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第十章四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科学发展的不平衡性
在某一时期,某一门或一组学科能够率先、较好地解释自然,其理论和 方法就成为当时其他学科的解释性基础和方法论范例,能对其他学科起 推动作用,此学科即成为当时的带头学科。
四、技术发展的不平衡性
由于技术自身逻辑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性影响,造成技术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表 现为以下技术发展方式。
1950年—— 1000000 人1
970年—— 3200000人
知识的增长与 科学家增长总 数的平方根成 正比。科学家 增长3倍,科 学知识成果增 长1.73倍。
01
02
03
04
05
生产到市场的周期不断缩短: 1885年—1919年:发明到应用 30年;生产到市场7年 1920年—1944年:发明到应用 16年;生产到市场8年 1945年—1964年:发明到应用 9年;生产到市场5年
3、技术贸易
主要指技术的国际贸 易,高技术国际贸易 在发达国家中十分盛 行。
4、境外技术开发
比尔·盖茨访华 随着全球化、国 际化发展,境外 技术开发的趋势 在不断加强。
5、技术联盟合作开发
可以降低新技术、新产品开发 成本和减少风险,同时也可以 更好地实现优势互补。
Microsoft技术中心
第三节 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保障
三是主要为科技资源有效流动、合理 配置提供服务的机构,包括常设技术 市场、人才中介市场、科技条件市场、 技术产权交易机构等。
03
1962年美国科学史学家普赖斯:《小科学、 大科学》
04
大科学:国家资助的、规模巨大的、拥有先 进的实验技术装备,并对社会、生产、经济、 生活、政治等起着前所未有作用的现代科学。
2、工业研究实验室和研发中心的兴起
1
工业研究实验室是从小科学到大科学的过程中,适应 “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发展出现的。它 作为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发展相结合的研发机构, 同后来出现的各种研发中心一起成为研究与开发的重 要形式。
2、国家创新系统是科学技术的新体制
伦德威尔(Lundvall):“产生、 扩散和使用经济上适应的新知识 过程中相
互作用的要素及其相互联系,这 些要素和联系既包括植根于国内 的,也包括地处国内的”。
尼尔森(Nelson):“通过其相 互作用决定某国企业创新活动的 一组机构”。
帕特尔和帕威特(Patel and Pavitt):“决定着一个国家的 学习新技术(或改变生产活动的 数量与成分)的程度和方向的国 家机构及其激励机制和能力”。
三、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科学技术体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 展,科学技术资源 的配置也要建立起 适应市场经济的科 学技术体制。
01
默顿:首次提出 “科学奖励系统” 的概念。
03
中国:建立了国家 科技奖励制度。国 家科技奖现有五大 奖项。
05
02
04
科学奖励制度
巴伯:“如同货币 使市场运动起来一 样,奖励系统使科 学‘运行’起来 了”。
1、高技术是科学技术的制高点
20世纪60年代:美国两位女建筑师合写《高格调技术》。
20世纪70年代:高技术一词主要指高技术产品或高技术产业。
1981年:美国创办《高技术》(High Technology)月刊。
高技术(Hightech):在当代科学技术革命中涌现出的、以基础科学的 突破性进展和最新科学技术成果为基础,科学技术知识高度密集并对一个 国家经济、军事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群。
2
爱迪生1876年创建第一个工业实验室,它集研发于 一身,利用新科学技术成果,直接推进技术创新和产 品设计,促进市场竞争,创造经济效益。工业研究实 验室和研发中心成为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有力 地加速和激活了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三、科学技术成为国家的战略产业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一体化,不仅突出了 科学技术在社会运行中的重要作用,而 且也充分显示出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一种 新战略产业。
我国科技中介机构大多产生于80年 代,从功能上大体上可划分为三类:
一是直接参与服务对象技术创新过程 的机构,包括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 服务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
二是主要利用技术、管理和市场等方 面的知识为创新主体提供咨询服务的 机构,包括科技评估中心、科技招投 标机构、情报信息中心、知识产权事 务中心和各类科技咨询机构等;
保障研发活动是通过建立国家创新系统实现的。衡量指标主要 有:R&D总资金、R&D/GDP、R&D增长率/GNP增长率、
R&D/国家财政总支出等。
二、建立保障科学技术发展的决策机构
国家的科学技术决策机构通过应用资金、市 场、政策法律、社会创新组织等杠杆作用, 合理配置科技资源,以保障和规范科学技术 的社会运行。
1
2
所谓国家创新体系,一般说来是以 企业为主体,以技术创新为核心, 参与创新活动的企业、高校和科 技机构组成的共同体,在政府宏观 政策的引导下,借助市场机制进行 资源配置,为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 权的创新成果而形成的产、学、 研一体化组织与制度网络。
3
第二节 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不平衡性
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独特的实践活动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同时, 科学技术的社会化运行又体现出不同的规律性,突出体现在发展 的不平衡性上。
一、区域(空间)运行的不平衡性
日本科技史专家汤浅光朝经过统计分析,发现了近代自然科学产生以来世界科 学活动中心发生转移的现象(“汤浅现象”)。
意大利1540~1610年 英国1660~1730年 法国1770~1830年 德国1840~1920年 美国1920~? 科学中心的平均周期和转移周期均为80年。
科学技术作为社会复杂巨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其健康持续地运行,必须通过科学技术的政 策、法规与组织机构对其进行制度化与合理 化的调节控制。
一、建立保障研发活动社会运行(包括人类、文化和社会方面的知识),以 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 统的、创造性的工作。包括三类研究。
2、技术专利制度
专利制度为技术 创新提供了最重 要的动力和激励 机制。
专利以及知识产 权制度确定了在 知识创新活动中 大家必须共同遵 守的行为规则, 形成了一种制约 机制。
专利制度有利于 实现技术创新资 源的有效配置。
3.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科技中介服务是指为科技创新主体提 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以支撑和促进 创新活动的机构。这类机构主要开展 与科技创新直接相关的信息交流、决 策咨询、资源配置、技术服务以及科 技鉴证等业务,对政府、各类创新主 体与市场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 发挥着关键性的促进作用,能够有效 降低创新成本、化解创新风险、加快 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整体创新功效。
二、过程(时间)运行的不平衡性
美国科学计量学家普赖斯提出了“科学知 识按指数增长的规律”:科学出版物按指 数增长,如19世纪到20世纪50年代每十 年增长一倍,80年代每6-7年增长一倍; 科学家人数每50年增长10倍。
科学知识指数增长模型
1800年—— 1000人
1900年—— 100000人
第十四章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科学技术作为一个整体,其健康、持续的运 行离不开社会环境、战略政策、体系制度和 法律措施等的保证。
第一节 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特点
现代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特点与机制是与 科学技术的下列特点分不开的。
一、科学技术与生产的一体化
科学的技术化和技术的科学化
2、“科学——技术——生产”的体系结构
1、技术引进
日本:1950~1975年引进26000项先进技术; 1955~1970年,日本引进技术支付的外汇大约 为60亿美元,而要发明这些专利估计需要花1800 亿~2000亿美元。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主要产 品有68%达到或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2、技术转移
技术从一个地方以某种形式转移到另一个地方。它包 括国家之间的技术转移,也包括从技术生成部门(研究 机构)向使用部门(企业和商业经营部门)的转移,也可 以是使用部门之间的转移
二、科学技术社会化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使科学技术一体 化,但另一方面也使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更加紧密,在科学技术社会化的同时出现一 体化。
1.从小科学到大科学
01
小科学:指历史上那种传统的以增进人类知 识为主要目的、以个人的自由研究为主要特 征的科学。小科学的代表性人物法拉第。
02
20世纪20-30年代前苏联:规划科学。
梅特考菲(Metcalfe):“共同或 独自服务于新技术的开发与扩散、 为政府提供用以制定和执行干预 创新过程政策框架的一系列的独 特机构。是由从事知识、技能和 新技术产品的创造、存储和转移 活动的机构相互联系构成的一个 系统”。
美国学者费里曼:“国家创新系 统是一种在公、私领域内的机构 网络,其活动和互动行为启发、 引进、改造和扩散新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