加,会造成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回流本省,故③正确。

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不会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改革开放初期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也很低,也照样去外省打工。

故④错误。

综上正确的是①③,故正确答案为C。

2.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回流
A. 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以青壮年为主,他们的返乡,使河南省的老龄化进程延缓,故A错误。

B. “河南省剩余劳动力赴外省市就业主要集中在东部的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和北京五个省市。

”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外省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他们的回流为河南省经济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故B正确。

C. 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地转移,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换代,促进东部地区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故C
错误。

D. 农村剩余劳动力回流会加大河南省农村人口与土地的压力,故D错误。

本题正确答案为B。

【点睛】
目前,导致人口迁移或流动的经常起作用的最主要的因素是经济因素。

19.下图是世界某一大板块边界示意图(箭头表示相邻板块运动方向),完成下列各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