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请回答: (1)范仲淹这一改革主张的中心是什么?是 否得以实施?
背景 宋仁宗庆历年间,社会危机加深,北宋的统 治将岌岌可危 开始 1043年,宋仁宗任用主张改革的范仲淹、富 弼等人,以整顿吏治为中心进行改革 ①改革吏治:定期考核政绩,依照政绩提拔 官员;严格“恩荫”制,防止权贵子弟亲属 措施 垄断官位。②严格取士:改革科举制,令州 县立学,着重策论和操行;慎选地方官吏, 择其举多者尽先差补。③劝课农桑:减轻徭 役;重视农桑等 结果 改革仅仅一年左右就夭折了,范仲淹等人被 迫离职,新法被宣布废除
一 财政困难 二 土地兼并
结论:穷则变,变则通, 通则久。
三 农民起义 四 辽和西夏的威胁
请问: 范仲淹 “忧” 什么?
后先 天天 下下 之之 乐忧 而而 范 仲乐忧 淹 。,
——
材料 范仲淹于庆历三年九月将《答手诏条陈十事》奏
折呈给宋仁宗,提出了十条改革的主张:(一)明黜陟, 安官员的政绩进行升迁。(二)抑侥幸,限制恩荫。(三) 精贡举,改变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方法,选择“经济之才”。 (四)择长官,选好的地方官。(五)均公田,这主要均 地方官员的收入。(六)厚农桑,采取措施发展农业生产。 (七)修武备。(八)减徭役。(九)覃恩信,主要是免 去积欠的赋税和大赦方面的内容。(十)重命令,重视法 律的制订和执行。
北宋开国后的政治风气,据史料记载北宋建国到太 宗、真宗时期,在各级官僚尤其是中央高级官僚之中, 形成了一种守成循默的政治风气。大臣们相信祖宗之法 已经完美,只需遵守,如果妄有更张,将对国家造成伤 害。宋人笔记《邵氏闻见录》卷六记载,太宗时的宰相 赵普,在厅事坐屏后放置两个大瓮,凡是有人递交评论 时政利害提出改革建议的文章,他都将其投入瓮中,根 本不看,等到瓮满之后,即焚于通衢。 太宗在位时期,用人极重资历履行,老成持重者受 到重视。淳化二年在选拔翰林学士时,候选人有张洎 (jì)、毕士安等。最后用了毕士安,太宗的考虑是, 张洎与毕士安相比,词艺、践历固然不差,“但履行远 在下尔”(《宋史· 毕士安传》)。宋代科举实行乡试、 省试、殿试三级考试,宋太宗常常亲临殿试,“年少者 往往罢去”(《宋史· 寇准传》)。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北宋军事上实行守内 虚外政策,北宋军队 数量与年俱增,太祖 时仅有禁军19.3万人, 太宗时增至35.8万人, 真宗时增至43.2人, 仁宗时猛增至82.6万 人,全国军队包括厢 军在内已有126万人, 出现“冗兵”现象。
北宋军队人数示意图
北宋王朝收支情况表
年代 1021年
真宗末年
北宋的统治
太祖
960-976
太宗
976-997
真宗
997-1022
神宗
1067-85
英宗
1063-67
仁宗
1022-63
哲宗
1085-00
徽宗
1100-25
钦宗
1125-27
王安石(1021-1086),字 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22 岁中进士后长期在地方任职,对 百姓疾苦、社会弊病有较多了解, 学问、道德、政绩俱获称颂。王 安石个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 人刚正,意志坚强。至神宗即位, 安石已是“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 年”,大家都认为“介甫不起则 已,起则太平可立致,生民必被 其泽” 。
“一家哭何如一路哭”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 庆历三年(1043)为参知政事,上书建议十事,主张 建立严密的任官制度,而深忧各路(相当于省)监司 等官吏“不才”,下决心澄清吏治。他翻阅登记各路 监司的簿册,凡遇“不才”(指庸官、贪官等)姓名, “一笔勾之,以次更易”。枢密使富弼见此情景,试 图劝阻他说:“‘范六丈公’则是一笔勾去,焉知一 家哭矣!”公曰:‘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耶!’遂悉罢 之。” 以“不才”官吏一家之“哭”,而换取一路 百姓不“哭”,这充分体现了范氏以民为本,体恤民 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坦荡胸 襟。
赵匡胤当上皇帝后,是否就过上养尊处优的生活?
五代十国分裂局面
材料一 初,太祖谓赵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帝王,凡十易
姓,兵革不息,其故何也?”普曰:“由节镇太重,君弱臣强,今 唯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 曰:“卿勿言,我已谕矣。”
材料二
顷之,上与故人石守信等饮酒酣,屏左右谓曰:“我非 尔曹之力,不得至此,念汝之德,无有穷已。然为天子亦大艰难, 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今终夕未尝安枕而卧也。”守信等曰: “何故?”上曰:“是不难知,居此位者,谁不欲为之?”守信等 皆惶恐顿首曰:“陛下何为出此言?”上曰:“不然,汝曹虽无心, 其如麾下之人欲富贵何?一旦以黄袍加汝身,虽欲不为,不可得 也。”守信等乃皆顿首泣曰:“臣等愚不及此,唯陛下哀怜,指示 可生之路。”上曰:“人生如白驹过隙,所欲富贵者,不过多得金 钱,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耳……”明日,皆称疾,请解兵权。
北宋时期百姓税收的负担
项目
商税 酒税 盐税 总计 宋真宗景德年间 (1004—1007) 450万贯 428万贯 355万贯 1233万贯 宋仁宗庆历年间 (1041—1044) 1975万贯 1710万贯 715万贯 4400万贯
(2)政治危机。土地兼并造成广大农民流离失所,生活 恶化。财政困难又使北宋统治者加重对农民的剥削,加剧 了阶级矛盾,导致农民起义不断爆发。
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一、积贫积弱的北宋 二、王安石变法
专题四的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变法 的历史背景:讲述北宋中期存在的社会问题,如 三冗、两积等。二、变法的内容:介绍北宋中期 经济、军事、教育政策的调整。三、变法的结果 及影响。 本专题的重点是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和主要内 容。教学的难点是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准确理 解以及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收入(贯) 15085万余 12625万余 1l613万余
支出(贯) 12677万余 “所出无余” 13186万余
1049年
仁宗皇佑元年
1065年
英宗治平二年
北宋中期出现国家财力严重不足、入不敷出的原因?
“冗官”“冗兵”和“冗费” 造 成的。
为维持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军队的开支,再加上 “澶渊之盟”之后,宋廷每年都要向辽和西夏缴纳大 量“岁币”,财政负担日益沉重,其中尤以军费支出 数额巨大,天下“六分之财,兵占其五”,北宋中期 出现积贫局面。 北宋军队数量虽多,但实行 “更戍法”,禁军 驻防频繁轮换,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局面,军 队得不到很好的训练,战斗力大大削弱。造成军队战 斗力积弱的现象。 “三冗”“两积” 两者是相互相承的。因“三 冗”“两积”而引发了北宋中期的统治危机。
王小波、李顺起义(993年—996年)
北宋疆域图
契 丹 人 的 发 型
1004年澶渊之盟
宋辽澶渊之盟盟约内容:
(一)宋辽维持旧疆,约为兄弟之国,辽主称宋真宗为兄,宋 真宗称辽主为弟,并称萧太后为叔母;
(二)宋每年给辽国银十万两,绢二十五万匹,称为“岁币”; (三)双方沿边州县各守边界,两边人户不得交侵…… 澶渊之盟盟约可以说明了什么? (3)民族危机。北宋中期,辽、西夏不断进攻北宋。 北宋在战争中进一步消耗了财力,每年要给辽和 西夏岁帀,加剧矛盾,北宋统治面临全面危机。
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杯酒释兵权”,削夺节度使实权 设枢密院,与统军将帅互相牵制 集中军权 实行更戍法,防止武将专权 加强禁军,“强干弱枝”、“内外 参知政事: 分行政权 相制” 分散 中央: 枢密使: 分军权 相权 集中行政权 三司使: 分财政权 地方: 文官任知州 通判监督知州 集中财权:设转运使
北宋实行“官,职,差遣”的任官制度
北宋初年分权政策,原本一个官职分为多人承担,机构重叠。 所谓“官”,其概念只是拿俸禄而已。这类官有两种情况, 第一,在统一五代十国过程中,留用了大批各国旧官员,使他们 保持官位,领取俸禄,但没有实权;第二,对于宗室、外戚,也 仅授予高官,优加俸禄,而不给实职。 “职”,一般指三馆(昭文馆、史馆、集贤院)和秘阁中的 官职,如大学士、学士、待制等,是授予较高级文臣的清高衔头, 并非实有所掌。 差遣是指官员担任的实际职务,又称“职事官”。即使不担 任差遣,官阶按年资升迁,也可依官阶领取俸禄,而差遣则根据 朝廷的需要和官员的才能,进行调动和升降。所以真正决定其实 权的不是官阶,而是差遣。
庆历新政失败原因与启示
失败的原因:改革措施过于激进,触犯 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 反对和污蔑;宋仁宗对改革者的怀疑,废止 新法;改革的思想动员不够,配套措施不到 位;对罢黜官员的安置没有妥善处理;农民 没有在新政中得到立竿见影的好处 者还要树立坚定的信心。
北宋中期的“三冗”现象产生什么后果?
“冗兵”
①政府将受灾 流民编入军队
“冗官”
“冗费”
①军队官员激增 ②大兴土木
原因 扩大禁军数量 ②扩大科举取 ③每年向辽、西 夏交纳“岁币” ③为对付辽、 士人数 西夏在边境大 量屯兵 后果 北宋中期出现经济危机
①北宋初年为 集中行政权, ②为集中军权, 一职多官
这是什么典故?这个典故反映了宋太祖集中了什么权力?
“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担心手下将士仿效陈桥驿兵变,经过“杯酒释兵 权”,赵匡胤收回了朝中大将和节度使兵权,将地方的行政、 军事、财政权力都收归中央,解决地方割据局面,然后又派文 官到地方做知州、转运使等。北宋初年,为避免地方割据,防 止武将篡权,采用了文人治国的政策。 这段时间很多老师都参与了福州市教育学院组织的《福州 教育史》的编写,我们发现古代福州教育发展最繁荣的两个时 期是宋朝和明清,宋代福建培养了大批人才,据不完全统计, 宋代福建进士多达7038人,占全国进士总数35093人的五分之 一;宋代宰相共134人,福建籍有18人,居全国第三位;被 《宋史》收入的福建名人有179人,为全国之冠。
陈桥驿兵变
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周世宗病死,宰相范 质扶助柴荣幼子继位。恭帝年幼,后周出现了不稳 定的局势,当时禁军统帅赵匡胤与高级将领石守信 等人策划的军事政变。 翌年正月初一,听说契丹和北汉发兵南下,范 质等人不辨真假,匆忙派遣赵匡胤率军北上,正月 初三,赵匡胤统率大军到开封东北20公里的陈桥驿。 当天晚上,赵匡胤的一些亲信就在将士中散布舆论, 说“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有谁 知晓;不如先拥立赵匡胤为皇帝,然后再出发北 征”。将士们的情绪很快被煽动起来,这时赵匡胤 的弟弟和亲信赵普见时机成熟,便授意将士将黄袍 披在赵匡胤身上,赵匡胤被拥立为皇帝,周恭帝被 迫退位,北宋政权建立。
一、背景:积贫积弱的北宋
1.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
经济危机(积贫) “冗官、冗兵、冗费”现象 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频繁 辽、西夏的威胁 军队战斗 (积弱) 力低下 政治危机 (阶级矛盾) 边疆危机 (民族矛盾)
北宋愁眉不展的君主
北宋皇帝 愁什么?
愁啊愁,
愁到白了头。 社会危机何时解, 让我再无心忧……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 人言不足恤。 —— 王安石
天变不足畏:自然界的灾异不必畏惧 (这是对当时有人用各种所谓“天生异象” 的奇谈怪论来攻击新法的回应)。
祖宗之法不足守:前人制定的法度若不适应当 前的需要,甚至阻碍社会进步的,就要修改甚 至废除,不能盲目继承效法。
要了解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先要了解北宋政权的建立及其北宋 政权建立后采取的措施,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就北宋中期出现的“三 冗”“两积”问题,从概念、产生原因及其两者间的关系入手,只 有弄清这些问题,才能准确理解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即北宋中期社 会危机产生的原因。因此介绍北宋政权的建立时可以联系必修一。
五代十国形势图
为保证官吏人数,每年通过科举考试和恩荫赏赐大 量授予官职,所谓恩荫指因上辈有功而给予下辈入学任 官的待遇,宋朝皇族宗室和官僚的子孙、亲属、姻亲甚至 门客都可以恩荫授官,数量极大。皇族宗室原来七岁时 授官,仁宗时甚至出生不久,还在襁褓之中,便有官做。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虽然铲除了藩镇割据的 基础,但却导致官僚机构的迅速膨胀。到北宋中期,各 级官僚比实际所需人数多出两倍。庞大的官僚机构中, 有时三五个人担任同一项官职,互相推卸责任,不干实 事,行政效率很低,出现“冗官”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