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二中2021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专练-化学反应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专项训练 化学反应热
1.下列反应一定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 ①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②铝片与稀盐酸反应
③()22Ba OH 8H O ⋅晶体与4NH Cl 晶体反应 ④天然气的燃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已知:()()()()22C s H O g CO g H g +=+1akJ mol H ∆⋅-=
()()()21
C s O g CO g 2
+=1110kJ mol H ∆⋅-=-
断开1 mol H -H 键、O =O 键和O -H 键所需的能量分别为436kJ 、496kJ 和462kJ ,则a 为( ) A.-332
B.-118
C.130
D.350
3.下列有关热化学方程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含20.0 g NaOH 的稀溶液与足量的稀硫酸完全反应,放出28.7kJ 的热量,则表示中和反应反应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1242422NaOH( aq )H SO (aq)Na SO (aq)2H O(l)114.8kJ mol H -+=+∆=-⋅
B.已知热化学方程式:12231
SO (g)O (g)
SO (g)98.32kJ mol 2
H -+∆=-⋅,在容器中充入2mol
2SO 和1 mol 2O 使之充分反应,最终放出的热量为196.64kJ
C.已知2222H (g)O (g)2H O(g)483.6kJ mol H -+=∆=-⋅,则2H 的燃烧热为1241.8kJ mol -⋅
D.已知石墨转化为金刚石为吸热反应,则石墨比金刚石稳定
4.目前认为酸催化乙烯水合制乙醇的反应机理及能量与反应进程的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说 法正确的是( )
A.①、②、③三步反应均释放能量
B.该反应进程中有两个过渡态
C.第①步反应的活化能最小
D.总反应速率主要由第①步反应决定
5.中国研究人员研制出一种新型复合光催化剂,利用太阳光在催化剂表面实现高效分解水,其主要过程如图所示。

已知:几种物质中化学键的键能如表所示。

2H O A.总反应为22H O
222H O ↑+↑
B.过程Ⅰ吸收了926 kJ 能量
C.过程Ⅱ放出了574 kJ 能量
D.过程Ⅲ属于放热反应
6.下列有关氢原子(用H 表示)与氢分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化学能:2 mol H>1 mol 2H B.H 原子间发生碰撞就能转化为2H C.稳定性:2H H <
D.2H 2H → 的过程是吸热过程
7.已知:1 mol 晶体硅中含有2 mol Si —Si 键。

工业上高纯硅可通过下列反应制取:
42SiCl (g)2H (g)
+Si(s)4HCl(g)+,根据表中所列化学键的键能数据,可判断出该反应的
反应热ΔH 为( )
kJ mol kJ mol kJ mol 2361kJ mol -
8.为减少目前燃料燃烧时生的污染,同时缓解能源危机,有关专家提出了利用太阳能制取氢能的构想,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2H O 的分解反应是放热反应
B.氢能源已被普遍使用
C.22mol H O(l)具有的总能量低于22mol H (g)和21mol O (g)具有的总能量
D.氢氧燃料电池放电过程中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9.假设反应体系的始态为甲,中间态为乙,终态为丙,它们之间的变化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1ΔH 一定大于2ΔH
B.13ΔΔH H <
C.123ΔΔΔ0H H H ++=
D.甲→丙过程的12ΔΔΔH H H =+
10.下列有关测定中和反应反应热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用铜丝代替玻璃搅拌器,测得的H ∆偏大
B.强酸与强碱反应生成1 mol 2H O 的H ∆均为157.3kJ mol --
C.测定中和反应反应热的实验中,混合溶液的温度不再变化时,该温度为终止温度
D.某同学通过实验测出稀盐酸和稀NaOH 溶液反应的中和反应反应热1Δ52.3kJ mol H -=-,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不可能是用测量过稀盐酸温度的温度计直接测量NaOH 溶液的温度 11. 反应222
2H (g)O (g)2H O(l)+=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10H ∆<
B.2H ∆为该反应的反应热
C.132H H H ∆=∆-∆
D.表示2H (g)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2232H (g)O (g)2H O(l)H +=∆
12.反应A+B=C (0H ∆<)分两步进行:①A+B=X (0H ∆>),②X=C (0H ∆<)。

下列图象能正确表示该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的是( )
A. B.
C. D.
13.下列各组反应中,反应刚开始时,放出氢气速率最大的是(表中物质均为反应物)( )
14.如图所示各种装置中能构成原电池的是( )
A.①②③
B.④⑤⑥
C. ①③⑤
D. ②④⑥
15.已知在不同情况下测得反应P(g)+3Q(g)2R(g)2S(g)+的反应速率如下,其中反应速率最
快的是( )
A.11(P)0.15mol L min v --=
B.11(Q)0.6mol L min v --=
C.11(R)0.1mol L s v --=
D.11(S)0.4mol L min v --=
16.回答下列问题:
(1)近年来,随着聚酯工业的快速发展,氯气的需求量和氯化氢的产出量也随之迅速增长。

因此,将氯化氢转化为氯气的技术成为科学研究的热点。

回答下列问题: Deacon 直接氧化法可按下列催化过程进行:
12211
CuCl (s)CuCl(s)Cl (g)Δ83kJ mol 2
H -=+=
122211
CuCl(s)O (g)CuO(s)Cl (g)Δ20kJ mol 22
H -+=+=-
1223CuO(s)2HCl(g)CuCl (s)H O(g)Δ121kJ mol H -+=+=-
则2224HCl(g)O (g)2Cl (g)2H O(g)+=+的H ∆=_______________________1kJ mol -。

(2)环戊二烯()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广泛用于农药、橡胶、塑料等生产。

回答
下列问题:
已知:
2H (g)+ 11100.3kJ mol H -∆=①
1222H (g)I (g)2HI(g)11.0kJ mol H -+=∆=-②
对于反应:
2I (g)++2HI(g)③
3ΔH =___________________1kJ mol -。

(3)氢能源是最具应用前景的能源之一,高纯氢的制备是目前的研究热点。

甲烷水蒸气催化重整是制高纯氢的方法之一。

①反应器中初始反应的生成物为2H 和2CO ,其物质的量之比为4︰1,甲烷和水蒸气反应的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②已知反应器中还存在如下反应: i.4221CH (g)H O(g)CO(g)3H (g)H +=+∆ ii. 2222CO(g)H O(g)CO (g)H (g)ΔH +=+ iii.423CH (g)C(s)2H (g)ΔH =+ ……
iii 为积炭反应,利用1ΔH 和2ΔH 计算3ΔH 时,还需要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的
ΔH 。

17.红磷P (s )和2Cl (g)发生反应生成3PCl (g)和5PCl (g)。

反应过程中能量的变化如图所示。

试回答下列问题:
(1)P (s )和2Cl (g)反应生成3PCl (g)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2)532PCl (g)PCl (g)Cl (g)=+的H ∆为_________________。

(3)P (s )和2Cl (g)经两步反应生成1 mol 5PCl (g)的H ∆=______________,P (s )和
2Cl (g)经一步反应生成1 mol 5PCl (g)的H ∆______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
于”)P (s )和2Cl (g)经两步反应生成1 mol 5PCl (g)的H ∆。

18.(1)已知稀溶液中,241mol H SO 与2mol NaOH 恰好完全反应时,放出114.6kJ 热量,写出表示24H SO 与NaOH 反应的中和反应反应热的热化学方程式: 。

(2)碳的燃烧热为1393.5kJ mol -⋅,写出表示碳的燃然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 。

(3)已知CO (g )转化成2CO (g)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

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

(4)25℃、10lkPa 条件下充分燃烧一定量的丁烷气体,放出的热量为kJ Q ,经测定,将生成的2CO 通入足量澄清石灰水中产生25g 白色沉淀,写出表示丁烷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 。

(5)已知下列热化学方程式:
①132221CH COOH(l)2O (g)2CO (g)2H O(1)870.3kJ mol H -+=+∆=-⋅ ②1222C(s)O (g)CO (g)393.5kJ mol H -+=∆=-⋅
③122231
H (g)O (g)H O(l)285.8kJ mol 2
H -+=∆=-⋅
写出由C (s )、2H (g)和2O (g)化合生成3CH COOH(l)的热化学方程式: 。

19.已知氮化硅陶瓷材料可由石英固体与焦炭颗粒在高温的氮气流中通过如下反应制得:
2234SiO C N Si N CO −−−→+++高温
(未配平)。

该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
试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中的氧化剂是____________,还原产物是________________。

(2)该反应是________________(填“吸热反应”或“放热反应”),H ∆_____________ (填“>”“<”或“=”)0。

(3)该反应过程中,断裂旧化学键吸收的总能量____________(填“>”“ <”或“=”)形成新化学键释放的总能量。

20.化学在能源开发与利用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1)蕴藏在海底的“可燃冰”是高压下形成的外观像冰的甲烷水合物固体。

甲烷气体燃烧和水汽化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①14222CH (g)2O (g)CO (g)2H O(g)
802.3kJ mol H -+=+∆=-⋅,
②122H O(l)H O(g)44kJ mol H -=∆=+⋅。

则320 g “可燃冰”(分子式为42CH 8H O ⋅)释放的甲烷气体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和液态水时放出的热量为 。

(2)0.3 mol 的气态高能燃料乙硼烷(26B H )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固态三氧化二硼和液态水时放出649.5 kJ 热量,其热化学方程式为 。

(3)家用液化气的主要成分之一是丁烷(410C H )。

常温常压条件下,1 g 丁烷完全燃烧生成
2CO 气体和液态水时放出热量50kJ ,则表示丁烷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4)下列制氢气方法中最节能的是 (填序号)。

A.电解水制氢气:2222H O 2H O ===↑+↑通电
B.高温使水分解制氢气:2222H O 2H O ===↑+↑高温
C.太阳光催化分解水制氢气:2
TiO 2222H O 2H O ===↑+↑太阳光
D.天然气制氢气:422CH H O CO 3H +===+高温
21.50 mL 0.50 1mol L -盐酸与50 mL 0.551mol L -NaOH 溶液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

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可计算中和反应反应热。

回答下列问题:
(1)从实验装置上看,图中尚缺少的一种玻璃仪器是_____________。

(2)如果不盖杯盖,所求得的中和反应反应热的绝对值将会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3)实验中改用60 mL 0.50 1
mol L- NaOH溶液进行反应,调
mol L-盐酸跟50 mL 0.551
整反应物用量后所放出的热量与原实验________________(填“相等”或“不相等”,下同);所求中和反应反应热与原实验_____________,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一定温度下,在2L的密闭容器中,M、N两种气体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1)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2)反应达到最大限度的时间是____min,该时间内的平均反应速率v(N)=____。

(3)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放出80kJ的热量,当容器中充入1mol N时,反应放出的热量为( )(填序号)
A.等于Q kJ
B.小于Q kJ
C.大于Q kJ
D.等于2Q kJ
(4)判断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依据是( )(填序号)
A.该条件下,正、逆反应速率都为零
B.该条件下,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发生变化
C.该条件下,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再发生变化
D.条件下,单位时间内消耗2mol N的同时,生成1mol M
(5)能加快反应速率的措施是( )(填序号)
A.升高温度
B.容器容积不变,充入惰性气体Ar
C.容器压强不变,充入惰性气体Ar
D.使用催化剂
23.热力学标准状况(298.15 K、101 kPa)下,由稳定单质发生反应生成1 mol化合物的
反应热叫该化合物的生成热(ΔH )。

图甲为Ⅵ A 族元素氢化物a 、b 、c 、d 的生成热数据示意图。

试完成下列问题。

(1)①请你归纳非金属元素氢化物的稳定性与氢化物的生成热ΔH 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

②硒化氢在上述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2)在25 ℃、101 kPa 下,已知4
SiH 气体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后恢复至原状态,平均每转
移1 mol 电子放热190 kJ ,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图乙写出反应23CO(g)2H (g)CH OH(g)+=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4)由金红石(2TiO )制取单质Ti 的步骤为:
24TiO TiCl →Ti
已知:I.122C(s)O (g)CO (g)Δ393.5kJ mol H -+==- Ⅱ.1222CO(g)+O (g)=2CO (g)Δ566kJ mol H -=- Ⅲ.12242TiO (s)2Cl (g)TiCl (s)O (g)Δ141kJ mol H -+=+=+
①224TiO (s)2Cl (g)2C(s)TiCl (s)2CO(g)++=+的H ∆=_____________。

②反应4TiCl 2Mg
+22MgCl Ti +在Ar 气氛中进行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①中和反应为放热反应,所以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为放热反应,故符合; ②金属与酸的反应为放热反应,所以铝片与稀盐酸反应属于放热反应,故符合; ③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反应为吸热反应,故不符合; ④燃烧都是放热反应,天然气的燃烧也属于放热反应,故符合。

2.答案:C 解析: 3.答案:D
解析: A 项,中和反应反应热是强酸、强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产生1mol 液态水时的反应热,表示中和反应反应热的热化学方程式应为
124242NaOH(aq)1/2H SO (aq)1/2Na SO (aq)H O(1)57.4kJ mol H -+=+∆=-⋅,错误;B 项,该反
应是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所以在容器中充入2mol 2SO 和1 mol 2O ,反应物不能完全反应,最终放出的热量少于196.64kJ ,错误;C 项,燃烧热是1mol 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指定产物时所放出的热量,水应为液态,错误;D 项,石墨转化为金刚石为吸热反应,说明石墨的能量低,金刚石的能量高,石墨比金刚石稳定,正确。

4.答案:D
解析:根据过渡态理论,反应物转化为生成物的过程中要经过能量较高的过渡态,过渡态的平均能量与反应分子的平均能量之差为反应的活化能,活化能越大反应速率越慢,决定总反应的反应速率;反应过程能量的变化,取决于反应物和生成物总能量的大小,生成物的总能量低于反应总能量的反应,是放热反应,若是吸热反应则相反。

A.由能量变化关系图知第①步是吸热反应,故A 错误.;
B.根据过渡态理论,反应物转化为生成物的过程中要经过能量较高的过渡态,由图可知,该反应进程中有三个过渡态,故B 错误;
C.由反应机理知,第③步反应还有H+产生,原子利用率不是100%,故C 错误;
D.总反应速率由活化能最大的那步反应即第①步反应决定,故D 正确; 5.答案:D
解析:由图可知,总反应为水分解生成氯气和氧气,实现了光能向化学能的转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2H O
222H O ↑+↑,故A 项正确;过程I 为2 mol 2H O 变成2 mol H
原子和2 mol —OH ,吸收的总能量为463 kJ×2=926 kJ,故B 项正确;过程Ⅱ为2 mol H 原子和2 mol —OH 生成1 mol 2H 和1 mol 22H O ,放出的总能量为436 kJ+138 kJ=574 kJ ,故C 项正确;过程Ⅲ为1 mol 22H O 变成1 mol 2O 和1 mol 2H ,即断开2 mol H —O 键和1 mol O —O 键,形成1 mol O=O 键和1 mol H —H 键,吸收的总能量为463 kJ×2+138 kJ=1 064 kJ,放出的总能量为496 kJ+436 kJ=932 kJ ,吸收的总能量大于放出的总能量,故过程Ⅲ为吸热反应,故D 项错误。

6.答案:B
解析:由H 转化为2H 时要形成化学键,而形成化学键的过程会放出热量,故2 mol H 的能量大于1 mol 2H 的能量,物质具有的能量越低越稳定,A 、D 项均正确;氢原子的最外层有一个电了,不稳定,氢分子中氢原子形成了共用电子对,较稳定,则稳定性:2H H <,C 项正确;只有粒子间的有效碰撞才能引发反应,B 项错误。

7.答案:C
解析:1 mol 晶体硅中所含的Si —Si 键为2 mol ,即工业上制取高纯硅的反应的反应热11Δ4360kJ mol 2436kJ mol H --=⨯+⨯-()1112176kJ mol 4431kJ mol 236kJ mol ---⨯+⨯=+。

8.答案:C
解析:2H O 的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A 项错误;氢能源未被普遍使用,B 项镨误;因为2H O 的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所以22mol H O(l)具有的总能量低于22mol H (g)和21mol O (g)具有的总能量,C 项正确;氢氧燃料电池放电过程中化学能转化为电能,D 项错误。

9.答案:A
解析:题述过程中甲为始态,乙为中间态,丙为终态,由盖斯定律可知,甲→丙过程的
12ΔΔΔH H H =+,D 项正确;在题述过程中无法判断1ΔH 与2ΔH 的大小,故无法判断1ΔH 与
2ΔH 的大小,A 项错误;由312ΔΔΔH H H =+可知,13ΔΔH H <,B 项正确;
123ΔΔΔ0H H H ++=,C 项正确。

10.答案:A
解析:铜为热的良导体,容易导致热量散失,使测定结果大于157.3kJ mol --,A 项正确;部分强酸与强碱反应不止生成2H O ,还生成沉淀,如一定量的稀硫酸与2Ba(OH)溶液反应生成
1 mol 2H O 时还有0.5 mol 4BaSO 沉淀生成,2+Ba 与24SO -
结合生成
4BaSO 时放热,则该反应的1Δ57.3kJ mol H -≠-,B 项错误;测定中和反应反应热时,混合溶液的最高温度为终止温度,C 项错误;用测量过稀盐酸温度的温度计直接测量NaOH 溶液的温度会导致部分酸碱提前反应,从而使测得的中和反应反应热的绝对值偏小,D 项错误。

11.答案:C
解析: A 项,分子拆成原子的过程中需吸收能量,故10H ∆>,错误;B 项,3H ∆,是该反应的反应热,错误;C 项,从反应过程分析,312H H H ∆=∆+∆,即132H H H ∆=∆-∆,正确;D 项,燃烧热是指101kPa 时,1mol 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指定产物时所放出的热量,而D 项中对应的是2mol 氢气,错误。

12.答案:D
解析:由题给信息可知,A+B=C 是放热反应,A 和B 具有的总能量大于C 具有的总能量;A+B=X 是吸热反应,X 具有的总能量大于A 和B 具有的总能量;X=C 是放热反应,X 具有的总能量大于C 具有的总能量。

综上可知,D 项正确。

13.答案: A
解析:反应速率与反应物的浓度及反应物的性质有关,而与反应物的多少无关,镁比铁活泼,2.51mol L -硫酸比31mol L -盐酸中氢离子浓度大,且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本题选A 。

14.答案:C
解析: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是:①有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②将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中,③两电极间构成闭合回路,④能自发地进行氧化还原反应。

据此可知装置①③⑤能构成原电
池。

②中酒精是非电解质,不能构成原电池;④中没有形成闭合回路,不能构成原电池;⑥中电极相同,不能构成原电池。

15.答案:C
解析:把C 项中(R)v 的单位调整为11mol L min --后,数值变为6。

A 项,11(P)/10.15mol L min v --=;B 项,110.2mol (Q) / 3=L min v --;C 项,11(R)/23mol L min v --= ;D 项,11(S) /20.2mol L min v --=。

故选C 项。

16.答案:(1)–116 (2)+89.3
(3)①42CH 2H O +224H CO +;②222C(s)2H O(g)CO (g)2H (g)+=+
或2C(s)CO (g)2CO(g)+=
解析:(1)将已知热化学方程式依次编号为①、②、③,根据盖斯定律,由(①+②+③)×2得12224HCl(g)O (g)2Cl (g)2H O(g)116kJ mol H -+=+∆=-。

(2)根据盖斯定律,由反应①+反应②得反应③,则11312ΔΔ(100.311.0)kJ mol 89.3kJ mol H H H --=+∆=-=+。

(3)①根据4CH 与2H O 反应生成2H 、2CO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4︰1,结合原子守恒可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222CH 2H O(g)4H CO +=+。

②根据盖斯定律,由i+i –ⅲ或i –ⅱ–ⅲ可得目标热化学方程式。

17.答案:(1)233
Cl (g)P(s)PCl (g)Δ306kJ /mol 2
H +==-
(2)+93 kJ/mol
(3)–399 kJ/mol ;等于
解析:(1)由图可知,233
P(s)+Cl (g)PCl (g)2
=中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该反
应是放热反应,Δ306kJ /mol H =-,则热化学方程式为
233
P(s)Cl (g)PCl (g)2
+=Δ306kJ /mol H =-。

(2)由图可知,235Cl (g)PCl (g)PCl (g)+=中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该反应是放热反应,Δ93kJ /mol H =-,所以532PCl (g)PCl (g)Cl (g)Δ93kJ /mol H =+=+。

(3)设P (s )和2Cl (g)经两步反应生成 1 mol 5PCl (g)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①
231P(s)3/2Cl (g)PCl (g)306kJ /mol H +=∆=-,②
2352Cl (g)PCl (g)PCl (g)Δ93kJ /mol H +==-;根据盖斯定律,由①+②得
255
P(s)Cl (g)PCl (g)2+=312ΔΔΔ306kJ /mol (93kJ /mol)399kJ /mol H H H =+=-+-=-。

18.答案:(1)12424211
H SO (aq)NaOH(aq)Na SO (aq)H O(l)57.3kJ mol 22
H -+=+∆=-⋅
(2)122C(s)O (g)CO (g)393.5kJ mol H -+=∆=-⋅ (3)1222CO(g)O (g)2CO (g)566kJ mol H -+=-∆=-⋅ (4)141022215
C H (g)O (g)4CO (g)5H O(l)16kJ mol 2
H Q -+
=+∆=-⋅ (5)12232C(s)2H (g)O (g)CH COOH(l)488.3kJ mol H -++=∆=-⋅
解析:(1)241mol H SO 与2mol NaOH 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2mol 水,放出114.6kJ 热量,则生成lmol 水放出的热量是57.3kJ ,所以表示24H SO 与NaOH 反应的中和反应反应热的热
化学方程式为12424211
H SO (aq)NaOH(aq)Na SO (aq)H O(l)57.3kJ mol 22
H -+=+∆=-⋅。

(2)C 的燃烧热是指1mol 碳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时放出的热量,表示碳的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122C(s)O (g)CO (g)393.5kJ mol H -+=∆=-⋅。

(3)根据图示可知,2mol CO(g)和21mol O (g)反应生成22mol CO (g),放热566kJ ,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1222CO(g)O (g)2CO (g)566kJ mol H -+=-∆=-⋅。

(4)根据关系式41023C H ~4CO ~4CaCO ,产生25g 碳酸钙沉淀需要消耗4101
molC H 16
,则丁烷的燃烧热为116kJ mol Q -⋅,所以表示丁烷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141022215
C H (g)O (g)4CO (g)5H O(l)16kJ mol 2
H Q -+
=+∆=-⋅。

(5)根据盖斯定律,由②×2+③×2-①得
12232C(s)2H (g)O (g)CH COOH(l)488.3kJ mol H -++=∆=-⋅。

19.答案:(1)2N ;34Si N (2)放热反应;< (3)<
解析:(1)题述反应中碳元素的化合价由0升高到+2,氮素的化合价由0降低到–3,故反应中的氧化剂是2N ,还原产物是34Si N 。

(2)该反应过程中,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则该反应为放热反应,<0H ∆。

(3)由(2)中分析可知,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断裂旧化学键吸收的总能量小于形成新化学键放出的总能量。

20.答案:(1)1780.6 kJ
(2)1262232B H (g)30(g)B O (s)3H O(l)2165kJ mol H -+=+∆=-⋅ (3)141022213
C H (g)O (g)4CO (g)5H O(1)2900kJ mol 2
H -+=-+∆=-⋅ (4)C
解析:(1)由①-2×②可得
1112222O (g)CO (g)2H O(l)802.3kJ mol 244kJ mol 890.3kJ mol H ---+=+∆=-⋅-⨯⋅=-⋅。

42320 g CH 8H O ⋅中甲烷的物质的量为2mol ,2mol 甲烷气体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和液
态水时放出的热量为1780.6kJ 。

(2)261mol B H (g)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固态三氧化二硼和液态水时放出的热量为
649.5
kJ 2165kJ 0.3
=,其热化学方程式为1262232B H (g)30(g)B O (s)3H O(l)2165kJ mol H -+=+∆=-⋅。

(3) 101 kPa 时,Imol 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指定产物所放出的热量叫该物质的燃烧热,所以表示丁烷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141022213
C H (g)O (g)4CO (g)5H O(1)2900kJ mol 2
H -+
=-+∆=-⋅。

(4)电解水需要大量的电能,A 项不符合题意;高温使水分解制氢气及4CH 与2H O 在高温条件下制氦气均需要消耗大量的燃料,并产生大量的2CO 及其他污染环境的气体,B 、D 项不符合题意;太阳能是一种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C 项符合题意。

21.答案:(1)玻璃搅拌器 (2)偏小
(3)不相等;相等;中和反应反应热是指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 mol 水时的反应热,与酸碱的用量无关
解析:(1)根据量热计的构造可知该装置缺少的仪器是玻璃搅拌器。

(2)如果不盖杯盖,会使一部分热量散失,所求得的中和反应反应热的绝对值将会偏小。

(3)反应放出的热量和所用酸以及碱的量的多少有关,若用60 mL 0.501mol L -盐酸跟50 mL 0.55 1mol L -NaOH 溶液进行反应,与原实验相比,生成水的量增多,所放出的热量增多;但是中和反应反应热指的是强酸和强碱的稀溶液反应生成1 mol 水时的反应热,与酸碱的用量无关,所以中和反应反应热相等。

22.答案:(1)2N
M(2)60.5mol/(L·min)(3)B(4)C(5)AD
解析:(1)反应进行到6min 时N 减少8mol-2mol=6mol,M 增加5mol-2mol=3mol,因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
M 。

(2)根据题图可知反应进行到6min 时物质的物质的量不再发生变化,因此反应达到最大限度的时间是6min,该时间内的平均反应速率()()8mol-2mol
N =0.5mol/L min 2L 6min
v =
⋅⨯。

(3)充入8mol N,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放出80kJ 的热量,充入1mol N 与充入8mol 时相比,若转化率相同,则放出0kJ 的热量。

但该反应是在密闭容器中,充入1mol 与充入8mol 相比,压强减小,平衡逆向移动,所以反应放出的热量小于0kJ 。

(4)A 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能为零,错误;B 密度是混合气体的质量和容器容积的比值,在反应过程中质最和容积始终是不变的,因此该条件下,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发生变化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错误;C 正反应体积减小,则该条件下,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再发生变化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正确;D 该条件下,单位时间内消耗2mol N 的同时,生成1mol M,均表示正反应速率,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错误。

(5)A 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B 容器容积不变,充入惰性气体Ar,反应物浓度不变,反应速率不变;C 容器压强不变,充入惰性气体Ar,容器容积增大,反应物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小;D 使用催化剂,反应速率加快。

23.答案:(1)①非金属元素氢化物越稳定,H ∆越小; ②122H Se(g)Se(s)H (g)Δ81kJ mol H -=+=-
(2)14222SiH (g)2O (g)SiO (s)2H O(l)Δ1520kJ mol H -+=+=- (3)123CO(g)2H (g)CH OH(g)91kJ mol H -+=∆=-
(4)①180kJ mol --;②防止高温下Mg 、Ti 与空气中的2O (或2CO 、2N )作用
解析:(2)4SiH 气体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42
SiH 2O +22SiO 2H O +,由
方程式可知,1 mol 4SiH 完全燃烧转移8 mol 电子,故热化学方程式为14222SiH (g)2O (g)SiO (s)2H O(l)Δ1520kJ mol H -+=+=-。

(3)111Δ419kJ mol 510kJ mol 91kJ mol H ---=-=-,故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123CO(g)2H (g)CH OH(g)91kJ mol H -+=∆=-。

(4)根据盖斯定律,由2×I–Ⅱ+Ⅲ可得:
1224TiO (s)2Cl (g)2C(s)TiCl (s)2CO(g)Δ80kJ mol H -++=+=-。

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